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作业变少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lueitwc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作业变少了(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lueitw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作业变少了

篇1: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作业变少了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作业变少了

本报讯 (记者 彭薇)长宁区教育局昨天举行的.小学作业展示活动中,一份有关作业评价的调查引人注目。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家庭作业量变少了,96%以上学生认为目前的作业量一般或不算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效率有所提高。

本次调查由长宁区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发布,抽样调查了全区3000多名教师、学生和家长。据调查,80%学生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家庭作业难易程度合理。当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时,主要采取看书查找资料、请教老师、请教家长等方式,“家长帮我完成”和“不懂就不做”的比例几乎为零。在作业的量和质上有所把握后,学生效率反而有所提高。42%老师认为,学生通过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50%以上老师认为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进,学习兴趣提高了。

篇2:毕业生调查显示逾半数未签约

毕业生调查显示逾半数未签约

晚报讯 据腾讯-麦可思最新对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显示,逾半数未签约的应届毕业生感觉到心理压力大。薪资期待最低和最高的.2011届未签约本科和高职毕业生求职心理压力最大。

调查显示,求职心理压力“很大”者占被调查2011届未签约硕士毕业生的35%,求职心理压力“较大”者占 31%;被调查2011届未签约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求职心理压力“很大”者占39%,“较大”者占28%.硕士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压力总体小于大学毕业生。

◇中国大学网: 调查显示 签约逾半数 毕业生指南

篇3:调查显示孩子在家最不开心

专家呼吁,家长莫滥用监护权,不要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记者张智丽

自主活动、集体活动、学校、家里,孩子从其中体会到的快乐逐一递减,家竟然成为了孩子最不满意的地方。

进行此项儿童满意度调查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这是由于家长滥用监护权导致的。在昨天市妇联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上,与会的各国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尊重保护儿童权利,其中家长尤其要注意正确使用监护权。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孩子,将“儿童权利”定义为“儿童的生存权、参与权、受保护权与发展权”。

市妇联与上海社科院对本市7所学校共计1753名儿童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上海地区家庭的儿童权利保护现状总体较为乐观,但传统思想对家长育儿观念的影响依然很大。

如儿童的参与权,不论是从儿童的自身感知,还是家长自己认为已经给予孩子的,儿童参与权都不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参与能力的提高得以扩大,也不会因为是独生子女而获得更多。但《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写到,儿童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如儿童的发展权,意指儿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而很多家长对儿童学校教育的配合仅是出于对成绩的关心,而且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

杨雄表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健康的人格、民主参与家庭事务等,而家长一味强调前者,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际上是家长滥用监护权,这将导致孩子失去创造力,这也是导致男孩女性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杨雄提出,家长的职责与儿童权利是一种悖论关系,要寻求一个平衡点。家长应该学习如何正确地履行家长监护权,而不是停留在滥用和不用两个极端上。

篇4: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下降明显 半数毕业生就业退居二线

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下降明显 半数毕业生就业退居二线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昨日由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20的就业压力值为18.17,已经接近于全球经济危机时的最高点19.12。而北上广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点城市。

薪酬

预期月薪降低近千元

调查显示,今年的期望月薪集中分布在3000至5000元范围内。其中,专科生期望月薪3444元;本科生期望月薪为3494元;硕士生为4879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6000元。

比照去年,专科生的期望增加了500元,本科生与硕士生的期望薪金基本持平,而博士生的期望薪金下降1160元。

而从连续五年的调查数据来看,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到5537.5元,在降到4592.5元,今年进一步下降到3683.6元,降幅近千元,主要由于博士生期望值下降的'拉动。

地点

北上广不再热门

对于期望的工作地点,二线城市明显受热捧,46.9%的学生表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只有19.2%希望在直辖市工作。而从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看,二线城市成为求职者的首选,直辖市已沦为第三选择。同时,期望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求职者,压力的情绪体验显著低于其他类别,这与逃离北上广的趋势也相符。

压力

就业压力反弹明显

对于就业压力的调查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17,而纵观连续五年的就业压力值,今年的就业压力反弹明显,分值不仅高于20的最低值16.93,而且逼近20全球经济危机时的最高值19.12,进一步印证了今年的“就业最难季”的说法。

选择

考研人群下降明显

面临毕业选择,多数被调查者选择直接就业。对比去年的数据,毕业选择直接就业的依然为主体人群,就业与创业的比例都较前一年度有明显上升。而选择考研的人群比例却较去年有明显下降,降幅近半。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表示,在调查中发现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是“被考研”现象。在行为层面,今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而在意愿层面,参与此次调查的求职者只有12%的人选择毕业后考研,内心意愿与现实行为相距甚远!

