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一箧磨穴砚原文与译文赏析(共含8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瓶瓶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箧磨穴砚原文及译文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 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 精通了技艺。
注释
箧:竹箱 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去:离开 置:放 受:接受 启:开启,打开 视:查看 穴:穿洞 至:直到 夙:一直 反:通(同)“返”,返回 方:正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尽。
启示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
一箧磨穴砚原文与译文赏析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注释】
1、箧:竹箱子。
2、书:书法。
3、于:向。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
7、付:托付。
8、置:放 。
9、受:接受 。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
12、视:看
13、穴:穿洞,作为动词。属于词类活用。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返”,返回。
17、方:正。
18、付:给,交付。
19、之:的。
20、至:到。
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
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
【翻译】
古人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很多枚,才知道老师曾经用过的'(有多少)。那个人顿时觉得十分惭愧,就返回继续学习,一直学到书法技艺非常精通的地步。
【赏析】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及时改正。
一箧磨穴砚原文及翻译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注释
箧:竹箱
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去:离开
置:放
受:接受
启:开启,打开
视:查看
穴:穿洞
至:直到
夙:一直
反:通(同)“返”,返回
方:正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尽。
启示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
一箧磨穴砚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注释】
1、箧:竹箱子。
2、书:书法。
3、于:向。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
7、付:托付。
8、置:放 。
9、受:接受 。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
12、视:看
13、穴:穿洞,作为动词。属于词类活用。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返”,返回。
17、方:正。
18、付:给,交付。
19、之:的。
20、至:到。
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
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
【翻译】
古人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很多枚,才知道老师曾经用过的(有多少)。那个人顿时觉得十分惭愧,就返回继续学习,一直学到书法技艺非常精通的地步。
【赏析】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及时改正。
弓与矢原文及译文赏析
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 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胡非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非弓何以往矢( ) ②非弓何以往矢( )
③非矢何以中的( ) ④令合弓矢(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怎么。②射出,放出。③箭靶,箭靶的中心。④让,叫。注意:不能释为命令。
(2)事物往往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人也是这样。
译文
一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另一个说:“我的箭特好,什么弓都用不着。”后羿听后说:“没有弓,你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你又怎么能射中靶子呢?”于是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解释
①善:精良
②非:没有
③往:射出,放出
④以:凭,凭借
⑤令:叫,让
⑥合:合并;合起来
7:令:教
8:良:精良
9:何以:怎么
10:的:箭靶,箭靶的中心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只强调自己一方的作用,将一事无成,相关事物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赖对方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本身的光彩来.如果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强调一面,就很难使它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君臣对》原文译文与赏析
《君臣对》
原文
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
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译文
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赏析
这是《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一个片段,这段对话被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山庙旁的一块石碑上。唐太宗认为许敬宗是百官中最贤良的'一个。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说许敬宗的坏话,于是,君臣之间便有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面对君王的疑问,许敬宗的回答可谓妙极。许敬宗并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从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今天,许敬宗的这番话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在受到诽谤时,能牢记许敬宗的这段话,那么不快之感便自然会瓦解冰消。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人若了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是许敬宗聪明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许敬宗的这番言论的确是至理名言,难怪古人要将他的这番话铭之金石了。
张先《一丛花令》原文及译文赏析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释:
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引:招致。
③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
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
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一丛花》,比较深刻地体贴了少女的心情,反过来衬
托自己对她的怀念,却是写得很成功的。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
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
永叔到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此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 ,盘郁萦绕在胸中的感情的`倾泻。
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离愁 ”,承上“伤高怀远”。
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而那蒙蒙飞絮 ,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 、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尤言: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在尘土飞扬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 、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
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 ,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 ”的时机 ,以致无所归宿。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有关《酒箴》的原文与译文赏析
《酒箴》
原文
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礙,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
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赏析
《酒箴》是出自《汉书·陈遵传》中的一篇短箴。箴是汉代赋体作品之一,像铭文一样起到规劝警戒的.作用。《酒箴》据说是扬雄为讽谏汉成帝而做,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咏物小赋,成为后世典范。陈遵曾引用。后来唐代吕岩也有同名《酒箴》,但只有八个字,类似于游戏之作回文诗。
从表面看来,原文是说水瓶朴质有用,反而易招危害,酒壶昏昏沉沉,倒能自得其乐。读者如不能体会扬雄的本意所在,也会产生不良印象,因此,后来柳宗元又作了一篇,将扬雄的话反过来,从正面叙说,另成一篇很好的文章《瓶赋》。其实也是相反而适相成的。
乍一看,扬雄这篇典型的状物小赋,着力描述的是两种盛器的命运:水瓶质朴有用,反而易招损害;酒壶昏昏沉沉,倒能自得其乐。然而,请注意开篇那句话:“子犹瓶矣。”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意图在借器喻人。扬雄其人患有口吃,不善言谈,但文名颇盛。他的这篇《酒箴》,用的当是曲笔,反话正说,语近旨远,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其良苦用心,无非是要谏劝世人:莫为酒惑,应近君子而远小人。
★ 采薇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