说蛇的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喝不完的百事呀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说蛇的散文(共含11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喝不完的百事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说蛇的散文

篇1:说蛇的散文

说蛇的散文

我的故乡地处清江边,可谓青山绿水。在我的少年时代,无论在村里还是村外,无论河水中还是山涧田野,经常看到蛇的身影。

孩提时经常和小伙伴到清江边玩耍,可见蛇在清水潭里洗澡,那情景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拿着绿色的绸带在尽情挥舞。有一次,一位小伙伴伸开双手试图捉住藏在水草下的鱼儿,谁曾想捉出来一看,竟是一条蛇,吓得他失魂落魄,惶遽无措,在伙伴的提醒下,才将蛇扔掉,幸亏没有被蛇咬伤。

在农户人家里,经常有老鼠出没,也是蛇的美食。记得有一天下午,邻居王婆婆正座在堂屋做针线活,忽然听得“忽隆”一声,从空中掉下一条咬着老鼠的蛇来,把王婆婆吓得惊叫,连小便都尿在裤子里了。当我们闻讯赶到时,那条蛇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钻进墙洞里。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几乎每户人家里都有蛇,有时饿急了也偷鸡蛋吃。婆婆告诉我,那些都是家蛇,一般不会主动咬人的。

只是蛇在我的印象中并不好,主要从小经常听说有人被咬伤的事儿发生,不过绝大多数经过当地医生敷点草药就好了。可邻村的向爷爷运气就不是那么好,被一条小茶杯粗的大蛇咬伤后,不几天就死了。据老乡说,那条蛇是从清江河里游上来的,直接跑到半山腰的向爷爷家里把他咬伤了。人们都觉得有点蹊跷,是否他们前世结了仇,不得而知。让我至今难忘的还是读小学时,一个冬天的晚上,家里的小花猫将一条蛇咬死后拖到被窝里。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手一动,摩到一个冷冰冰的东西,打开铺盖一看,原来是一条菜花蛇,吓得我不自主地就从床上摔了下来,以致至今仍怕蛇,就是到动物园里玩,遇到蛇,也是走得远远的,生怕它跑出来了。

土家人基本还是与蛇和谐相处的,因为没有吃蛇肉的习惯,从不草里寻蛇打,只是在公共场所,或乡亲们经常劳作的地方,如果遇有大蛇出没,就要被消灭,以防止伤人。在老家每到端午节,婆婆要让我们喝雄黄酒,说是可以防病,另外就是弄一些雄黄酒洒在房子周围,防止蛇侵入。当然,如果能打到一条大蛇也是年轻人喜欢的,大家不是想吃它的肉,而是用它的皮来做胡琴。土家人也是够聪明的,在那困难年月,人们买不起商品胡琴,就自己动手。那时年青人有胡琴的人不少,都是用山上有长的东西做成的。每到劳作休息时就拉上一曲,让人轻松一刻,每次村里文艺晚会通常可以见到二胡的身影。

现在不少人追求野味,喜欢吃蛇肉,也就有了捉蛇的、养蛇的、卖蛇的生意人。我也曾经吃过两回蛇肉。一次是在读初中时,在一个叫枇杷溪的地方办农场,休息之余同学们打了一条蛇,大家想吃它的肉。当地老乡提醒我们,不能在屋煮,杨尘灰掉到里面会中毒的。大家也不敢试,就在溪沟边剥了蛇皮,然后放在小锅里煮。可能是那时吃肉少,同学们都感觉味道还不错。另一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好友请我吃龙凤火锅,菜名很洋气,其实就是蛇肉加上鸡肉。可能是平时生活好些了,并没感觉那火锅有什么特别,加上价格贵,一般人只是品尝一个稀奇而已。

多少年后才知道,蛇是人类的朋友,有时伤人可是误认为是受到攻击才出现意外。它活着时能为人类消灭害虫,就是脱的皮、胆、骨头也是常用的中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蛇毒经过处理,也是上好的良药。这也证实中国人辩证思维的先见之明,蛇有毒,但可以毒攻毒。

