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无聊人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共含7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无聊人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篇1: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日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最振奋人心的是划龙舟,民间种种独特的风俗,更是耐寻味。

莆田民间流传着有关端午节的这样的顺口溜:“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有的乡村也有说成是“初一艾,初二糕,初三螺,初四粽,初五爬龙船。总之,大同小异。)从中足见莆田端午节习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时间跨度长,(广义端午节有五天时间,狭义端午节就是指农历五月初五当日),涉及品种丰富,而且与莆田盛产物品息息相关。莆田自古即为鱼米之乡,故百姓喜欢吃“糕”;莆田地域位于沿海,盛产麦螺。归结起来,莆田端午习俗有以下诸多内容:

1、插艾(蒿):将艾蒿插于门眉上。艾,又名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据说也是最早的“卫生节”。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洗“午时水”:农历五月初五用“午时草”沐浴(古时实为五味益身的青草药合成,叫五味草。现在农村通常是将石榴连枝带叶、蛋草、枇杷叶、尖尾松柏枝叶、蕨类植物等几种青草捆在一起,放在锅里连咸蛋、淡蛋、豆荚、大蒜等一起煮水,烧煮出来的水称为“午时水”,即可用来沐浴)。

3、穿新衣:农历五月初五,小孩沐浴后欢欢喜喜穿上新衣。

4、吃“午时蛋”:农历五月初五,大人小孩吃经“午时草”煮过的“虎蛋”,还有豆荚、大蒜(蛋有咸蛋与淡蛋之分,成串豆荚、大蒜置于锅中与“午时草”一起煮,吃后可以怯病、驱邪、以增强体质,防止因夏季雷阵雨淋湿而得病)。

5、包粽子:包粽子所需的材料有粟米、花生、蜜枣、粽叶、咸草等等,粽子品种有蜜枣粽、豆沙粽、蛋黄粽、肉粽等多种。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喜好,在粟米内包不同的食物,至今莆田的粽子品种多达十几种。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怕水中蛟龙水兽去咬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做成粽子丢进江里,说是让水中蛟龙水兽虾蟹吃饱,以间接保护屈大夫肉身。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棕子。

6、挂“虎蛋”:用五色线编成小网袋装上几个“午时蛋”挂在孩子胸前,小孩常常会互相比对谁的“蛋袋”更为漂亮,谁“蛋袋”里装的蛋更多。小孩还会经常拿“午时蛋”对敲,比比看谁的蛋壳更为坚硬。

7、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臭丸,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8、涂雄黄:孩子的肚脐、耳朵上常常抹上雄黄粉以避毒。正如现今大人们经常常替孩子们身上擦一些驱蚊油。

9、燃蚊香:每间屋内点上蚊香可以同时驱除蚊、蝇、蟑螂,到处萦绕一股蚊香味(古时当年没有什么杀虫剂、驱蚊药,乡下人就用烧艾草这一妙方以烟驱蚊)。

10、赛龙舟:龙舟竞赛已然成为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只有水乡才有此项活动。(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传说一是借划龙舟追赶拯救投江的屈原,二是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肉身。后来,竞渡之习不断盛行开来,如今,演变为一种民间水上健身竞技活动。)

莆田人的端午节有五天时间,其中,更多内容集中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日,农历五月初五,随着爬龙船的到来,也渐进入端午节的高潮,这一习俗代代沿袭。

端午五日皆是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几乎全国各地(包括许多少数民族)都在这天吃粽子、插艾叶、划龙船。追根溯源,有纪念屈原的,也有缅怀伍子胥等版本。

莆田人过端午节与各地大体相同,只是时间更长,从初一到初五都在过节,而且形式更多,其中不乏独特之处。

莆田俗语说: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一天、初六“嘴企企”。这是五日过端午节的形象说法。具体来说,就是五月初一要吃糕,这糕是甜米糕,品种有“碗糕”(用小碗蒸成型的)、轧米糕(蒸出一块大糕,再用刀“扎成菱形”)等。

初二粽,就是初二要吃粽。家家包粽子,有甜的,有咸的,随各人爱好。

初三螺,家家吃“麦螺”。“麦螺”,一些人依方言写成“白螺”,本人认为应为“麦螺”,因为它在麦收时产量最多,形状颜色象麦粒。它的学名叫“织纹螺”,端午节期间海滩上非常多,随手可拾得。当然了,现在也有人转吃“花螺”、“塔螺”、“苦螺”或“软螺”,有螺即可。

初四艾,就是家家在门口插艾草。这是中原带来的习俗。艾草可驱邪祛病,是一种好风俗。

初五“爬”一日,就是赛龙舟。“爬”莆田方言即“划”。这一天的内容特别多,除了“爬龙船”,人人用“五味草”洗浴防病,吃“蛋草”煮过的蛋(呈青黄色),以后不怕淋阵雨。“做烟”,用谷皮烧仓术、桔皮等中草药熏房间,灭蚊虫,驱病毒。大人喝“雄黄酒”。小孩洗完“五味草”水后用雄黄涂身,涂在肚脐、臂弯、腿弯可防病不生疥疮,把蛋装在线袋里在身上滚,口中念:“滚轮蛋,胖蛋蛋”,企求以后长得白又胖,之后再穿新衣,挂上香包和小布老虎于胸前。中午全家人吃面条,此时,新麦做的面条再加上新长的韭菜特好吃。

初五节日活动结束,初六节味全无,就“嘴企企”了。“嘴企企”是莆田方言,意思是说,嘴巴张得大大的,却没得吃了。

篇2:关于过端午节的习俗

一个普通的日子,千百年来演绎出如此不平凡的意义。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历经千百年的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被证明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样式之一。它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仅仅72卷《全宋诗》中诗题里含有“端午”两字的就有218首,还不包括诗句中写到端午情景、端午习俗的。《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也不在少数。翻阅这些典籍,我们总能发现,古人的生活缓慢而精致,光是一个粽子,就吃得百转千回,吃一口,还得作一首诗。透过历史的纸张,我们仿佛能看到粽子身上那仨金光闪闪的大字:有文化。闲话少说,我们还是先来领略一下古人们闲适的端午时光。

