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顶锅盖的老浆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
1926年10月3日农历7月7日,也就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那一天,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曾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几乎所有大腕。新郎是诗人徐志摩,风流才子,新娘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适,参加者族繁不及备载,总之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不过比起证婚人的祝词,上面那些盛况都只不过是过眼乱花了。在婚礼上,梁启超对自己的学生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梁启超的证婚词明着是对徐志摩,但他更看不惯的其实是陆小曼。在他第二天给儿子梁思成和媳妇林徽因的信中更可以看出来:“徐志摩这个人其实很聪明,我爱他,不过这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棍,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很难),免得将来把徐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信中所谓的“那个人”,当然是指他看不惯的陆小曼。
1926年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回到徐的家乡海宁硖石。在徐志摩给张慰慈的信中写到:“上海一住就住了一月有余,直到前一星期,咱们俩才正式回家,热闹得很哪。陆小曼简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京做的花样多得多,单说磕头就不下百次,新房里那闹更不用提。乡下人看新娘子那还了得,呆呆的几十双眼,十个八个钟头都会看过去,看得陆小曼那窘相,你们见了一定好笑死。闹是闹,闹过了可是静,真静,这两天屋子里连掉一个针的声音都听出来了。我父在上海,家里就只妈,每天九点前后起身,整天就管吃,晚上八点就往床上钻,曼直嚷冷,做老爷的有什么法子,除了乖乖地偎着她,直偎到她身上一团火,老爷身上倒结了冰,你说这是乐呀还是苦?咱们的屋倒还过得去,现在就等炉子生上了火就完全了。”
不久,徐申如终于做出了令陆小曼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作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几天就要妻子到上海与他会合,然后启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了。这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不久后,陆小曼得了肺病。很长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才慢慢恢复。
没有了二老的严格监督,陆小曼在生活上感觉反倒轻松,她不用再受这样那样的拘束。她和徐志摩在硖石这座别具一格的住宅中种草弄花,过着一种“草香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可惜,好景不长。
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1926年10月16日,浙江省长夏超宣告独立。1927年2月,北伐军东路军发起江浙战争。3月19日占领杭州,然后沿沪杭线北上追击孙传芳的军队。随着战事的临近,徐志摩和陆小曼不得不中断了这一段新婚燕尔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1927年1月(农历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陆小曼和徐志摩被迫移居上海。初住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花园别墅11号,这是一幢三层洋房。后又迁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号,那是一幢上海滩老式石库门洋房。陆小曼租了一幢,每月租金银洋一百元左右。
尽管徐志摩将陆小曼视为至死不渝的灵魂伴侣;尽管两人各以《爱眉小札》、《眉轩琐记》和《陆小曼日记》等篇闻世,成为社会流传的美谈,但夫妇间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厌倦和苦恼。
有一次,陆小曼对日渐熟悉的郁达夫之妻王映霞诉说:“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此外,陆小曼对徐志摩劝她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也啧有烦言。同时,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对陆小曼的冷淡和不理不睬,也成为她情绪苦闷的因素。
而徐志摩也对逢场作戏的生活深感痛苦。为了投“妻”所好,当陆小曼登台客串时,徐志摩也凑个角色为她配戏。一次演京剧《女起解》,陆小曼饰苏三,徐志摩短褐跣足为解差;又一次,客串《三堂会审》,陆小曼依然饰苏三,徐志摩则扮蓝袍陪审。如此妇唱夫随,尽管博得满堂喝采,但徐志摩内心深处却日趋厌倦。1927年12月27日,徐志摩写下了这样苦涩的文字:“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戏袍登上台去客串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大学、以至北平北京大学等到处兼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
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以挣家用。
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可陆小曼却执意不肯离开上海。徐志摩只得落寞黯然的只身北上。
由于与陆小曼分居两地,徐志摩需要经常上海、北京两地奔波,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节约路费,他常常会选择乘坐别人的免费飞机。在那个时代,飞机还不是一种普及的交通工具,对于它的安全性,大众百姓都十分质疑。陆小曼也不放心徐志摩坐飞机,虽然思想时髦前卫,但她仍然觉得乘坐飞机是十分危险的。对于她的担忧,徐志摩只得安慰她说:“你也知道我们的经济条件,你不让我坐免费飞机,坐火车可是要钱的啊,我一个穷教授,又要管家,哪来那么多钱去坐火车呢?”这下触到了实质性的问题,陆小曼听得哑口无言,只得说:“心疼钱,那你还是尽量少回来吧!”可事实是不可能的。徐志摩虽然在北京工作,但他还是顾念家的,家里一副摊子还要他来收拾。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
