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规避英语面试3误区(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飞田白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误区一:介绍自己,事无巨细
“Now,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这是面试的时候大家普遍会被问到的一个常规问题,看似简单却不好回答。很多人甚至会从自己的出生地讲起,其实这是很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揣摩一下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吧。没有人真正对你在什么地方出生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你的专业背景和你的工作经历。考官其实是在问你“Why should I hire you?”初出茅庐的你如果没有什么工作经历,不妨多描述一下自己在专业上的造诣――这才是考官感兴趣的“硬件”;如果这方面不是很突出,则应该多描述一下自己“软件”,如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这个行业的激情等。语言要力求简洁,围绕着“why should you hire me ”这个中心来说,要给人留下干练的感觉。举个例子,应聘教师职位你可以说:”Majoring in English and being passionate about education, I choose teaching as my career. I’ve got a lot making of a good teacher. First, I am good at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误区二:问及缺点,闪烁其词
“What is your greatest weakness?”
当被问及你的缺点是什么的时候,如何应对?这也算是一个棘手的“常规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有很多缺点是我们自己很清楚的,也有一些是我们自己都不自知的。究竟是如实作答还是避重就轻?如果如实作答,则担心用人单位会因此将自己拒之门外,因此很多人就选择避重就轻。提前想好了很多看似很“圆滑”的答案。比如:“The greatest weakness that I have is that I am always a perfectionist.”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追求完美。这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很讨巧的答案,其实对你求职是不利的,一是因为想出这个“讨巧”答案的必定不止你一个人,二是因为这个答案会让你显得比较“滑头”。即使这是真的,对方也会觉得你似乎没有能力授权给他人。对付这个问题,可事先针对你所申请的这个职位特点精心设计好一个答案――即一个“非常切合工作实际,可以被容忍,可以被改正”的缺点。这个缺点跟工作有关、但又不会妨碍你行使工作职责。记住,这个缺点一定是建立在你好的“基本面”之上的。描述人的缺点的词很多,比如lack of passion, lack of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lack self-discipline, lack of confidence, not well organized, not punctual, not easy going, being arrogant, being self-centered, being over careful……有些缺点在一些职位中是致命的,有些则不是,挑自己身上存在,但是与该职位不大相关的缺点去说自然就是最有策略的做法了。比如,你去应聘一个秘书职位,你就可以讲讲自己“行动力虽然很强,但是计划的能力却不强”,因为秘书职位更注重执行力,处理细事是秘书职责的首要,全局计划的能力缺乏对秘书并不构成致命缺点。”Though I am really good at carrying out the plans, I must admit that sometimes I stick myself into the details and fail to see the whole picture. Well, I’ve realized that and I am just trying to improve it. ”
误区三:谈到薪水,缺乏策略
在面试中,薪水也是必须谈的问题,当面试官问道“Let’s talk about salary.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该如何回答呢?很多求职者要么回答得太快,太直接,要么就是不敢作答,生怕自己的要价吓跑了雇主。在面试之前你必须了解你所在的行业的平均薪水,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做到“有底气”。要注意两条,首先,不要急于作答,也就是说考官主动问起你的薪水期待,不要主动挑起这个话题,否则会给人留下你一心只看往钱看的印象,也容易过早暴露你的底牌;第二不要说得太多,一句“well, that’s something I’ve thought long and hard about and I think someone with my experience should get between X & Y。”就够了。或者说“I am looking for my first job, so what I’m more interested is what the position can offer my career。”这显示了新人应有的态度。当然,如果你是那种真的很稀缺的人才,则不妨痛快直接地说出你的期许。”100,000 a month is what I am expecting. Trust me, I will make your money worth!” 当然,这种自信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敢这么说的人须有寡才!
语言就是力量!诸位职场新人,早做准备,做好准备,多多练习,你必成功!
Job only favors those who is well prepared!
