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民俗(共含10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ristma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懔《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况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当年屈原因遭受谗言,郁愤不得志,投汨罗江自杀身亡。人们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往江里投粽子喂鱼,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久而久之,形成了风俗。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2、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为纪念伍员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梦平王杀害其父、兄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航�谗言,于是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员自刎,并将伍员尸体扔到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者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扶养成人)之说。这纯系封建迷信,并由此导致端午的一些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
[端午节--起源]
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20xx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对于古代农作物的生长有很重大的指导作用。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南方地区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华南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民俗民风
送花神民俗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提及。
安苗习俗
芒种打泥巴仗习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煮梅民俗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准确时间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20:23:19
20xx年年芒种时间 06月06日 02:03:02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6日 07:58:09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3:48:28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9:36:33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6日 01:29:04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6日 07:06:18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2:58:18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8:51:57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6日 00:25:37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6日 06:18:10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2:09:40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7:56:16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6日 05:25:29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23:48:04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1:15:39
20xx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17:09:36
2030年芒种时间 06月05日 22:44:06
有关秋分节气民俗起源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就太煞风景了,所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的月坛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无独有偶,南昌有句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说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因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里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阴性,因此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
杭州人称祭月为“斋月宫”。清代顾禄《清嘉录》中说:“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
在广东祭月时,人们多会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另外,在南方部分地区还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
立鸡蛋:成功与否有讲究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很多人在做“立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
为什么春分或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有人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立。也有人说,春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人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也利索,有利于立蛋成功。
有专家称,鸡蛋确实是可以竖立的,且并不仅限于春分、秋分时节。立蛋成功的关键在蛋壳上面。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3个“小山”和由这3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鸡蛋就容易竖立起来了。另外,最好选择生下四五天的鸡蛋,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最有利于立蛋。
吃秋菜:秋汤灌脏利养生
在岭南地区,昔日流行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
南京流行吃“桂花鸭”,用普通的盐水鸭,以桂花卤入味。“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上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粘雀嘴:放些汤圆保收成
秋分这一天农民按习俗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10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来破坏庄稼。
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的想象和美好愿望,不过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秋分期间,一些地方还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所谓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端午节的起源200字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
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现一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 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 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 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 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 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 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 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黄涛说,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介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返回目录
端午节吃粽子的发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返回目录
端午为什么要赛龙舟
早在战国时代,“龙舟竞渡”就已经存在。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赛龙舟的起源除了纪念屈原之外,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赛龙舟还被赋予不同的寓意,如江浙一带一直传说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返回目录
端午节吃鸡蛋的意义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瘟神每年端午时都要到人间散播瘟疫来害孩子,做为母亲十分心疼,都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解救孩子。女娲就让孩子在端午节这天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这样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从此,端午节吃蛋的习俗就逐渐流传开来了。
端午节吃鸡蛋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利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其实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人们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
返回目录
端午节小长假问候寄语
1、一个粽子一颗心,祝你事事都称心;一个粽子一份情,祝你天天好心情;一个棕子一种乐,祝你时时都快乐!端午节里寄心愿,合家欢乐福满门!
2、幸福就像一根根粽绳,紧紧的绑住你,快乐就像一片片粽叶,团团的围住你。愿您的生活就像一阵阵飘香的粽子,永远幸福甜蜜。祝您端五节快乐。
3、想念你的微笑,回味你的美妙,脱掉你的外套,透出你的味道,控制我的心跳,压抑我的烦燥,想想我的需要,还是把你吃掉、啊?棕子!预祝端午节快乐!
4、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飘香时,片片苇叶片片情,天天拥有好心情,几枚红枣几颗心,让你开心又顺心,快乐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全归你,节日快乐!
5、五月端午棕子香,送你几个尝一尝;包糖包枣包健康,保你吃了鸿运旺;财旺福旺身体棒,愿你每天喜洋洋;祝端午节快乐!
6、我以清蒸鲈鱼的鲜嫩,拨丝香蕉的甜蜜、口味蛇的火热、葵花虾饼的精美、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至以红烧大鲍翅的高档的问候,预祝您端午节快乐。
7、我是粽叶你是米,一层一层包着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着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发个短信祝福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8、天降祥瑞粽子香,艾叶驱邪福满堂,端午佳节到了,祝您:“粽”金得金,“粽”银得银,生活尤如香甜粽,事业有如赛龙舟,端午节快乐!
9、在友谊旅途上,有时你看不到我在你身旁;不是我把你遗忘,更不是让你一人走;是我选择走在你身后,当你不小心跌倒,我就跑上去踩,端午节快乐!
