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验共享:制作网络启动盘DOS环境下将电脑联网(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andapangc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软盘上局域网指的是用软盘启动电脑于DOS状态下,再在DOS环境下将电脑联上局域网,从而共享局域网上Windows 9x/NT//XP等机器上的资源,这就为无光驱的电脑安装操作系统或实现“网络克隆”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网络启动盘的制作、网络启动盘的使用等多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叙述。
创建网络启动盘
在Windows NT Server 4.0中,有一个“制作网络安装启动盘”的选项,是为方便DOS工作站连入NT服务器而设计的。只不过我们将这张启动盘的功能作了“引申”,也用它来连入Windows 9x/2000等机器。所以制作网络启动盘只能在Windows NT Server中进行,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虽然功能强大,在此方面却无能为力。具体方法为:
1.做一张DOS启动盘。依Windows NT Server 4.0中的说明,此盘应为DOS6.22启动盘。但经笔者测试发现,用Windows 98启动软盘也可以(不需带光驱驱动程序)。建议最好用Windows 98启动软盘,以便能识别FAT32格式的硬盘分区。
2.在Windows NT服务器中,点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网络客户管理器”。
3.选择“制作网络安装启动盘”,再点击“继续”命令按钮。
4.出现图1窗口后,选择“使用已有的路径”,在“路径”后的文字框中填入Cliens目录所在路径并单击“确定”。该目录位于NT Server光盘中,我的电脑光盘盘符为E,故此处我填入E:Cliens(注意:此前要将光盘中的Cliens目录设置为共享,共享名也为Cliens),
图1
5.出现如图2示窗口后,在“网络适配卡”下面的下拉式列表框中选择“Novell/Anthem NE2000”(说明:如果DOS工作站用的网卡为NE2000兼容网卡,则建议将网卡设置为免跳线方式,并将IO设为300,IRQ设为3;如果网卡为其他类型的非NE2000兼容网卡,此处也选择“Novell/Anthem NE2000”,后面再作相应修改)。
图2
6.出现图3所示窗口后,将步骤1中做好的DOS启动盘插入服务器的软驱中,在“计算机名”后写入DOS工作站的计算机名称,可任写,只要不与局域网中已有的计算机重名就行了;在“网络协议”下面的下拉式列表框中选择相应的协议,可供选择的协议有IPX、TCP/IP、NetBEUI等三种。需注意的是:若选择TCP/IP协议,则要么在局域网中存在DHCP服务器,要么为DOS工作站指定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不太方便。故在无特别要求的情况下,一般不选择TCP/IP协议;当选择IPX或NetBEUI协议时,要保证被访问的“服务器”也安装有相应协议。例如,若想用创建的这张网络启动盘连入局域网中某台Windows 98的机器,则这台Windows 98的机器中也须安装有IPX或NetBEUI协议。
图3
7.其后一直点击“确定”,直至完成并退出。
8.修改软盘中的Autoexec.bat文件,删除最后三条语句,分别是:“net use z: FWNTClients”,“回显运行设置……”,“z:msclient etsetupsetup.exe /$”。
闪存比原来的软盘有着一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容量大、速度快、不易变质、不易损坏等等,加上近来价格的进一步下调,购买闪存以取代软盘的朋友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朋友在配电脑时已经不配置软驱了,一朋友问我,因Windwos 98系统崩溃,想在DOS启动后使用U盘,该如何使用?为了表现我这个“专业人员”的与众不同,于是带着这一问题去寻找在DOS状态下使用U盘的方法。
在一些新型的主板中,由于内置了闪存的驱动程序,可以直接在DOS下使用闪存,但一些较老的主板,如笔者的815主板就不支持在DOS下使用闪存。其实,我的光驱在DOS状态下也不能用,但在Windows启动盘支持下又能用,原因是装载了光驱驱动程序,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找一个独立的闪存驱动程序呢?于是我找了很多闪存制造厂商的网站都没有找到,后来在制作启动盘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叫“自制超级通用MS-DOS 7.10启动盘”的小工具,网站上介绍说该工具可以支持FAT32大硬盘、大内存、中英文长文件名(LFN)、DOS开机(Logo画面)、NTFS驱动器、USB驱动器等等,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制作一张这样的启动盘吧!