1931年4月,徐志摩母亲病重,徐志摩赶回去探望。由于徐志摩的父亲和陆小曼的关系日益恶化,徐申如便不让陆小曼去徐家探视。对于父亲的决定,徐志摩很生气,碍于母病又不便发作。几天后,徐申如又打来电话说徐母病重,让徐志摩赶快回去。徐志摩就问:“陆小曼怎么办?”徐父说:“且缓,你先安慰她几句吧!”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想让陆小曼踏进徐家大门。
不久,徐母过世,陆小曼急急地赶到海宁硖石,这是她第三次到海宁。但徐志摩的父亲不让陆小曼进家门,她只得呆在硖石的一家旅馆里,当天就回到上海。而张幼仪却以干女儿的名义参加了葬礼。这件事情对陆小曼的打击相当大,她认为自己在徐家没有一点地位,反不及已离婚的张幼仪。
徐志摩当即给陆小曼写信,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无奈:“我家欺你,即是欺我。这是事实,我不能护我的爱妻,且不能保护自己。我也懊懑得无话可说,再加不公道的来源,即是自己的父亲,我那晚顶撞了几句,他便到灵前去放声大哭。”虽然如此,但这件事情也多多少少影响了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关系,使他们本已紧张的关系更蒙上了一层始终抹不去的阴影。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由于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南返。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徐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福特式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于是在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
登机之前,徐志摩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当时的《新闻报》这样报道:“该机于上午十时十分飞抵徐州,十时二十分继续北行,是时天气甚佳。想不到该机飞抵济南五十里党家村附近,忽遇漫天大雾,进退俱属不能,致触山顶倾覆,机身着火,机油四溢,遂熊熊,不能遏止。飞机师王贯一、梁壁堂及乘客徐志摩,遂同时遇难。死者三人皆三十六,亦奇事也。”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时年陆小曼29岁。
据陆小曼的表妹吴锦回忆,陆小曼多次跟她讲起当时一件奇怪的事。徐志摩坠机的那天中午,悬挂在家中客堂的一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了下来,相架跌坏,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陆小曼预感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说,心却跳得厉害。谁知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跑到徐家,真的给陆小曼带来了噩耗。她一下昏厥了。醒过来后,陆小曼号啕大哭,直到眼泪哭干。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他说:“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鸡的那一种样子,这我在陆小曼夫人当初接到徐志摩凶耗的时候曾经亲眼见到过。其次是抚棺一哭,这我在万国殡仪馆中,当日来吊的许多徐志摩的亲友之间曾经看到过。陆小曼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徐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最后决定派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张幼仪所生)去山东接回。”
郁达夫之妻王映霞也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下午,我换上素色的旗袍,与郁达夫一起去看望陆小曼,陆小曼穿一身黑色的丧服,头上包了一方黑纱,十分疲劳,万分悲伤地半躺在长沙发上。见到我们,挥挥右手,就算是招呼了,我们也没有什么话好说,在这场合,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是徒劳的。沉默,一阵长时间的沉默。陆小曼蓬头散发,大概连脸都没有洗,似乎一下老了好几个年头。”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年仅36岁的诗人竟不永寿,真悄悄地走了。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惟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风格清丽,秀润天成。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计有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键、梁鼎铭、陈蝶野诸人手笔。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泪水涟涟,百感交集。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如同保护自己的生命。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徐志摩的朋友们认为是陆小曼不肯北上才导致悲剧上演。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思念之情,我们还可以从她在徐志摩死后的几篇文章中看到。在徐志摩死后一个多月,陆小曼写了《哭摩》,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悲伤痛苦跃然纸上:
“我深信世界上怕没有可以描写得出我现在心中如何悲痛的一枝笔。不要说我自己这枝轻易也不能动的一枝。可是除此我更无可以泄我满怀伤怨的心的机会了,我希望摩的灵魂也来帮我一帮,苍天给我这一霹雳直打得我满身麻木得连哭都哭不出来,混(浑)身只是一阵阵的麻木。几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过来,知道你是真的与我永别了。摩!慢说是你,就怕是苍天也不能知道我现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伤!从前听人说起“心痛”我老笑他们虚伪,我想人的心怎么觉得痛,这不过说说好玩而已,谁知道我今天才真的尝着这一阵阵心中绞痛似的味儿了。你知道么?曾记得当初我只要稍有不适即有你声声的在旁慰问,咳,如今我即使是痛死也再没有你来低声下气的慰问了。摩,你是不是真的忍心永远的抛弃我了么?你从前不是说你我最后的呼吸也须要连在一起才不负你我相爱之情么?你为什么不早些告诉我是要飞去呢?直到如今我还是不信你真的是飞了,我还是在这儿天天盼着你回来陪我呢,你快点将未了的事情办一下,来同我一同去到云外优游去吧,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逍遥,忘记了闺中还有我等着呢!”
