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湘江黄文,湘江的意思,湘江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Nostalgie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湘江,湘江黄文,湘江的意思,湘江赏析(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ostalgi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湘江,湘江黄文,湘江的意思,湘江赏析

篇1:湘江,湘江黄文,湘江的意思,湘江赏析

湘江,湘江黄文,湘江的意思,湘江赏析 -诗词大全

湘江

作者:黄文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潇湘江头三月春,柳条弄日摇黄金。鹧鸪一声在何许,

黄陵庙前烟霭深。丹青欲画无好手,稳提玉勒沈吟久。

马蹄不为行客留,心挂长林屡回首。

篇2:湘江散文随笔

湘江散文随笔

早晨七点,坐车去归阳,归阳变化真的很大,特别是苏家铺一带,新修的汔车站和商贸城,看见开发区正在修建厂房,干得热火朝天。

归阳,江南水乡古镇,象一位窕窈的少女静静地偃卧在蓆草如茵的湘江北岸,清江南边,白河的两岸,不分昼夜的江水,在低呤浅唱,诉说衷肠,白河古称余溪水,《水经注》“余溪水过县南,入于湘”。 五十年代,三吨的小木船可以通航三十二里公里,可达印塘、柳杨、官山、新桥、高城、马安、大营市,青江,十八公里可通木船,后因下游修堰而停止通航,归阳位于湘江的中上游,是中南通往两广的咽喉,往北连接衡阳、长沙、武汉,住西连接永州、桂林,直达两广和大西南云贵川。归阳古镇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明太祖洪武元年设归阳巡检司,素有“金归阳,银白水” 之称,民间流传“乡比乡,白水乡;司比司,归阳司”,“ 双桥土布金桥纱,归阳草蓆甲天”。 特别是清朝、民国时期,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依托湘江、白河、凊江三条河流,顺流而下可通江达海,溯流而上,可达穷乡偏壤,江西、广西、福建、衡阳、邵阳等外地商人纷纷涌入。江西帮主营药材和山货,福建帮主营烟丝茶叶,衡阳帮主营南杂百货,广西帮主营日杂土纸,邵阳帮主营五金雨伞具。本地人从事酿酒、做豆腐、熬糖,贩运硝碱、草席、土布、土纱、牲畜、黄花、百合、生姜、香芋、湘莲、油茶、桐油等,最辛苦是到广东连州去挑食盐,翻越南岭,深山老林,不仅有毒蛇猛兽,土匪强盗出没,还有官方的道道关卡盘查,来回一趟少说要三个多月,有很多人在路上暴葬身亡,个别幸运儿千辛万苦才挑回来,利润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过上三个月的温饱,所以有很多人铤而走险,民间也留下了许多挑南盐的故事。

第一次来归阳看划龙船,并坐船去祁阳浯溪,他不时打量街道两边木板房,木板楼,木晒楼、木窗棂,木栏杆,也有那种江南特色的骑马墙的青砖铺子,白墙黛瓦,大部分都是二层结构,楼上住人,楼下开店,楼上地下用木板梯子相连。一扇一扇朱漆的大门,油漆己经剥落,木板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发黑,两边都是摊贩,经营五金日食、农具、蔬菜水果、农产品、水产品、家禽、肉类。两边店铺有百货店、南杂店、生资店、书店、文具店、纸马店、理发店、饮食店、照相馆等。

有几条小巷砌着石级延伸到湘江河中,成为小码头。从这小巷,或站在店子里可以看到湘江对岸的唐家岭,可以看到小机动船“突突” 地横过湘江,把赶集的人渡过来,把赶完集的人渡过去。小码头边镇上的'女人们在洗衣服,洗菜。

我向湘江边走去,五百多年的古槐树依旧,万福街,太平街,上世纪八和九年代,昔日的繁华都在太平街上,从临街的小巷,便是通往湘江和白河的码头,码头用那种红色的条石砌的,当时的湘江很繁忙,江边洗衣、洗菜。渡船也很多,客轮上通祁东、下通衡阳,我走进老街,街道狭窄,但人和车很少,有些破落户的样子,记得以前在这里赶集,显得拥挤、嘈杂、喧嚣声,现在就象是走进一个村落里,寂寞,打铁匠升起了烟火,烟煤里的硫磺味道有点刺鼻,老街的商铺仍然无奈地坚守着,客人不多,都是从湘江横渡过来的祁阳唐家岭、观音滩,常宁大堡,稀稀拉拉的,我走在太平街上,旧房子一年比一年少,或大门紧闭,任其在风雨中飘摇,屋背瓦楞上都长出绿色的青苔,或者是老年人坚守着,或者是传统的陶瓷店、弹棉店、纸马店、棺材铺、订秤店、书画店、渔具店,刻章店,理发店,炸油作坊,小本生意,租金便宜,也能生存下来,多数是房东自营。状元桥头,正在开发的十多层的电梯房,把这些老房子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过状元桥,桥上有二个算命先生和几个算命的中老年妇女,桥亭有几处漏水,木栏杆也有两处毁坏,站在桥上看看湘江,看看白河,过去那种舟车喧哗的景象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因为现在留守在乡村的人越来越少,从前热闹的码头,只有一个中年妇女独自在那洗衣服。桥上吊挂着三条倒挂的破旧龙舟,过了桥便是兴庆街,古民房保存得较完整。一直走到渡口,一条去黄泥塘的船停在那里,在那里卖鱼苖,一个小姑娘打着小花伞从船舱里走出来,归阳的女人少骨少肉,象是水中的鲤鱼,苗条而温柔,说话也有多江南水乡的软声细语。从兴庆街走到新桥,从新桥又转入太平街返回农贸市场,觉得有点饿了,便吃一碗水饺。又走出小镇,看到白河两岸的黑杨树,白河就象一道弧,又象是一条弯曲的胳膊。走上一道通向双河村的公路,来到四中,一直走到清江上的红光桥,沿着公路从红光绕到苏家铺,绕行十多里,至清江入白河处,汇合口有一桥,白河有一桥,继续沿白河往上走,有一公路桥,有一堰,上行三里有一洲,大吉、湘屏一带,白河如S型,湘屏江中一洲,洲上种植疏菜,有一堰,两岸都有排灌站,村落里有古樟。过去该段种植席草,现在多种蔬菜、水稻和烤烟。