如何规避最常见的面试误区
面试时要求喝一口招聘经理的咖啡是最不明智的举动,尤其在你想要这份工作的情况下,如坐针毡时脱下鞋子,或者问面试官“再说一下这公司叫啥来着?”这种举动绝不会让你得到工作机会,不过它们倒可以登上我们的榜单——招聘经理见过的最难忘的面试错误。
哈里斯互动公司(Harris Interactive)代表求职网站CareerBuilder.com进行了一项调查;在11月9日至12月5日期间,他们征询了逾3,000名招聘经理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以了解他们在面试中所见到的面试者最令人震惊的错误。
低迷的就业环境可能会导致灰心的求职者犯下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但其中一些非常离谱的失礼行为,不能拿紧张或压力做借口。CareerBuilder网站的人力资源副总裁罗斯玛丽。哈夫纳(Rosemary Haefner)表示,紧张不安和缺乏准备也可能导致一些错误行为,如用第三人称指代自己,或穿着童军制服来面试却不解释这样打扮的原因。“在现在这个就业市场中,就连获得面试的机会都可能很难。到了面试的时候,面试者会被焦虑紧张所打败,这也很常见。”她指出,“另一方面,有一些应聘者为人自信,并且能够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但是没有对应聘的职位或机构组织做任何研究。”
即使是常见的失误,也必定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CareerBuilder向招聘经理们询问什么是毁掉求职者就业机会的最常见失误,超过3/4(77%)受访者表示,在面试过程中接电话或发短信是毁掉求职的最大问题之一。75%的受访者认为,求职者所犯的最致命错误之一便是表现得漫不经心。衣着不当,样子傲慢,说现任或前任雇主的坏话,以及嚼口香糖,这些都是招聘经理所不能容忍的其他错误。
“在致命错误名单上,有一项很突出,招聘经理也经常提及,就是说现任或前任雇主的坏话。”哈夫纳表示,
“这个错误可能许多应聘者都没有想到。毕竟,求职者的批评或者对过去雇主的不满可能是完全合理的'。但是,雇主也许会认为这是不专业的表现,是没有根据的批评,或者将其视作求职者可能难以和同事建立积极关系的表现。”她补充表示,如果你在以前的工作中有些负面经历,那么在面试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自己从这种困难和挑战中学到了什么,而不要说以前老板的坏话。
一位求职者在面试时拿着一本名为《如何面试》(How to Interview)的书,另一位求职者在迟到10分钟后大谈准时是自己的优点。另一位女士告诉面试官,自己不确定这份工作是否值得自己每天开车来上班。
为避免这些错误,哈夫纳建议求职者做一些研究和练习。她表示,积极充分的准备能让你从人群中——且是在好的方面——脱颖而出,因此,你应该带着深思熟虑过的问题去参加面试,并自信但不傲慢地展现自己。“最重要的是,尽一切可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并集中注意力。例如,在面试前几个小时运动一下,确保自己已经吃过饭且不紧张,早点出门以避免匆忙或迟到的可能;到了面试地点后,让你的个性、专业和技能来表现和突出自己。”
面试常常是面试者给雇主留下最强印象的场合,因此不要让它成为你最后的印象;认真思考一下你希望在面试中让雇主了解自己哪些方面,并力争突出表现自己是最适合所申请职位的完美人选。电话面试时,让招聘经理稍等,而接通另一通电话,与人安排约会的事情——有一位求职者就是如此——不会让你的求职成功。
“面试就是求职者的试镜,”哈夫纳说道,“雇主招聘的不是一串技能和成就。他们雇用的是整个人: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简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无论就业市场竞争多么激烈,你在面试时留给雇主的印象,通常都将成为录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更多有关如何面试的文章推荐,大家敬请继续阅读:面试紧张怎么办 如何与面试官过招 如何面试出你的风采
考研英语:规避暑期常见误区
一、单词是基础,我先把单词搞定再进行其他的复习。
单词几乎是每个学习英语朋友的永远的痛,考研英语当然就更不例外。现在很多研友都反映:单词我记来记去,还是记不住。于是很多考生都每天抽时间背单词,希望背下来之后再做题就有质的飞跃。考研提醒广大考生,单词记忆是要有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和其他项目的复习相结合,做到即学即用!