陆小曼在徐志摩在世时是不大写东西的,但天天和徐志摩在一起,无形之间便受了他的文学上的熏陶,她的这篇《哭摩》浓丽哀婉,文风直逼徐志摩,可以说对徐志摩是个最好的怀念。
1932年,在海宁硖石召开了徐志摩的追悼会,陆小曼因为公公徐申如的阻止,没有能到海宁硖石参加追悼会,她作为亡妻送了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在给徐志摩的悼词中,陆小曼明确表示活下去的原因是“因母老”,而活下去要做的则是“遗文编就答君心”。
1933年清明,陆小曼独自一人来到硖石,给徐志摩上坟,这是陆小曼第五次到海宁硖石,也是最后一次。陆小曼没有再到她与徐志摩婚后小住的“香巢”中去,那是徐家的房产,她无福消受,她也不愿再去那一块让她甜蜜而又令她伤心的地方。她站在东山万石窝前,远远地望着那一幢中西合璧的红色砖瓦房子,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陆小曼和徐志摩
徐志摩与陆小曼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6] 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7]
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陆小曼陷入无限的伤感。[8]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定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最终1925年与王赓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
然而她和徐志摩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二是与王赓签离婚协议。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
徐申如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然而妻子张幼仪答应之后,其父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徐志摩也同时应允父亲三个条件。
婚礼上证婚人是梁启超,梁启超对徐、陆二人进行了训斥。梁启超的“证婚词”虽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陆也不公平。梁启超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了争取有力的支持,他们请了维新派名流梁启超老夫子作他们的证婚人。原想借助着块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势力,不期梁启超夫子也是一个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陆小曼的结缡,而又在大喜之日当众批评了他们的反封建行经,使得两位新人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评
与徐志摩
徐志摩遇难之后,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
徐志摩在光华大学任教时的夫人陆小曼
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陆小曼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最后决定派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张幼仪所生)去山东接回。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12]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徐志摩 陆小曼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城,有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美貌动人,才华出众。不仅如此,她们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浪漫的爱情。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终成镜中花;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虽历尽千辛万苦,终是步入婚姻殿堂。林徽因与陆小曼有着众多的相同与不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位名媛在相差后,都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驾鹤西去。林徽因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而陆小曼一生中大半的时间是在南方度过,但是她与徐志摩的旷世之恋,却是发生在北京。
出生在晚清举人家中,父亲既在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又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很多对陆小曼的描述几乎都离不开:绝世美女,生就一张瓜子脸,五官小巧秀气。眼睛不大,却是漾满魅力;身材不高,却娉婷动人。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别具风韵。徐志摩眼中的陆小曼更是“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胡适一直喜欢陆小曼,他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那么造物主使用了怎样神奇的魔力,造就出如此的女子呢?