中国人是既畏蛇,又崇拜蛇,上古时期,由此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如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等,都曾以蛇的形象出现。在考古中发现,在许多绘画、砖石及青铜等工艺美术品中,蛇也是频繁露面,体现着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

不少人觉得蛇“不好”,甚至将十二生肖中的“蛇”改称为“小龙”。其实,“蛇”在早期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从盘古“开天地”,到“抟土造人”的女娲,再到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在远古的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似乎与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我们就是“蛇的传人”,不知为何后来又说成了“龙的传人”,至今没有谁能说得清楚。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虚构的'。在早期,蛇与龙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这里的“鳞虫”就是蛇之一种,只是“龙”这种蛇,本领比一般蛇强大。随着古人对龙的敬畏日渐增长,龙慢慢地从“蛇”中独立了出来。或许古人是从其他动物身体上得到了启发,对龙进行了“包装”,让它飞了起来。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龙种”,于是“龙”被进一步神化。

蛇的最早记载见于《史纪·三皇本纪》,最早的神话集是《山海经》,因此就有了“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之说。民间传说《白蛇传》描述了白蛇所变的白娘子对许仙的执著爱情,寄托着中国人认为爱情可以打破“人妖”界限的浪漫理想。胡琴上蒙的是蛇皮,民乐中《金蛇狂舞》是喜庆日子常用乐曲。蛇的形象虽然不美,但与鱼相配而成的“鱼龙变化图”,与龟相配形成的“玄武”图,与兔相配而成的“蛇盘兔”均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图案。

生命是大自然完美的创造,动物、植物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大自然才显得丰富多彩,神秘莫测,吸引人们不断地探险,不断地发现。蛇是世界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但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蛇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也给文人墨客许多想象的空间,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假如没有蛇,这个世界肯定会苍白许多。

篇2:流年蛇年说蛇散文

流年蛇年说蛇散文

“龙抖雄姿归大海,蛇衔瑞气报新春。”十二年一循环,四千多个日夜的更迭,蛇年又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在十二生肖里,蛇是最特殊的一位生灵,它不仅是唯一的冷血动物,而且较其它生肖来说,蛇与人类的关系最微妙,它总是与人类若即若离地保持着距离,人类也对蛇敬而远之。

今人已经无法考证十二生肖起源于何朝何代。更无从知晓第一个蛇年是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在武王伐纣之后。但千万年来,关于蛇和人类的神话传说以及种种典故却一直在历史的记忆深处闪烁着,不曾褪色。

最早的是伏羲氏的传说。据说伏羲氏是人类的祖先,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这个传说虽然似乎荒诞不经,但有唐代流传下来的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帛画为佐证,画中的伏羲和女娲都穿着对襟花边的上衣,到腰间开始合体,腰部以下却分别是两条粗壮丰满、盘旋交错的蛇尾。在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故事里,人类的祖先却是两条蛇精,这大概是白娘子传奇的最早版本。由此可见,在上古社会里,蛇的地位很高,曾一度作为人类的图腾而被顶礼膜拜。所以,蛇出现在十二生肖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蛇的神话传说,还有蜀地的神话五丁开山的故事。据说在战国时期,秦国惠文王意欲兼并巴蜀膏腴之地,但蜀道艰险,与秦国交通闭塞。同时又忌惮古蜀国有五个力大无穷的勇士守卫疆土,于是就生出一个诡计,故意赠送五个美女给蜀王,前提是必须五位力士率领队伍来迎接。蜀王不知是计,立即命令五位力士开凿栈道打通秦国与蜀国的关山险阻。栈道修好后,在迎亲队伍顺利地载着五位天香国色的美女回归蜀国的途中,到达梓潼地界时,忽然见一大蛇钻入石穴。其中一位力士连忙抓住蛇尾,奋力拔之不出,于是五人齐力相拔,以致山崩地裂,五人及那五位美女同时被压入山下。一条来历不明的蛇让蜀国的猛士一瞬间全部遇难,秦惠王也终于不费吹灰之力地灭了蜀国,秦国也因此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那段名句指的就是这个传说。

