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宝宝初秋快乐入园攻略(共含8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凉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宝宝初秋快乐入园攻略
快3岁的小宝宝们,9月1日就要去幼儿园上学了,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就像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则暗自担心DD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会不会喜欢他?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相处?会不会被欺负等。怎样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地上学,在进幼儿园之前,作为父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宝宝在入园之初会有哪些不适应的状况?年轻的爸爸妈妈恐怕正为此思前想后吧。【家长准备攻略】
作积极暗示与老师密切配合
第一,家长不要作消极的心理暗示。
不利暗示一:“你再不乖,过两天就送你去幼儿园。”
不利暗示二:“这两天让宝宝多玩玩吧,过几天就要到幼儿园去了。”
有的家长在送孩子入园前,经常会在孩子耳边吹这样的风或无意中这样说,但这样的言语对孩子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在孩子意识中会认为幼儿园就是惩罚自己的地方,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在入园前就产生抵触情绪。
而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相当重要的,华师大幼儿园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小范围调查,向一些刚入园就特别能适应幼儿园生活、不哭不闹的孩子家长作了一些咨询,发现这些家长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入园之前都曾经说过鼓励性质的话,比如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宝宝这几天真乖,我们过两天到幼儿园去。”或者告诉孩子“幼儿园里也有许多跟你一样乖的好宝宝,我们去找他们玩好不好啊”之类的话。这样的鼓励对孩子有很积极的影响。
第二,要带孩子熟悉环境,减少焦虑。
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带着孩子到所就读的幼儿园附近散步,如果幼儿园允许,还可以到园中的活动场地进行玩耍,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就会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
第三,充分信任幼儿园的教育,以缓解孩子焦虑的情绪。
孩子刚到幼儿园一定会经历一段适应期,有的孩子第一天入园还很开心,可是第二、第三天就哭着闹着不想去了。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孩子第一天有新鲜感,等到接下来几天“反应过来”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那肯定是要哭闹的。这个时候家长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猜测,而是要相信幼儿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慢慢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
特别提醒:
1、要学会“狠心”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还有的中途来看望,这样孩子的哭闹时间会延长、次数会增多。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
2、新生入园宜早接刚入园的幼儿特别希望家长早点来接,体验与家长团聚的欣慰,否则,孩子会产生孤独、失落甚至有被人遗忘的感觉,使孩子更怕上幼儿园。
【宝宝适应攻略】
宝宝可能有两种不适应情况
情况1怕见陌生人和陌生环境
案例:明明和小云刚进幼儿园时,都有一些“反常”。明明很容易大吵大闹,哭得天昏地暗,小云却是太安静了,以前在家里很喜欢玩的游戏,也不感兴趣了,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若有所思的样子。
对策:大多数孩子见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通常会不适应,但是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相差很大。有的孩子大哭大闹,情绪激动,有些孩子则显得异常安静。
对于情绪激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会格外重视,及时地去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对于异常安静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忽略,以为孩子“很听话”就不加以重视。
其实,这样的“乖”孩子,往往也是不适应陌生环境的,只是因为知道“即使哭闹,爸爸妈妈还是会送自己上幼儿园的.”,就停止了“反抗”,但是心里还是不开心的,还是害怕陌生环境,如果再受到忽略,对于心理的成长就相当不利。因此老师和家长对于异常安静的孩子要格外关注。
情况2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易生病
案例:圆圆平时在家里睡觉吃饭都特别香,但是上了幼儿园就彻底改变了。一到午睡时间就哭闹,胃口也很不好,饭量不足平时的1/2,而且没几天就发热生病了。
对策:孩子睡觉时防范意识特别强,尤其是换了陌生的环境,没有家长在身边哄着,睡前特别容易哭闹,也就是平时常说的“作觉”。