19农历九月十九日,陆小曼生于上海,这一天传说是观音菩萨的诞生日,而陆小曼又生得白嫩可人,于是家里人都称她是“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陆定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来又到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陆小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决定了她未来的道路。
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名媛,因此陆小曼一直受到新式的教育。她在上海时上的是幼稚园,到了北京以后,已到入学年龄的陆小曼,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陆小曼9岁时升入北京女中读书,当时到中学读书本身就是富人的消费,而女子能够受到中学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读书一直到14岁。我曾经查找到成立于19的北京第一女子中学当时所开设的课程,有国文、日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体操、生物、劳动、图画、音乐、修身、历史、地理、国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子中学的教育是多么开放和丰富。陆小曼15岁时,又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小姐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她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在外交部街的三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使陆小曼从一个女学生转身成为社会名媛
在北京的街巷中,有一条街叫外交部街,这条街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临西总布胡同,北与协和胡同相通,因北洋政府外交部设于此而得名。外交部街虽在繁华闹市,却少有喧嚣,步入街巷的深处,一种清静和优雅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条街的中部,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当时外交总长顾维钧,需要一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又有学识的姑娘,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于是,顾维钧就请以培养名媛著称的圣心学堂代为推荐,陆小曼成为当然人选。从此,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担任口语翻译,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使陆小曼从女学生成为社会名媛。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的多才多艺,她的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她的'明艳笑容、轻盈体态和柔美声音,令无数人倾倒。顾维钧十分欣赏陆小曼,有一次,他当着陆定的面对一个朋友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看陆小曼的故事读到这里,我常常想到北洋政府外交部去看看,看看那个能够造就出陆小曼的名媛气质的地方。
在外交部街的入口处,我看到一个铭牌,介绍了外交部街的变迁。外交部街在明代称为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不过石亨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人物,他勾结宦官鱼肉百姓。清代,工部宝源局建在这里。宣统末年,为了迎接访华的德国皇太子,外务部在宝源局旧址上兴建迎宾馆,这是当时北京城内最豪华的西洋建筑。后来这里还做过袁世凯的临时大总统府,孙中山来京的临时行辕。再后来,北洋政府外交部迁到这里,石大人胡同遂改名外交部街。1949年后,这里又成为新中国外交部。上世纪60年代初,外交部迁往朝阳门内大街,这里遂改为仓库。此后,又逐渐变成职工宿舍,院内旧建筑被逐一拆建。现在,北洋政府外交部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座灰色的西洋式门楼。望着眼前这座漂亮的门楼,我想象着北洋政府外交部该是怎样精致的建筑,也许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熏陶出精致的陆小曼。
海军联欢社——陆小曼与王赓“闪婚”的地方
1922年,陆小曼19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陆家夫妇千挑万选,终于为她选定如意郎君——王赓。王赓少年得志,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留学,到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陆小曼之母看到王赓这样的英俊少年,毫不犹豫地就将陆小曼许配给他,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堪称“闪婚”。
这桩婚姻是当时上流社会典型的绅士配淑女的婚姻。当时王赓虽少年得志,却是穷小子,婚礼的一切费用都由陆家负责,婚礼在当时豪华的“海军联欢社”举行。那是怎样宏大的场面呢,您只听听陆小曼的女傧相,就可以想象得到。女傧相有九位,她们是曹汝霖的女儿、章宗祥的女儿、叶恭绰的女儿、赵椿年的女儿,还有数位英国小姐。婚礼当天,中外来宾数百人,几乎把“海军联欢社”的大门给挤破了,陆小曼就这样风风光光地嫁作了王赓妇。然而两人结婚半年,就出现了婚姻危机,不久陆小曼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徐志摩出现了。至于这陆小曼与王赓“闪婚”的地方——海军联欢社在哪里,有人说是在北京饭店,但是多方查找,因年代久远,终无所证。
协和医学院礼堂——陆小曼与徐志摩擦肩
东单三条整条街里最辉煌的建筑就是协和医学院的建筑群。当年陆小曼与徐志摩第一次擦肩而过就在这里。1924年,北京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到北京。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在协和医学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此时徐志摩正幻想与林徽因重温旧情,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林徽因。当时,陆小曼也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不过,当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都不知道,爱神正向他俩走来。
这场演出陆小曼不是演员,而是职员。她站在礼堂门口,专司发售演出说明书。据当天晚上一位叫赵森的年轻人回忆:“在礼堂的外部,就数小曼一人最忙,进来一位递上一册说明书,同时收回一元大洋。看她手忙脚乱的情形,看她那瘦弱的身躯,苗条的腰肢,眉目若画,梳着一丝不乱的时式头——彼时尚未剪发——斜插着一枝鲜红的花,美艳的体态,轻嫩的喉咙,满面春风地招待来宾,那一种风雅宜人的样子,真无怪乎被称为第一美人。”赵森的回忆,刻画出一个娇艳的陆小曼,只是徐志摩的眼里,当时只有林徽因。
现在的协和医学院的建筑,依然保持着民国时期的样子。协和医学院原址是清代的豫王府,这位豫亲王是清史上鼎鼎有名的多铎。多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尔衮的胞弟,被封为豫亲王,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而他家的王府传了近3,传到最后一代豫亲王手上就丢掉了。19,豫王府被卖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我去协和医学院探访,看到校园里宫殿式的建筑,雕梁画栋,琉璃瓦顶,以为是豫王府旧貌。细一打听才知道,美国人拆除了王府全部建筑,请中美两国的专家设计,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当年闻名京城的“豫王府的墙”,也随着豫王府的拆除而灰飞烟灭了。
陆小曼与徐志摩红杏出墙的真光戏园,就是现在的中国儿童剧场