篇3:湘江作文

湘江作文

湘江河如湘潭的血脉,它虽然不是什么名河,但家乡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喝着它的水长大的。

白天,你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漂着几叶扁舟,那是捕鱼的`船儿,只见渔夫将鱼网在河面上撒出一道道弧线,里面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收获……一会儿工夫,活蹦乱跳的鱼儿就落满了船舱。我想渔夫们满脸一定是幸福的微笑。

傍晚,当太阳只有小半个身子还露在外面,阳光照射在河面上,让我不禁想起了“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古诗。远远望去,船儿就像片片树叶,而渔夫就像小蚂蚁在捞河里的金子呢。

晚上,湘江上的桥就亮起了五颜六色的灯。倒映在河面上,星星点点,与天上的星儿作伴呢。

湘江作文2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4:水调歌头·泛湘江赏析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徧,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赏析

湖南湘江与伟大诗人屈原有着不解之缘。屈原因谗言而窜逐,往来无沅水、湘水流域,后又自投于汨罗江,但他留下“与日月争光”的诗篇激烈地扣动着无数人的心扉。虽然世殊事异,仍能激发起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初唐杜审言在遭贬流放途中,面对滔滔湘江,抒写了《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张孝祥同样也是被谗落职,从桂林北归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词。但这首词的艺术视角不同,词人以运化《楚辞》语意的手法,既赞美屈原的高洁情怀,又展现自己的怨愤不平心态。

词的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如果说起二句着笔于外在的形态的话,那么“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得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沧浪”,水名。《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这里“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阕“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仙的幻觉。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纫秋兰以为佩。”《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词人丰富的`想象不仅在于《楚辞》的启迪,用荷叶编织成衣服,把兰草贯串起来作佩带,手握着美丽的花草,更在于把湘水之神写得栩栩如生。湘妃虽然微笑着起舞,但弹奏的却是一曲音调悲凉的民间乐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三闾“,屈原做过三闾大夫,后人以三闾称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结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说新语。言语》记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未渠央谓未遽尽。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这首词作虽用了《楚辞》和《史记》中的一些语句和典故,但由于匠心独运,下笔自然灵活,不仅把六月下湘江的现实景象与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虚幻之境组合成一幅清旷优美的奇特画面,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缠绵情深,读来令人真切地感触到作者满腔忠愤和高洁的情怀。

篇5:渡湘江翻译及赏析

原文: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注释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④京国:指长安。

创作背景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篇6:湘江曲翻译及赏析

古诗原文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译文翻译

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

注释解释

潮:指波涛。

发:出发。

白蘋:一种植物。

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诗文赏析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读者以无穷的意味。

这首诗描述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白而情韵丰富。

篇7:再上湘江翻译及赏析

再上湘江翻译及赏析

《再上湘江》作者为唐朝诗人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前言】

《再上湘江》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元和十年(815)被贬柳州赴任途中所作。永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贬所,度过了难熬的困顿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遥远偏僻的柳州任职,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负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绪万千.悲愁满腔,发出了‘‘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的深沉慨叹。虽然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透露了虽一再被贬,仍斗争不屈的意志。

【注释】

①再上湘江:又一次逆湘水而上。上,逆水而行。

②好在:依旧,如故。

③上来:逆水而来。

④遣:使。

【翻译】

别来无恙啊,湘江!今天我又要溯流而上。不知这次前去,何时再让返航。

【鉴赏】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篇8:渡湘江翻译及赏析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及注释

「翻译」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注释」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④京国:指长安。

「赏析」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篇9:再上湘江原文及赏析

再上湘江原文及赏析

原文: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释文:

别来无恙啊,湘江!今天我又要溯流而上。

不知这次前去,何时再让返航?

注释:

①再上湘江:又一次逆湘水而上。上,逆水而行。

②好在:依旧,如故。

③上来:逆水而来。

④遣:使。

赏析: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血战湘江》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夜游湘江作文

湘江美景450字作文

未来的湘江作文

湘江的烟花盛宴作文

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我心中的母亲河——湘江作文

《秋宿湘江遇雨》的译文

雨的诗句-《秋宿湘江遇雨》

湘江,湘江黄文,湘江的意思,湘江赏析(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湘江,湘江黄文,湘江的意思,湘江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