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过了腊八就是年歌词(共含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心平气和每一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买豆腐,
二十六买斤肉,
二十七宰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过了腊八就是年散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儿歌我第一次听说,是在有一年的春晚,那个叫做邓鸣贺的小男孩,手里拎着个小灯笼,一摇一晃的,边走边唱着。自那以后,逢到腊八,我就一定会想起那个白白胖胖,明净可爱的小男孩。听闻那个孩子已然因病离世了,但很感激曾留下的那个喜庆美好的瞬间。
腊八节之于我的家里,还是比较重要的一天。因为从这一天起,家里就要备年了。
我的姥姥生长于农村的大户人家,后又嫁于省城的大户人家,故而对于许多传统礼俗都有很多的传承。虽然到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家里已经不那么讲究了,但是姥姥依然会循例,“小隆重”地过腊八节。
每年刚进腊月,姥姥就早早地在日历上圈出腊八的具体日期,提醒自己不能忘记。
到了腊八那天,天还没亮,姥姥就起床了,还要赶着我们全家都起来。她说习俗里讲究,这一天要祭灶神,她们通常称为灶王爷。传说腊八这天,灶王爷要登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人间疾苦,所以一定要赶在灶王爷登天前起来,举办祭礼。在姥姥看来,这是个严肃而神圣的主题,必须认真地完成,才能保证来年一家人的丰衣足食。
姥姥说,早年间,她们都会在厨房的墙上张贴灶王爷的画像,意即“请灶神”。灶王爷就这样目睹见证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然后被人家虔诚地祭拜着,祈求着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说人家的.好话,诉诉人家的疾苦,请玉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保佑一家人衣食无忧。
住在城里的人家,灶王爷的画像自是不再张贴了。事实上,我也不记得画像上的灶王爷是什么模样,大抵跟那些中国古典的神神怪怪都差不离儿吧。没了画像,姥姥就在心里祭灶爷。她总是一边在厨房里忙忙碌碌,一边嘴里念叨着:“灶爷保佑,灶爷美言,保佑我儿孙有粮有肉”。我便倚在厨房门边,听着姥姥的念叨,眼前就浮现出了米粮满仓的场景,当然,还有一碗碗香气喷鼻的红烧肉,那简直太美了!
但是姥姥说,腊八这天,家里一定不能吃好东西。反而要吃些简单的。她说不同人家的讲究不同,有些人家会做腊八粥,说糊粥可以堵了灶爷的嘴,让他登天后,在玉帝面前不要乱说。我家里不喝腊八粥,姥姥说我们要把家里的剩饭都吃掉,那是吃给灶王爷看的,看看我们的生活多疾苦;然后她会用玉米面糊糊去堵灶王爷的嘴,让他只捡我们好的话头说。于是,这天我就总是嘟着嘴,跟着家人吃剩饭,或者吃馒头,面条,没有任何荤腥。于是姥姥就不停地哄劝我,说忍一忍啊,过了腊八就是年,就有吃不尽的好东西了。
这个我信。在我的记忆中,每个腊八后,姥姥就会格外忙碌起来。每天家里都会添置许多新的年货,乡下的亲戚也会来送年猪,姥姥还会去菜场灌香肠,杀鸡宰鹅,那是真格儿的丰盛年景儿。当油果儿油饼儿装满坛,当鸡鸭鱼肉都喷着香,万家灯火里,就满满都是吉庆和欢愉了。
婆母家的腊八则没有那么重要的祭礼和习俗,不过也有自己过腊八的方式,比如泡制“腊八蒜”。婆母会取了干净的玻璃瓶来,剥好许多蒜瓣儿,洗净晾干,然后放入瓶内,再倒进去大半瓶醋,加入一些白糖,封紧了瓶口,搁置起来。到了年三十儿的夜里,婆母家里就会边看着春晚,边包着饺子,然后在鞭炮声中迎新吃饺。这时候再取出腊八蒜,倒出那醋汁,把饺子蘸着醋汁吃,醋汁里有蒜香味儿,还有酸甜味儿,正是口齿生津的好口感。
读大学时,同宿舍的姐妹来自全国各地,自然各有各的腊八习俗。我上铺的小姐姐,家里就要做腊八粥,做好了,家人就用保温桶装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品尝。那是熬制稠糊的香浓的八宝粥,粥里有枸杞,有银耳,有兰州特产的百合,还有葡萄干,核桃,莲子,桂圆,红豆,喝起来香香甜甜,唇齿留香。小姐姐的妈妈说,可不是用高压锅简单烹制,而是她清早起来,守在厨房里,用慢火熬制的。一桶自己熬制的八宝粥,让我们这些出外求学的孩子,在传统的节日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几年前的一个腊八前夕,恰是我人生的低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坎坷后,心便如同那个冬一般,冰冷冷的。当万家灯火交相闪烁时,我独自站在街边,看着来来往往匆忙的身影,怅然以及茫然。便又想起了邓鸣贺小朋友边走边唱的情景:“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是年。”是啊,腊八到了,年还会远吗?年,就是迎春,春天到了,希望还会远吗?