各位考生不要心急甚至因此而慌了手脚。这是每个考研的朋友都遇见过的难题,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勇敢的面对它。记一遍记不住,就记两遍、三遍,甚至反复记个7、8遍。也许你会说,我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啊。对,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觉得真正费时间的只有第一、二遍,以后的记忆只要在你睡觉前或者坐公车时“挤”时间记忆的。
二、英语语法太难了,过不了他我就拿不到高分。
考研中直接涉及具体语法的很少很少,而主要是间接的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语法知识点的。同时语法是纯理论化的东西,很抽象。汉语也有语法,而且汉语语法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英语的语法。但是中国人中真正懂这些抽象语法的'人多吗?又有几个中国人看不懂、说不出、听不懂汉语呢?语言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很多时候知其然就够了,不一定非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告诉大家,英语语法的复习不应该作为大头,简单的温习一下就够了,甚至可以不去管那些具体的“概念”,比如“限制性定语从句”、“非限制想定语从句”,只要能看懂文章,看懂句意就可以啦。
三、题海战术,定能提高解题能力。
题海战术本来是个好方法。经过大量的演练后,就能熟悉题型、掌握套路,以至“熟能生巧”。题海演练为的就是实战!但是题海战术有个最关键的前提:现在作为战术演练的题型一定要和实战的题型几乎一致。如果所练习的题型和实战不一致,那就失去了实际应用价值。就好比,要进行抢滩登陆战了,你却总在防空演习。可想而知,就算你的防空能力达到了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也无法解决好抢滩登陆战的问题。所以在这里郑重提醒大家,盲目的题海战术只能说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你的激情……。这也就是很多朋友考研前做了300-500篇阅读短文,命中率也不很糟糕,但是一到考研就只能命中50%左右的原因了!
四、只要把真题里的难句分析看懂,分析明白就可以了。
在阅读训练开始前看看难句分析,有的同学就认为只要把真题里的难句分析看懂,分析明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每篇文章里都有不同句型的难句,分析对了一个,也只是掌握了这一个。无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但是专门的难句分析书就不一样了,那里面把各种句型一一罗列,每个句型里又列举了几十个句子,你把这些个句子掌握了,这种句型也就掌握了,再在考场里遇到这样的难句就不会心慌了。就好像站在大街看汽车一样,虽然看了很多辆,但是与到专卖店看到各种品牌汽车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留下的印象也完全不一样。
五、大量背新概念或者真题是复习最好方法。
大量背新概念或者真题对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前提有两个:1.你的时间必须充裕;2.有背诵英语文章的能力。有的人15分钟就能背诵一篇英语文章,而有的人一个星期也背不了一篇。这一方面跟你的英语语感有关,另一方面跟你的天赋有关,所以不能强迫自己。能背则背,不能背就别背!