当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时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然而真是造化弄人,徐志摩与陆小曼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
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因此他常要徐志摩陪伴陆小曼,王赓没想到他的婚姻出现了危机。陆小曼与徐志摩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他们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江南才子,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迸发了。
真光戏园是他们常去的地方,这家戏园在东华门大街,现在是中国儿童剧场。其实我第一次见到中国儿童剧场,就觉得它与众不同。这家剧院有着欧洲古典式的建筑,一种大气之美流然于外,完全与儿童的天真无关。当年的真光戏园,可以算是内城较早的戏园,外部采用西洋的建筑形式,内部是镜框式的舞台,卫生间还有冷热水,这样前卫的设计,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望着眼前的建筑,我想这里确实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地方,人置身其中自然会将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王子与公主。
一次徐志摩描述了他为陆小曼动情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在徐志摩的诗作《春的投生》里记述了他那天的感受:“桃花早已开上你的脸,我更敏锐的消受你的媚,吞咽你的连珠的笑;你不觉得我的手臂更迫切的要求你的腰身,我的呼吸投射到你的身上,如同万千的飞萤投向光焰?这些,还有别的许多说不尽的,和着鸟雀们的热情的回荡,都在手携着手的赞美着春的投生。”徐志摩走出了林徽因的影子,与陆小曼相爱了。
松树胡同7号——新月社俱乐部,陆小曼与徐志摩走到一起
记录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故事的地方,还有一处在松树胡同的新月社俱乐部。陆小曼爱好文艺,参加了新月社,而徐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两人意趣相投,情愫渐深。据记载,1925年1月19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松树胡同新月社俱乐部“亲别”了。徐志摩在他的诗集中记述了他当时的感受:“你摸摸我的心,它这下跳得多快;再摸我的脸,烧得多焦,亏这夜黑看不见;爱,我气都喘不过来了……”
北京叫松树胡同的地方有好几处,新月社俱乐部所在的松树胡同是在哪里呢?我犯了难。再查找徐志摩的资料,偶然发现有记载,徐志摩的父亲和黄子美两人出资,在西交民巷西首松树胡同七号为新月社租赁了一所四合院,所以这个松树胡同就在西交民巷附近。松树胡同东西走向,民国初年,开辟和平门和北新华街时,将松树胡同分为东、西两段。靠近西交民巷的松树胡同,就是现在的东松树胡同。我去东松树胡同探访,当年的新月社旧址门楣已改,佳人才子形迹难觅。
人间仙境的北海公园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为神仙眷属
陆小曼与徐志摩感情渐深,两人“恨不相逢未嫁时”。陆小曼决心与王赓离婚。在历尽周折之后,陆小曼终于离婚了。可是徐志摩的父亲却出了难题,他虽然勉强答应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事,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董事会举行订婚仪式。
北海公园曾是皇家御苑,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这正合了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浪漫气质。对于他们选定的订婚地址,参加了订婚仪式的梁实秋描写了当年北海董事会的模样:“北海有两个好去处,一个是濠濮涧,曲折自然,有雅淡之趣,只是游人多了就没意思;另一个是北海董事会,方塘里一泓清水,有亭榭,有亭堂,因对外不开放,幽静宜人。”
然而陆小曼与徐志摩举行订婚仪式的北海董事会在哪里呢?我到北海公园一路打听,终于有有心人指路说:“去画舫斋看看吧。”画舫斋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院内亭榭、厅堂别具情趣。特别是画舫斋东北角的古庭,庭内面积不大但安排得体,是庭院布局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正与梁实秋的描写相合。于是我又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终于理清头绪。画舫斋是清代著名画师进园作画之处,因此斋外形像一只浮在水面的船舫,遂名画舫斋。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而古庭曾是同治、光绪幼时读书的地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法军在此设司令部。北洋执政时,这里是北海董事会。
10月3日,孔诞日,依旧在北海公园,陆小曼与徐志摩举行了婚礼,因为婚礼是自筹经费,所以仪式草草,与陆小曼当年和王赓的婚礼简直天壤之别。梁启超对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姻非常不满,在婚礼上送了两人一段“空前绝后”的证婚词。梁启超毫不客气地教训了两人一顿,第二天他给梁思成和林徽因寄去的信中诉说了他的担心:“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棍,盼望她能有觉悟(但恐很难),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然而梁启超的担心,在若干年以后竟然应验。
北京火车站——离开北京的地方
北京火车站是陆小曼与徐志摩离开北京的地方。民国时期的北京火车站就在前门,现在这里已经被辟为博物馆,只是还未开放,也许不久以后就可以参观了。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离京,开始了他们甜蜜的日子。陆小曼说:“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痛苦却来得很快,婚后陆小曼与徐志摩在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陆小曼婚后全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常常婉转地劝告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挥霍。而陆小曼在舞场霓虹里,把时光轻轻送走了。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1965年4月3 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悄然过世,她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概括了她备受争议的一生。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邂逅是必然的偶然,亦或是偶然的必然。 茫茫人海,两个人的聚散,不得 不算是一种缘分,上天注定的。但这冥冥之中的情丝却又受着谁的牵绊? 文人的恋爱是浪漫的,但也不免浪漫得俗气逼人。徐志摩与陆小曼亦是如此。他们是旧上海的万千男女中极不同的一对。他们两人的气质注定他们将相逢、相聚、相守。
不能否认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是美丽的,但这美丽正是两人悲剧的开始。 陆小曼如同当时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女主角一般,美丽、纯静、优雅,却也病态。前任丈夫的富足养成了她挥金如土的习惯。而为了给予爱妻所想要的一切必要与不必要的什物,徐志摩兼了几份职,终日飞来飞去,用自 己的气血来稳固这个必将崩塌的家庭。徐志摩死了。死于空难。为了陆小曼。徐志摩与陆小曼是真正的绝配,他们的故事是凄美的。
徐志摩作为一个中国的文人,他必然期望着成为唐寅般的风流才子,而这也注定了他将会有意无意地终其一生去寻找他生命中注定了的另一半。陆小曼的出现对徐志摩来讲是一个震动,两次受挫的情感所带给他的创伤必须用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来医治,方可治愈。徐志摩是个真正的男子汉,虽然他纤弱,但他勇于去承担。经历了一段风花雪月的柔情,生活的艰辛摆在眼前。他勇于上前,他是坚定的,一如古今令人难忘的万千个真丈夫。 所以他死了。 陆小曼是一个典型的小女人,她的存在宛如一只水晶杯,华美而易碎。她不满足于富足却空虚的生活.