同时,由于幼儿园饭菜和家里的口味有所差别,而且取消了喂养方式,所以孩子在幼儿园往往吃得很少,甚至不吃。这在开始阶段是很正常的。一般来说,孩子不想午睡,幼儿园的老师一般会轻轻抚摸孩子的额头,让孩子安静下来直到入眠。
至于孩子吃得不多,家长可以准备一些食品让孩子带去幼儿园,当宝宝从一个被精心照顾的小环境进入到集体的大环境后,他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理上会有不适应的感觉。
宝宝接触的小朋友多了,环境复杂了,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机会也就多了,患病的次数就会相应增多。但是宝宝的身体对各种接触到的病原体也会产生抗体,所以他的抗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妈妈实战经验】
我与孩子有个约定
点点妈(孩子去年入园):为了让孩子愉快地走进幼儿园,前半年,我就抓住一切机会向儿子灌输:小朋友都应该上幼儿园。玩耍中遇到邻居家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忘不了夸奖几句:“真是好孩子,都上幼儿园了。”为了引起孩子兴趣,一次次地带孩子到幼儿园“体验生活”,当孩子玩在兴头时,我就抱上他回家,并保证下回还来玩。仅仅让孩子有了愿望当然不够,还要告诉他“实情”。我反复地向儿子说明“宝宝上了幼儿园就要自己吃饭。妈妈上班,点点自己与老师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点点一天都不回家,自己睡觉,妈妈下班后才去接宝宝。”……
9月1日这天,我决定不去送孩子,但却早早去接他,到了时间进去发现,儿子背冲门坐在后面,看见妈妈,竟似浑然不觉。“点点!”我唤他,儿子依然老老实实地坐在小凳上,“点点!”我一阵心痛,张开双臂快步过去,点点才站起来,扑到我怀里叫了声“妈妈!”我抱起他,儿子紧紧地搂住我,小脸用力地贴住我的脸。许久,方用小手捧起我的脸认真看看,送给我灿烂一笑。我没有马上带孩子离开,而是给他鼓励,坚定他上幼儿园的决心。于是,便抱上他向老师询问。老师介绍说,他是自己吃的饭,有事知道跟老师说,就是午睡时哭了一下。我忙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吧,明天点点睡觉时也不哭,对吗?”儿子认真地点点头。
儿子入园1个多月后,每天都高高兴兴地离家,还主动向老师问好。
把孩子交给像妈妈的老师
欣欣妈:女儿2岁半时,我们把她送进了一所一级幼儿园,说
实话,送孩子去幼儿园时,我的确有一些担心。但我希望孩子去幼儿园过一过集体生活,多学一些知识,我更希望她在幼儿园生活快乐。
每天早上,老师都在教室门口等着孩子们,主动先与孩子打招呼问好。对一些不肯与父母告别而哭闹的孩子,老师就一个个抱起来安慰,“宝宝乖、宝宝亲”地哄着劝着。我女儿就是其中的一个。女儿上的是小小班,班里共配备了3个老师,两个管教学,一个管生活。女儿上幼儿园之前,我还担心她的大小便问题,怕她不敢与老师说,专门在家训练了几天。后来,事实证明,我的这一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女儿天天在幼儿园大便,却从未弄脏过衣裤。
女儿每天回家我都要问她:“今天在幼儿园高兴不高兴?”她每次都痛快地回答:“高兴!”其实不用问也能看出来,她每天回家后总是哼哼唱唱的,唱老师教的童谣,玩老师教的游戏。我问女儿:“幼儿园的老师好不好?”女儿说:“好!”我问她怎么好,她想了想说:“老师像妈妈。”把孩子交给像妈妈的老师,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幼儿园入园攻略--宝宝要上幼儿园
您家宝宝上幼儿园有木有做好准备呢?不管有木有,来看看我们为你准备的攻略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心理准备
1、亲近幼儿园
2、讲讲幼儿园的`故事
3、结交伙伴
4、鼓励宝宝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二、生活准备
1、学会独立吃饭
2、学会喝水
3、学会解大小便
4、学会洗手
5、养成午睡习惯
6、学会穿脱衣裤,鞋子
三、物质准备
1、名字贴
2、书包
3、衣服
4、鞋子
5、玩具
入园的快乐宝宝-各类教育
很多父母都有感触:送孩子去幼儿园太难了!有时候,孩子在去幼儿园的途中会大哭大闹,而有时候会回家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常有专家为妈妈们支招,如何才能让宝宝快乐地上幼儿园。而身为幼儿园的老师,也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不断总结经验,领悟让孩子快乐的真谛。同时,也希望为人父母者有所借鉴。做孩子精神世界中的朋友
健健是个秩序感强、做事很认真的孩子。今天午睡时,他入睡得较晚,起床也比其他小朋友稍晚一些。老师走到活动室时,发现他拿着很喜欢的小狗裤子站在那儿,脸上没有了平时的宁静与快乐,而是焦虑,因为其他小朋友已经拿好旱冰鞋准备进行户外活动了。老师连忙帮他穿好裤子,健健摸着裤子后边的大口袋说:“大口袋在前边的。”老师告诉他,如果大口袋在前边,小狗图案的尾巴便会在前边,就不对了。但他坚持己见,老师就帮他将正反换过来。他看到小狗的尾巴真的朝前了,就同意又换了过来。可他脸上的表情仍像是受了很大的委屈,老师明白他一定还有想不通的问题。
于是,老师没有坚持让他做其他的事情,而是让他换上室外鞋准备出去滑旱冰。走到草地上时,他情绪已好了很多。于是老师蹲下来摸着他的手轻轻地说:“健健,老师知道你刚才有点难受,现在好点了吗?如果好点了,就和老师聊聊,如果觉得还很难受,还可以在这儿哭一下,老师陪着你。”“老师,我好点了。”“那你可以和老师讲讲刚才你怎么了吗?”“我做了一个梦。”“噢,原来是一个梦,是不是这个梦让你难受呀?”“对,我梦见小朋友都不见了……”老师明白了,健健梦见自己和小朋友出去玩,他找不到小朋友了,醒来后仍沉浸在不安的情绪中,又看见小朋友已经开始出去,自己又落在了后边,以致情绪更不好。于是老师和他聊了一会有关梦的事情,最后孩子说:“老师,我明白了,有的梦是好的,有的梦是不好的,可是都是假的。”终于,小健健也高高兴兴地找小朋友滑旱冰去了。老师的思索