如果说神话传说带有种种诡秘的色彩不足以信,那么历史上不乏记载有关于蛇的典故。西汉时期的学者刘向编撰的史书《新序》就记载着春秋时期蜀国名臣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相传孙叔敖少年时,曾遇两头蛇,当时人们都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蛇,埋入山丘后归家泣别其母。其母认为孙叔敖埋蛇属于义举,老天会庇佑义士,孙叔敖必定平安无事。果然,孙叔敖不仅没死,日后还被楚庄王举为楚相。

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记载着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家的典故。想当年刘邦还没发迹之时,还是秦国的一个小小亭长,他在奉命押送壮丁去郦山途中,因为壮丁逃亡过半,刘邦感觉无法交差,于是和剩下的壮丁一起逃亡芒砀山。在路过一处大泽时,队伍遇到一条巨大的白蛇拦路,人人惊恐万分。喝得酩酊大醉的刘邦酒壮怂人胆,冲上前一剑把白蛇斩做两段。经此事件后,大家都认为神人,于是推选刘邦为首领,扯开了反秦的大旗。一条蛇的死,竟然成就了两汉近五百年的江山社稷。

《无锡县志》里更记载有“悯农”诗人李绅和蛇的故事。李绅少年时代因为家贫在无锡惠山寺借读。因为李绅好写诗,灵感一来,随手用毛笔在佛经上涂划诗句,为此没少挨管事和尚的板子。某日,寺内李树结果,红香满院。管事和尚忽然发现有一条红蛇在枝头吞噬果子,于是持杖击打,红蛇闻声而逃,至厢房入熟睡中的李绅怀里突然消失。李绅恰好醒来,寺僧问李绅红蛇下落,李绅回答做梦正在枝头吃果子,遇见和尚追赶。寺僧大惊失色,认为李绅日后贵不可言,于是从此善待李绅。后李绅果然金榜题名,官至节度使,死后封赵国公。

两头蛇、白蛇和红蛇都是蛇家族的另类,前者应该是连体的孪生蛇,后者该是遗传变异的结果,都很罕见。孙叔敖和刘邦都因为杀蛇而飞黄腾达,这一点颇为奇妙,如果放到现代,这些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被外国的动物保护协会知道也许会提出强烈抗议的。

蛇无四肢,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它的行走靠鳞片与地面的摩擦来进行。就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江湖一样,没有利害的'拳脚,蛇只好用见血封喉的致命暗器——毒囊来防身。不少蛇类都有毒。最著名的是眼镜王蛇,有资料显示十毫克的毒液足以致人死地。唐代文人柳宗元在《捕蛇者说》描述的“黑质而白章”的五步蛇也因剧毒而闻名,传说人中毒后走五步即倒地身亡,故名“五步蛇”。其外,还有一种银环蛇也剧毒无比。据说,当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又称埃及艳后)在被罗马统帅屋大维打败后,就是用两条银环蛇咬杀自己的。因为被银环蛇咬后无痛苦如睡熟一般,所以埃及艳后选择了这种死法。银环蛇也因此被称为“克里奥佩特拉”蛇。

虽然蛇是如此让人谈之色变的动物,但中华民族是个擅长于浪漫想象的民族,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了通俗文化极度繁荣的宋代,关于人蛇之恋的神话终于因缘而生了,那就是《白娘子传奇》。

关于那“螓首蛾眉、貌美如花”的白蛇娘子白素贞,她是如何在西湖的断桥边和风流小生许仙结下三生盟约的,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此已不须赘述。只想在此说明一点:从此,蛇类不再是恐怖狰狞的动物,它自是有了一位温柔娴淑美丽可人的代言人。