元稹喜欢“萌”粽子 陆游爱办派对吃粽子

诗人和吃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词,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端午吃粽子就是一个明证,比如说,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像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是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那位,他诗风婉约,喜欢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不过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T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当然有好吃的不能独享,不少诗人也喜欢在这一天约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陆游也写过“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看来陆游算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派对达人”。不过,热闹繁华的背后总是寂寞空虚冷,每一个节日都会引发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端午当然也不例外。喜欢独自散步的诗人们,也免不了在节日里思乡。

宋代诗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诗中写道:“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进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古人没有电话,只能托些个花花草草、菖蒲艾叶什么的寄托一下对亲人的相思,若是如现在这般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便可听到乡音,就不会有这些让人读来肝肠寸断的诗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赠夏衣,衣上有题名, 穿着很清凉

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关于后者,史书未记,长于记事的杜甫却把它写进诗中。杜甫有《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送行。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云雾,比喻夏衣的轻柔,拜跪题封,是表示对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挂长命丝绳 皇上向大臣赐“百索”

古代端午,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唐代诗人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云:“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仙官”,这里指皇上。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犬马,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场“龙舟雨” 被认为是好兆头

龙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涨龙舟的水,意思就是说,为了方便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端午节前都会下雨,让河水上涨,人们把这种雨叫做“龙舟雨”。传说,在端午节前,如果有下“龙舟雨”,则是个好兆头。端午节过后,气温将显著升高,雨量也将更加充沛。下了雨,紧接着便是震人心魄的龙舟赛了。除了思乡,古人们着墨最多的,便是这龙舟赛了。张建封的长诗《竞渡歌》最被人们看好,其中描写竞渡场面十分精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到了冲刺阶段,场面更加热烈了:“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望着即将靠近的终点锦标,两条龙舟上的健儿们眼睛闪出亮光,“目如舜”,传说舜有双瞳,所以视觉特别明亮。

[关于过端午节的习俗]

篇3:春节福建莆田人的过年习俗

春节福建莆田人的过年习俗 -资料

福建莆田人称过年为“做岁”,除夕,莆田、仙游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莆田、仙游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开始,要做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规矩。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腊月二十五之后,大人都要特别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许骂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骂小孩。

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备办“红团”(面皮绿豆馅,面皮伴有食物红颜料,故名)、“番薯起”(用煮熟地瓜捣碎后和米桨、红糖、发好后蒸制而成)、白糕、油炸葱饼、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春节期间不能讲“杀”字,要讲“阉”,如问你家阉鸡了没有?),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资料

腊月三十零时辞年,乡村中不约而同地响起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线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在供桌前烧起供银、银纸,再次燃放爆竹。而后供桌退后一步,换上同样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再一次烧起供银、银纸、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线面、油炸豆腐、肉丝、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辞去过去汤汤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除夕夜围炉开始,各家各户大门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上书主人的姓氏,厅堂里灯火通明,全家人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农村,还要把木炭烧红放在供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莆田、仙游围炉时,餐桌上的菜,也有规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盘菜中,一定要有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蟹(要选十只脚齐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蛎(谐音“在”,寓意来年家人都会还在这个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经济情况。厨房的水缸里还要养几条活鱼,表示年年有余。莆田、仙游人重视亲情,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如果有亲人实在无法赶回家过年,一定要在餐桌上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个位置。

篇4: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粽子,又称“角黍”。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 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艾草,又名艾蒿,是菊科多年生植物。《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晒干的艾草,是中国针灸术必不可少的药物。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荆楚岁时记》载:“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篇5:广西过端午节的习俗

过端午节,这一习俗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每到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按其传统的风俗过节,广西人也不例外。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

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南宁市的赛龙舟活动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在邕江举行,第一次移师南湖公园,赛程以南湖大桥为起点,碧湖路为终点,全长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队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

挂艾叶菖蒲、泡饮草药

酒往年端午,记者家住的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有不少人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一问才知道这也是广西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还将这些中草药泡酒饮用。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中药。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当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候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都是因为鬼邪作崇所致所以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是这两草的香气。饮菖蒲酒的习俗是从我国江南沿海一带传过来的这样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广西过端午节的习俗]

篇6:南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

南方粽子

南方:馅料丰富,咸主打

单看形状,南方粽子就显得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外表的玲珑先吊足你的胃口。

不同于北方的红枣甜粽,南方的馅料更为丰富。豆沙、鲜肉、火腿、蛋黄……

北方粽

北方:红枣豆沙,甜甜的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还会加上白糖。粽子个头有大有小,但一般不会小于小女孩的拳头,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篇7:南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

菖蒲、艾条

南方:菖蒲、艾条

南方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目的是辟邪。湖南省博物馆秦汉史专家王树金介绍,端午挂艾、悬菖蒲,相当于春节放鞭炮。古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在长沙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这一信息。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以往汨罗江畔的居民还有“抢龙水”的风俗。村民们挑着水桶,来到汨罗江边抢水,谁抢到第一桶水,用这桶“龙水”洗头,头发就会变得更好,洗脸能达到明目的效果,给孩子们洗澡还能驱邪。

五毒铜钱

北方:佩戴五毒铜钱

北方端午节有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以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习俗替代。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辟邪的一种方式。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活动习俗

端午节习俗作文

端午节日记习俗

回老家过端午节

过端午节作文

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过春节的习俗作文

客家人过元宵节的习俗

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