下载后得到一个Mdos71db.zip的压缩文件,解压后运行Makeboot.bat,按提示插入一空软盘,制作了一张DOS启动盘,
用这张启动盘启动计算机时发现有6个英文菜单,选择支持USB选项启动时,因加载的选项太多,速度特慢,甚至有时死机,特别是对一些不熟悉英文的朋友更是难以应用,为了简化启动选项,于是查看了说明文件,发现支持闪存的驱动程序为根目录下的Usbaspi.sys和Di1000dd.sys,总体积为28.6K,有了这个驱动程序就好办了,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制作步骤:
1. 制作一张Windows启动盘(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中,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2. 将Usbaspi.sys和Di1000dd.sys这两个文件拷贝到刚才制作的启动盘上。
3. 用记事本打开启动盘下的Config.sys,将以下两行添加到“[CD]”的下面。
Device=usbaspi.sys
Device=Di1000dd.sys
保存退出,到此我们的支持U盘的Windows启动盘制作出来了。
大家不妨试试,先将U盘插入计算机USB接口,再用刚才制作的启动盘启动计算机,U盘是不是就可以用了呀,如有问题,可与我联系(yld8u8@163.net),利用此法制作的启动盘还可支持USB硬盘、光驱等USB设备。
网络环境下经济组织知识共享模式研究
知识作为智力资本,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更是经济组织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文琅踪国内外知识共享领域的`研究前沿,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知识创新的模型进行分析.
作 者:张蓉晖 ZHANG Rong-hui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知识共享 经济组织 知识共享 知识创新模式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文章在论述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上,结合音乐学科专业特点,提出并探讨了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新模式--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并分别从建设的意义、创建思路以及服务保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空间规划、资源建设、人员配备、环境装饰、服务保障体系等相关问题.
作 者:马琳 张春霞 作者单位:马琳(石家庄学院,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35)张春霞(石家庄学院,音乐系,河北,石家庄,050035)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250.7 关键词:音乐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服务 网络环境1.利用Nslookup命令查看对方主机的IP地址和主机名称 这个命令在查看主机IP的时候跟Ping命令有些相似,但得到的信息却有些不同,除了得到对方主机IP之外,还可以得到域名解析 服务器 的主机名称和对应的IP地址。例如在DOS状态下运行Nslookup www.xjtu.edu.cn
1.利用Nslookup命令查看对方主机的IP地址和主机名称
这个命令在查看主机IP的时候跟Ping命令有些相似,但得到的信息却有些不同。除了得到对方主机IP之外,还可以得到域名解析服务器的主机名称和对应的IP地址。例如在DOS状态下运行Nslookup www.xjtu.edu.cn,将得到下列信息:
Server: dec3000.xjtu.edu.cn
Address: 202.117.0.20
Name: xjtu04.xjtu.edu.cn
Address: 202.117.1.13
Aliases: www.xjtu.edu.cn
2.运行Ipconfig命令来查看电脑上网络的详细配置
在Windows控制面板上的网络选项处,只能看到网络配置上的一些基本配置信息,如安装了哪些网络协议,本机的IP地址(如果是固定IP的话),网络邻居上的工作组名称等,
但如果要具体查看其他的信息,如查看网卡的物理地址就可以运行网络配置的命令Winipcfg。此外,在MS-DOS方式下运行IPCONFIG /ALL这条命令,就会看到所有网络配置的基本信息,如主机名称,DNS解析服务器地址等,
如下所示:
Host Name . . . . . . . . . : wangwei.sei.xjtu.edu.cn
DNS Servers . . . . . . . . : 202.117.0.20
NetBIOS Resolution Uses DNS : Yes
Description . . . . . . . . : Novell Adapter.