在西方的神话故事里,蛇扮演的可不是什么光彩的形象。《圣经·创世纪》特别提到了蛇,说“耶和华神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圣经里的蛇是个教唆犯,它告诉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可以吃,吃了不但不会死,还会变得眼睛明亮,头脑聪明。于是头脑懵懵懂懂的亚当夏娃果真吃了禁果,从此也有了智慧,有了羞耻感。当然也因此犯下了原罪,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作为教唆犯的蛇收到的惩罚是变成长虫,用肚皮走路,终生吃土。

由此可见,蛇原本是天堂里的神,因为说真话而被贬谪到凡间,像偷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接受着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也就是说没有蛇也就没有人类文明,蛇应该是个英雄!上帝怎么也不会想到:被他贬到凡间的蛇在中国居然很走红,最原始的图腾里是蛇,最美丽的神话的主角是蛇,十二生肖里居然也有蛇!蛇作为十二属相的代表之一,每隔十二年就会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粉墨登场,接受着这些黄皮肤黑眼珠黑头发中国人祭拜!也许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伊甸园里蛇仗义直言的故事,所以蛇才会有此待遇。

今年又是蛇年,向敢说真话的蛇致敬!

篇3:猪年说蛇

今年是猪年,就来让我们说说蛇吧!

蛇,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不过,你也许不知道,蛇的家族可大了,仅中国就有200多种,全世界可有2500多种呢!要是让它们拍一张全家福,一定非常壮观!

蛇是冷血动物,加上蛇会咬人,还有毒,成为了大家害怕的生物。不过,你知道吗?只有少数的蛇有毒,并且有一品种的蛇(“玉米”蛇),性格温顺,可以当宠物来养呢!就是因为以前人们不了解它,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大肆捕杀蛇,差一点导致蛇的灭绝。后来,人们认识到了自己这样做的后果,渐渐停止捕杀。

蛇在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一员,所以,我们要了解蛇!有人说:“蛇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了解蛇,若破坏生物链,就等于破坏我们的自然!”

让我们了解蛇,关爱蛇,关爱大自然!

篇4:蛇年说“蛇”

蛇年说“蛇”

蛇年说“蛇”

曾忠富

我们以胜利的喜悦告别了龙年,以豪迈的激情迎来了蛇年,在这蛇年到来之际我们就来说说“蛇”吧:

蛇,早在1.3亿年前就生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直到今天,除了少数的岛屿和南北极之外,高山、平原、海洋、河湖,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蛇体型细长而没有四肢,但却能迅速游动、攀高、穿缝、入洞,灵巧无比。它的运动主要是靠一排宽大的数量颇多的腹鳞,犹如坦克的履带。它修长的身体有180――400个脊椎,每个脊椎连接一对肋骨,借助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联动脊椎骨、肋骨和宽大的腹鳞,从而行动自如。蛇最常见的是“蜿蜒运动”――蛇不断地向两侧摆动身体形成一连串弯曲而前进。蛇在松软的沙漠中活动,采用的是“侧向运动”――蛇以向下压的反作用使蛇体“抬离”地面,而向蛇体主轴呈垂直方向前进。

