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术智部·谢安 李郃的原文及翻译(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月下和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术智部·谢安 李郃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桓温病笃,讽朝廷加己九锡。谢安使袁宏具草,安见之,辄使宏改,由是历旬不就,温薨,锡命遂寝。
大将军窦宪内妻,郡国俱往贺。汉中太守亦欲遣使,户曹李郃谏曰:谢安“窦氏恣横,危亡可立俟矣。愿明府勿与通。”太守固遣,郃乃请自行,故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已诛,诸交通者皆连坐,唯太守以不预得免。
〔评〕按袁宏草成,以示王彪之。彪之曰:“卿文甚美,然此文何可示人?安之频改,有以也。”
李郃,字孟节,即知二使星来益部者。其决窦氏之败,或亦天文有征,然至理亦不过是。
文言文翻译:
晋朝时桓温虽病危卧床,仍请求朝廷加自己九锡。谢安要袁宏(字伯彦)起草加锡诏书,文稿完成后,谢安却频频要袁宏修改,于是延误了十多天才定稿。一直到桓温病逝以后,加锡的.诏命才送达。
东汉时大将军窦宪纳妾时,许多官员都前去道贺。当时的汉中太守也想派使前往,户曹李郃(字孟节)劝谏说:“窦氏专权骄横,遭受国法制裁是指日可待的事,希望大人与他保持距离,以免惹祸上身。”然而太守仍坚持要派使申贺。于是李郃自请为使者,一路上故意拖延停留,以观其变。等他到达扶风时,就已传来窦宪被诛的消息,当时与窦宪交往的官员多半受到牵连获罪,唯有汉中太守得以幸免。
评译
当初袁宏草拟诏命时,曾将文稿拿给王彪之看,王彪之说:“你的文笔非常好,但这篇文章怎能给外人看?谢大人频频要你修改,并不是文章不好,一定另有原因。”
东汉时大将军窦宪纳妾时,许多官员都前往道贺。
【原文】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诏书班下其事,孔融上疏,以为“齐兵次楚,唯责包茅,今王师未即行诛,且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体。若形之四方,非所以塞邪萌。”
〔评〕凡僭叛不道之事,骤见则骇,习闻则安。力未及剪除而章其恶,以习民之耳目,且使民知大逆之逋诛,朝廷何震之有?召陵之役,管夷吾不声楚僭,而仅责楚贡,取其易于结局,度势不得不尔。孔明使人贺吴称帝,非其欲也,势也。儒家“虽败犹荣”之说,误人不浅。
文言文翻译:
东汉献帝的时候,荆州牧刘表不仅不按规定向朝廷缴纳税负,还冒用天子的.排场执事,郊祭天地,越级乘坐天子用的马车。献帝下诏斥责,孔融上书劝谏说:“如今王师正如齐桓公兵伐楚国只能责备不上贡的茅包一样,并没有能力去惩罚刘表,陛下不能提及刘表祭祀天地的事情,以维护朝廷尊严;如果轻易地张扬,让天下人知道,不是阻止其邪念的方法。”
评译
类似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百姓初次听说,不免震惊害怕,但是听多了,也就习惯了。如果朝廷能力尚不足以除恶,就轻率诏告天下,只会让百姓习惯叛逆不受惩罚,在百姓面前显露出朝廷的无能。春秋齐桓公在召陵伐楚,管仲就不以楚王僭尊号为由,而只是责备楚王不纳贡赋,为的就是日后易于收场,衡量当时局势,真的是不得不如此啊。三国时孔明派使臣向孙权道贺称帝,并非孔明真有道贺之意,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通权达变的做法。儒家那种虽败犹荣的论调,实在是害人不浅啊。
智囊(选录)·术智部·颜真卿原文和翻译
作者:洪迈
乐天好用“黄纸除书”字,如:“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译文
作者:佚名
乐天喜用‘黄纸除书”字样,如:“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闺智部·谢小娥原文及翻译
冯梦龙
【原文】