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我们往往能够用言语表达。由于我们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也可以在烦恼时回避其他人。但孩子比较弱小,还不太会表达和排遣情绪,也往往得依赖成人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可是孩子虽小,也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果简单地把孩子情绪的起落归结为“不听话”、“不配合老师”,就会压抑甚至伤害孩子。成人如果能够放下架子,真正地深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去,能够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会让孩子很快在幼儿园找到自己的“知己”。因为有人倾听他,有人理解他,能让他尽快摆脱掉一些小烦恼而高兴起来,孩子便会对幼儿园有一种亲近之感和想念之情。理解带来信任
文/姬宁老师由于我带的是小班,孩子们在2~3岁这个阶段,他们的一些活动还不能像大孩子那样自在,还需要老师的配合。而且他们的游戏,一般来说都是他们自己的设计,老师只要扮演他安排的角色,就可以让他感到满足,他脸上的快乐是用语言所不能形容的。这使我感觉到,要让孩子感到快乐,首先老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总是摆在成人的位置上,而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孩子想要一种什么样的游戏方式,才能更好地和他们玩在一起。我想: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说他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又有一个像姐姐一样的大朋友,这个大朋友还需要他的“照顾”与“同情”,一下子孩子就感觉自己长大了。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此感到又自豪又快乐又满足。比如我们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看《西游记》,也对里面的孙悟空十分着迷。刚来园的时候,他只是很平淡地表达他是孙悟空,虽然也常学学孙悟空的样子,在他的表述当中有对老师的怀疑,因为他的声音怯怯的。这是他对老师的试探,看老师能不能理解他。如果我们只是很平常地反应,让他自己玩,可能他也就体会不出和老师一起分享这个角色的快乐了。但我们对他的反应是积极的,老师故意做出很惊奇的样子说:“真的吗?!你是孙悟空,那太好了!”他的兴趣就来了,一下子精神了,并且还给我们讲孙悟空是如何打妖怪的,讲起来就像自己身临其境一样。户外活动的时候,老师做出很害怕的样子,对他说:“你在前面给我们带路吧,我们怕前面有妖怪,你可以保护我们吗?”他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做着孙悟空的样子在前面奔跑着,还时不时地回来招呼我们。老师的思索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新入园的孩子,我觉得这是每个老师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刚入园的孩子是脆弱的,这是他正式走上社会参与到一个集体当中的第一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他们从最初离开父母怀抱的焦虑与不安全中顺利过渡过来。在新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能让他们在幼儿园感到愉快,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如果老师通过了孩子的考验,取得了他的信任,孩子就会由此变成了一个十分开朗的小朋友。如果想让孩子在幼儿园中感到快乐,我们老师不能忽略孩子向你发出的每一个快乐的信息,这个信息也许是孩子向你做试探和考验,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自己的试探,发现老师是友好的、可亲的,又是值得信任的;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和谐的。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不快乐吗!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
一天,瓜瓜站在饮水机旁,不停地掀动饮水机的开关,对时断时续的水流显得十分兴奋,还用手去触摸。水洒得到处都是,他却浑然不觉,仍然沉浸在饮水机给他带来的快乐里。此时我觉得不应该马上用道德判断孩子的这个行为是对还是错。在他的手里掌握着开关,也就决定着水流,为此他感到快乐。我就去问他是否愿意做一项关于水的工作,他马上回答说:“可以。”于是,他就牵着我的手来到教室。我为他准备了许多用来玩水的玩具,想进一步观察他是否对这些玩具有所选择。他先是拿起了一个小水壶,在每个玩具上都淋了一遍后,他选定了一架水车。他延续了刚才在饮水机旁的行为:用小水壶来控制水流,流出的水决定水轮向前转或向后转。他一直十分快乐地从事着这项工作。我们还把水壶的水不断地倒入大水桶里,最后,瓜瓜很兴奋地和我把大水桶的水提给小朋友们洗手了。我的音乐课上常会有这种情形:当孩子们听到一首新的曲子,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停止手中的游戏或相互间的交谈停下来聆听。他们的眼睛直直地看着你,有的还张开了嘴巴。急性子的人这时恐怕要发火,孩子们都不跟老师一起做动作,还傻呆呆地看着,这课堂也太不活跃了!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个时候不能去强制孩子配合,因为孩子学习的方式与成人大相径庭。当孩子听到一首不熟悉的乐曲时,他此时置身于与平日有所区别的环境中,他首先会感到内心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必须集中所有注意力来倾听音乐的流向,如果要配合音乐有所动作,这对小孩子来说无疑不是件轻松的事。但他会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自动发挥他的吸收性心智,当重复许多次以后你会发现,孩子已逐渐将音乐安静地吸收并开始有爆发力的释放。他们突然会唱你课上唱的歌儿。他们由刚开始进入教室的混乱的无序状态,到听到音乐时的专注有序,这个过程是孩子自发的内在的行为。