Physical Address. . . . .: 00-88-CC-06-01-FB
IP Address. . . . . . . . . : 192.168.1.210
Subnet Mask . . . . . . . . : 255.255.255.0
Default Gateway . . . . . . : 192.168.1.1
Primary WINS Server . . . . : 192.168.1.2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网络环境下客家民系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摘要] 对客家民系文献资源的产生、特征以及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
工、建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服务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
客家先民和客家人通过迁徙得到更生和发展,在我国的南方和海外广大地域,站住脚,开辟新生
活,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继而产生了记载他们生活、思想轨迹的文献资料,久而久之,形成积淀丰厚的人文资源,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脚步声,提醒我们去重新认识这一资源的重要价值,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这一文献资源,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 文献资源的产生
客家源于中原,几经迁徙,侨居,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复播于国内18个省、区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分布极广,人口较多、影响甚大的一个民系。它是汉民族八大民系中一个优秀的支脉。
在客家民系发展的历程中,曾遭遇过各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接受过恶劣生存条件的洗礼,客
家人善于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创立新的谋生方式。每到一地,都能与当地族群和睦相处,吸纳其所长,并与之融通,以顺应环境,相谐发展,繁衍生息,同时,他们又善于群体自保,精心护卫中原文
化传统,保持自身习俗,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语言、文化和精神,孕育出大批震古铄今的精英人物,他
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长期、曲折、复杂、多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记载他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生活,思想轨迹以及命运抗争历程的文献。客家民系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文献资料积淀十分丰厚。粗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代客属或非客属官吏、名人、学者对客家民系考察、研究的有关该民系的奏章、论著、文
章等。
(2)分布在南方各省的客家各县市、各年代的府志、县志、年鉴和乡土读物等。
(3)客家民系各姓氏的族谱、传记、年谱和记载庙宇、宗祠、碑文的文献,客家民系姓氏中的堂号、堂联、对联以及名胜古迹、文物的记载等文献资料。
(4)有关客家民系的民俗、风情、山歌和民间故事传说等文献资料。
(5)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区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团,在各个时期的公开出版物和内部资
料,特别是各地会馆的期刊和纪念特刊。
(6)古今客家人在各地创办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报纸、刊物和文学艺术作品。
(7)国内,海外有关客家民系和客家学研讨会的学术论文和专辑。
(8)其它有关客家民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在收集文献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上述文献资料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和文化活动
的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这一文献
群落无论对客家民系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有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
献工作经验,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光荣传统,把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使之得到科学的处理,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文献资源的特征
深究起来,客家人的迁徙,演变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客家先民
与后来的客家人善于以新的视野和思路分析,判断各种社会历史背景,在国内海外进行迁徙,开辟新
的活动区域、谋生方式和交往对象,又能顺应环境、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播撒中华文明,吸纳当
地所长,使之融通,用于成家立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确是中华民族中极具特色的一员,与此相适
应,其文献资源也有以下明显特征:
2.1迁徙历史的文献特征
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壮大和精神、文化、经济上的升华,都与其迁徙活动紧密相连。长达千
年的悲壮迁徙历史,使客家人引以为豪,写入各姓氏谱碟,浓笔重彩于史册,使之永世难忘,因此,
迁徙的历史文化成为客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客家文献资源的始终,散见于文献资源的各个
领域。构成客家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2.2根在中原的文献特征
客家人根在中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无论从历史、习俗、文化、语言和精神各方面
看,客家人与中原的枝与根、流与源的关系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客家的历史、文学和研究专著中,
都有丰富、确切的记载。就是在他们的文化、艺术、习俗、方言和谚语里也都保留着中原文明的特
色,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在客家文献资源中得到高度
重视和展现,形成丰厚的文献资源积淀,构成客家人文资源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2.3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因素特征
客家人的主体是中原汉人,中原又是中国古文化发源地。早在秦汉以前,就在此产生了河洛文
化,唐宋时代更得到发展而成为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客家先民携带着中原文
化在赣、闽、粤交界地区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文化上发生双向式的影响与融合。汉人以
其中原文化去融合、征服原居民文化,畲瑶民族也以其固有文化来迎接外来文化。两种文化的撞击、
磨合和交融,孕育出客家文化。因此,客家文化在形成中受到当地舍瑶民族文化的影响,不仅有中原
的主体文化,还含有畲瑶文化以及其他地域的文化因素。
这种多元文化因素现象,在客家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早有大量记载。历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宏