谢小娥者,豫章估客女也。生八岁,丧母,嫁历阳段氏。故二姓常同舟,贸易江湖间。小娥年十四,始及笄,父与夫皆为劫盗所杀,二姓之党歼焉。小娥亦伤脑折足,漂流水中,为他船所获,经夕而活。因流转乞食,至上元县,依妙果寺尼净悟。初,小娥父死时,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猿,门东草。’”又数日后,梦其夫谓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小娥不能解,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得。至元和八年,李公佐罢江西从事,泊舟建业,登瓦官寺阁。僧赍物为李述之,李凭栏书空,疑思嘿虑,忽然了悟,令寺童疾召小娥,谓之曰:“杀汝父者申兰,杀汝夫者申春也,其日‘车中猿’者,车字之中乃‘申’字,申非属猴乎?草下有门,门中有东,‘兰’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亦是‘申’字,‘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画,下一日,是‘春’字。其为申兰、申春可明矣!”小娥恸哭再拜,密书四字于衣,誓访二贼以复其冤。更为男子服,佣保江湖间。岁余,至浔阳郡,见纸榜子召佣者,娥应召,问其主,果申兰也。娥心愤貌顺。(边批:大有心人。)在兰左右,积二岁余,甚见亲爱,金帛出入之数无不委之。每睹谢之衣物器具,未尝不暗泣。兰与春,宗昆弟也,春家在大江北独树浦,往来密洽。一日春携大鲤兼酒诣兰,至夕,群贼毕至。酣饮,暨诸凶既去,春沉醉卧于内室。兰亦覆寝于庭,小娥潜锁春于内,(边批:贼在掌中,从容摆布。)抽佩刃先斩兰首,呼号邻人并至。春擒于内,兰死于外,获赃货至数千万。初,兰、春有党数十人,暗记其名,悉擒就戮。时浔阳太守张公嘉其孝节,免死,娥竟剪发为尼以终。(边批:还当旌异,岂特免死?)
〔评〕其智勇或有之,其坚忍处,万万难及。
文言文翻译:
谢小娥是豫章商贩的女儿。在她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将她许配给了历阳人段氏,两家常常同船往来江湖之间做生意。谢小娥十四岁那年正式过门,但是没有多久父亲和丈夫就遇上贼匪被劫杀了,两家的亲友都无一幸免。谢小娥自己也伤了头,折了脚,掉入江中漂流,后来被其他商船救起,一晚上才活过来。从此谢小娥就开始了流浪乞讨的生活,最后来到上元县,投靠了妙果寺尼姑净悟。当初,谢小娥父亲死的时候,小娥曾经梦到父亲对自己说:“杀我的人,‘车中猿,门东草’。”几天以后,又梦到丈夫说:“杀我的人,‘禾中走,一日夫’。”谢小娥想不出这两句话有什么意思,就写下这些话,到处求访智者解答语谜,但是过了多年之后仍然没有解开。唐宪宗元和八年,李公佐辞了江西从事之官后乘船来到建业,登临瓦宫寺楼阁,寺中的.僧人将谢小娥的遭遇告诉了李公佐。李公佐靠在栏杆上用手指不停地在空中比划,一面沉吟思索,突然解出语谜,赶紧让寺中小童将谢小娥叫来,对她说:“杀你父亲的人叫申兰,杀你丈夫的人叫申春。所谓‘车中猿’,‘车’的中间是一个‘申’字,而且‘申’不就是属猴吗?草下面有门,门中有东,这是个‘兰’字,而‘禾中走’就是穿田而过,也是一个‘申’字。‘一日夫’,‘夫’上面有‘一’笔,下面有个‘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因此杀害你父亲和丈夫的人很明显地就是申兰和申春。”谢小娥听后痛哭不止,再次叩头拜谢李公佐,并在衣服内里上写下了‘申兰申春’四个字,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两个贼人,为自己的父亲和丈夫报仇。从此,谢小娥改换男装,为人佣工。一年以后,谢小娥来到浔阳,看到有人贴出告示招佣人,谢小娥便前去应征,询问主人的姓名,发现是申兰。谢小娥心头涌起一股恨意,但是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边批:谢小娥是个有心人。)两年多过去了,谢小娥在申兰身边非常得宠,凡是财物收支都要交由她经手。谢小娥每当看到故人的衣物,只能暗自流泪伤心。申兰和申春是同宗兄弟,申春住在江北的独树浦,兄弟两个人感情非常好,来往密切。一天,申春带来一条大鲤鱼、水果以及好酒来探望申兰,兄弟俩以及其他贼人酣饮到半夜,后来其他贼人都相继离开了,只剩下申春醉倒在内室中,而申兰也不胜酒力,醉卧在庭院里。谢小娥暗中把申春反锁在内室,(边批:贼人在掌握之中,可以从容摆布。)抽出佩刀,割下了申兰的脑袋。然后邀集邻人帮忙,擒拿下被锁在内室的申春。经过清理,他们历年所虏获的财货,总共有数千万之多。申兰、申春还有数十个党羽,谢小娥平时早就已经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将他们一一擒下斩杀。当时浔阳太守为了嘉勉谢小娥的孝行,免去了谢小娥杀人的死罪。后来谢小娥竟削发出家,终身为尼。(边批:还应该表彰谢小娥的行为,怎么能只免死呢?)