10、因为一筐鸡蛋,所以勾践伐吴了;因为一杯雄黄酒,所以荆轲刺秦了,因为一只龙舟,所以屈原投江了;因为一个粽子,所以我骚扰你了!端午快乐。
11、划龙舟,挂菖蒲,前途事业不用愁;喝黄酒,贴五毒,年年岁岁都有福;系百索,戴荷包,一生一世避邪毒;过端午,吃粽子,中华传统永长久。端午快乐。
12、传统的节日,传统的味道,传统的端午,新鲜的粽子,清香的荷包,浓郁的情,踏青的脚步不会停,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让我们快乐同行!
13、让阳光走进你的窗,让快乐飞到你身旁,在开心中抽根愉悦的线,为你织件好运衣裳;在幸福里磨根如意的针,为你缝上永远吉祥,祝端午节快乐!
1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龙舟圣水裹蒸粽,世人以此把他赞。端午节快乐!
15、艾叶飘香香绵长,愿您天天喜洋洋;粽子溢香散芬芳,愿您事事都吉祥;短信传情情谊长,愿您快乐伴身旁!真心祝你端午节快乐!
16、艾叶飘香又一年,龙舟竞渡赛神仙,端午时节齐欢颜,粽子送来好祝愿,愿你爱情似蜜甜,愿你好运常连连,愿你快乐每一天,祝你端午节愉快!
17、艾叶清香扑鼻来,荷花浮水擎雨盖。粽子香甜好喜爱,童年往事未忘怀。龙舟竞渡江上赛,健康快乐真精彩。香包可爱随身带,幸福吉祥全送来。五月端午好运来,愿你开心笑常在!
18、艾叶香,麦浪黄,人间美景是端阳。雄黄酒,祛五毒,健康平安永护佑。渡龙舟,踏百草,进取人生节节高。吃香粽,佩香囊,幸福日子万年长!
19、艾叶扬,粽子尝,欣然佳节逢端阳;佩香囊,饮雄黄,豪情龙舟争渡忙;情意长,蜜如糖,朋友祝福到身旁:愿吉祥,祈安康,快乐幸福你珍藏。
20、艾叶又飘香,时间近端阳;低头思好友,就在水一方;念念未敢忘,问候送心上;届时配香囊,佑你永安康;粽子尝一尝,瑞气满口香。
返回目录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最早始于周代,原本是古代长江流域百越族的'图腾祭祀节。百越族以龙作为他们的图腾,把龙看作是他们的祖先和保护神,对其无限崇拜。每年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届时,这些龙的传人将各种食物装入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抛人江中以供龙享用;同时,还进行划独木舟的比赛,以此象征他们如龙腾蛟飞,兴旺昌盛。此后,历代沿习下来,端午节也随着中国各民族的融合统一,逐渐演变成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民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
第一种,认为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逃亡他国时,曾“割股事君”,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重耳回国后,被立为晋公,介子推却隐居深山,屡招不出。晋文公企图用放火烧山的办法逼迫他下山,不料想介子推却在火中抱木而死。晋文公痛哭流涕,悲痛不已,于是下令全国,每逢介子推的忌日五月五日这天一律吃冷食,不得动火。
第二种,认为是纪念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的忠言,反而逼其自尽。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传说中,伍子胥死后成神,五月五日是祭迎伍子胥神灵的纪念日。
第三种,认为是纪念东汉时的孝女曹娥。曹娥之父溺水而亡,找不到尸首,曹娥也投江而死。三日后,父女尸身一起浮出江面。人们感叹曹娥的孝心,就在其投水之日设祭纪念。第四种是祭祀“地腊”。传说中,地君掌管着凡人的寿命和福禄。五月五日祭祀地君及先祖,可以减除罪孽,增福增寿。第五种,认为是纪念战国时的屈原大夫。这一说法流传得最为广泛,深人人心。楚怀王受秦使张仪的诱惑欺骗,拒绝了三间大夫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结果致使楚国腹背受敌,最后连楚怀王本人也中了秦国的奸计,而被软禁起来,最终羞愤而死。楚襄王继位后,继续宠信奸佞,排斥忠良。屈原屡谏不改,相反却被削职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连打败楚国,掠地千里,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屈原忧国忧民,于是在五月五日满怀忧愤投汨罗江自毙。楚国百姓纷纷前来打捞。为了保护屈原尸身不受鱼龙水族的侵害,人们往江中抛放大量粽子、鸡蛋等食品及雄黄酒。此后,楚人每逢端午便举行各种典祀,表示纪念。
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在端午咏颂屈原的诗句。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可谓代表作:“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由于人们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所以节日里的一系列活动大多与纪念屈原有关。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
现一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
《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 端午节的起源
★ 端午节的起源介绍
★ 端午节的起源典故
★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