英语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科目,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有巧劲儿可用。上面的五大误区,是不是也绊住你的复习的脚步许久?如果发现自身存在上述问题,希望考生能够及时改进,争取复习不留遗憾。
一、陷阱名称: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 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二、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
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
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三、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
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
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
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四、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
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
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
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面试误区是什么
1.“坏事传千里”效应
不少主试人在聆听面试对象陈述之后,会倾向较为相信负面性的资料,而对正面性资料的相信程度调低,与俗语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吻合,即人们对负面的事物有较深印象,也有兴趣知道更多。在招聘面谈时,这个现象会令主试人“偏听”,作出招聘决定时会有偏差。
2.近因效应
根据心理学的记忆规律,主试人往往对面谈开始时和结束时的内容印象较深。这好像在听一首大型交响曲时,有些听众会集中欣赏开头及结束部分,对中段较为陌生。若应聘者懂得在开场白及综合发言时多下一点功夫,他取得良好印象的机会便会提高。相反而言,那些秩序渐进,在中段表现良好,但结束前又归于平淡的应聘者,可能会被评为表现平平,
3.光环效应
不少面试人心中有一个理想的`应聘者形象,或称为典型。如果发现了某人在某方面符合自己的理想,就好象给这个人套上一个光环一样,误以为他在所有方面都是好的,因此影响面试人对面试对象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这种现象亦可称为“光环效应”。
4.“脱线风筝”现象
不自觉地与面试对象谈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内容,令面谈失去方向,这样,就有机会主应聘者占有面谈主动,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下去。也往往使与面试人谈得投契的应聘者占优势。
5.“只听不看”现象
主试人把精力集中在记录面试对象的回答,而忘记了观察面试对象本人。主试人要全心全意地观察应征者的反应行为,来印证他的说话的内容,检查两者是否一样。
考研政治 规避误区 学以致用
从小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课一直到考大学,同学们对于政治的印象总是离不开“背”这个字,但真的仅仅如此么?
考研政治复习误区一:政治无非是死记硬背
辩证的看,该论点强调背记,有合理的一面。普遍认为,记忆是理解的基础。任汝芬老师指出,如果哪个老师告诉你说政治只需理解,不用记忆,那绝对是误人子弟,政治辅导老师之所以能讲解自如,理解深刻,还不是建立在他多年的日积月累之上的。“死记硬背说”误人之处还在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学习政治理论对世界观的塑造和方法论的培养都大有裨益,甚至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考研。
冲刺阶段,复习政治虽然不能靠死记硬背,但答好主观题毕竟要以理论知识储备为前提。所以这一阶段考生复要化记忆以往学过的知识点。基本理论阐述、哲学规律、政策表述、史料史实等都需要考生认真记忆。在记忆时,考生要根据自己的记忆周期合理安排计划。考生可早上背一遍,晚上再看一遍,一周之内再重复一两遍,特别重要的'理论和难记的知识点要反复记忆。目前,考生还要特别关注时事政治。
考研政治复习误区二:政治理论都是条条框框
哲学作为一门关于整个世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表述十分凝练,文约义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囫囵吞枣的时候,以为都是教条,若深入领悟的话,会发现它字斟句酌,字字珠玑,蕴涵丰富。记得一位名人讲过,同样一句话,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嘴里说出来就没有从饱经风霜的老年人口里说出来那样意味深长,富于分量。同样,一句高度抽象的原理,某些人看来是干瘪瘪的,乏味的;而在另些人眼里,奉为人生的真知灼见,智者叮嘱。
分析以上两种观点的对与错,有助于我们澄清认识,既看到政治复习的应试性,又重视它的哲理性,从而使政治复习告别单调、乏味和远离生活,开创一条寓悟于背,学以致用的新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反复领悟,对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大有裨益。先说唯物论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多样性和一元性的统一。什么是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万事万物,如,水火土,原子分子,人际关系,国家政党等等。这个原理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其他什么事情出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认清自己本身这个最大的实际。在我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我就反复的思量过自身的特点,喜逻辑,厌数字,好抽象,烦具体,丰论述,欠运算等等,所以我选择了一所能让自己扬长避短的学校。
