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人是怎么过除夕的古代人除夕风俗(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msocoo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代人是怎么过除夕的古代人除夕风俗
1、吃年夜饭
除夕当天,跳傩舞、贴春联、封井、放炮竹、吃年夜饭,守岁。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反正长夜漫漫,那就从掌灯时分入席,慢慢吃慢慢吃,有的人家可是会一直吃到深夜。
年夜饭,要慢慢吃
2、闲聊唠嗑
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古人坐一块一般会唠些什么?不好说。不过据有限可考历史,小编勉强分为两类:
比较正式的叫“讲古”,由长辈给晚辈讲些老故事、老规矩,以及各类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正所谓“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据说除夕之夜,青年孔子与儿子孔鲤、女儿、妻子亓官氏阖家燃灯守岁,孔子为儿子、女儿讲历史故事,那场面甚是温馨。
孔子和家人守岁
不怎么正式的就叫“扯淡”了,大家围着火炉说说故事,聊聊八卦。什么谁家那个怕老婆的,傻媳妇的,恶婆婆的...大家听的津津有味,毕竟民生八卦的收视率普遍偏高;
或者讲讲志怪鬼神故事,主人公往往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的,听起来真实的吓人,这样子凑一凑就是一本聊斋。故事的主人公估计很无奈,说你生过猴子你就生过猴子,再怎么解释别人也将信将疑…
大家围坐一快唠唠嗑
3、饮酒吟诗
文艺小青年的除夕夜就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火炉暖意融融,推杯换盏,守着天色渐明。三两杯杜康下肚,诗兴大发。
有人除夕夜只是发呆看梅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唐伯虎《除夕口占》
还有人过年过节仍在家苦读,和现代考生一样深深的无奈: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夫是文词。
---文征明《除夕》
他们的这些诗句也为我们了解古人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或许守岁本是一件普通的事,守岁也有千万种姿势,但是这些文人墨客却都深深地烙印了一份诗意在其中。
喝喝酒,写写诗
4、文艺汇演
以上都是普通平民百姓,宫廷里头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在宫廷,除夕夜热闹非凡,通宵达旦的大筵要持续10多个小时,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嗯,我不睡,你们也别想睡...
节目内容则是文艺汇演,除了载歌载舞,还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相扑、角抵等竞技节目,还有各种杂技魔术。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相声表演的“俳优”。所以那时的达官贵人就听听相声看看歌舞,迎接新年。
除夕和春节的区别
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春节俗称“年节”,古称“元旦”。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民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
除夕夜吃的菜有哪些
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除夕吃饺子:招财进宝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寓意着久财之意,因为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走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最后还有南京人爱吃的酸菜,据说有算财之意。
除夕吃鸡:有计
除夕一桌丰盛的团年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鸡。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在许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寓意吉利。年菜必须有一只鸡在餐桌上,因为“吃鸡起家”。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
除夕吃鱼:年年有余
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意头,您可以除夕两条鱼,年夜饭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就是连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条的话,年夜饭吃终端,大年初一吃头尾,这样就是连年有余,有头鱼尾。
除夕吃蚝豉:好市
华南的年夜饭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蚝豉,也称“蛎干”,牡蛎(也称蚝)肉的干制品,是广东人民春节必食的菜肴。蚝豉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
除夕吃长年菜:长寿
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在除夕当天,人们切菜时,将蔬菜切得比平时长,因而得名,寓意长长久久,来年收益更多。而在除夕夜吃长年菜表示有剩余留到第二年,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年生活的期待。
古代人过七夕送的礼物
钗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戒指
戒指定情其实不只是西方传统,这一习俗在我国同样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到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由于戒指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嫁女子都不戴。
缠臂金
古语有云:何以致拳拳? 绾臂双金环。“绾臂双金环” 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缠绕于臂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缠臂金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君子之情——玉佩
古语有云:何以致拳拳? 绾臂双金环。“绾臂双金环” 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缠绕于臂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缠臂金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在我国古代是君子象征。君子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正与玉寓意相符。所以古代高雅从容谦谦君子们喜欢用玉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既不猴急,又不疏远。
耳环
古语有云: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地位。
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 轻衫衬跳脱 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
古代七夕节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七夕节起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6)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1)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1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5)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2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1)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
1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6)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陶渊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资料图 图源网络0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陈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郑板桥(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欧阳修(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董遇“三余”读书法
董遇(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张溥:“七焚”读书法
张溥(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有关古代人的经典诗句
五代十国 李煜 清平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宋 范仲淹 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 晏殊 鹊踏枝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 晏殊 鹊踏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宋 晏殊 清平乐二首其二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魏晋南北朝 曹植 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魏晋南北朝 徐干 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唐 李白 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唐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 李白 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宋 晏殊 山亭柳:赠歌者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宋 晏殊 玉楼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宋 晏殊 玉楼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宋 范成大 车遥遥篇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宋 聂胜琼 鹧鸪天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宋 李冠 蝶恋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 柳永 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周邦彦 玉楼春 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宋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宋 晏几道 临江仙二首其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一 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宋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二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费泪行。
宋 李之仪 卜算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 乐婉 卜算子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元 张可久 塞鸿秋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元 徐再思 折桂令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宋 欧阳修 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宋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宋 柳永 昼夜乐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楚国的襄成君刚受爵位的那天,穿着华丽的衣裳,被随从们簇拥着来到河边。楚大夫庄辛刚好路过,他拜见完襄成君站起来,想和襄成君握一握手。握手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所以襄成君听后十分生气,脸色大变。庄辛见了也有点不自在,他转身去洗了洗手,给襄成君讲了一个鄂君子的故事:
有一天,鄂君子坐在一条富丽堂皇的刻有青鸟的游船上,听见一位掌管船楫的越国人在拥桨歌唱。歌声委婉动听,鄂君子很受感动,但就是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于是鄂君子招来了一位翻译,让他将划船人的歌词翻译成楚国话。这就是后世闻名的《越人歌》,歌词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听明白歌词的意思后,立即走上前,拥抱了那位划船人,并把绣花被盖到那人身上。襄成君听完这个故事,也走上前去,向庄辛伸出了友好的双手。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凡到此的游览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个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女庙一行。
★ 古代人怎么读书
★ 古代人的座右铭
★ 过除夕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