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怀古,涂山怀古陈陶,涂山怀古的意思,涂山怀古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垂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涂山怀古,涂山怀古陈陶,涂山怀古的意思,涂山怀古赏析(共含11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垂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涂山怀古,涂山怀古陈陶,涂山怀古的意思,涂山怀古赏析

篇1:涂山怀古,涂山怀古陈陶,涂山怀古的意思,涂山怀古赏析

涂山怀古,涂山怀古陈陶,涂山怀古的意思,涂山怀古赏析 -诗词大全

涂山怀古

作者:陈陶  朝代:唐  体裁:五古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涂山间来上,敬爱如登龙。

览古觉神王,然天地空。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成洪。皇图化鱼鳖,天道漂无踪。

帝乃命舟楫,掇芳儒素中。高陈九州力,百道驱归东。

旧物复光明,洪炉再埏熔。经门不私子,足知天下公。

亮曰那并生,唐虞禅华虫。兹山朝万国,一赋寰海同。

十载有区宇,秋毫皆帝功。垂衣不骄德,子桀如何聋。

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凡夫色难事,神圣安能恭。

道隐三千年,遗芳播笙镛。当时执圭处,佳气仍童童。

海屿俨清庙,天人盛o供。玄恩及花木,丹谶名崆峒。

异代草泽臣,何由树勋庸。尧阶未曾识,谁信平生忠。

恨不当际会,预为执鞭僮。劳歌下山去,怀德心无穷。

篇2:赤壁怀古,赤壁怀古崔涂,赤壁怀古的意思,赤壁怀古赏析

赤壁怀古,赤壁怀古崔涂,赤壁怀古的意思,赤壁怀古赏析 -诗词大全

赤壁怀古

作者:崔涂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不知征伐由天子,

唯许英雄共使君。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篇3:安徽荆涂山

安徽荆涂山 -资料

荆涂山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怀远县境内,风景区因大禹治水、禹会诸侯、娶妻生子的历史故事而闻名,景区内著名景点有禹王宫、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楼、灵泉、圣泉、台桑及农家乐禾泉农庄等。

禹王宫:禹王宫建于公元前195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祭祀大禹和禹妻涂山氏之地,古禹王宫曾有五进院落、殿堂10个,有钟楼、鼓楼等40余间,古刹历经战火,损失严重,解放后经数次修缮,已经成为皖北地区较大全真派道观。现存景点有清道院、纯阳道院、长春道院、苍龙阁等殿堂,特别是香火X,建于明神字万历42年,完全用青砖砌筑而成,造型简洁、质朴,是禹王宫至今保留最珍贵古迹。

白乳泉:是荆涂风景区内著名景点,号称天下第七泉,泉水似乳,相传唐代这里曾有白龟从泉中出没,故得名“白乳泉”或“白龟泉”,苏东坡曾游历到此,并留下《上已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篇,日“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千古绝句。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或“抱玉岩”是荆山又一盛景。据《韩非子·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伐薪于荆山得美玉,他将此宝献给楚历王、竟被砍去左脚,随后武王又砍去他的右脚,

资料

“和抱其璞而泣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见诗仙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固取名“卞和洞”。卞和洞为天然卵形巨石横嵌,竖架凌空危悬叠成,石表青黛,苔痕斑驳,洞广如屋,可容数十人。洞上方有白云堆,为卞和采玉处,洞下有仙桃石、曾有榇童阁一处,并有唐宋以来诗文碑刻遗存。人置于洞中,如入玉珠帐前另有情趣。

禾泉农庄:农庄依山而建,是游客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在这里可以领略淮河流域的古老的农耕文明,观赏多姿的田园风光,农庄内有数百亩石榴园、蓝莓园、桃李园、枣园、梨园,还有省内著名的鹿场,养殖有国际珍贵动物鹿等。为了方便游客住宿,农庄还建有数使栋风格不同的小木屋,小竹屋等,内部装饰华丽,现代化生活用具一应俱全,深受游客喜爱,节假日,八方游客涌入农庄休闲娱乐,是皖北“乡村旅游”一片热土。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农庄又投入1000余万,新建了规模宏大的“生态餐厅”,小挢流水、青草红花陪伴游客进餐,使游客远离都市喧嚣,体会世间神仙的心境。

篇4:《岘山怀古》古诗赏析

唐代: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译文」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注释」

⑴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⑵秣马:喂马,放马。临:临近。这里是来到之意。荒甸:郊远。

⑶旧都:指古襄阳城。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⑷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

⑸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⑹“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⑺“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⑻“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⑼“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⑽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⑾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鉴赏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公元2(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当时作者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篇5:涂山氏经典传说故事

涂山氏经典传说故事

在中原正统文化里,涂山氏是大禹的妻子。大禹在南方治水时娶涂山氏为妻。

《尚书・臬陶漠》记载,禹“娶于涂山。”《华阳国志・巴志》载:“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在这个体系里面,涂山氏与大禹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帝舜杀了治水不力的水利部长鲧以后,封鲧的儿子禹担任水利部长,继续治水。禹东奔西走,在治理三峡时,遇见涂山氏并娶之为妻。禹治水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日日夜夜独守空房,每到月出就情不自禁地思念“身九尺二寸长”的禹,唱出了情歌“候人兮猗!”。