辩证法教会了我们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看问题和观察世界,矛盾规律是其核心内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静与动、生与死、长与短、熟悉与陌生等等。矛盾的两方面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了这个道理,对考研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就能一分为二的看待,创造条件,化困难为积极因素。由于考研中学习任务重,忽视了身体锻炼,结果,10月份到11月份间感冒了好久。困难已经出现,矛盾已经出现。怎么办?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创造条件,转化矛盾,我选择了每天清晨6点起床,运动40分钟,寒冬料峭,踏雪而动。这项计划,一直坚持到考研前。效果喜人,驱除了感冒等病症,精神也变得充沛些了!考前12月份的时候,好多同学选择放弃考研留校了,我心理也挣扎过,但最终我选择坚持,调整心态岿然不动,吃得香,睡得着。
()记叙文写作误区及规避策略
考场上,不少考生都选择写记叙文,但绝大多数记叙文成绩平平,甚至低于一般水平的议论文。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这些写记叙文的考生还未能从写记叙文的一些误区中挣脱出来。记叙文的误区有哪些?规避策略是什么?这是所有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不得不正视、不得不深思的问题。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探讨,但愿能对莘莘学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误区一:将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作为写作内容
这些人物的优秀事迹有的在有关书籍上记载过,有的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宣传过,如果考生再以他们的事迹作为构思文章的基础,显然是无法获得理想的分数的。原因有三方面:其一,这些材料已缺乏新鲜感,难以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其二,与那些专职文人写过的同类文章相比较高低立判;其三,此类文章属于复述故事类文体,它与自主构思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同一回事,也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规避策略:1.尽可能不选这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作为写作素材。2.如果非写不可,可选其不为人知的一个典型侧面来写。3.可把新闻稿中报道过的先进人物的基本素材作为框架来构思,因为新闻稿中报道的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它没有动人的情节及感人的细节描写,考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构思再创作。如果从这些方面入手,既保证了材料的典型性,又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度。
误区二:将超越自己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的事作为写作素材
这些事考生既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不曾有过详细的了解,仅靠道听途说得来的模糊印象而构思作成的文章,肯定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真实感,不免会给人虚假做作之感。而这无疑是记叙文写作的大忌。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任何军营生活体验的人,他怎么可能写出那种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的军营生活呢?一个连大锹都没有摸过、笆斗都没有搬过、扁担都不知怎样放在肩上的人,怎么可能深刻理解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呢?
规避策略:1.凡没有切身感受、也从未因其感动过的事坚决不写。2.可把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中的趣事、左邻右舍间的矛盾、亲戚朋友的悲欢离合、公共场所的趣闻逸事等作为写作素材。3.要写不熟悉的人和事也并非完全不可以,但在选择时,必须选择那些你从小说、电视剧或戏剧等方面获得的间接的'感性的认识的人或事,且要将感性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误区三:将充满稚气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素材
参加高考的考生,绝大部分都已站到了成年人的行列中,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并有自己理性思维。在写高考作文时,如果仍然把自己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故事等作为文章的主要素材,这就有点太幼稚了。同时也会使阅卷者感到你材料之匮乏、思维之枯竭。
规避策略:1.跟幼儿园、小学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干脆不写。2.跟初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尽可能少写。3.写与高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时,也要避免使用小学生、初中生常用的一些天真、稚气的语言,要显示出高中生的沉稳与老练。4.写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时,不能让人感受到宝宝气,应该让人感受到一种自以为已成人其实却不太成熟的学生气,如此写来颇具生活气息,也符合考生实际。
误区四:选用别人早就用滥了的素材作为写作内容
有些材料在生活中常见,很多考生也已运用过,如在公交车上让座,父母送子女去医院看病,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帮学生补课等。如果考生还是用这些材料来构思文章,岂能不令那些见多识广的阅卷者大倒胃口?即使阅卷者没有对这些材料产生本能的反感,这类作文的得分也不容乐观。
