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州端午节的习俗(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u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端午节,福州俗称“五月节”,又称“五日节”。一般节日多是晚上聚餐,而这个节日却是中午,故谓“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且从初一直到初五,故又称“五月节”、“五日节”。
传统的端午节宴,除一般菜肴外,要喝雄黄酒(有毒,现在没人喝)、吃粽子及荷叶包夹红烧肉或米粉肉;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挂“红肚兜”,佩“香袋”;妇女头系续命丝,佩符簪艾虎、浴兰汤;家家户户门上悬插蒲艾,书符作门帖;制雄黄筒,燃黄烟喷于屋壁、蚊帐等处,以驱虫毒。福州民谚“未吃月节粽,寒衣都没了”,表示季节肚兜的转换,之前则“凉九蓄三”,早晚地气冷,要多穿衣服,过了五月节,寒衣就可以收起来了。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受奸倭排挤,报国无们,自沉汨罗江。民众争相划舟施救无果。为不使遗体被鱼龙吞噬,百姓把饭团以竹叶包裹投入江中,是日为农历五月初五。故而有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习俗,流传至今已达两千多年了。
福州地区端午节龙舟竞渡最盛行、历史最悠久的是闽江南港苏岐一带。据《闽侯县志》记载:“台江、西湖、北湖及城内诸河皆有之,而苏岐尤盛”。
南港苏岐,位于福州南郊南通、南屿之间,系闽江抵南台岛后分成南北两港而得名。这里水深港阔,风浪不大,两岸人口密集,历来是福州主要的民间龙舟竞赛地,歌谣:“五月五,是端阳,南港江上好风光。锣鼓震天冲破浪,蛟龙健儿争飞翔。两岸观众齐欢呼,热闹奢华又一场”。竞渡日,万人空巷,竞赛地两岸观众激情欢呼、喝彩,鞭炮轰响、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炎热的天气加上火爆的场面,形成中国式的“狂欢节”。
农历五月初一龙舟下水,俗称龙船鼓转头,节日的气氛逐日浓厚,到初五达到高潮。
为使五月节过得红火,龙舟赛组织者早在四月下旬就开始做宣传工作,边敲锣打鼓,边唱“采莲鼓”歌谣,到各户、各商家募集经费。“手拍锣鼓响连天,采莲募款到街边。这间店号沈绍安,古董雅玩排堆山;脱胎漆器扬四海,店号创设乾隆间。宣政路上好排场,这间馆店聚春园;叽喳哔卟真务味,特色名菜佛跳墙。”现编的通俗顺口歌词,商家自然爱听,乐于出钱,凡出手大方的则获取坐“龙头”殊荣。
自唐末至民国一千多年间,福州西湖都是龙舟竞渡重要场地,因此“湖天竞渡”成为福州西湖八景之一。民国四年(19)福建巡按使(省长)许世英手书“击楫”碑刻今尚存。
1984年,国家体委正式将龙舟列为竞赛项目,在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上,福州浦下队代表福建获亚军和精神文明奖。同年闽侯尚干农民代表队参加日本长崎“国际龙舟大会”赛,获800米冠军。1990年在马江举行“世界旅游日”龙舟赛,闽侯、长乐、台江和马尾等60多艘龙舟参赛,盛况空前。至,在整治拓宽后的光明港内河还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龙舟竞赛。
目前,龙舟比赛已形成独特的龙舟文化,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招商引资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福州举办闽商恳亲、商交、海交盛会,在竹岐金水湖举办的一场夜间龙舟赛,留下“自古龙舟日竞渡,唯有三溪夜竞航”的美谈。
写“午时书”是福州有别于全国各地的五月节文化。据清代两江总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既于带朔悬蒲插艾于门庭,而日午时,又必用红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盖自前明已然,亦桃符之别也。” 龙舟、肚兜、香袋和午时书是闽都节俗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昔时,端午之日,今马尾区境内外出谋生的青年人,常不远千里赶回老家参加龙舟竞渡。中岐村在清代一次龙舟竞渡中,舟自马限山莲花潭时沉没,无一人生还,自此,停止了竞渡活动;亭江、琅岐一带的村民,在一次参加闽江口合北里十三乡龙舟竞赛中,因海难事故船沉人亡,竞渡活动自此消泯。后来,琅岐的一些村民为了过龙舟竞渡之瘾,每至端午之日,必把龙舟抬到陆上巡游。于是,大街小巷村民云集,呐喊助威,锣鼓鞭炮之声不绝,同样欢天喜地,乐此不疲。有人称这是:没水八龙舟,干兴。
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因潼溪、北溪、南溪三条溪穿村而过得名。三溪村的龙舟品种繁多,有不足一米长的玲珑小舟,专供10岁左右的孩童戏耍;有近二米长、安上竹篷的小舟,供十五六岁的少年下溪竞斗;还有30米长、26个座位的龙舟,为成年人竞赛专用。端午之日龙舟夜渡是三溪村独有的习俗。为我省乃至国内所罕见。入夜,这里万人空巷,溪河两岸灯火通明,岸边水上激情同欢。溪河中大舟小舟似离弦之箭破浪疾进,岸边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彻夜狂欢。有诗云:“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可谓:大舟小舟共竞渡,男女老少齐高兴!