篇巨著里都有详细论证。就是在客家方言、民俗、民间艺术以及山歌中也有不可胜数的展现。这又是
客家文献资源独有的特征。
2.4善于同自然、社会环境沟通的文献特征
客家民系经千余年的辗转迁徙,把数千万人撒播于国内海外广大地域,在这中间,常遇到各种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勇于改造,善于顺应: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能及时调整自身,吸纳当地人民之所长,与之融通,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寻求新的谋生方式。在异国他乡,既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和客家习俗,又努力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以充实和发展自己。在与他族共处中,团结和睦、相谐发展、不卑不亢、礼尚往来,这是客家民系特有的优势,他们以此为依托,迁离中原。开发山区、走向世界,成为日不落民系。各个时期的文献,不仅反映这一发展过程,还有更多文献源源不断地来自客家分布的广大地域。这是汉民族中其他民系的文献不多有的文献特征。
2.5尊师重教的文献特征
客家人来自文明昌盛的中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来到南方,既拓垦创业,又传承人文精神。
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和人多田少的地理环境,使读书求学成为客家人的最好出路,“山瘠栽松柏,
家贫好读书”,把“耕读传家”奉为圭臬。定规立制写入族谱,化为祖训。
客家人刚到南方是通过宗族办学、兴建书院发展教育的,并对造就客家人才产生了显著效益,张氏三代进士、杨氏“一腹三翰林”,饶氏父子进士、郭氏父子双中举。在永定土楼里也出现一姓九翰林、汀洲府有一家五进士的盛事,在客家地区广为传颂。
清朝末年,废科举,办新学之风刚兴,一时间,小学,中学雨后春笋般涌现。新中国建立后,
教育事业在客家民系中更得到重视和长足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也是全民性的,家庭、宗
族、亲戚朋友和海外华侨华人都鼎力关心资助。田家炳和曾宪梓在资助教育上作出杰出贡献受到国际
社会的尊重,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特将2886号和3388号小行星分别命名为“田家炳星”和“曾
宪梓星”,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已成为客家民系的传统美德,常见诸报端,载于族谱、县志、年鉴以及名人传记等各种出版物,构成厚实的基础性文献资源。
2.6“侨”的文献特征
客家民系与“侨”有缘,早在东晋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安置“流民”,招徐南迁士族,便在南
方设置侨州郡县,让南迁汉人保留原有籍贯,在此聚居,并给予免除谣役赋税的优待。这段“侨史”
直到隋统一中国后,才告结束。现在的客属华侨华人是历代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移居海外或在海外出生的客家人及其后裔。他们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约有454万人。他们在海外开荒山造良田,辟穷乡建商埠。足迹遍及各大洲的大小商埠,穷乡僻壤,见多识广,事业不囿于一途,功绩不限于一隅,鼎新当地社会发展,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守护中华文化传统,吸纳当地文化精华,孕育客家海洋文化,铸造强劲的经济实力,形成适应时势潮流的思想观念。这就构成了客家文献资源中新的群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上述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源特征,深刻地反映了客家民系为求生存、图发展、认识自然、认识社
会、适应环境、开拓事业以建立辉煌成就于世界各地的情况。
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其独有的特征丰富了中华民
族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特别是客家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产生、演
变和发展的基础依据,对于推进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发展侨务工作、
增进海内外客属同胞的沟通、联系和互相理解,将起媒介和桥梁作用。
3 文献资源的建设
客家民系文献资源具有纵贯千年、横跨全球、数量大、语种多和文献类型杂的特点,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中说:“在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文化依靠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当这些记载人类思想活动和生活事迹的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收集、整理和收藏的问题。”要系统地收集、整理散布在广大地域的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源,在交通、通讯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不易办到的,但在有了网络环境的今天,是可以作为一项事业,认真耕耘,把它汇入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使之穿云破雾放射光彩。
暨南大学、香港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为了收集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料,先后走访了赣、闽、粤三省的客家人聚居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客属华侨华人聚居地,拜访了他们的社团和领袖人物,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文献,研究报告和各种出版物等。经梳理、分类、提炼拟出了“客家民系文献资源数据库”结构提纲,包括:概况、历史,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社团、媒体、杰出
人物、侨乡建设、客家研究等十一大类。数据库实行数字化管理。现在已初步建成的有:客家社团、
人口、杰出人物和客家研究专著四个数据库。待提纲中所列的项目大部分建成后,即编辑上网,实行
共享。
我们还对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的梳理研究、提炼和编辑,研制出《客家人文》多媒体光
盘。包括:客家历史源流,客家分布与社团、海外客家人、客家精神、客家教育、客家文化、客家英
才、客家妇女、客家研究九个部分。本光盘借助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跨时空展现了客家民系的历史
渊源、人文景观、精神气质、传统习俗、杰出人物以及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创业的艰辛历程。既严谨
客观地再现客家辗转迁徙的悲壮画卷。历史人物的夺目风采,又反映普通客家人的劳动生活场景、独
具风韵的文化习俗;既有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又有认真深入的殿堂研讨;既有历史性开拓,又有现
代化发展;既有国内的建设大业,更有海外客籍巨子的韬略。
我们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客家民系文献资源是一项新的事业,虽有资金、
人才等方面的困难,但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郭呈样,陈海燕. 网络环境下华侨华人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出处〕 图书馆论坛 2000(6)
网络环境下的域间资源安全共享系统论文
关键词:身份统一管理;访问控制;单点登录;CA认证