规避策略:1.已知被别人多次选用过的材料尽可能不用。2.估计可能被不少考生选用的材料也最好不用。
误区五:所写人物语言过于理想化、个性化
人物身份不同,其语言风格自然也不同。如:写一个识字很少、老实巴交的农民教导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时,如果用上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取长补短一类的成语,就会使人感到非常别扭;写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时,如果用上了老子一棍子打折你的腿我一脚踢死你之类的话,则会使人产生啼笑皆非的感觉。
规避策略:1.不写对其职业特点、生活环境不熟悉的人物。2.不写经常使用专业性语言进行交流的人物,因为他们的语言专业性太强,描写他们的语言时,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失误,让人明显感觉人物身份与语言不对称不和谐。3.对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的语言表达要把握分寸,不可波澜不惊,也不可任意夸张,要忠实于现实生活。
说明文写作误区及规避策略
说明文在高考中虽然考查次数不多,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有说明文的影子。它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考纲中提到的文体之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中的实用类文章),它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考生切不可忽视。写说明文和写其他文体一样,必须明确写作意图,确立文章中心;充分占有材料,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在实际写作中,考生常常会陷入以下一些写作误区。
误区一:知识性差错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都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不能有丝毫差错。如,有篇写牛的习作这样写道:牛有水牛、黄牛两种,牛是反刍动物,只吃青草,不必喂料。牛都有两只角,体强力大,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耕作工具。显然作者对牛了解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因而在一知半解中造成了知识上的疏漏和错误。世界上牛的品种不只水牛、黄牛两种,杂交品种的牛并不长角;除了青草外,还必须给牛喂其他饲料;世界上也不是普遍使用牛作为耕作工具,牛还有专供食用、奶用或运输用,甚至作为神物崇拜的。
规避策略:抓住特征,把握中心。
说明文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使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介绍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写作时,必须把握说明文的中心,根据需要,重点介绍若干方面。如,《漫话圆周率》是一篇介绍数学基础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虽题为漫话,却是围绕求出圆周率的更精确的数值这个中心,向人们介绍了古今中外数学家对圆周率的数值所做的贡献。《青蛙》这篇说明文如果定位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人类的朋友,落脚点便应是介绍青蛙这一两栖类动物为人类的粮食生产所作出的贡献,那么就不该出现介绍其营养价值高的说法了。
误区二:文体性错误
说明文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说明,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文艺性笔调,如中学课本中有《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但是考生应该牢记,说明的目的在于说清事理,教人以知识。弘扬精神、歌颂美德等社会性、审美性不是这种文体的功用。如,有篇题为《蚯蚓》的说明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别看这小动物不惹眼,它可天天在松土、干活,它不讲究吃穿,不讲究休息,不谈报酬,整天埋头苦干,为人们劳作耕地,让作物生长茂盛。我不禁想起我们的老师,他们也有蚯蚓一样的精神。我愿做一条辛勤劳动的蚯蚓。显而易见,该作者混淆了文体特征,写成了一篇借物咏志的抒情美文。
规避策略:针对情况,选好角度。
说明文也要求有的放矢,写什么,怎样写,要着眼于读者的实际情况,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切合读者的知识水平、职业特点和年龄大小。如,《香烟的危害》,可阐述的内容很多,有针对老年人而说的,也有对妇女而言的,还有对青少年而说的,角度不同,说明内容便各有侧重。如果是学校教育,那应该主要介绍吸烟的危害,突出分析青少年的生理特征,说明青少年接触毒性物质比成年人吸收快、排除慢、毒害大的情况,指出吸烟对青少年是绝对有害而无一利的。这样说明目的清楚,针对性强,收效也大。
如写热带风暴,本文应该是一篇事理性科学说明文,考生可根据中学地理书上所学到的知识,按照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什么是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地域、热带风暴的危害和好处、热带风暴的跟踪预报、未来人类利用热带风暴造福的前景等作出说明。当然,为了突出重心,可以选择几个重要的,尤其是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写作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冷僻的行话和术语,因为如此写来显得深奥晦涩,应力求语言通俗、简明、平实,以使读者易于接受。
误区三:不恰当论述