福州端午节习俗除了跟全国一样譬如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外,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内容。如熏黄烟、“五月四水”、制“午时茶”,拔艾草、穿鞋子、戴红肚兜等。
熏黄烟。是用硫磺、火药等制成的大小如钢笔,长短如香烟似。黄烟有引信,点燃后会喷出浓浓的黄色烟雾,烟雾喷到哪里,哪里就留下黄色的烟痕。一般来说,端午节这天中午时分,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逢、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端午节过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水缸边、柱子缝都会留下一道道黄色的 “涂鸦”。
煮粽子的水。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另外,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会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的角落,有驱蚊的效果。端午节后,天气渐渐炎热,正是虫类活跃的时候,熏黄烟、撒煮粽子的水,渗透着福州人的一种积极的、朴素的卫生理念。
“五月四水”。通常情况下是指农历五月初四那天从河里、井里挑回家的水。福州人在五月初四那天,有把家里水缸装满水的习俗。久而久之,“五月四水”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有的人家还把“五月四水”存放起来,说“五月四水”具有治疗烫伤等等的作用。
“午时茶”。这也是福州一些人家的习俗之一。每年端午节,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谁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谁家的大人头疼脑热,将“午时茶”用开水冲泡喝下。或在炎夏时节泡点“午时茶”当茶喝,有防暑降温的作用。中成药里也有 “午时茶”,它是由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麦芽(炒)、甘草、桔梗、六神曲(炒)、紫苏叶、厚朴、红茶等药组成。福州人的“午时茶”跟中成药的“午时茶”不一样。它的组成多取自本地的野草树叶等,如竹叶芯、枇杷叶、金银花、紫苏、茶叶、生姜、神曲、食盐等。
穿鞋子。过去福州城外人,大多数人在夏秋时节,有的甚至一年四季都光着脚。有一出闽剧,讲一年轻人到闽侯的尚干相亲,把鞋子掖在腋下光着脚走去,走到村口,才坐下来穿上鞋子。从这个戏的故事情节就可知穿鞋子对福州城外人来说是怎么回事。尽管过去福州城外人不大穿鞋子,但端午节中午,一定要把鞋子穿起来。据说那天中午要是不穿鞋子,以后脚底上会长出一个个窟窿,福州话说“扒卟熘”。
戴红肚兜。过去福州人在夏天时,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红肚兜的习惯。特别是在端午节,人们有戴新的红肚兜的习俗,说“穿红肚兜”能辟邪。端午期间,气候尚有凉意,戴红肚兜,可以不让肚子受凉。
福州发行的清代‘龙舟竞渡图’商埠邮票,是于1895年8月1日在福州发行的,当时俗称“鼓山下闽江中划龙舟”邮票。图中远处的山就是鼓山,江岸边是马尾港码头,划龙舟的地方就是马江的一段。由于这套邮票专门表现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发行时间比希腊的早1年,应该算是世界第一套体育邮票。
[福州端午节的习俗]
春节要到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福州也不例外,下面给大家介绍福州过年习俗。
福州过年习俗
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都是吃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吃完年糕,大人们“攻战四方城”,小孩们嬉笑玩耍,好不热闹。大家都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而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自然就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游子们无论多忙,那天晚上都会赶回家来全家团聚。旧日除夕夜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晚上焚香后,就可以一家子坐在桌边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菜品丰富,主要也是鸡鸭鱼肉,还有福州传统美食年糕和米果,以及做成如太极一样的芋泥,寓意着来年年年高升,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而到了除夕夜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而开门者需为一家之主,一般是父亲,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福缘)这又称为开正。同时焚香点烛,祭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并燃放鞭炮,既表示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祈求幸福与吉祥。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和初三就可以去拜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清人吴续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道:“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有女儿出嫁的人家,则要办春酒,让女儿,女婿,外孙一起回娘家团聚。这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到处都是一番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而到了初四清晨,家家户户又要开始焚香“接神”,迎接廿四上天的灶王爷回銮视事。
