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 -促织(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loud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 -促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导入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本文的情节虚构: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知道,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现在请大家再考虑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出示如下明清笔记,然后进一步提问、点拨。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点拨性小结:
正如同学们说的,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真实作依据。但也正如同学说的,《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要写得像《促织》这样既引人入胜,又具有强烈揭露、谴责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
语文教案-促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 ,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 入手,导入 课文分析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导入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难点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说最后一段的议论性文字的作用。
学习方法
阅读与理解
学习过程
一、释疑解难
1、小说的最后,为什么出现一段议论性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是记叙性很强的'一种文学样式。从一般概念上讲,它应该是一叙到底的。《促织》最后,出现了“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异史氏”,是作者的自称。从作品的选材来看,直接讲述的是前朝的历史故事(“宣德间”,即明朝宣德年间。宣德,是明宜宗朱瞻基的年号)。但不是真正的史著,更谈不到钦定的正史,一部《聊斋》尽是鬼狐志怪传说,故自称为“异史氏”。这种篇末议论,仿照了史传体散文的写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都分别有“太史公曰”一段议论,表达作者司马迁的评论。
二、语段练习
异史氏曰[甲]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乙)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A)(暴、横、残、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 (B)(迈、走、跨、跬)步,皆关(C)(天下、重大、民命、生死),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裹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丙]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丁]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入文中(A)、(B)、(C)三处。
(A) (B) (C)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日:是:
蠹:裘马: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这一传说引自哪本书,后人用这个传说比喻什么?
答: 。
4.《促织》是小说,文后却加了以上这么一段议论,这种写法是受了什么影响?
答: 。
5.以上的议论有哪些可取处?有哪些不可取处?
答: 。
【答案】
1.(A)虐 (B)跬 (C)民命
2.日:天天地 是:此,这个蠢:原指蛀虫,此外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裘马: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
3.《神仙传》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4.在小说之后又加了一段议论,这是受史传体散文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在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
5.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从一件事上看到严重的危害,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这说明造成民众“贴妇卖儿,更无休止”的悲剧的是上自“天子”,下到那些贪虐的官吏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同时作者还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忽的看法,这些观点是可取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这是积极的;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对于群众的反抗斗争起麻痹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1]
促织..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促织》...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题 解:
《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内容大致可以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内容是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第二种类型的内容是对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这是全书中数量最多,写得也最精彩的部分。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聊斋志异》另一个重要类型,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代表作有《促织》、《席方平》等。
第四种类型是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文言短篇小说集。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晓岚)
《子不语》 袁枚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
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蒲松龄自己的一首小诗,对他一生的经历与心境作了概括。
郭沫若:写鬼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 入木三分。
结 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祸起宫廷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
会征促织,无所赔偿
自行搜觅,不中款式
追比杖责,陷入绝境
第三部分(3-4),故事的发展:
求神问卜,神示图画
按图苦搜,终得佳品
第四部分(5-7),故事的高潮:
虫子死亡,更陷绝境
忽又得虫,将献公堂
与人使斗,虫显异能
第五部分(8),故事的结局:
层层进献,迭显其能
皇上喜悦,抚宰蒙恩
成名家富,裘马扬扬
第六部分(9),作者的评语: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寄讽谏之旨
天将酬长厚者 宿命论思想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抒不平之感
古今异义:
两股间脓血流离 股,大腿 屁股
儿涕而去 涕,眼泪 鼻涕
久不售 售,考取 卖物出手
亦无售者 售,买 卖物出手
败堵丛草 堵,墙 堵塞
宰严限追比 宰,县令 主管、主持或杀
抢乎欲绝 抢,碰撞 抢夺、争夺
一词多义:
杖 杖至百 动词,杖责
乃强起扶杖 名词,拐杖
发 探石发穴 动词,开掘,掏
窃发盆 动词,打开
责 因责常供 动词,责令,要求
责之里正 动词,责成,索取
以塞官责 名词,责任,差事
受扑责时 动词,责罚,责备
靡 靡计不施 副词,无,不
虫尽靡 动词,溃败
词类活用:
成然之 意动 认为……对
成以其小,劣之 意动 认为……差
益奇之 意动 以……奇特
昂其值 使动 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使动 使……完
细疏其能 名词作动词,呈报,陈说
仙及鸡犬 名词作动词,成仙
欲媚上官 形容词作动词,讨好
岁征民间 名词用作状语
取儿蒿葬 名词用作状语
惊起觇视 名词用作状语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用作状语
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食顷:一顿饭功夫
斯须:一会儿
少间:一会儿功夫
既而:不久,过一会
无何:没多久
未几:没多大功夫
旋:刹那
俄:忽然
猝然:忽然
作业 :
促织
促织教学目的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教学设想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题解: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2.通读:(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④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3.分段:(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4.布置作业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第二教时一、教学要点。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⑤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难点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说最后一段的议论性文字的作用。
学习方法
阅读与理解
学习过程
一、文章结构
二、总结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于激化,从而使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促织》思想深刻,艺术性强。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难点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说最后一段的议论性文字的作用。
学习方法
阅读与理解
学习过程
一、点拨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 《促织》
★ 村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