老师的思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岁左右的孩子时常在日常行为中更多地意识到自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了作用令他们感到愉快。受内在精神的指引,他更能专注地有选择地从事一项工作,他的专注力进一步内化进而将通过行为得来的经验转变成智力。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是生长,教育即生活。孩子生活中的点滴展现出孩子成长迷宫中的蛛丝马迹。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人生就像树,孩子身上隐藏一生所要展现的本领。正确的教育如同园丁的艺术,他必须充分认识人类心智的构造,将人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教育者更应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更好地让儿童立根于自己的世界。孩子在家玩够了吗
我发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国家的幼儿普遍在幼儿园时间过长。美国的幼儿园,一般都是3点半离园。孩子回家还能玩很长时间。而且,春假、冬假、感恩节、国庆节等等,各种假期繁多,孩子有充分的机会松弛,享受家庭。尤其是夏天的假期,往往一放两三个月。美国也有许多妈妈上班,所以有的幼儿园也提供暑期课程,但基本上是游泳、看戏、郊游等“玩”的活动。家长和老师的共识是,幼儿园的首要功能是帮助孩子发展,这样有张有弛,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幼儿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她们经常休息充电,也能够在工作时对待孩子更耐心。而我们国家的幼儿园,过去首要目的是为家长服务,让家长腾出精力来工作。因此,孩子不仅在园时间长,不少孩子还进入全托。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寒暑假,而且往往放学比幼儿园还早。孩子在园时间长,必然在家时间短,总觉得在家没呆够,就会影响上幼儿园的积极性。小橡树曾经有一个孩子,已经适应了,又突然开始不爱上幼儿园。妈妈非常奇怪,他以前很爱来的呀!我和妈妈聊天,发现原来是由于搬家,刚把孩子心爱的家具和玩具从外地运了来。孩子在家没享受够,自然不想来园。妈妈听了我的解释,每天4点就接他回家,很快,他又高高兴兴地来园了。还有别的情况,比如家里有了新的玩伴,爸爸最近下班早了等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深圳地区,也许是受香港的影响,幼儿园往往4点放学,孩子可以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交不同年龄的朋友。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全家围坐,其乐融融。虽然受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限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人在父母下班前照顾孩子,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尽力而为。
老师的思索
在外国幼儿园工作时,觉得孩子是那么喜欢幼儿园,很奇怪国内为什么有不少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那时候,以为是因为教学方法不一样。创办小橡树后,可以大胆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时我逐步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家庭和幼儿园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国家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成年人和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孩子可以得到家长的充分关注。而且,孩子可以随意挑选想玩的玩具,不会有人和他争抢,不需要等待。因此,孩子在家里的状态非常放松。在幼儿园则不然。尽管许多幼儿园已经提高了师生比,可是从小习惯了一对一关注的孩子往往还是觉得受到了冷落。另外,自己看中的玩具,可能别的孩子在玩,自己需要等待。小朋友之间还会发生一些小小摩擦,小小不快。幼儿园的这些不愉快,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通过这个过程,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可是,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不同空间环境的转换,需要放松,还不会充分表达和宣泄的孩子就更是这样。
幼儿园和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家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孩子只有尽情享受家庭,才能充分享受幼儿园。
让宝宝快乐入园不是梦
有一种说法,就是:“孩子进幼儿园都要经过哭闹的过程。”一些“过来人”还说:“大人要硬起心肠,让孩子哭哭就好了,就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发现,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也能顺利入园,我们广泛收集这方面的有效做法,综合设计,在我们自己的幼儿园开始实施。事实证明,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部分在两三天之后就可以安心,最小的一个两岁半且从未离过家的孩子,也在第5天就安心了。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也许这样的方法推广普及了,让孩子快乐入园就不再是梦。
为什么怕幼儿园?
