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莫听穿林打叶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

篇1: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题目】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

1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 共4分,每小题1分, (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12 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3. 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篇2:对比阅读试题:《小石潭记》

对比阅读试题:《小石潭记》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对比阅读试题。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老师笔记《小石潭记》对比阅读试题》。(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参考答案:

1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1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篇3:石潭记和游青溪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石潭记和游青溪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ù):抚摩。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心乐之(2)斗折蛇行( )

(3)独于碧不甚了然( )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

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A.乃悟前狼假寐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见渔人乃大惊D.乃重修岳阳楼

12.和“/”给乙文中画线处划分停顿(标三处)(3分)

温 于 玉 滑 于 纨 至 寒 至 腴 可 拊 可 餐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4.在甲文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5.甲乙两个语段分别重点表现了水怎样的特点?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凸显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

语段【乙】

参考答案

10.(1)以……为乐,对……感到快乐(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A

12.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13.(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14.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5.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语段甲:清(或清澈),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碧(或颜色碧绿),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或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篇4:《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山水园林作品中的名篇。下面就将其两篇进行比较阅读。

一、景物描写:一实一虚

刘大批《真州东园记》:“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柳州山水以幽冷奇峭胜,欧公园林以敷娱都雅胜。”正好说出了二位作家不同的散文风格。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是柳宗元记山水的特点。他刻画山水美,能够显出各种事物的本色和个性特征。在《小石潭记》篇,他写石潭、树木、潭水、游鱼、潭身、潭岸等,无不形象生动,各具特色。他写潭水游鱼,整段文字没有一处写水,却又处处写水,通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样一幅画面,以潭鱼的生动活泼,反衬出潭水清澈透明至极,做到了“一语胜人千百”的效果。他写游鱼,先写静态,说鱼儿“佁然不动”,后写动态,言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潭上景物,用“斗折”状溪身,拿“蛇行”喻溪水,以“犬牙差互”写两岸形状,真是曲尽其妙,其精工达到了穷态极妍的地步。抓住景物的个性特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形神兼备,富有活泼的生机,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欧阳修写景物,疏笔淡墨,高度概括,极是简练。如写琅琊山四季景色变化,只用四句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寥寥数语,四季分明。写游人活动,同样勾画了了,不枝不蔓。如写太守酣宴后的情形,仅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九个字,其醉状便跃然纸上,其乐态也挤出字缝而达到极致。虽然简约,却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抒情方式:一融一蓄

柳宗元从实处写景,把自身的遭际跟永州山水紧密联系起来,缘情写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托物寄兴。比如,第三段写潭水来源,用“不可知其源”说明溪水源远流长,也给人一种惆怅茫然的感觉。第四段写小潭四周景色:“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文章借凄怆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沉重打击后,凄凉寂寞的心情;即便写潭鱼欢游,“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也把自己的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有意构成一种幽静的境界。这也正应了他自己所说的“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式的愤慨。

欧阳修从虚处生情,一唱三叹,千回百转。“乐”字作为《醉翁亭记》抒情主线,前后出现十次,富于情韵。作者遭贬而壮志难酬,纵然纵情山水,到底心意难平,但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这些,而是把要表达的情意寄托在景物和人物上,情在篇外,含蓄不尽。欧公即使“气尽语极,急言竭论”,仍旧从容不迫,能够写得“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苏洵的这些话,正好说明欧阳修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

三、语言风格:一秀一平

柳宗元描写入微,句式较为严谨,遣词造句多用形象化的手段,精确、洗练如水冲去浮面的杂物,形成“清莹秀丽,锵鸣金石”,音节响亮的语言风格。《小石潭记》许多短语的使用,就显示出他的语言精美,如:二字短语“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三字短语“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四字短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这些短语嵌入句中,严整中有变化,姿态横生。

欧阳修措词平易,“文从字顺”而自成风格,流畅圆融,富于情致,却能保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光彩。另外,精心选择和使用虚词,也加强了表达效果。《醉翁亭记》篇,“也”字出现过21次,全篇都用“也”字断句,避免了平庸的叙述。本文句式骈散相间,舒卷自如,长短错落有致,音调抑扬顿挫,形成摇曳多姿之势,既热烈酣畅,又从容不迫。本篇还多用单句对、双句对、三句对,形式优美,加强了委婉抒情的气势,音调谐美,如诗如赋。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鉴赏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 “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篇5:小石潭记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蹋yǐ)然不动;m(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改写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思考题

小石潭记朗诵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石潭记》课堂练习

小石潭记公开课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

小石潭记课件

小石潭记实录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