说明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和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不同的说明重点与中心。如,有篇题为《青蛙》的知识小品文,介绍青蛙时写道:青蛙是两栖、变温的动物,营养价值很高这样的定性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青蛙能捕捉害虫,有益于庄稼的生长,介绍宣传的目的在于保护它,而写它营养价值高,会引起一些人的兴趣,使它成为满足一些人的口食之欲的食物。这样的介绍必然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使读者产生误解,反而不利于普及科学知识。
规避策略:解说清楚,条理分明。
说明文的目的是让人获得其种知识或某项技能,只有解说清楚,才能达到目的。说明说明,一说即明,如何解说清楚,要讲究说明的方法,要注意结构的安排。解说事物、阐释事理要按其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的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如此读者才会有所得,有所获。至于如何具体安排结构,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要求,如《北京的立交桥》是一篇有关建筑的说明文,它以时间为经,介绍了北京立交桥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介绍中它又以空间为纬,具体介绍了几座立交桥的形状、结构、功能甚至审美等特征。这种时空结合的介绍方式全面具体、有效地传播了知识。
如写圆规:可以自上而下地写出它的部件结构及其作用,然后介绍圆规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如写钢笔:则可以自外而内地介绍钢笔的构造及其功用,然后讲讲钢笔的使用与保养的注意点。当然,为了使介绍生动有趣,可以考虑采用自述的形式,可使用拟人手法,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与形象性,但要注意写作的中心、重心,因为即便运用艺术手法,它也是为说明其特征服务的。
误区四:准确性不够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任何语言表达上的失之毫厘,其结果都会谬以千里。如,有篇题为《北京的立交桥》的科普小品文,文中说:1984年通车的三元立交桥,是二环快速路和一条主干道交叉的两座立交桥的组合,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立交桥。这个说法存在较大的疑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中城市的立交桥建设进入了快车道,而且规模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比如南京的赛虹桥、双桥门,整个投资超过30个亿,相当于新建一座长江大桥,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弘,不到现场无法领略。因此,这段文字应该在国内前加上当时二字,这样定位准确,说明到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规避策略:准确简明,通俗浅显。
选用准确的语言,精当地解说事物的事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的,只有如实地反映被说明内容的客观情况,才能保证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如果失去知识的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说明文的价值。此外,说明文往往有些内容是专门领域的,必然会涉及一些专门名词和专业术语,在说明时,考生要把它们运用得准确无误,以避免误导读者。如,航空与航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篇文章作了这样的解说: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这种解说是十分准确的,使人对什么叫航空、什么叫航天有了科学的了解。
说明文往往是对科学知识的介绍,也往往是一般人所不熟悉的内容。要把专门化的科学知识解说清楚,让人易于了解,必须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如,《洲际导弹自述》是一篇介绍洲际导弹知识的科技小品文。文章用拟人手法把洲际导弹问世、分类、构造、特点及其威力和弱点都解说得十分清楚。文章中赋予其假定的人类行为,生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为了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也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如果写人行天桥这类说明建筑物的文章,可以从人行天桥是怎样的建筑、它是如何发挥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的等角度入手、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以一个参观者的目光,全方位地介绍某一座人行天桥的位置、结构、造型、支撑、装饰、功用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移步换景,细致地描绘人行天桥的容貌风姿。虚写: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人行天桥对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性,及站在桥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语言力求准确、简明,当然也可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拨开云雾终见日,考生只要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领,就一定能写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说明文,还有利于考生做好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的说明文,可谓一举多得。
规避误区 考研政治学以致用
[考研频道 ]从小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课一直到考大学,同学们对于政治的印象总是离不开“背”这个字,但真的仅仅如此么?考研政治复习误区一:政治无非是死记硬背。