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有陌生的人,要做陌生的事,这是造成孩子内心恐惧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先从驱除陌生感下手
家长手册中有一节,专门介绍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包括家长带孩子来园参观,认识老师;在入园前一两周便开始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逐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老师和家长坐下来花很长时间询问记录孩子过去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游戏、社交等等各个方面,细微到孩子如果要去洗手间会怎么提醒家长。然后,就是学生手册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学生手册像一本彩印的画书,其实都是一张张照片,不仅形象地告诉孩子每日活动都有哪些,而且有我们老师的面孔。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就拿着这本书和孩子共读,孩子便对幼儿园的种种有了正确的预期,手册还把一些陌生的面孔变成了熟悉的朋友。
入园了鼓励家长在孩子入园的前几天在园内陪伴孩子活动。为什么呢?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后,如果有他信任的人在旁边,他就能安心,然后大胆地探索新环境。尽管很多家长有陪伴的愿望,却又怕要一直陪下去难以脱身。其实,如果处理得当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后,会对新玩具新朋友感兴趣,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对家长的依赖自然减少。两三天后,我们的`家长就开始“撤”了,有的孩子会哭一两声,但马上就拉着他所信任的老师的手,安心地玩去了。适应慢的孩子反倒是那些家长忽而来忽而去,没有得到充分安全感的那部分。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新生不一定要同时入园。我们幼儿园有个孩子以前上过幼儿园,他本来是不哭的,看到周围二十多个孩子哭成一片,结果这孩子马上对幼儿园心生反感,再也不想去了。孩子们都有互相影响互相仿效的心理,如果他来到一个快乐而安详的环境,自会受到感染。有家长说,这么做不就没法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吗?我们认为任何锻炼都是要循序渐进的。如要锻炼孩子,应该尽早带孩子见世面。孩子从来没在浅池里戏过水,却一下子要把他扔到大海里,如何让他建立自信呢?
我们的一个新幼儿园采用了开学前开办亲子班的办法,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刚满两岁的孩子在妈妈或阿姨的陪伴下,每天在幼儿园玩儿半天,经过一周后,就很自然地适应了幼儿园。
宝宝入园现状
引言:每年都有一批新宝宝入园,当孩子入园的时候,哭闹是最稀奇不过的了。哭声围绕在幼儿园的周围。心疼的家长,看着孩子哭,一场生离死别的场景,真是让人心酸。可是耐心的老师妈妈安慰着宝宝,给宝宝好玩儿的玩具,让宝宝先平静下来。
入园后,老师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照顾每个孩子,因此孩子需要有一定自理能力。打算入园的孩子,家长从现在起就要做以下训练:会食用固体食物;会用勺子吃饭;会用水杯自己喝水;不用纸尿裤;能说出要大小便;能独自睡觉;有自己穿、脱衣服的意识。
名师讲授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如何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幼儿园?想让孩子快乐上幼儿园,家长需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三个一”选好幼儿园
做“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缩小“选择范围”。
目前,幼儿园可分为公办、民办、私立、合作几种类型,以公办幼儿园居多。家长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幼儿园,重点关注幼儿园的性质、办园规模、收费情况、师资力量等。
进行“一次”较深入观察,锁定目标。
家长有必要对初步选定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可留意以下几方面:环境,包括园内、室内有无足够活动空间,有无充足光照,设施布局,玩具收藏量是否充足,桌、椅、床、卫生间设备是否适合幼儿使用,周边是否有污染源等;饮食安排是否得当;作息制度是否符合科学规律;保健工作怎样安排等。
带孩子去“一次”幼儿园,作出决定。
选幼儿园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最好带孩子去一趟幼儿园,放手让孩子玩一玩,如果孩子很喜欢,就可作出决定了。
四类孩子,入园更难适应
初入园,绝大部分孩子都会陷入焦虑,但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格外严重。有四类孩子的家长,做入园准备工作时需多下些功夫。
包办过多型。这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较弱,相对独立的生活让他们感到特别无助。
过于溺爱型。这类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往往会因争不到玩具等小事,就充满挫败感。
社会性指导偏差型。有家长过分限制幼儿与外界接触,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碰到困难时,孩子缺乏向老师、同伴寻求帮助的勇气。
宝宝入园备忘录
五岁的女儿每天上幼儿园是个愉快的过程:她总是提醒我给班里养的小动物,比如小蜗牛、小鸡、小鸭子、小鱼、小蝌蚪带点青菜、香肠、蛋糕、巧克力什么的,用来做试验,看看它们喜欢吃什么;而后一蹦一跳走出家门,一路唱着去幼儿园,进教室之前高高兴兴地说:“妈妈再见!”邻居的儿子去了两个星期幼儿园,就以自己的大哭大闹让妈妈下决心把他留在家里。每每看到我轻轻松松地送女儿去幼儿园,她总是羡慕地夸我女儿“真乖!”其实,毫不夸张地说,从居家生活到上幼儿园,宝宝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亲人,内心自然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对每个孩子来说这都是难过的一“关”。这既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家长的考验,因为宝宝哭哭啼啼,爸爸妈妈心里肯定心疼得不得了,这时就需要父母首先能挺得住。如果父母方法得当,孩子能顺利度过适应期,否则,孩子对幼儿园的排斥情绪,可能会延续到大班毕业。
怎样才能减轻宝宝入园不适应综合征呢?这就需要在宝宝入园前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爸爸妈妈有目的地训练孩子,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入园准备。这个过程越细致周到,日后宝宝入园适应得就越快。
生活准备
宝宝在家,得到的是一对一的照顾;在幼儿园,三四个老师面对二十几个孩子,难免会有疏忽。“能干”的宝宝走到哪儿都招人喜欢,自信也就会越来越强;而那些能有简单的自理能力的宝宝,在幼儿园里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就会少得多。去幼儿园之前,宝宝都要学习什么技能呢?
