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课件(共含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树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课件
有关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的知识,同学们喜欢学习?相关的课程学习哪些知识?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它主要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协作指导
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所以说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5、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
环境的变迁
6、人类活动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7、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那些影响?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拓展训练
1.能够促进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的是
A.无机物 B.人类活动 C.绿色植物 D.动物
2.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3.恐龙灭绝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C.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D.产业革命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大于产业革命前
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6.读下图的知识结构,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B. C. D. E.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海洋
8.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
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10.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③④⑤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本章重难点
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高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它主要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协作指导
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所以说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5、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
环境的变迁
6、人类活动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7、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那些影响?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促进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的是
A.无机物 B.人类活动 C.绿色植物 D.动物
2.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3.恐龙灭绝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C.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D.产业革命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大于产业革命前
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6.读下图的知识结构,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B. C. D. E.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海洋
8.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
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10.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③④⑤
沾化凹陷新近系沉积物的C、O、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对古环境变迁的记录
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Ng)广泛发育了一陆相螺化石层.来自螺化石层上下沉积层位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Nm)泥灰岩的C、O、Sr、Nd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螺化石层所在Ng4段泥灰岩具有比其上下部泥灰岩较低的δ13C值和较高的δ18O值,而螺化石埋藏层位的'泥灰岩具有相对较低的δ13C和87Sr/86Sr值以及相对较高的δ18O值.143Nd/144Nd比值在剖面上的变化不明显,反映Ng、Nm沉积时期凹陷具有稳定的物源区;而C、O、Sr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变化则指示了古沉积环境的变化.其中Ng4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干热,Ng3、Nm1+2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湿热;螺化石层泥灰岩所表现出的低87Sr/86Sr值和螺化石壳体相对高的δ13C和δ18O值可能代表了区域上一次重要的气候干热化事件,该时期大气降水明显减少,湖泊蒸发量较大,使得盆地的水体盐度增加,水体中87Sr/86Sr降低和δ18O值增加,同时水体营养生物和河流输入的营养物质减少,致使田螺最终死亡.随后环境气候相对湿热,生物生产力提高和碎屑物质供应的增加使得87Sr/86Sr值和δ13C值增加,大气降水补给导致沉积介质的δ18O值降低.
作 者:蔡观强 郭锋 刘显太 隋淑玲 李超文 高晓峰 赵亮 CAI Guan-qiang GUO Feng LIU Xian-tai SUI Shu-ling LI Chao-wen GAO Xiao-feng ZHAO Liang 作者单位:蔡观强,高晓峰,赵亮,CAI Guan-qiang,GAO Xiao-feng,ZHAO Liang(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郭锋,李超文,GUO Feng,LI Chao-wen(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刘显太,隋淑玲,LIU Xian-tai,SUI Shu-ling(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刊 名:地球化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CHIMICA 年,卷(期):2007 36(6) 分类号:P597 P53 关键词:螺化石 C、O、Sr、Nd同位素 海侵作用 新近系 沾化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