摘要:目前烟草行业已建立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管理决策3大应用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应用系统相互独立,增加了系统使用和管理的复杂度及维护成本。为此,从烟草行业信息化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建设行业网络环境下的域间资源共享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就如何与CA认证体系对接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应用身份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行业多域环境下的域间资源安全共享,促进行业信息化集成整合,支撑行业“卷烟上水平”目标任务。
目前烟草行业中各种信息系统开发迅速,已经具备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管理决策等相关的功能模块[1-2]。但各个系统由于开发背景不同,开发的服务对象目的不同,系统间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难以应对与日俱增的信息安全挑战,无法满足行业“卷烟上水平”对信息化支撑的要求。研究表明,面向服务架构的集成应用还严格定义在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即系统尽量要在数据库层面一体化,各系统已成型且难以在数据库级别一体化的才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应用级别进行集成,这样既可减少各系统在集成时的改造量,也可避免降低各系统的内部效率[3]。为此就CA认证体系对接进行探讨,提出通过应用系统身份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单点的身份认证的综合解决方案,以实现行业多域环境下的域间资源安全共享。
1烟草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存在问题
1.1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
目前烟草行业已建立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管理决策3大应用体系[4],但各体系应用建设都以解决各业务部门的问题为出发点,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应用系统相互独立,各自都拥有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增加了系统使用和管理的复杂度及维护成本。尤其是当用户需要同时访问多个应用系统时,在各系统间频繁地切换,操作复杂,无法快速获得相关应用信息。
针对目前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首先要解决单一的应用模式问题,某个业务部门从自身管理需要出发提出的应用系统建设,虽然进行了业务流程的梳理,管控指标的设定,但往往只是一个完整流程、管控体系中的一部分,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将整个业务流程梳理到底、形成一体化管控体系后再进行应用开发;其次要解决分散的建设模式问题。从行业来看,在工商分设、多级法人主体的体制下,信息化分级组织、分散建设具有客观性,因此应处理好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而在企业内部,则要处理好业务部门和信息化工作部门的关系,切实做到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控。只有解决好这两个方面问题才能促使行业信息化走向集成整合、信息共享的目标,见图1。
图1用户的应用架构
1.2快速登录和便捷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尤其是随着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不断变化,应用系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行业信息化的效能,需提供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中心,人员的新增、调离、退休都能在统一的用户管理中心进行,不需要到各个应用系统中都操作一遍,降低系统管理员的管理工作量,尽量避免因操作不及时或不到位等人为因素引起系统安全隐患。
1.3身份管理和认证安全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要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信息安全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行业全面落实省级CA系统建设,重要应用系统都要逐步实现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5]。
用户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进行登录,如果每个系统都对应一个用户账号和密码,则用户不易于管理,或采取一套简单用户名和密码多系统使用,这样就形成了潜在密码安全漏洞[6]。而在安全性和系统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IT技术管理人员,分别管理和维护不同系统(如ERP、OA、财务、统计分析、人事管理系统等)的用户信息,因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导致用户不能使用应用系统或存在安全隐患,见图2。
2系统设计思路
以浙江中烟信息化规划为指导,结合浙江中烟应用系统存在的不足,从信息化基础平台着手,首先解决用户身份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问题。根据总体目标任务,浙江中烟建设的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见图3。
要实现“一次登录、多处使用”目标,主要通过:①目录服务器,将单位、部门、工作组、人员、角色、应用系统等信息统一存放,实现用户信息从新增到退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分级授权策略,各下属单位用户信息由各单位管理员负责维护;②访问控制系统,以公司本级目录服务器为基础,实现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用户身份统一认证,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如同拿到“通行证”,在使用有权限的应用系统时,无须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简化登录操作;③身份管理系统,将目录服务器中的单位、部门、工作组、用户、角色等与应用系统相对应,通过同步手段实现用户信息的统一管理,简化管理员的管理工作量,避免因操作不及时或不到位等因素引起系统安全隐患;④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实现与企业门户平台的紧密结合,将企业门户系统作为各应用系统访问入口和单点登录入口。
通过建设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结合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可以进一步规范和分清信息中心和应用系统负责部门在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运维职责,打通各应用系统间的身份管理和身份认证的壁垒,为应用整合奠定基础。
3系统总体设计
3.1逻辑架构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包括访问控制系统(Access Man-ager,AM)、身份管理系统(Identity Manager,IDM)和目录服务器(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LDAP)3部分,见图4。访问控制系统通过认证接口与各应用系统进行对接,通过为各应用系统部署代理策略来保护应用系统的安全;身份管理系统通过同步接口与各应用系统对接,实现与各应用系统的用户同步(实时或定制);目录服务器主要存储用户信息,为访问控制器系统和身份管理系统提供信息服务[7]。