蛇常被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然而在古代的中国、埃及、印度及世界上许多地方,人们对蛇特别崇拜、尊敬,被视为爱情和生殖的象征。但在实际生活中说到蛇,却是有人怕也有人爱。怕蛇的,是因为蛇的长样令人心怵,长长的带花纹的身躯,尖的圆的扁的脑袋,小小的眼珠,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牙,红红的舌头,尤其毒蛇更让人退避三舍。因此在中国语言中,蛇常常是和不好连在一起,敷衍应付称之“委蛇”;做事有始无终的是“虎头蛇尾”;做事多此一举是“画蛇添足”:“蛇吞象”比喻贪婪:“蛇影杯弓”更强调人们对蛇的害怕,就是人们生病中也不放过蛇,如皮肤病中蛇丹(带状疱疹)、蛇皮癣等。连外国“圣经”也把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怪罪为蛇的作孽。《伊索寓言》中的“农夫和蛇”,告诫人们“蛇是万恶的,不可发以善心”。爱蛇的人,是因为蛇对人有许多用处。“龙衣”(蛇脱的壳)能治皮肤病,蛇胆可明目,蛇毒是珍贵的药用原料,还有乌梢蛇、白花蛇等整蛇都是药。蛇的皮可以制作乐器(二胡、京胡),给人创造美的享受。在中国文化中用蛇来代替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由聂耳创作的《金蛇狂舞》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名曲。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在运动员入场时反复演奏《金蛇狂舞》作为背景音乐,有力烘托了北京奥运会作为全世界人民的节日的欢腾气氛和浓郁的中国特色。

然而,由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又加上人们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滥捕滥杀和过度的开发利用,给蛇类带来了灭顶之灾。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制止滥捕滥杀,合理开发利用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已在8月颁布法规,将我国产的所有蛇的种类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在建设美好中国中我们一定要保护蛇类,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

我喜欢蛇,赞美蛇,人们称蛇为“小龙”是对蛇的热爱,更有“白蛇传”一曲对蛇的赞歌,使蛇精白娘子善良忠贞得到人们千古的赞美。无论喜爱还是害怕,蛇年随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到来了,但愿蛇年的祖国万紫千红,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笔者:系国家电网自贡电业局

篇5:尤物蛇散文

尤物蛇散文

亚当的前妻丽丽斯,因不听话惹怒了上帝,被逐出了伊甸乐园。赫赫有名的夏娃,并非是上帝径直“造”出来的,而只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灵性不灭的丽丽斯,后来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指使蛇“诱惑”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然而其中自有一定的道理——蛇配合丽丽斯,使人类的繁衍从可能变成现实;就此而言,充满智慧的蛇当大书特书。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蛇曾被作为祖先的形象而被崇拜过,几经变形,成为自然界未曾有过的不可思议的龙,充当了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两大图腾形象之一。龙,过去曾被作为王权的象征,今天仍然被视之为汉民族的精灵,炎黄子孙都自称为“龙的传人”。《白蛇传》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痴情儿许仙之爱白蛇,以及白蛇对爱的执着,那情那景,许多年以来,一直催人泪下。《农夫与蛇》的寓言,也流传了一年又一载。按理说,人们该同情、怜悯那朴实善良的农夫,进而严厉“制裁”不讲情义的毒蛇。可九泉之下的农夫,做梦也想不到,蛇的“待遇”还颇高,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保护!

笔者与蛇有过两次不期而遇的“默契”。第一次是1969年的一天清晨,14岁的我去一农家竹园边菜园地挖红蚯蚓准备钓鱼用。走着走着,觉得不远处水田里一片秧苗被一阵风吹动,可那天一丝风也没有——我正感到莫名其妙,忽看到一条很粗很长的大蛇从水田秧苗上唰地“飞”过,在蛇游进竹园高处缠在一棵竹子上的一刹那间,我清清楚楚看到那蛇的头上顶着一个大红鸡冠,与公鸡头上的鸡冠一模一样!当时我惊呆了,站在田埂上一动不动。进城工作后,翻阅乌以风先生的《天柱山志》,看到上面竟有关于“鸡冠蛇”的记载:“蛇首有冠如鸡冠,最毒,噬人必死。马祖庵前留云石下有洞穴,一九四九年春,寺僧早起,见蛇出洞口,头大如斗,冠赤色,下垂,身可尺围,僧惊骇,蛇退穴中。”第二次是当下乡知青时,我急匆匆走在潜山西河大堤上,想去县城看一场新到的电影。没想到,匆忙中不慎将脚崴了。于是,我一边揉脚,一边缓慢向前跛行;正当我无可奈何之际,蓦地发现在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一条扁担长、约茶杯般粗的乌蛇,正不紧不慢由西向东“犁”,横在了大堤中央。虽然我知道乌蛇并不象响尾蛇那样可怕,但看到那蛇不断从嘴里向外吐着血色的细条儿,心里也难免不寒而栗。或许看我侵犯之意吧,长蛇也不想主动惹是生非,只见堤边的草丛抖动了几下,它便销声匿迹了。

