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快乐小面包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快乐小面包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篇1: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宝钗楼③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张镃与姜夔在友人张达可家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②张镃:字功甫,原字时可。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常有孤寂之叹。③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1.通读全词,简要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

2.“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涛歌的结构,能力层级为D级。先整体理解运首词,指出土下阕各写的内容,最后加以概括综合即可。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2分)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2分)整萄词采用明线结构,线索明晰,结构平实。(1分)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要结合注释中作者写这酋词的背景.表达技巧的鉴赏要着重于对比手法的分析。

答案:这三句话表达出作者离职后赋闲在家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溺中今昔相较,感慨深远,作者拿今日的寂寞凄苫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正是这种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体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渎来令人倍感酸楚。(2分)

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作者

张鎡(1153—?)字功甫(功父),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

赏析:

《满庭芳·促织儿》是南宋张镃所作的一首词。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在一个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篇2:张C:满庭芳・促织儿

《满庭芳・促织儿》

张C

月洗高梧,

露`幽草,

宝钗楼外秋深。

土花沿翠,

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

微韵转,

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

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

呼灯灌穴,

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

独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

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

从渠床下,

凉夜伴孤吟。

赏析:

姜夔《齐天乐》前有小序,云:“丙辰岁(1196)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词甚美。”此词为叙写蟋蟀的咏物之作。上片写秋夜蟋蟀悲吟。“月洗”五句描述月夜秋寒之境。“静听”五句描写蟋蟀鸣叫。一个“寒”字透出秋深时蟋蟀叫声的寒瑟和词人心理感受的凄切。“断续”、“微转”则传达出蟋蟀叫声始而断续微吟,继而转变为“凄咽悲沉”,似悲弦哀管,如泣如咽。下片追忆儿时趣事,生动细腻地描摹了“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和“华堂戏斗”的捉蟋蟀、斗蟋蟀的情景,饶有情趣,流露出词人对童年趣事的幸福感受。“伴孤”二字物我双挽,以移情手法写出蟋蟀极富人情味和同情心,构成无情之物慰藉有情之人,而有情之人感受到无情之物的真情,及二者的交感与共鸣,堪称妙境,极深微地传达出词人的孤独寂寞。

篇3:《满庭芳促织儿》注释与赏析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 ,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两人词各有特色 。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 ,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

上片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 。“ 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诗·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啊!土花,指苔藓。

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 。“ 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 。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 。”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 。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 。《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 ,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 :“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 。”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 。“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 ,“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 。“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玑《毛诗疏义》谓蟋蟀 :“幽州人谓之促织 ,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 。”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片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

“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 。“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 :“形容处,心细入丝发 。”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 。”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杜甫《促织》诗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 ”(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篇4:满庭芳・促织儿,满庭芳・促织儿张t,满庭芳・促织儿的意思,满庭芳・促织儿

满庭芳・促织儿,满庭芳・促织儿张t,满庭芳・促织儿的意思,满庭芳・促织儿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促织儿

作者:张t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月洗高悟,露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荧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释】 ①溥:唐床时咸阳古楼名。

②土花:青苔。

③劝:催促。

④敛步:脚步很轻。

⑤华堂:精美的厅堂。

⑥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⑦促织:蟋蟀。

⑧渠:它。【译文】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为咏物怀旧。据姜夔《齐天乐》题序载,这首词为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作者与姜夔等人在张达可家会饮时,闻蟋蟀声有感而成。本词上片写蟋蟀生活的环境及听其叫声时的感受。“月洗”三句,写促织的栖身地。“土花”二句,以萤火来陪衬促织。萤火之光极细微,借这一物象的妙处有三:一是暗示出蟋蟀所在之具体地点,二是衬出夜之阴暗宁静,三是传神地刻画出人的主体感受。“静听”二句,写听蟋蟀叫声后的主体感受,扣紧“促织儿”这一词题的题面,觉得声声凄凉。“争求”三句,引入织妇,以织妇的“晓机”衬托自己的“孤吟”。下片追忆儿时捉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苦闷、有淡淡的感伤情怀。“儿时”五句,夜捉促织,描写得细腻生动,将儿童生活的天真烂漫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全词生色不少。“携向”二句,戏斗促织。“今休说”三句,追忆往昔,对比今日,自伤孤寂。贺裳极推崇本词,他在《皱水轩词鉴》中说到:“不惟曼声胜其高调,兼形容处,心细如丝发,皆姜词之所未发”。此词与姜夔《齐天乐・咏蟋蟀》作于同时,可称双璧。

篇5:张鎡词作《满庭芳·促织儿》鉴赏

【作品介绍】

《满庭芳·促织儿》是南宋张镃所作的一首词。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原文】

篇6:张鎡词作《满庭芳·促织儿》鉴赏

月洗高梧,露漙⑵幽草,宝钗楼⑶外秋深。土花⑷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⑸织,促破晓机心⑹。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⑺,敛步⑻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⑼戏斗,亭台⑽小、笼巧妆金⑾。今休说,从渠⑿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释】

⑴促织:蟋蟀。

⑵漙(tuán):露水多。

⑶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⑷土花:青苔,苔藓。

⑸劝:催促。

⑹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⑺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⑻敛步:脚步很轻。

⑼华堂:精美的厅堂。

⑽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⑾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⑿渠:它。

【白话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创作背景】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赏析】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在一个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名家点评

“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

【作者介绍】

张鎡(1153—?)字功甫(功父),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循王张俊之曾孙。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张鎡出身华贵,能诗擅词,又善画竹石古木。尝学诗于陆游。尤袤、杨万里、辛弃疾、姜夔等皆与之交游。今传《南湖集》十卷,《仕学规范》四十卷,《玉照堂词》一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7:《满庭芳·促织儿》诗词译文及鉴赏

宋朝:张鎡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满庭芳·促织儿》古诗简介

《满庭芳·促织儿》是南宋词人张镃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篇8:《满庭芳·促织儿》诗词译文及鉴赏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满庭芳 秦观 赏析

满庭芳·碧水惊秋翻译赏析

李清照《满庭芳》阅读答案及赏析

满庭芳苏轼

满庭芳,满庭芳张风子,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满庭芳,满庭芳谭处端,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满庭芳·茶原文及赏析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

独木满芳庭诗词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