评译
一般人可能会有谢小娥的智慧和勇气,但是这份多年来寻访贼人的坚忍精神,却是万万不及的。
兵智部原文及翻译
【原文】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为将者,患不知耳。诚知,差之暴骨,不如践之问孤;楚之坑降,不如晋之释原;偃之迁延,不如罂之斩嬖;季之负载,不如孟之焚舟。虽欲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不可得也。又况夫泓水之襄败于仁,鄢陵之共败于信,阆中之飞败于严,邲河之縠败于勇。越公委千人以尝敌,马服须后令以济功,李广罢刁斗之警,淮阴忍胯下之羞。以仁、信、勇、严而若彼,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若此。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往志之论兵者备矣,其成败列在简编,的的可据。吾于其成而无败者,择著于篇,首“不战”,次“制胜”,次“诡道”,次“武案”。岳忠武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武案则运用之迹也。儒者不言兵,然儒者政不可与言兵。儒者之言兵恶诈;智者之言兵政恐不能诈。夫唯能诈者能战;能战者,斯能为不诈者乎!
文言文翻译:
冯子说:岳飞论兵法说:“仁、智、信、勇、严,为将用兵的人缺一不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智”。“智”就是知悉。知悉就是要知悉仁、信、勇和严。作为将帅,就怕不知悉形势。真的知悉形势,那么夫差暴露战士尸骨于中原的行为,不如勾践励精图治,抚死问孤的“知仁”做法;楚国坑杀秦降兵,不如晋国的释放俘虏“知信”的做法;荀偃对栾黡,及不上知姑息迁就,及不上荀营的斩嬖的“知严”的做法;季孙氏与吴盟于莱门,比不上孟明视焚船以自绝退路的“知勇”。虽然想要不仁、不信、不勇、不严也不可能。更何况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就败于仁,楚共王在鄢陵之战中败于守信,三国时的张飞在阆中被杀败于驭下太严,晋国的先毅在邲河之战失败在于勇猛冒进。越公杨素斩杀士兵立威取胜是不仁,赵奢在作战中因为不守信用取胜,李广不设刁斗警戒,宽待士卒,不严而取胜,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不勇却成了名将。一些人以仁、信、勇、严而成功,而另一些人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也取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智与不智确实不同而已。愚蠢的碰到聪明的,则聪明的胜;聪明的遇到更聪明的,则更聪明的胜,因此历史上的战争,有不战而取得胜利的,有百战百胜的;有正大光明获胜的,也有以奸诈之计取胜的;有以史无前例的战法获得胜利的,更有仿效古人的.兵法而获胜的。天时、地利、敌情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对敌作战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正是选择了正确方法,因之取得了胜利。历史上的兵书有很多,其成败得失也都记载得非常明确,我这里只是记录历史上一些用兵不败的故事,首先是“不战”,其次是“制胜”,其次是“诡道”,其次是“武案”。岳飞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这些故事便是用心巧妙运用的真实例子,或许可以供作印证启发之用。儒者不屑于谈论军事,这是由于儒者没能力谈论兵法的缘故。儒者总是说用兵不可以用欺诈的手段取胜,但是真正有用兵智慧的人,最怕不能想出各种诡诈的作战方法来。只有能运用奸诈手段之人才能作战,能作战的人能不使用奸诈的手段吗?