友人来邀,腊八晨同去山寺分粥,便欣然同往。相传这天也是释迦摩尼成道之日,僧众派粥,便也满是祈福和佑护之情。于是虔诚地排在队伍之中,虔诚地接过小僧递来的一碗粥,虔诚地诵一声“阿弥陀佛”,虔诚地尝完,直到碗底。该也是清静了心底繁杂,清新了来日方长。
于是,几分释然,我笑了。
如今又是几度春秋,我还在人生的征途中不懈奋进。不同的是,我变得格外珍惜每一个腊八节,珍惜记忆中那些属于家人的腊八,珍惜岁月中每一个相伴相守的腊八。
正所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过了就是年是什么意思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俗语里的“腊八”,指的就是腊八节,时间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进入腊八节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年货,清扫房屋,准备年终祭祀,都是为了过年做准备的,因此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腊八节出现的时间很早,但直到宋朝市民生活逐渐发展成熟,才作为一个完整节日定型,“腊八是过年开始的标志。人们会祭祀祖先、神灵,一系列民俗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
关于腊八节,还有好几个不同的传说,有的传说是源于古代“赤豆打鬼”的风俗,有的则说是源自对忠臣岳飞的怀念……但不管是哪种传说,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习俗,即节日这天要喝腊八粥。这个记忆,也深深根植在很多人的脑海之中。
腊八饭什么时候吃
腊八节
一般腊八饭都是在传统的腊八节这天吃的。腊八饭也是一种腊八节的传统食物,在腊八节这一天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吃腊八饭的习俗。在腊八这天有吃腊八饭的习俗。腊八源于中国古代腊祭仪式,在一年一度农民农闲的腊月祭天,祭地,祭诸神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如今,民间用自己收成的谷物干果做成腊八饭,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腊八节的谚语
1、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4、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5、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6、“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7、荤年素腊八。
8、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
9、腊八冰,吃不坏人。
10、腊月,年终月。腊八,忙碌节。
11、喝豆粥,祛病魔。祭灶神,求平安。吃碎冰,防肚疼。糖瓜粘,扫房日。
腊八粥的传说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日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据说腊人粥传自印度。宗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合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的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
腊八冰,吃不坏人。
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腊八节,俗称“腊八” ,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祭的对象,则是祖先以及五位家神。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
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由来一,驱逐恶鬼。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
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
腊八节诗句和祝福语
腊日步西园 宋-张耒
三亩寒园春欲回,浅池低树忽飘梅。
楚乡万里霜云尽,归雁行行斜日来。
腊八 明-释函可
畏寒谁复睹明星,破寺柴门手自扃。
负屈以来经廿载,任教风雪夜冥冥。
腊八节的含义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意思由来
腊八节,又称“腊八”,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在民间有着“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一过腊八,就算迈进了年的门槛,年味儿也越来越浓郁了,每家每户都纷纷开始忙活着置办年货,准备过大年了。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等等,直到腊月的最后一夜除夕。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八”一过,年味就越来越浓了,所以就有“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一说法。
“腊八节”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天趣童真里流露出到了腊月孩童们对过年的无限期盼。
腊八这天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从这天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等等,直到腊月的最后一夜除夕。如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祭灶(或曰送灶)的日子。
旧时民家的锅台墙壁上有”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位“,两旁有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送灶一般是在黄昏举行,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径,以求得到玉皇大帝的嘉赏或宽恕,并保佑来年四季平安。祭灶供品除鸡、鱼、肉与酒饭外,还要另加一道糖稀即灶糖,说是要用糖稀粘住灶神的嘴,上天后少说坏话,多说甜美之言。
到除夕夜,还要举行同样的仪式,再把灶王爷接回家。再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有钱无钱,打扫干净好过年“:因”尘“与”陈“谐音,此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八节的习俗
1、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2、腊八粥
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3、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4、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5、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6、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走进腊月 走近新年】
蓦然回首,时光指针已指向腊月天。腊月隆冬,是天气最冷的时候。俗语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破石头。”腊月天正是冻破石头的数九寒天。记忆里的腊月,是老人的门槛,是牲畜的苦难,许多羸弱的生命眼看快要挨到春天的门囗了,可就是走不出这个季节的严寒。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人们生活普遍好起来,过冬御寒之物丰实,腊月反而成了一个特有韵味的月份。
走进腊月,就意味着岁末已至,马上就到新的一年了。走进腊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有人感叹日月如梭,转瞬又将是一年去,心间五味杂陈;有人感叹付出还好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苦也有乐;有人感叹蹉跎了岁月丢失的东西太多,心里满是遗憾和后悔……其实呢,腊月就是一年又走到了尽头,沉淀了许多记忆,就像是酿就了一壶老酒,可以将一年来的各种心情再品。是非成过往,青山依旧在。只要盘点明白,就能期待来年,还是准备好好过一个年吧。
腊月备年可是一件累人的事。人们常说,过了腊八,人就“疯”了。一个“疯”字,形象地说出了备年的紧张与忙碌。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过腊八,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年货。不过,这样的忙碌虽然辛苦,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
腊月也是一个祥和与快乐的月份,到处都能看到年味儿,红灯笼、红春联、红年画;到处都能听到年味儿,欢笑声声、祝福声声、幸福歌儿声声;到处都能闻到年味儿,麻辣的、酸甜的,诱人的味儿飘香四溢……
到了腊月,一家人和和气气,多了包容,多了理解,亲情的味道更浓了。进入腊月,在外干事的人们总是希望回家过年,只为一家人的团团圆圆,享受亲情的温暖与幸福。腊月就是一曲乡情与亲情浓郁的交响乐,品不尽感人滋味;腊月亦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走进腊月天,年在眼前,春天也不远了。
★ 走过了暑假作文
★ 面试过了不想去
★ 错过了车程散文
★ 腊八朋友圈
★ 腊八祝福语
★ 《长安长安》歌词
★ 流行曲歌词
★ 海阔天空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