凡人肉眼所能看到的蛇,一般不会轻易咬人或缠人,那些遭到毒蛇咬伤的人,大概都曾有意或无意地触犯过蛇——农村居民夜晚行走在竹园旁,正巧碰了下出外觅食的蛇;麦地里,有人只顾收割麦子,不小心踩了蛇……蛇类倘若一味无缘无故伤人,那些以嗜吃老鼠闻名而又能飞檐走壁的蛇,是决不会与众多年久房屋的主人们和睦相处的。蛇当然也未必无懈可击,如它特爱以青蛙为“美味佳肴”。不消说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阐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任何一种毒蛇咬了人,若不及时抢救,不幸的男人女人都难免会饱尝极度痛苦直至命归西天。然而,蛇毕竟是一味公认良药。同是《捕蛇者说》,上面记载着“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把永州异蛇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近两千年前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就已谈到蛇的功用。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认为“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中医药典记载:“蛇性温、归肝、脾二经,治诸风虚症、疱、疮、顽癣”等。有关资料称可食用的蛇大约有二十多种,其中从毒性上分为有毒和无毒的两种,无论有毒或无毒蛇都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当然,食蛇以及药用,都要经过农林、药监等部门批准,并在人工饲养的蛇中挑选,切不可违法任意在野外大开杀戒。

或许是由于心态不一样吧,尽管不少人对“尤物”一词有不同的解释,但用“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或“珍贵的物品”乃至“突出”等意思,指代自然界中神奇的蛇,似应是合乎情理的。

篇6:散文:蛇打官司

散文:蛇打官司

自从亚当和夏娃偷尝禁果被上帝发现以后,上帝大怒,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流放至人间,并判决人类和蛇从此之后将以仇人相视,蛇总是咬人类的脚跟,人类遇到蛇必灭其祖孙十八代。

就这样,人类和蛇势不两立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几万年……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段提高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蛇开始意识到上帝对自己祖先的不公,于是他向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上帝提起诉讼,要求其撤消原判决,替祖先翻案。可是,等啊等啊,一个星期后却收到了证据不足,不予立案的通知书。于是蛇竟然决定借助媒体舆论的力量,替祖先平反。于是,第二天的各种报刊杂志上均出现了“蛇的历史性冤案”“是谁冤枉了我”等超大条幅报道,顿时闹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

终于,法院不堪舆论压力,宣布开庭审理。法庭上,蛇的代理律师和检查官们唇枪舌剑,吵得难舍难分。原告观点是:

1.蛇祖先说的句句实情,完全符合实际。

2.蛇祖先的言行并未造成任何社会不良影响。

3.蛇祖先是出于为亚当夏娃着想的角度才奉以实言,应该属于助人为乐行为,不仅不能给予处罚,并且还应该大力赞扬,号召全国人民学习这种诚实信用的高尚品德。

最后,在种种证据和事实面前,上帝只好宣布改天另作宣判。面对媒体镜头,上帝露出两颗黑黄的牙齿,气宇轩昂地说道:“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的监督下,在上级部门的指挥下,我们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要记住,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说完便勿勿离去。

第二天,蛇追加诉讼请求,申请9999999******元国家赔偿,来补偿XXXXX年来其祖先被世人唾骂所受的精神损失。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之中……

篇7: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名师名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

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6)”,《说文》:“僵也。”又,“走”部:“逭,僵也。”“踣”、“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

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欧”,《说文》“臣”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篇8:关于说蛇的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关于蛇的谚语有哪些?