智囊(选录)·术智部·颜真卿原文与翻译
作者:冯梦龙
【原文】
真卿为平原太守,禄山逆节颇著,真卿托以霖雨,修城浚壕,阴料丁壮,实储廪,佯命文士饮酒赋诗。禄山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未几禄山反,河朔尽陷,唯平原有备。
〔评〕小寇以声驱之,大寇以实备之。或无备而示之有备者,杜其谋也;或有备而示之无备者,消其忌也。必有深沉之思,然后有通变之略。微乎!微乎!岂易言哉?
文言文翻译:
唐朝时颜真卿担任平原太守,当时安禄山反叛的野心已很明显。颜真卿借口雨季来临,不得不修城浚沟,暗中招募勇士,储存米粮防备安禄山的侵袭,然而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天天与一些书生喝酒作诗。禄山派密探暗中监视颜真卿的举动,见颜真卿只顾喝酒作诗,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书生而已,不足为虑。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造反,河东一带完全陷入贼手,唯有平原郡一带因颜真卿早有防范而未陷落。
评译
碰到小贼寇,只要虚张声势恫吓一番就可以退敌;遇到大贼寇,就必须有坚实的武力作为后盾才能与之对抗。本身没有实力,却虚张声势显示自己的武力,是为杜绝对方蠢动的念头;的确有实力而极力掩饰,表现出毫无防备的`样子,是为消除对方猜忌的心理。是虚是实,必须要先有深沉圆融的思虑,然后才能变通自如。其中的微妙之处,却并非三言两语就说得明白的。
《智囊(选录)·术智部·王曾》原文及翻译
术智部·王曾
作者:冯梦龙
【原文】
丁晋公执政,不许同列留身奏事,唯王文正一切委顺,未尝忤其意。一日,文正谓丁曰:“曾无子,欲以弟之子为后,欲面求恩泽,又不敢留身。”丁曰:“如公不妨。”文正因独对,进文字一卷,具道丁事,丁去数步,大悔之。不数日,丁遂有珠崖之行。
〔评〕王曾独委顺丁谓,而卒以出谓,蔡京首奉行司马光,而竟以叛光,一则君子之苦心,一则小人之狡态。
文言文翻译:
宋朝人丁谓(字谓之,封晋国公。仁宗时以欺罔罪贬崖州)当权时,不准许朝廷大臣在百官退朝后单独留下奏事。大臣中只有王文正(即王曾,字孝先,仁宗时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文正)谨守规定,从不违逆。有一天上朝前,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想收养弟弟的儿子为后嗣,我有意面奏皇上恩准,但又不敢单独留下奏禀。”丁谓说:“像你这种人,留下禀奏没有关系。”于是王曾借呈文卷给仁宗时,就将丁谓这番行为告诉仁宗。丁谓在退朝后,愈想愈觉得不对,不禁大为后悔。没几天,果然接获诏命,被贬往崖州。
评译
大臣中只有王曾对丁谓曲意顺从,最后终于伺机将丁谓贬至崖州。反观蔡京最初对司马光尊崇万分,最后却背叛、陷害司马光。看起来手法相同,但一个是君子,用心良苦;一个却是小人,心机狡诈。
谢安,字安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①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嵩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②。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寻薨,时年六十六。帝赠太傅,谥曰文靖。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桑门:同“沙门”,指佛教僧侣。②召伯埭:召,shào,同“邵”;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于民;埭,dài,堵水的堤坝。
谢安,字安石。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用生病作托辞不去就任。寄居在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相处,出门就游山玩水捕鱼打猎,回屋就吟咏诗赋写作文章,无入世为官的想法。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担任吏部郎,谢安用书信拒绝了他。谢安已多次被征召不去就任,简文帝当时是宰相,说:“谢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这时,谢安的弟弟谢万担任西中郎将,总管守卫边疆的.重要事务。谢安的妻子看见谢家各门都拥有高官厚禄,但独有谢安隐退山林,于是对谢安说:“大丈夫不应该(像谢万他们)这样吗?”及至谢万被罢职,谢安开始有做官的志趣,这时年龄已到四十多岁了。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将要从新亭出发,朝廷官员都为他送行,中丞高嵩开他玩笑说:“你多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在东山,百官常常互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百姓?而今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你呢?”谢安很有羞愧的脸色。到了桓温的府第,桓温很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曾经看见过我这样接待客人没有?”(该句亦可译作“你们曾经看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没有?”)