3.2物理架构
整个系统设计采用模块化、集中部署的原则,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性能和效率。AM,IDM和LDAP都采用在浙江中烟集中部署的方式,见图5。以AM系统为中心实现浙江中烟和两个制造部各应用系统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考虑到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的使用频率较高,建议采用双机均衡负载;以IDM系统为中心,结合分级管理策略实现各应用系统的用户信息管理,考虑到用户信息管理工作使用频率不高,建议将IDM系统与AM一图6域间资源共享平台起部署;目录服务器(LDAP)负责集中存储用户信息,建议与AM一起部署。
由人力管理系统作为用户管理源头,通过与企业内部的人力管理系统对接,建立人力管理系统自身接入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实现用户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6];通过与CA系统对接,为各应用系统提供CA证书认证[8],见图6。
4应用效果
(1)实现了统一认证、单点登录,通过结合CA认证体系,在加强安全的同时简化了系统认证操作过程,提高了使用效率。以一个用户每天平均访问3个应用系统为例,每次登录平均时间10s,按上下午各登录1次计算,则每天登录操作时间最少1 min。实现统一认证、单点登录后,用户每天只需10 s即可完成,且不会随着访问应用系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实现了用户统一管理,简化了用户管理过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及时性和安全性。用户信息基础属性包括用户ID、姓名、密码、部门、办公电话、手机号码、用户邮件等,用户信息手工输入一次最少15s,以一个系统一次新增10个用户为例,完整录入最少需要2 min,10个应用系统则最少需要20多分钟。实现用户统一管理后,用户信息录入最多不超过3 min,同样不会随着应用系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3)通过梳理完善管理流程,使浙江中烟3大应用体系的域间基础数据管理工作权责明晰,流程细化,考核有据可依,并为后续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点击网络 刷新能力 共享心灵――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彭莹 (江西省九江师范附属小学)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本文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交流了笔者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网络;能力;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数学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利用网络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利用网络,教师可以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平等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笔者认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整合网络资源,提供探索空间,培养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都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和富有独创的个人特色的知识。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参与到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学到科学家处理信息的方法,并提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比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利于开展数学的探究学习,在网络课件中, 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优势,把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三年级的“年、月、日”这一内容,以往的教学方法通常是由教师提供2--3张年历片,从这2--3张的年历片中,归纳概括出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有31天,哪几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份的天数是28天或29天等知识要点。而利用网络的优势,教师查找许多相关资源并进行整合,学生可以在计算机里查找任意年份的日历,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取该知识,并且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二月份的天数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情况,有什么规律可寻吗?在这里,学生体验到了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求知的需要使学习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阶段”。学生再次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第二次的抽样调查。而这次查找,学生可以选择任意连续12年的年段,专门查找它们二月份的日历。学生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解决所探索的问题,即发现,二月份的天数每4年中就有一年是28天,一般“四年一闰”。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环境中的资源,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而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对资源进行重组,使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发现、探究、反思的思想飞跃,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二、新建专题网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是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的学习的平台。它不只是在技术上把数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制作平台简单叠加,而是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创造了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以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介入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学习活动的当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亦应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认识七巧板”这一内容时,可建立“七巧板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七巧板的历史来源、发展、造型图案、制作方法、可研究的相关数学问题等内容,还提供许多优秀的范例, Flash游戏,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上课时让学生利用专题网站,搜集七巧板资料;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巩固几何图形的认识;发挥想象力在网上拼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图编故事等,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专题网站,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知识应用、动手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促进作用。