辩证的看,该论点强调背记,有合理的一面。普遍认为,记忆是理解的基础。任汝芬老师指出,如果哪个老师告诉你说政治只需理解,不用记忆,那绝对是误人子弟,政治辅导老师之所以能讲解自如,理解深刻,还不是建立在他多年的日积月累之上的。“死记硬背说”误人之处还在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学习政治理论对世界观的塑造和方法论的培养都大有裨益,甚至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考研。
考研政治复习误区二:政治理论都是条条框框,接近教条主义。
哲学作为一门关于整个世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表述十分凝练,文约义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囫囵吞枣的时候,以为都是教条,若深入领悟的话,会发现它字斟句酌,字字珠玑,蕴涵丰富。记得一位名人讲过,同样一句话,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嘴里说出来就没有从饱经风霜的老年人口里说出来那样意味深长,富于分量。同样,一句高度抽象的原理,某些人看来是干瘪瘪的,乏味的;而在另些人眼里,奉为人生的真知灼见,智者叮嘱。
分析以上两种观点的对与错,有助于我们澄清认识,既看到政治复习的应试性,又重视它的哲理性,从而使政治复习告别单调、乏味和远离生活,开创一条寓悟于背,学以致用的新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反复领悟,对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大有裨益。先说唯物论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多样性和一元性的`统一。什么是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万事万物,如,水火土,原子分子,人际关系,国家政党等等。这个原理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其他什么事情出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认清自己本身这个最大的实际。在我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我就反复的思量过自身的特点,喜逻辑,厌数字,好抽象,烦具体,丰论述,欠运算等等,所以我选择了一所能让自己扬长避短的学校。
辩证法教会了我们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看问题和观察世界,矛盾规律是其核心内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静与动、生与死、长与短、熟悉与陌生等等。矛盾的两方面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了这个道理,对考研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就能一分为二的看待,创造条件,化困难为积极因素。由于考研中学习任务重,忽视了身体锻炼,结果,10月份到11月份间感冒了好久。困难已经出现,矛盾已经出现。怎么办?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创造条件,转化矛盾,我选择了每天清晨6点起床,运动40分钟,寒冬料峭,踏雪而动。这项计划,一直坚持到考研前。效果喜人,驱除了感冒等病症,精神也变得充沛些了!考前12月份的时候,好多同学选择放弃考研留校了,我心理也挣扎过,但最终我选择坚持,调整心态岿然不动,吃得香,睡得着。
中国大学网2014考研数学:如何规避复习误区
目前考研数学复习已经进入了强化复习阶段,但是仍然有不少考生踏入误区,偏离复习轨道。如果现在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于考生而言,还为时不晚,下面就历年同学们容易走入的误区,进行简单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奋斗在备考前线的你们。
误区一:只看书不做题
有的同学每天捧着厚厚的辅导书在看,但依然得不到高分,就是因为没有动笔计算,没有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实际上考研并不是考难题,往往是中等难度甚至是基础题加上较复杂的计算。所以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是无法在考研数学中获胜。
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不论多简单的题目,多熟悉的步骤,都尽量不要跳过,一定要动手做。正如“眼看十遍不如手写一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甚至还会在做题中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掌握的'漏缺。
误区二:患得患失
有的考生总是喜欢与其他人比,一比较发现有差距,就开始变得焦虑,人家已经看了那么多了,我是不是复习的太慢了,我的时间不够用了,能不能复习完啊,等等诸如此类,结果心里总像长草一样,学也学不进去,效率更慢了。
考研不仅是脑力体力的比拼,也更是心态和毅力的较量。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吸收能力不同,复习计划也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没有任何可比性。请记住你的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应该每人反思是否比前一天有进步,这样你才能在强大的推动力下步步向前,日日进步。
误区三:专做难题、怪题
有的同学喜欢在难题、怪题上狠下功夫,误以为难题都会做了,容易的题目自然也会迎刃而解。事实上,我们分析一下历年的真题,以2012、2013年真题为例,整张试卷注重对三基的考察,基础题占到了70%,客观题的绝大多数和主观题的多数都属于中等难度及中等难度以下的试题。考研数学“以难题新题分高下,以基础定输赢”。如果能把基础题都掌握了,把能拿的分都抓住的话,分数是相当可观的。相反,如果你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了那些难题上,无疑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肯定是拿不到好的成绩。
最后,希望大家能给吸取教训,规避误区,在2014的考研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 规避的近义词
★ 英语面试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