吃饭:女儿两岁左右,看到我们吃饭就跃跃欲试,我们索性就给她往小碗里放点饭菜,给她把小勺让她自己玩着吃,当然绝大部分吃不到嘴里,我们就一次次地给她示范,及时纠正其不正确的用勺姿势,每吃进一口,就鼓励她“真棒”。经过了一段时间,到她两岁九个月上幼儿园时,已经能比较好地使用勺子,基本上能独立吃饭了。而且,因为从小什么食物都尝一点,她基本上不挑食。
有些孩子在家里得到了精心地呵护,习惯了吃软、烂、碎的饭菜,失去了学习咀嚼的机会,久而久之,只能进食流质或接近流质的食物。面对幼儿园的营养配餐,他们有的因吃得太慢而吃得少;有的囫囵吞枣咽下,造成消化不良,或卡在喉咙引起呕吐,甚至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
对吃饭慢的孩子,父母应限定孩子的吃饭时间,开始时限定的时间可长一点,随后逐渐缩短,直到半个小时为宜。幼儿园不会给任何人开小灶,如果孩子明显挑食,妈妈可千万不能迁就,在居家饮食上让孩子吃的品种多一些,尤其是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拓展”孩子的'口味。对牙齿比较“软”的宝宝,妈妈可做一些鲜、脆可口的饭菜,让他尝到自己嚼着吃比吃不用嚼的食物香,孩子就有兴趣使用自己的小牙了。
喝水:常看到两三岁的宝宝还抱着奶瓶喝水,这对口形的发育会有不好的影响不说,还不容易使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爸爸妈妈应给宝宝准备一个小的塑料杯,也可买有两个把手、盖子上突出一个小嘴的幼儿训练杯,但不要买带吸管的那种。宝宝渴了,就让他用杯子喝。等宝宝学会了喝,再将盖子取下,在杯里倒上一点点水,学着直接用杯子喝,刚开始宝宝难免将水洒到身上,这没关系,多练几次宝宝一定会熟练的。当宝宝能把少量的水喝得很好时,妈妈就可以往杯子里多倒些水,让宝宝学会控制水杯的倾斜度,锻炼既能喝到水又不至洒一身。
午睡:有相当一段时间,午睡困扰着女儿,尽管每天带一件心爱的玩具放在小床上,她仍旧入睡困难,以致在床上折腾,自己很难受,也影响其他的小朋友休息。据老师说,班上午睡不好的孩子为数不少,有的孩子甚至一分钟也睡不着,有的孩子还吃手、咬被子。
宝宝午睡困难与早上起床晚有直接关系。调整好宝宝的作息时间,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对两三岁的孩子,最好让他们晚上八点半上床、九点以前入睡;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十二点多午睡就不会太困难。如果晚睡晚起,只能恶性循环,在生理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大小便:在宝宝一岁半左右,父母就应有意识地训练宝宝说:“我要大便,我要小便。”三岁左右的宝宝要会自己穿脱裤子,这样可以减少宝宝弄脏、弄湿裤子的次数,免得宝宝不舒服。在宝宝学习控制排便时,父母要记住宝宝吃、喝了什么,量是多少。在宝宝睡前、醒后、饭后半小时或一小时,就要提醒宝宝小便,大便;同时,也要养成宝宝定时大便的习惯。
另外,在家里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知道哪些东西,比如毛巾、杯子是自己的,以防拿错;会穿脱简单的衣服、鞋子,知道反正。宝宝有了这些基本技能,就不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心理,适应起新生活就会快得多。
心理准备
孩子乍一上幼儿园,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绝大多数孩子还会哭闹。作为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就要有意识地积极引导,让孩子打心里喜欢幼儿园。
亲近幼儿园。给宝宝打“预防针”,给宝宝讲讲幼儿园中有意思的事,比如说:“那里有老师、有好多小朋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你可以学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让他们从心底里向往幼儿园;切忌消极引导:“你淘气、你闹,非得把你送幼儿园去……”