初五又称破五,照例要吃米果。从初一到初四有太多的禁忌,到了初五就破除了,所以祭祀的供品可以撤,垃圾可倒,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到此春节结束。
初七,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
初八,顺星,群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的时候点四十九盏灯并放在各地,叫散灯。
初九,玉皇大帝诞辰。祭玉帝和天官。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福州民俗中有搓冬至圆的习俗,也叫搓米时,福州话发音为“细”,既代表团圆,又代表孝顺的意思。
福州市烹饪行业协会会长、聚春园集团董事长郭仁宪介绍,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冬至,它是全年黑夜最长的一天。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人则要吃冬至米团。福州称冬至为 “冬节”、“团圆节”,在冬至前夜全家围坐搓米时,寓意团圆。搓好之后,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黄豆粉加糖食用,象征好运。出嫁的女儿会在冬至当日送米时回娘家,以表孝心。米时不是糍粑,区别在制作流程。“米时”是将生糯米用磨盘磨成米浆,而糍粑是用熟糯米放到石臼里捣成糊状。
小编网络上找到关于福州冬至的习俗有:
1.冬至节前一晚,全家要围坐搓“米时”,还要唱民谣。因此冬至节也成了团圆节。
2.搓“米时”时,桌上要放福橘,象征吉祥如意;还要摆上一对胖乎乎的小泥人,寓意“回进宝”。
3.冬至节当天,出嫁的女儿要赶紧做好热腾腾的“米时”送给父母,略表孝心。
相关新闻:
冬至搓米时轶事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福州人俗称“冬节”。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冬至,福州人重此节。”有“来年”之谓,民间有“冬节如大年”之说,只不过没有大年那么隆重、热闹而已。
冬至福州有搓米时的习俗。“米时”是“糍”字福州话的读音,因俗而成的福州俗字,字典找不到。昔时福州人在冬至的前夜,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神龛前陈列三盘簪花寿面,香炉焚香,烛台点烛。花瓶插“水党菊”与金橘。在厅堂中央另摆一张圆桌,桌上放置一竹箩,箩中放红橘数粒、红筷子一副、四季花一对,还要摆上一对体胖腰圆的泥人仔(俗称火儿姆),寓意团圆、“时来运转”和“肥姆早发”。接着搓米时,“米时”是糯米配黄尖米磨成的米浆,压至干后而成的浆剂,亦叫粉团。全家坐在桌子周围动手将浆剂搓成像汤圆似的实心丸子。边搓米时边唱童谣,歌词虽似戏谑,但多寓有添丁、发家的含义。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依嫂,依d单身哥。依嫂带孕喜,爸奶都欢喜。孩儿丢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爸。”“搓米时之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增福寿,妮囝岁数多。红红水党(涨)菊(急),排排兄弟哥。”米时搓完后,放入锅中煮熟,然后用竹笊篱捞起沥干,蘸上用黄豆或芝麻炒熟磨成粉加上红糖调匀成的米时粉后,倒入竹箩。当晚搓好的米时,不能都吃掉,要留着第二天冬至节正日当早餐。
笊篱是捞取热锅之物的竹制炊具,是居家常备的厨房用具。它是用麻竹或篓竹破成细篾编成小巧玲珑的圆形竹篱,加上竹柄。它是冬至家庭主妇用来捞熟米时的好器具,深受家庭主妇的青睐。因此,由笊篱引出了一则小叔对嫂子非分之想的“笊篱叔”轶事。
从前,福州南港有个年轻的单身哥,见嫂子长得俊,常对她动手动脚,被嫂子训斥后,仍恶习难改。某年冬至早晨,嫂子很早起床在灶前搓米时,单身哥在灶下烧火,一边吹火筒一边悲凉地唱:“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依嫂,依d单身哥。”唱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依嫂的身材。原来,这单身哥父母早丧,孩提时,嫂嫂对他疼爱有加,夜间让他和亲生儿子睡在一起。在他十岁时,哥哥病故,是嫂子一手将他拉扯长大的。昔时“长兄为父,嫂为母”。聪明的依嫂听音知意。依叔今天唱此歌在埋怨她,不给他娶亲,她便眼睛一亮,答唱回他:“叔你单身乃有因,嫂有为你讲婚姻,是你嫌三又弃四,一心只想依嫂身。”一针见血地道出他单身的原因。
单身哥听了依嫂的尾句唱词,以为依嫂同意他动手动脚,就走到依嫂跟前伸手对她非礼,气得依嫂抓起笊篱从锅边捞起半熟的米时往他头上倒。狼狈的单身哥既吃不到米时又受依嫂一番奚落。从此,“笊篱叔”的轶事在街坊邻里传开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话料。这就是福州南港版的“笊篱叔”轶事。
看看福建其他地区冬至都吃些啥?