当时,(孝武帝之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并且奸诈谄佞小人很是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他人,谢安离开京城镇守广陵的步丘,建筑一座名叫新城的堡垒来躲避这些人。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为他敬酒赋诗。等到谢安镇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堤坝。后人怀念他,命名这座堤坝叫做邵伯埭。谢安虽然受到朝廷嘱托,但是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没有改变,常常在言语、神色上表现出来。及至镇守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渡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长江水路回返东山。高雅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就遭受重病。不久谢安逝世,终年六十六。孝武帝追赠他为太傅,谥号为文靖。到安葬时,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切依照大司马桓温(安葬)的旧例。又因为他打败(前秦)苻坚立有功勋,加封为庐陵郡公。
《智囊(选录)·闺智部·李夫人》原文及翻译
【原文】
闺智部·李夫人
作者:冯梦龙
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李生昌邑哀王。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见帝。”上曰:“夫人第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必欲见之,夫人遂转向嘘唏而不复言。于是上不悦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耶?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夫以色事人者,李夫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恋恋我者,以平生容貌故。今日我毁坏,必畏恶吐弃我,(边批:识透人情。)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及夫人卒,上思念不已。
文言文翻译:
李夫人病势危急之时,汉武帝亲自来探病,李夫人听说皇帝来了,赶紧用被子蒙住脸说:“臣妾生病期间,形容憔悴,不敢见皇上,只希望将臣妾儿子昌邑哀王以及臣妾兄弟托付给皇上。”(李夫人生昌邑哀王)武帝说:“夫人既然病重,快要不行了,当面托付昌邑王和兄弟,那样不是更好吗?”夫人说:“女人不修饰容貌,不能见君主和父亲。臣妾没有修饰装扮,不能见皇上。”武帝说:“只要夫人肯见朕一面,朕立即赐予千金,封夫人的兄弟高官厚爵。”夫人说:“封官是陛下的恩典,和见面没有关系。”武帝仍然坚持要见一面,可是李夫人索性转身向内,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汉武帝十分不高兴地离开了。夫人的姊妹纷纷埋怨说:“你为什么就不肯见皇上最后一面,托付自己的兄弟呢?为什么要让皇上怨恨呢?”夫人说:“以容貌侍奉君王的人,一旦容貌衰老,对方的爱意也会随之衰退;爱意一旦消退,那么恩情也就要断绝了。皇上之所以对我还恋恋不舍,就是因为贪恋我往昔的美貌,如果今天看到我憔悴的样子,一定会失望厌恶的.,(边批:李夫人看透了人情世故。)还怎么肯以往日的恩情照顾我的兄弟呢。我之所以不肯见皇上,正是为了要托付自己的兄弟啊。”不久李夫人死了,武帝对她果然是思念不已。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系苏州葑溪冯氏的后代。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明崇祯贡生。崇祯七年(1634年),任福建寿宁知县。后回乡从事著述。清顺治初,著《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家富藏书,辑著《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传奇》《七乐斋稿》《燕都日语》《山歌》《寿宁县志》等。所辑话本《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