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默契Mary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共含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默契Mar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篇1: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有九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 变大 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 D、公转角速度 变大

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35kg

2、由题目: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而脱离速度等于其环绕黑洞运行的第一宇宙速度的 倍.

得:

解得: =5.3×108m

布置作业:

篇2:《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学重点: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难点:

天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

自学与讲授

教学用具:

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有九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 变大

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

D、公转角速度 变大

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35kg

2、由题目: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而脱离速度等于其环绕黑洞运行的第一宇宙速度的 倍.

得:

解得: =5.3×108m

布置作业:

篇3:恒星与行星作文900字

恒星与行星作文900字

暮色降临,深蓝色的天空上繁星点缀,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些繁星,分为恒星与行星两种。

在地球村,我们随处可见“明星”的阵容和他们那庞大的'粉丝团。这些“明星”大多都是“行星”。在都市中遍地开花,他们依靠不凡的容颜、得天独厚的嗓音亦或是奇装异服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让许多人为之疯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他们学习穿衣打扮和说话风格,就连青少年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也是娱乐圈的明星,这个社会俨然形成了一股“追星风”,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盲目追星导致明星粉丝团“互黑”、揭秘明星私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影响到了其家人的生活,令人发指。

娱乐圈圈内代有才人出,每天都有新鲜血液注入,只是在这个大染缸里,有几人能做到洁身自好,不变色呢?也许你所看到的光鲜华丽的外表是利用了整容技术,你所听到的带有魔力的嗓音是“假声”,这样外表华丽内在虚伪的明星是不适合你去追随的。他们只是天上的“行星”,总有光芒黯淡的一天,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许“别有洞天”。

太阳是一颗恒星,永远在太阳系中散发着光和热,亘古不变。继往开来,不乏有如太阳般的恒星,散发着正能量,温暖了我们的心灵,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永远屹立在东方之巅――诗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便馥郁了一个王朝”。李白的

诗豪迈奔放,李白的人狂妄潇洒,李白用他的诗为我们展现了大唐的风采,李白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李白的粉丝也是数不胜数,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乘舟时汪伦送行,就连杜甫也盛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粉丝都如此出色,可见,选偶像都应选人中龙凤。

如今的都市中,开国领袖毛泽东、京剧大师梅葆玖、舞蹈家杨丽萍、运动员李娜都是和李白一样的“恒星”,这些明星无一不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有了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

金星曾经说过:“不要随便地认偶像,要追随一个偶像的话要精挑细选”。正是如此,“追星族”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追随一颗“恒星”,而不是那些空有外表而无内在的“行星”。只有这样,追星才有了其内涵。

恒星,永远悬挂天际,散发光芒;行星,时隐时现,时真时假。

追星,当追恒星。

篇4:地球是行星还是恒星

地球是行星还是恒星

地球不是恒星,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形状大致呈椭球形。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地球提供了仅有的能够维持已知生命进化的环境。人们认为约40亿年前的高能化学反应产生了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又过了5亿年则出现了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而后分化出细菌与古菌。据估计,地球上只有八分之一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其中有四分之三覆盖着海水,四分之一则是陆地。

行星的特征

(1)本身不发射可见光,由于表面对太阳光进行反射丽发亮;

(2)在以恒星为背景的天空上,有明显的相对移动,而且这种移动几乎都沿着黄道进行。经常观察可见其时隐时现,时而前进,时而后退;

(3)行星看起来有一定大小的圆面,所以在大气浮动的情况下,经过折射也不象点状恒星那样有星光闪烁现象,

(4)仔细对比,还发现各行星有不同的颜色特征,在不同的时候亮度也有变化。

恒星的特征

1、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气体球。

2、恒星是可以通过热核聚变而发光发热的天体。

3、恒星是大质量、明亮的等离子体球。

4、恒星诞生于以氢为主,并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云气坍缩。

5、恒星死亡后,较小的恒星会成为白矮星。较大的恒星可能会成为黑洞或中子行。

篇5:太阳是恒星还是行星

恒星是什么意思

恒星是一种由发光球体的等离子体,通过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的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夜间,从地球上肉眼可以看到许多其他恒星,由于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很远,因此它们在天空中显示为多个固定的.发光点。从历史上看,最杰出的恒星被分为星座和星空,其中最亮的星获得了适当的名称。天文学家已经汇编了星表,以识别已知星并提供标准化星恒星称号。该观测宇宙包含估计1 × 10 颗恒星,但大多数恒星从地球上用肉眼看不到,包括我们银河系之外的所有恒星,银河系。