二是“心创业”现象。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每年实际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人数的2%,两者相差十倍之多!绝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最终没有创业。

篇5:雷锋是谁? 调查十岁以下孩子半数茫然

雷锋是谁? 调查十岁以下孩子半数茫然

光明网         刁竹 徐加佳

15日是雷锋逝世40周年纪念日,除老、中、青外,有多少孩子知道他的鼎鼎大名和事迹?然而据重庆晚报报道,记者“雷锋是谁”随机采访,发现10岁以下的孩子至少半数茫然。

“雷锋?你问的毛主席题过词那个呀?我知道,他是一个军人,热心帮助别人。他写的日记还编成了书,叫《雷锋日记》。今天是什么日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3月5日是向雷锋学习的日子!”重庆九龙坡区黄桷坪小学四年级男生梁啸鹰,一口气把他了解的雷锋告诉记者。

人民小学一年级学生王淳熙,则对雷锋就没这么熟悉了。记者连说几遍“雷锋”,他很茫然地说“不知道”。记者一再提示,他才恍然大悟:“那个人嗦?我知道他是一个‘原来’的人,解放军,但不知道为啥要学他。”

江北区荟萃幼儿园中二班4岁的`蔡小早小朋友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却对“雷锋”一无所知。璧山县城关幼儿园5岁的俊文小朋友,也表示不知雷锋是谁。河北到重庆外婆家过暑假的10岁女孩刘卓,先对“雷锋”一词没反应,经记者提示,她立即想起来:雷锋是个助人为乐的解放军,给灾区捐款,给老人缝被子,洗衣服。

记者还上街随机访问10多名幼儿园至高中的学生,发现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都有“雷锋是个助人为乐的人”印象,也或多或少能说出一些雷锋的事迹,因为小学高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本上有关于雷锋的故事。不过,10岁以下的孩子,至少半数对雷锋的名字或事迹非常陌生。

篇6:河北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称就业难在自身缺少技能

河北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称就业难在自身缺少技能

河北省人才市场日前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布“2009河北省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的大学生意识到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自身缺少技能,从自身出发找问题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一个积极信号。

受调查大学生在回答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时,仅有12%的人选择了社会需求少,45%认为毕业生缺少实际技能与经验,有27%认为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16%选择单位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健全。

调查显示,在严峻就业背景下,近七成毕业生找工作首选人才市场。69%的毕业生首选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21%的毕业生首选网络渠道,9%的毕业生选择家长、亲属介绍,选择其他就业渠道的仅占1%。

毕业生对公益化招聘服务体系呼声很高。在对人才市场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当中,49%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应当提高人才市场的公益化程度,26%的毕业生认为应当提高人才市场就业信息发布的能力,18%的毕业生认为人才市场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职能,7%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快统一的人才市场建设。

篇7:调查显示DD三分之二的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

调查显示DD三分之二的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

万兴亚      6月底,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中小学提前两周复课。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提前?”       小汪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知心姐姐》杂志社最近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中小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在《知心姐姐》此次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       天天和老师在一起,除了听老师讲课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内容需要与老师交流吗?显然不是。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认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说,《知心姐姐》的这一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和成人,主要是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雨青博士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日常观察,认为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可信度较高。       卢勤说,从她这么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经验来看,当前广大中小学生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存在5个方面的矛盾,包括成人过高的期望和孩子的无望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度保护和孩子的无能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多关心和孩子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成人频繁的干涉和孩子的无奈之间的矛盾以及成人过多的指责和孩子无措之间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不好或成绩下降了的话题,14%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13%的学生最怕老师说自己的作业不认真,11%的学生最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10%的学生最怕老师让自己请家长来。       卢勤说,学生们喜欢从老师平常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的性格、喜好甚至优缺点,特别是老师曾经让自己害怕的言行更让他们刻骨铭心。这些判断最后就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的起因。或许孩子们有判断不准确的时候,但他们尽量用回避来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卢勤认为,只有愉悦的沟通才能刺激孩子和成人交流的欲望。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和学生换位思考,一味强调希望、成绩,吝于表扬和肯定,当然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       张雨青也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国的师长对孩子的关注度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往往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累积也就渐渐使孩子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负强化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另外,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有不断地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发展,而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平等、尊重而且给予更多的理解。       学生们不愿和老师交流,事实上能主动和孩子交流的老师也不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说老师“很少主动找我说话”,9.7%的学生说老师“从来没有主动找我说话”。只有27.3%的学生说“经常主动找我说话”。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卢勤建议广大老师和中小学生家长注意培养孩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这对于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对于“因为胆小而不敢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家长要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不管是学习上有疑问,还是老师误解自己,或者是想请老师帮忙,以及想和老师拉近关系、增进互相了解和师生情谊,都需要孩子主动去和老师沟通。孩子如果不主动,那么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自己的困扰。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对老师需要尊敬,但不必对老师恐惧和害怕。       对于“害怕自己说的话让老师不高兴”的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技巧,比如给老师提建议或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要在和老师单独相处的时候和老师交流,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    对于“认为老师偏心或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先去主动接近老师,表达自己想和老师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内容。这样的交流多了,才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对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见。情况很可能是学生越主动,越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越增加老师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害怕别人说自己‘拍马屁’”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说清楚:与老师接近、交往、请教,就像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交往一样,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什么不对。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去“打小报告”,去“邀宠”。    对于“害怕老师谈论的一些话题”的孩子,家长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只有老师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是取得进步的最好途径。害怕、躲避老师,只能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积越多。可能有些老师不太注意指出孩子缺点和不足时的方式与场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私下与老师多交流来解决好。    张雨青则认为,要真正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就要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建设,更多选择那些喜欢与孩子相处的人担当教师这个职业,这是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基本的职业素质,这种素质是如何培训也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的问题;另外对教师除了教学技能的培养之外,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技巧进行培训。   来源:《中国青年报》