所以她会投向在她看来可以让她永世生活 在幸福中的徐志摩。她是一朵玫瑰,美丽,富有热情。她是一株情人草,孱弱,有着极重的小女人脾气。婚姻成为了她激情的冰点。她又再度追求起物质的丰沛。她如万千女人一样存在着一 种极简单的愚蠢。她是不知足的。 徐志摩在某种意义上因她而死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事里有着太多太多交杂着的偶然与必然。 他们邂逅、相恋、结合而后诀别,他们经历了一对情人所能经历 的一切欢喜与悲哀。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事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你可以将他们一点 点完全起来,你知道每一角应当的所在位置。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之路
在上个世纪,作家徐志摩是个风雨人物,他与陆小曼的爱情轰动一时。至今仍然被人们议论着。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城,有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美貌动人,才华出众。不仅如此,她们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浪漫的爱情。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终成镜中花;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虽历尽千辛万苦,终是步入婚姻殿堂。
■出生在晚清举人家中,父亲既在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又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陆小曼生于上海。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陆定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来又到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陆小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决定了她未来的道路。
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名媛,因此陆小曼一直受到新式的教育。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读书一直到14岁。15岁时,又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小姐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她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在外交部街的三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使陆小曼从一个女学生转身成为社会名媛。
在北京的街巷中,有一条街叫外交部街,因北洋政府外交部设于此而得名。当时的外交总长顾维钧,需要一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又有学识的姑娘,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于是,顾维钧就请以培养名媛著称的圣心学堂代为推荐,陆小曼成为当然人选。从此,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担任口语翻译,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使陆小曼从女学生成为社会名媛。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的多才多艺,她的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她的明艳笑容、轻盈体态和柔美声音,令无数人倾倒。
■海军联欢社——陆小曼与王赓“闪婚”的地方。
1922年,陆小曼19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陆家夫妇千挑万选,终于为她选定如意郎君——王赓。王赓少年得志,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留学,到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陆小曼之母看到王赓这样的英俊少年,毫不犹豫地就将陆小曼许配给他,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时间,堪称“闪婚”。
然而两人结婚半年,就出现了婚姻危机,不久陆小曼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徐志摩出现了。
■协和医学院礼堂——陆小曼与徐志摩擦肩。
1924年,北京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到北京。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在协和医学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此时徐志摩正幻想与林徽因重温旧情,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林徽因。当时,陆小曼也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不过,当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都不知道,爱神正向他俩走来。
■陆小曼与徐志摩红杏出墙的真光戏园,就是现在的中国儿童剧场。
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因此他常要徐志摩陪伴陆小曼,王赓没想到他的婚姻出现了危机。陆小曼与徐志摩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他们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江南才子,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迸发了。
■人间仙境的.北海公园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为神仙眷属。
陆小曼与徐志摩感情渐深,两人“恨不相逢未嫁时”。可是徐志摩的父亲却出了难题,他虽然勉强答应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事,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董事会举行订婚仪式。
10月3日,在北海公园,陆小曼与徐志摩举行了婚礼。因为婚礼是自筹经费,所以仪式草草,与陆小曼当年和王赓的婚礼简直天壤之别。
■北京火车站——离开北京的地方。
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离京,开始了他们甜蜜的日子。陆小曼说:“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痛苦却来得很快,婚后陆小曼与徐志摩在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陆小曼婚后全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常常婉转地劝告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挥霍。而陆小曼在舞场霓虹里,把时光轻轻送走了。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悄然过世,她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概括了她备受争议的一生。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之路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城,有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美貌动人,才华出众。不仅如此,她们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浪漫的爱情。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终成镜中花;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虽历尽千辛万苦,终是步入婚姻殿堂。