感受幼儿园。妈妈可以提前带宝宝去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里漂亮好玩的玩具,翻一翻家里所没有的图书,认识老师和小朋友,使幼儿园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如果可能的话,家长要尊重孩子,带着孩子参观几所幼儿园,让他自己选择一所,孩子会对自己喜欢的幼儿园有心理上的期待。
结交小朋友:女儿曾说不喜欢班上的路路,因为他总抢女儿的玩具,抢不过就动手打人,女儿的身上有时会带“伤”;而路路因为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每天上幼儿园总是很不情愿。孩子不会与小朋友交往、在幼儿园里受了欺负或受到冷落,自然会对集体生活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在去幼儿园之前,爸爸妈妈要多创造条件让宝宝和小朋友玩,教给孩子一些处理小朋友之间矛盾的方法。比如,当女儿想玩别人的玩具时,我鼓励她和小朋友商量或拿自己的东西和人家换,对方不同意不能硬抢;如果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也要好好对人家说,像“我过一会儿给你好吗”“你太小了,等大一点才能玩”……不为此事争吵。
有话就说:不少宝宝初上幼儿园时,想干什么总是表达不清楚,自己很着急,稍不合意就发脾气、哭闹。这样也容易被老师忽略,因此爸爸妈妈平时要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听得懂成人的话,也鼓励宝宝讲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善于表达。有了这个习惯,遇到事情,孩子就会向老师说。
物质准备
用品:有的幼儿园集体购买被褥、洗漱用品,统一规格,有的要自己准备,入园前妈妈要打听好,免得重复准备造成浪费。
衣服:宝宝上幼儿园了,穿着上就不要太随便。妈妈应给宝宝准备几套得体的衣服,不要太大、也不要太瘦小,最好是开身的,穿脱方便。女孩的衣服上不要有太多的装饰物,男孩最好不穿带拉链的裤子。无论是上衣还是裤子,有兜比较好,它能使宝宝分清反正。衣服以纯棉质地为好。年龄小的宝宝,应多备几条裤子,以防尿湿时更换。另外,一定给宝宝穿内裤,这能避免宝宝小肚子受凉、卫生,也能使宝宝从小养成文明的习惯。
宝宝每天都要有两次的户外活动,秋冬季节,室内温差比较大,给宝宝准备一薄一厚两件小背心,很有必要。
鞋子:为了宝宝午睡时入厕方便,最好能有一双小拖鞋;鞋的大小要适宜,尽量选择底软、跟脚、轻便的布鞋或旅游鞋,适合跑跳活动,不穿皮鞋。鞋的款式以松紧口或粘扣的为好,不选系带鞋。同时注意鞋底是否防滑。
玩具:如果宝宝的依赖性较强,可以在最初一段时间,让他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以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爱心提示
补水:宝宝初上幼儿园容易哭闹,着急上火;在园内一天喝水较少,所以,一定多给宝宝“灌水”,早上喝一杯、晚上回来更要多喝,也可以在接的时带一瓶白开水或绿豆汤。
积食:有的孩子总喜欢和小朋友比,吃饭想争第一,吃得过量、积食,稍一着凉,引起发烧。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和老师沟通,控制宝宝的进食量。回家后尽量不让宝宝再吃饭,补点水果就可以了。
少穿:爸爸妈妈总怕孩子冻着,穿得过多,户外活动时必然出汗,被风一吹,极易感冒。其实,孩子火力壮,穿衣服应比成人少一些,加衣服也要适度。
父母必修课:宝宝刚入园时,父母应克制自己,态度要坚决。有的妈妈见孩子哭她也哭,这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要记住:你的哭会导致孩子变本加厉的哭;如果你不能果断地离开孩子,就等于你把自己对幼儿园的不放心情绪传染给了孩子。高高兴兴地送孩子、高高兴兴地离开,这才是父母明智的选择。
在宝宝还没上幼儿园时,我对他的零食是有所控制的,所以他也养成了不随便吃零食的习惯。在宝宝上幼儿园后的第三天,他附在我的耳朵上悄悄地说:“爸爸,我们班有好多同学在幼儿园里吃一种叫‘辣皮’的零食。”我随口说:“那与你有什么关系?”宝宝说:“人家都吃,我馋,咱也买点呗?”
