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海月港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2、划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3、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4、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5、打午时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的诗句

1、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4、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文天祥《端午感兴》

5、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6、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许文通《端阳采撷》

7、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鱼家傲》

8、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朱翌《朝中措》

9、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苏轼《六幺令》

1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4、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殷尧潘《端午日》

17、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8、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边贡《午日观竞渡》

19、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徐夤《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20、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卢肇《竞渡诗》

21、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文天祥《端午感兴》

22、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2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作文

父亲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由来和习俗

芒种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夏至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大暑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立冬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夏至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小暑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处暑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