出生在晚清举人家中,父亲既在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又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19农历九月十九日,陆小曼生于上海。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陆定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来又到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陆小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决定了她未来的道路。
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名媛,因此陆小曼一直受到新式的教育。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读书一直到14岁。15岁时,又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小姐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她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在外交部街的三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使陆小曼从一个女学生转身成为社会名媛
在北京的街巷中,有一条街叫外交部街,因北洋政府外交部设于此而得名。当时的外交总长顾维钧,需要一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又有学识的姑娘,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于是,顾维钧就请以培养名媛著称的圣心学堂代为推荐,陆小曼成为当然人选。从此,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担任口语翻译,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使陆小曼从女学生成为社会名媛。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的多才多艺,她的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她的明艳笑容、轻盈体态和柔美声音,令无数人倾倒。
海军联欢社——陆小曼与王赓“闪婚”的地方
1922年,陆小曼19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陆家夫妇千挑万选,终于为她选定如意郎君——王赓。王赓少年得志,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留学,到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陆小曼之母看到王赓这样的英俊少年,毫不犹豫地就将陆小曼许配给他,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时间,堪称“闪婚”。
然而两人结婚半年,就出现了婚姻危机,不久陆小曼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徐志摩出现了。
协和医学院礼堂——陆小曼与徐志摩擦肩
1924年,北京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到北京。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在协和医学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此时徐志摩正幻想与林徽因重温旧情,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林徽因。当时,陆小曼也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不过,当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都不知道,爱神正向他俩走来。
陆小曼与徐志摩红杏出墙的真光戏园,就是现在的中国儿童剧场
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因此他常要徐志摩陪伴陆小曼,王赓没想到他的婚姻出现了危机。陆小曼与徐志摩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他们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江南才子,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迸发了。
人间仙境的北海公园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为神仙眷属
陆小曼与徐志摩感情渐深,两人“恨不相逢未嫁时”。可是徐志摩的父亲却出了难题,他虽然勉强答应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事,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8 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董事会举行订婚仪式。
10月3日,在北海公园,陆小曼与徐志摩举行了婚礼。因为婚礼是自筹经费,所以仪式草草,与陆小曼当年和王赓的婚礼简直天壤之别。
北京火车站——离开北京的地方
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离京,开始了他们甜蜜的日子。陆小曼说:“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痛苦却来得很快,婚后陆小曼与徐志摩在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陆小曼婚后全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常常婉转地劝告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挥霍。而陆小曼在舞场霓虹里,把时光轻轻送走了。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悄然过世,她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概括了她备受争议的一生。
谈谈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
也许有的人说陆小曼配不上才子徐志摩,可是爱情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那么才子徐志摩和陆小曼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城,有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美貌动人,才华出众。不仅如此,她们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浪漫的爱情。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终成镜中花;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虽历尽千辛万苦,终是步入婚姻殿堂。
■出生在晚清举人家中,父亲既在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又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陆小曼生于上海。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陆定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来又到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陆小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决定了她未来的道路。