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涂山氏所唱“候人兮猗”,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是汉语爱情诗的开音之作。

后来有一天,涂山氏给禹送饭,看见禹化身为熊,十分羞惭,遂化为石头,禹向此石索要儿子,石头裂开,里面有一个婴儿就是禹的儿子启。

在三峡区域的传说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的。禹在三峡借助包括黄牛在内的诸神,疏凿半通不通的峡江,开启中华民族治理三峡的伟大工程,来自重庆(江州)的美少女涂山氏深为感动,产生了情愫。

屈原《天问》记载:“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据闻一多、林庚、刘不朽等大家的意见,“通”就是“私通”,与三峡区域的传说相一致。台桑,是一片长有茂密桑林的坪台,禹与涂山氏在那里幽会。禹白天要工作,涂山氏比较寂寞,就唱出了那首《候人》歌。

这个故事与后面要讲到的三峡神女瑶姬对楚王“愿荐枕席”,盐水女神对廪君“愿留共宿”,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三峡神话特色。

最近,眼睛不太好的纪连海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了这个故事,引起网上一片愤慨,被质问“你这种人搞的什么研究?”弄得纪先生连连道歉,说自己确实不懂什么研究,只是一个历史知识的普及者罢了。

其实,几千年来三峡地区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伟大屈原还写在了自己的诗里。

篇6:越南的涂山赌场

越南的涂山赌场

从越南滨海城市海防向东南方向走20公里,便是著名的`避暑风景区涂山.这里实际上是蜿蜒伸向海里的一条山脉,一个半岛,长约4公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发美化,今天的涂山绿树红花,清波碧浪,错落有致的进出公路,像两条彩带挂在山腰,翠松下掩映着一座座豪华典雅的别墅.

作 者:英成  作者单位: 刊 名:东南亚纵横  CSSCI英文刊名:ALL-ROUND SOUTHEAST ASIA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涂山游记700字作文

涂山游记700字作文

涂山虽是我家乡的名山,直到今日,才圆我游涂山之梦,涂山位于凤阳西北四十里之遥。

据史料记载:“涂山亦名当涂山,禹娶于斯而治水始焉”。《竹书记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由此可见:大禹的婚娶于诸侯的朝会都与涂山结下不解之缘。文学家宋濂游涂山云:“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

明代游客在涂山留下了千古难忘的.佳句:“淮流浩无极涂山迥自存,扪萝寻禹穴,蹑石上云根;古殿碑无字,寒流凿有痕,仙至如何荐,吾欲采芳荪”。

沿着崎岖山涧小道,登至山腰,便见盼夫婆婆笑脸相迎;回身反顾,滔滔淮水,巨浪翻滚,卷去哀思无限恨;昂首细观,双峰峻耸,茫茫云起覆盖禹功千百年。

山顶禹庙又名禹王宫,后院内有两株千年古银杏树,因为年代太久便留下“先有银杏后有山,大禹问结几千年”的传说:数百年前古银杏被雷火所焚,如今根部仍然荐活,从枯朽的树干中又长出数余丈的褚桃树,形态奇特,古朴苍劲,这就构成了山外有山都是画,树中生树不知年的奇观。近禹庙峭壁处有灵泉,泉水澄茔,四时不竭,东峰为无量佛殿,久已倾圯,西麓原有崇观,是祭祀鲧工的庙宇,现已夷为平地,再往西走便是平坦的聚仙台,游人至此,登高远望,一览无余;真可谓 “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有路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

晚霞辉映,登山观景游性未尽,想起古人在涂山上所留下的千古佳句,感慨万分。为了告知游人不仅历代文人墨客游过涂山,寻常百姓也在此留有鸿爪。因而挥残败秃笔,于涂山峭壁上奋笔写下:

斜云妙绕涂山巅

松风悄入禹庙院

咫步仙台观美景

花红柏翠满目羡

眺远方

千里迢迢九河展现

风光甚美世所罕见

望近处

荆山高耸古榆照松

白乳长流仙洞姓卞

登峰造极似入天国之境

观望涂山此处非是人间

篇8:西塞山怀古鉴赏

西塞山怀古鉴赏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西塞山怀古⑴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篇9:《岘山怀古》唐诗鉴赏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陈子昂诗鉴赏: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岂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呢?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多少英雄豪杰、古圣先贤,不是都凋零作古了吗?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诗中涉及许多典故,无一不是和岘山、襄阳有关的,全诗既是一首高度浓缩,含义深长的山水诗,也是一首沉郁的政治抒情诗。

篇10: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

刘禹锡,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一.导入《西塞山怀古》: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二首怀古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读后请思考这首诗有何优点。

二.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三.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

四.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五.赏析课文:

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六.课堂总结与板书设计。

篇1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 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 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古诗鉴赏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教案

唐诗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长相思》涂山璟结局是怎么样

长相思涂山璟的经典台词

长相思中涂山璟的结局

酹江月 吴山怀古,酹江月 吴山怀古汪斌,酹江月 吴山怀古的意思,酹江月

《长相思》涂山璟是谁演的

涂山怀古,涂山怀古陈陶,涂山怀古的意思,涂山怀古赏析(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涂山怀古,涂山怀古陈陶,涂山怀古的意思,涂山怀古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