在我校新建的专题网站“数海泛舟”中,学生可以查找到小学阶段“数与代数”、“有趣的图形”、“量与计量”、“解决问题”等几方面的数学内容,并且每一内容又分“知识岛”、“能源库”、“舟上小憩”、“智慧大比拼”、“优秀小舵手”等许多板快,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策略方法等角度相互补充,展现出数学的结构性、系统性、拓展性、延伸性、综合性,使知识系统成网络状辐射。学生可以找到相关知识点、相关测试题、趣味数学题、实践开放题、数学史料、数学故事,例题分析、趣题巧解,可以弥补课本、课堂知识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网络中的图象、文字、声音、动画、动态表演使抽象的几何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利用网站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实践的操作,启发学生猜想、验证,动静结合,使学生思维开阔,有效地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专题网站的出现使学生的信息搜集变得简捷、方便、高效。
新建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培养了动手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利用专题网站教学,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学习者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提供保障,给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基地,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三、链接活动平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今探索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性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活动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操作探索类,即共同意向的人组成小组,通过操作、实验共同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轴对称图形”网络课教学中,同座同学共同探讨,通过点击鼠标,操作实验,找到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二是巩固应用类。这类活动形式可新颖些,或以竞争形式激发学生求胜信心,或以汇报形式满足学生表现欲。活动目的是巩固所学新知或汇报学习成果。如四年级教材“确定位置”教学完后,可在电脑上设计一个游戏平台,两名学生在纵轴、横轴连成的棋盘上通过点红点、黑点进行确定位置、猜秘密点的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巩固知识,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在三年级“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完后,教师让学生在活动的平台上自由组合,或办九江旅游电脑报,或写一份旅游计划书,或搜集九江旅游景点图片、门票价、旅游线路图、风味小吃等信息制成九江旅游网页,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宣传自己的作品,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展示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网络互动类。发挥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如在五年级实践活动“家庭生活费用知多少”的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父母一月收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学生自己一月的零用钱”等不同角度开展调查,然后在校园局域网上开设“请你参加”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自己设计统计表发布在网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调查活动,最后根据网上问卷调查收集的信息,在电子表格中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信息进行总结交流。此项活动,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扩大了参与范围,通过网络活动平台,让学习对象从个人走向集体,学习的内容从课本走向生活,学习空间从教室走向社会。
四、设置信息通道,达成多向交流,促进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同学间的协商、讨论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倾诉心声、表达看法、讨论问题等都可通过信息通道得以传输。数学教学中通过网络设置信息通道,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内部协商、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反馈,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通道可以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聊天室、留言版和BBS论坛等。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上传作业、提交意见,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问,教师在BBS论坛上可以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聊天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这一渠道。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困惑、心里话通过E-mail传送给我;还有的给老师提建议、提问题或汇报学习中的窍门;在特殊的日子里(如:节日、生日、获奖时),我们师生间互赠电子贺卡,以表心意 ……通过网上交流,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困惑、思想动态,虚心听取他们的真实感受,真心为他们解决学习困难,排除思想顾虑,成为学生信任的“网友”朋友。
我们也应看到网络有其两面性,我们在认识它的优势的同时,也不可无视它的弊端。一方面,教师要作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研究资源方面的开发和建设,只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扬长避短,合理利用,才能发挥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赵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52-55
[2] 专题网站的建设与应用[DB/OL]. www.cted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