一句“我馋”触到了我心灵的软处,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幼儿园时同伴吃冰棍而自己却没有的滋味,于是就说:“那、那我们也买点尝尝吧。”一听这话,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下一次上幼儿园时,我兑现了许诺,到小卖部里给宝宝买来3包辣皮。可是,回到家之后,我忽然想起那辣皮是三无产品,顿时又开始为宝宝的健康担心起来,更害怕宝宝会因此养成乱吃零食的习惯。于是,我决定让宝宝不馋人家吃什么,继续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
从家里到了幼儿园,宝宝的生活圈子放大了,在这个大圈子里,宝宝要面临许多诱惑和负面的影响,我下定决心,不再感情化地认为:人家宝宝如何,我也要如何,不可让宝宝在人群中感到无助和尴尬。这种想法很容易损害宝宝从小培养起的好习惯,助长了宝宝在人群中的攀比心理,对宝宝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刚刚入园的宝宝,我狠下心来,不再给他买辣皮等小零食。虽然宝宝哭过几次,但我并不心软——心软是害了他。我帮助宝宝学会对抗不良诱惑,延续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慢地,宝宝在人群中具备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正确概念,不再拿别人来为自己找借口,于是“辣皮事件”渐渐就化解了。
宝宝上幼儿园不但是对孩子,更是对家长的考验。深深入园已经三周了,除了大小便尚不能自理,睡觉不如在家里睡得多外,已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总结了一些自认为有意的作法,想和妈妈们交流。
1.不要对宝宝说“不许哭”。多数宝宝刚入园都会哭,因为他们有些担心和恐惧,这是2、3岁孩子的心理特征。我的做法是:从不对他说“别哭”,可以说“瞧,那个小朋友没哭,你和他做朋友吧”,或给他带一些小零食,让老师拿给他吃,对他说“老师和妈妈一样,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和老师说”,让他快些和老师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2.不要对在教室旁过久的留连。有些家长总是不放心,担心宝宝哭,担心宝宝没人理,担心宝宝被欺负。其实,现在的老师基本都很负责任,为了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好感,她们会对刚入园的宝宝很细心。刚入园的宝宝们也很敏感,只要教室门外有人,他们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就又开始哭闹了,一个孩子哭,好多孩子跟着哭。为了你自己的宝宝也为了别人的宝宝,早晨轻松地把宝宝送入教室,对他说“再见”后,就快些离开,大多数哭闹的宝宝在妈妈离开后就不再哭闹了。
3.不要中途去幼儿园。深深入园三周,我有两天中午去看他,第一次是入园的第二天,在同事的怂恿下去看他,结果他没有睡看到我就难过得哭了,为了不影响别的孩子睡觉我只好把他带到单位。第二次是入园第三周的第一天,因为周六、周日都发烧担心他再烧就去看他,他已经睡着了,所以放心地坐地他身边看着他,可还没有睡的小朋友看到有家长来就难过得哭了,结果深深也醒了担心我离开就不再睡了,眼看上班的时间要到了,天又下着大雨,只好请老师把他带到别的教室去玩,我匆匆离开,那天,深深只睡了半小时。以后,再有什么事都是早上和老师说好,如果担心老师记不住就写好小纸条给老师。
4.不要让宝宝觉得送他去幼儿园使妈妈很难过。家长的表现对孩子影响很大,要让宝宝觉得妈妈很开心,因为我上幼儿园了,我长大了。千万不要宝宝哭你也哭,宝宝不会想到你是心痛的,只是觉得幼儿园不好,你看妈妈都哭了,我也不要来幼儿园。
5.不要接了宝宝就逃一样的离开幼儿园。晚上接宝宝时可以带他多多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有几层楼,教室都是什么样子的,宝宝自己的小柜子在那里,还可以打打滑梯,坐坐翘翘板,让宝宝学可喜欢和热爱。
6.要多和老师沟通,多和家长交流。发现宝宝有什么问题及时和老师讲,不是质问,是要解决问题。还可以和别他家长交流一下宝宝入园后反映,有什么异常现象。比例宝宝身上有包包,是不是寝室进蚊子了,还有床上有小虫虫了,还要问问别他家长,他们的宝宝有没有这种现象,如果是一个宝宝就不用担心,如果大多数宝宝都有,就是提醒老师仔细检查一下。
这些只我个人认为值得交流的一些东西,希望各位妈妈都顺顺利利地帮助宝宝完成他们的入园关。
★ 入园通知书
★ 入园申请书
★ 幼儿入园申请书
★ 新生入园须知
★ 幼儿园入园申请书
★ 幼儿园入园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