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名媛,因此陆小曼一直受到新式的教育。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读书一直到14岁。15岁时,又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小姐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她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在外交部街的三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使陆小曼从一个女学生转身成为社会名媛。
在北京的街巷中,有一条街叫外交部街,因北洋政府外交部设于此而得名。当时的外交总长顾维钧,需要一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又有学识的姑娘,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于是,顾维钧就请以培养名媛著称的圣心学堂代为推荐,陆小曼成为当然人选。从此,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担任口语翻译,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使陆小曼从女学生成为社会名媛。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的多才多艺,她的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她的明艳笑容、轻盈体态和柔美声音,令无数人倾倒。
■海军联欢社——陆小曼与王赓“闪婚”的地方
1922年,陆小曼19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陆家夫妇千挑万选,终于为她选定如意郎君——王赓。王赓少年得志,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留学,到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陆小曼之母看到王赓这样的英俊少年,毫不犹豫地就将陆小曼许配给他,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时间,堪称“闪婚”。
然而两人结婚半年,就出现了婚姻危机,不久陆小曼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徐志摩出现了。
■协和医学院礼堂——陆小曼与徐志摩擦肩
1924年,北京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到北京。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在协和医学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此时徐志摩正幻想与林徽因重温旧情,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林徽因。当时,陆小曼也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不过,当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都不知道,爱神正向他俩走来。
■陆小曼与徐志摩红杏出墙的真光戏园,就是现在的中国儿童剧场
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因此他常要徐志摩陪伴陆小曼,王赓没想到他的婚姻出现了危机。陆小曼与徐志摩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他们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江南才子,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迸发了。
■人间仙境的北海公园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为神仙眷属
陆小曼与徐志摩感情渐深,两人“恨不相逢未嫁时”。可是徐志摩的父亲却出了难题,他虽然勉强答应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事,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董事会举行订婚仪式。
10月3日,在北海公园,陆小曼与徐志摩举行了婚礼。因为婚礼是自筹经费,所以仪式草草,与陆小曼当年和王赓的婚礼简直天壤之别。
■北京火车站——离开北京的地方
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离京,开始了他们甜蜜的日子。陆小曼说:“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痛苦却来得很快,婚后陆小曼与徐志摩在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陆小曼婚后全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常常婉转地劝告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挥霍。而陆小曼在舞场霓虹里,把时光轻轻送走了。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悄然过世,她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概括了她备受争议的一生。(摘自《北京青年报》)
知识扩展
坠机遇难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个人趣闻
徐悲鸿画“无爪猫”揶揄徐志摩
徐悲鸿喜欢以画马言志,猫则大半是画来酬答友人的。1930年4月,徐悲鸿画展在上海举行,徐志摩因故未能参加。不久徐志摩发表散文《猫》,写到“我的猫,她是美丽与健壮的化身”。徐悲鸿遂画《猫》赠予徐志摩。画中题跋首句“志摩多所恋爱,今乃及猫”,字面上指的是物事,言外揶揄之意,朋友间都能一笑而解。徐悲鸿的幽默还体现在他画的是一只“无爪猫”,这也和“两徐”文艺论战有关。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此处他以猫比喻西方绘画,“去其爪”就是指需要改良,他通过这幅画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绘画观。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纠葛,比他的诗作更为人津津乐道。而他与生命中最后一位伴侣陆小曼结婚时,更是饱受各方的压力,最终,他们虽然排除万难举行了婚礼,但是他们的婚礼却没有得到大家的祝福。在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更是发表了意味深长的“贺词”。
徐父指定梁启超证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再则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子肯定品行轻薄,不会给徐志摩带来安定的生活。
徐申如告诉徐志摩,他若想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原来,徐申如一直认为儿子和张幼仪在德国的离婚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是不作数的,他是不承认的,他一定要亲自听到张幼仪的意见才行。张幼仪是个聪明人,反正都已离婚了,何不成人之美呢?就同意了。过了第一关,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后来,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但他要求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梁启超骇人的婚礼致辞
1926年,徐陆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适,参加者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不过比起证婚人的祝词,上面那些盛况都只不过是过眼乱花了。在婚礼上,梁启超对自己的学生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 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让……”
此时,梁启超的话被徐志摩打断,他带着些怒气却又不敢放肆,只能讪讪地说:“恩师,请为学生和高堂留点面子!”
梁启超听了,略略收敛了火气,接着说:“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 徐志摩爱情诗歌
★ 徐志摩的爱情生涯
★ 徐志摩的爱情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