1、冻僵的长虫(蛇)--要死不活;死不死,活不活

2、冬天的蟒蛇-- 有气无力

3、竹筒里爬长虫(蛇)-- 直出直入

4、蛇遭蝎子蜇-- 一个比一个毒

5、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6、蛇皮华贵,牙齿有毒

7、把蛇放在怀里,它醒过来就要咬你

8、踩着麻绳当蛇--大惊小怪

9、蛇爬过的地方就会使人感到不安

10、蛇咬一口,入骨三分

11、打蛇不死打蚯蚓--怯大欺小

12、巴蛇吞象

13、一个洞里的蛇,早有勾结

14、蛇钻竹筒-- 没有回头的余地

15、属长虫(蛇)的,能屈能伸

16、心口上挂秤蛇,称心

17、长虫(蛇)吃棒槌--直脖啦

18、洞里的蛇--不知长短

19、阴沟石缝里的蛇蝎,暗伤人

20、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

21、洞里的蛇-- 不知长短

22、蛇可怕在嘴上

23、打蛇不死--后患无穷

24、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25、程咬金的三斧头--虎头蛇尾

26、蜈蚣遇到眼镜蛇,一个此一个毒

27、蛇的本性改不了

28、眼镜蛇打喷嚏,满嘴放毒

29、药铺里挂蛇皮,打着吓人的幌子

30、大虫头,长虫(蛇)尾--虎头蛇尾

31、蛇钻窟窿-- 顾前不顾后

32、人不能跟蛇进洞

33、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

34、人心不足蛇吞象

35、窝里的蛇,不知长短

36、窝里的蛇-- 不知长短

37、蛇换蛇皮,不改蛇性

38、吞了烟袋油的蛇-- 离死不远

39、弯扁担打蛇-- 两头不着实

40、打蛇打到七寸上--正好;恰到好处;击中要害;抓住了关键

41、窜蛇盯小鸟--列奏(逮住)

42、乌梢蛇打店-- 常(长)客

43、眼镜蛇摆手,好毒的一招

44、田坎上爬长虫(蛇-- 地头蛇

45、养蛇咬自己,自取其祸

46、打蛇随棍上--因势利导,

47、蛇并不怜悯熟睡的人

48、乌梢蛇打店,常(长)客

49、蛇死不再毒害人

50、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51、蛇吞象-- 不自量;好大的胃口

52、蛇不分粗细,坏人不分大小

53、蛇吞蝎子-- 以毒攻毒

[关于说蛇的谚语]

篇9:《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课题                捕蛇者说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备课日期11月 8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l(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篇10:猪年戏谑说蛇

逶迤盘旋自作图,

谁人多事又添足。

恐是春雷惊不破,

五月雄黄漫一壶。

篇11:蛇年说蛇作文

蛇说

风雨送春归,银蛇迎春到,春风又吹开了2014年的大门,

我无忧无虑,快乐逍遥的生活在美丽的“洛克王国”里,我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见人烦,花见花败,丑陋无比的“蛇王子”,

在美丽的“洛克王国”里大家都不愿意和我做朋友,可是我多么想和你们做好朋友呀!我虽然看着有些可怕,但是我能帮农民伯伯保护庄稼呀,而且我还可以在大家生病的时候,我身上有一种可以挽救大家生命的珍贵药品,这就是我——“蛇王子”。

我不想再孤单了,我想和大家做好朋友,请您在美丽的2014年中伸出你们的友爱之手,不要再捕杀我了,我会更好的为大家服务!

蛇年说蛇作文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翻译

《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捕蛇者说 读后感 范文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说权衡散文

妹妹说散文

捕蛇者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捕蛇者说(节选)》阅读及答案

说蛇的散文(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说蛇的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