篇8:调查显示DD三分之二的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

调查显示DD三分之二的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

万兴亚

6月底,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中小学提前两周复课。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提前?”

小汪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知心姐姐》杂志社最近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中小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在《知心姐姐》此次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

天天和老师在一起,除了听老师讲课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内容需要与老师交流吗?显然不是。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认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青少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专家、中国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说,《知心姐姐》的这一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和成人,主要是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雨青博士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日常观察,认为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可信度较高。

[1] [2] [3] [4]

篇9: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少了?

看看家长是怎么把天聊死的?

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挺听话的,但其实他内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长说。

而这样子导致的问题,会在孩子青春期时一下子爆发出来,让人想改都来不及了。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和孩子聊天。

01

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也是最无用的

目的性太强

很多家长跟孩子聊天时,最后往往变成了说教。

比如:

看吧,聊什么都能聊到学习上,本来孩子还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无语的收场了。其实,家长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他们单方面的一种灌输罢了,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这种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费家长太多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语言,是最简单省事的。但这种聊天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审问似的让孩子汇报

很多家长在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一路上不断地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况。每天都这样问,似乎形成了一个模式,而长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开始模式化:“恩,不错,还可以,挺好的……”这样应付的回答,家长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如果家长一个劲儿的不停问,那孩子恐怕早就烦的忍不住发脾气了吧,更别提好好聊天了。

别以为自己会聊天,家长是这样把天聊死的

别以为聊天多简单,尤其对象是孩子时,面对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对手,家长们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

比如:

孩子:“妈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孩子主动发起了聊天信号)

妈妈:“说。”(有点不耐烦)

孩子:“妈,我想买一双球鞋。”

妈妈:“买什么买?不是有那么多鞋呢吗。”

孩子:“就给我买一双吧。”

妈妈:“不买,赶紧做作业去!”

孩子:“哼!你不买我就不做作业!”

这样不仅把天聊死了,还激起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何苦呢?如果妈妈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时,进一步询问孩子原因:

妈妈:“为什么突然要买球鞋呢”

孩子:“因为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了,我要参加比赛。”

妈妈:“那你准备参加什么比赛呢?”

孩子:“我想参加…………还有你知道吗妈妈,今天老师还夸我跑步跑得快,建议我加入校田径队呢…………”

看,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接受孩子沟通的信号,孩子能跟你说的还有好多好多……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沟通时,你刚好在忙着,那么宁愿让孩子等一下,也不要着急应付孩子。保护孩子沟通的意愿很重要!

02

不要为了聊天而聊天,聊天也讲究方法

学会倾听

倾听不是说家长就闭着嘴巴坐在那里光听就好了,最好的倾听是要有互动,哪怕你一个肯定的眼神,孩子才会有兴趣和你聊下去。

蹲下来

我们想从孩子嘴里了解他的信息,自然不能居高临下的命令孩子说出来吧,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蹲下来,既是指家长蹲下身子,与孩子平视聊天;也是指家长放低些姿态,不把孩子当孩子,在思想上与孩子平等的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有被尊敬的感觉,才会有聊天诉说的欲望。

挑好时间

聊天也不是随时随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看动画片时,家长突然凑过来要聊天,换位思考一下,谁都不愿意被打扰啊,所以结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所以,聊天时尽量在大家都心平气和,而且没有什么要紧事的时候。如果家长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谈,那就让孩子先停止手头的事情,认认真真的聊天。

家长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问问同样作为家庭成员的孩子的意见;也可以经常跟孩子分享你的“秘密”,这会让孩子跟你更亲密哦……

总之,和孩子沟通时,忘记自己是家长,别把小孩当小孩!

鸟儿变少了三年级作文

大学生毕业签约调查显示

调查显示 大学生就业 硕士“最高压”

表扬孩子作业评语

调查显示:大学生恐惧创业源于创业心理素质缺失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谈

表扬孩子完成作业的话

家长给孩子作业评语

变勇敢的孩子教育随笔

如何让孩子自觉写作业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作业变少了(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作业变少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