活动首先进行的是冬至祭拜“八闽人祖”闽王王审知的仪式。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冬至祭祀天地先贤的习俗,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按古籍记载的三献祭礼,向闽王王审知虔以敬拜。
祭祀仪式后,现场进行了传统射艺体验活动。古时兵民结合,常常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百姓习武校射,弘扬尚武精神。身着汉服的会员们手持弓箭,英姿飒爽,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勇武与儒雅并存的一面。
在福州的冬至习俗中,有特别的搓“米时”习俗,“米时”是一种糯米制成的冬至小吃,福州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童谣,民俗都与这冬至搓“米时”息息相关。搓“米时”时,需将糯米粉搓成丸子,在糖粉中来回滚动,寓意“时来运转”,祈福来年好运,故而成为福州冬至传统中重要活动。活动现场,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围坐一起,一边搓“米时”,一边互相交流着与“米时”相关的福州童谣和其他冬至习俗。
现场参与活动的福建汉服天下会员们表示,传统的节日,拥有更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民俗习惯,无论是穿汉服,还是过传统节日,都已经融入福建汉服天下会员们的生活。今天举办举办冬至传统文化活动,就是希望这种更加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让更多的民众所接受。
福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福州的人民很早就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节正值寒冬,天气总是晴天,所以在冬至到来的前些日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用石磨加工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的习惯。这种糯米粉一般是按糯米与晚米7:3或8:2比例搭配(视糯米质量好坏而定),磨前用水浸渍3~4天,每天换水,据说只有这样以后煮团团时汤水才不容易糊。
通常在下午把米浆磨好,放在布袋里,上面用石磨压住,经过几小时就基本挤干;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围在一起,把湿的糯米粉瓣成一块块、摊开,放在竹制的簸箕上,利用冬至前的晴天连晒几天,待其干透后,收藏在干燥的器皿中,待来年想吃时取一些出来加工成团团、“拨隆细”(福州方言)、元宵等。
在冬至那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有做“拨隆细”,也叫“米时”,是将煮熟的团团(大的)从锅里捞出后,倒在炒过的黄豆磨的粉、炒过的黑芝麻、白糖等蘸料中来回打滚。因为团团本身没有什么味道,蘸黄豆粉、黑芝麻和白糖的调料后即成了一道甜食。
在福州,冬至和拗九节一样,也是“孝顺节”。民间传说,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伤后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亲,后来还生了个儿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带着儿子逃回山下。儿子哭闹着要母亲,因为母亲喜欢吃“拨隆细”,便在冬至这天,把煮熟的米时(方言读音为“细”)粘在门板上。母亲寻着香味而来,母子团聚。
这个“孝子寻兽母”的故事曾经流传甚广。直到现在,不少福州人在冬至节一早,都会端上一大碗刚刚打滚好的“拨隆细”,和一小锅煮好的`团团(咸味的),摆上碗筷,点上香和蜡烛,在祖宗牌位前供奉。
有的家人在冬至前夜还有制作小汤丸(桂圆大小),加入各种香料;在寒冷的冬夜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刚煮好的汤丸,寓意一家团圆。
伴随着冬至的供奉祖宗,在福州还有不少关于冬至的儿歌,如“搓米时齐搓搓,依妈疼依哥,依哥有老婆,依弟单身哥”。
由于冬至期间多为晴天,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也是一年中自家酿造红酒的最佳时机。在冬至前放入坛中可大大减少红酒变酸或长霉菌的可能。
民间就冬至还有一种习俗,即人如果在冬至过后逝世,在写讣告时年龄可以加上一岁,而不必等到来年,尤其逝者年龄在“上寿”节点。
端午节若干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形成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端午的“端”是开端、初之意,初五是一个月中的初始,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原称端五相传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寿日,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上表为避讳“五”字,而将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称“端午节”。又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又因“五”与“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称“重五节”、“重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叙述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这一习俗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香囊内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旧京时女孩们在端午节前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多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除此以外,在中国有些城镇或者山区,有端午节给给小孩子涂雄黄的习俗,这样的的的是寓意吉利,驱病邪。雄黄酒市场上有售的,但咱可从来没有喝过。
1.河北省:五毒饼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2.山东省:端午节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3.山西省:艾叶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4.陕西省:龙舟竞渡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5.甘肃省:艾虎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6.江苏省:鸭蛋络子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7.浙江省:采药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8.江西省:端午习俗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9.湖北省:竞渡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10.福建省:端午节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11.广东省:儿童放风筝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2.海南省:端午节习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端午节相关习俗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反复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 端午节习俗
★ 端午节活动习俗
★ 端午节习俗作文
★ 端午节日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