篇6:地球是行星还是恒星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篇7:恒星与行星的区别与联系

恒星指通过自身重力凝聚在一起的球星等离子体,恒星在天空范围内具备多个固定发光点,恒星的生存依赖于气态星云所触发的引力坍塌,气态化星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氢元素、氦元素及其他微量重元素,当恒星核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氢气经过稳定的核聚变转化为氦元素,为恒星提供能量。

行星指环绕恒星运行的天体结构,自身不具备发光能力。通常来说,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围绕恒星的自转方向一致,行星不具有稳定的核聚变能力。行星是由于吸收恒星周围过多的宇宙尘埃所聚集而成的,行星的质量需足够大,一般呈现圆球状。

篇8:PS鼠绘宇宙行星

这篇教程主要教我们用PS鼠绘宇宙行星,教程用到了几个PS的常用滤镜制作出行星,同时运用不同的图层样式制作出很绚丽的光影效果,制作手法难度一般,转发到,和朋友们一起学习,先看看效果:

FEVTE编注:更多鼠绘教程讨论交流和鼠绘作业提交请进入论坛PS鼠绘交流区:bbs.fevte.com/forumdisplay.php?fid=51&filter=type&typeid=90

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1、使用photoshop创建一个新的文档,然后设置前景色为#500000,背景色为黑色,然后在菜单栏中选择“滤镜—渲染—云彩”,效果如图所示。

2、按下Q进入快速蒙版模式,然后使用渐变工具,在属性栏设置“线性渐变”,然后自上而下拖动出渐变效果,如图所示。

3、再按下Q退出快速蒙版模式,此时将得到一个矩形的选区,如图所示。

4、在菜单栏中选择“图像—调整—色相/饱和度”命令,设置如图所示。

效果如图所示。

5、按下Ctrl+D取消选择,接着创建一个新图层,使用“油漆桶工具”填充黑色,然后选择“滤镜—杂色—添加杂色”,设置如图所示。

6、选择“图像—调整—色阶”,调整星空中星星的数量,如图所示。

效果如图所示。

7、选择“橡皮擦工具”,在属性栏中调柔角笔刷,擦除星空中黑暗处的星星,如图所示。

8、是时候制作一个星球了,选择从网上找到一个岩浆的素材复制到图片中作为星球的纹理,如图所示。

9、选择“椭圆选框工具”,按着Shift键并拖动创建一个圆形选区,然后选择“选择—调整选区”命令,调整选区的位置和大小,最后按下Ctrl+Shif+I返选,按下Delete键清除,如图所示,

10、按下Ctrl+D取消选择。接着按下Ctrl+J复制当星球纹理图的层,然后在图层面板中拖动“复制出来的副本图层”到“原图层”的下方,最后设置高斯模糊(滤镜—模糊—高斯模糊),如图所示。

效果图

11、选择星球纹理的副本图层,设置“图层—图层模式—颜色叠加”,如所示。

效果图

12、使用“涂抹工具”涂抹出闪光的效果,如图所示。

13、选择星球纹理的原图层,再按下Ctrl+J复制出副本2图层,接着在菜单栏中选择“选择—载入选区”,然后选择“滤镜—扭曲—球面化”命令设置球面化效果,最后选择“图像—调整—色阶”命令,设置如图所示。

取消选择,效果如图所示。

14、添加内阴影、外发光、内发光、颜色叠加这4种图层模式(图层—图层样式),如图所示。

效果如图所示。

15、创建一个新图层,接着使用“椭圆选框工具”创建一个圆形的选区并填充黑色,如图所示。

16、按下Ctrl+D取消选择,在菜单栏中选择“滤镜—模糊—高斯模糊”,设置参考下图。

效果如图所示。

17、最后,合并图层,选择“滤镜—渲染—镜头光晕”,添加一个适当的镜头光晕效果,如图所示。

效果如图所示。

最终效果,是不是很酷呢?

教程完毕,怎么样。的朋友们,你们制作出来没有?FEVTE编注:更多鼠绘教程讨论交流和鼠绘作业提交请进入论坛PS鼠绘交流区:bbs.fevte.com/forumdisplay.php?fid=51&filter=type&typeid=90

PS鼠绘宇宙行星

恒星散文随笔

张中行:宇宙和人生

恒星-luckydream作文

行星饭的口号

遨游宇宙

宇宙作文

宇宙体检作文

宇宙蛋读后感

宇宙与人观后感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