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葡萄酒文化礼仪(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个热水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历史礼仪
我国早在汉朝时期,即公元前2(汉武帝建元年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葡萄,并且有了葡萄酒的生产酿造。司马迁曾在《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的信息。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史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我国栽培葡萄的技术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于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
从张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后,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在两汉时期,葡萄酒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上等珍品佳酿。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这句话是说一个叫孟的人拿了相当于现在20升(合约26瓶)的葡萄酒贿赂让,结果换得了凉州剌史一职。这一历史典故足以说明在东汉时期,葡萄酒是相当珍贵的。
文化礼仪
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据《太平御览》:“(唐)高祖(李渊)赐群医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固赐物百段。”由此可见,在唐初,经过战乱,葡萄种植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中大臣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
《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这些在当时的诗歌里都反映。
发展文化
起始于汉魏
我国欧亚种葡萄由张骞带入,汉武帝时种植和酿酒造都达到一定规模。魏晋南北朝时,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尤其喜欢喝葡萄酒,随后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
灿烂于盛唐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最能表达当时那种涵盖一切、睥睨一切的气势,以及充满着必胜信念的盛唐精神气度,此诗也作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
鼎盛于元朝
元朝立国虽然只有九十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1291年,元世祖在“宫城中建葡萄酒室”,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还用于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同时,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也饮用葡萄酒。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表现。
转折于清末
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芝罘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19,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产的葡萄酒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烟台葡萄酒名声大振。此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成葡萄酒厂。这些厂的规模虽不大,但我国葡萄酒工业已初步形成,葡萄酒的消费面扩大。
碰杯起源
①为了保命
相传在中世纪的欧洲,酒里下毒害人是习以为常的事。
当时的意大利豪门波吉亚家族更有一个“毒杀”的专门套路:设宴请客→酒中下毒→伪造遗嘱→强占财产。
很多人都死在了这一气呵成的套路里,于是有聪明的贵族想到了保命办法——碰杯。
在喝酒前拿自己的平底大口金属杯与主人用力一碰,酒液会溅到对方杯子里。
②满足感官
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一个事实:在举杯饮酒时,鼻子能闻到酒香,眼睛能看到酒色,舌头能尝到酒味,只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乐之外。
希腊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前,互相碰一下杯子,酒杯发出的清脆声会传到耳朵里,这样耳朵也能感受到喝酒的乐趣了。
02
为什么要碰杯?
碰杯,已成为许多国家酒文化里不成文的规定,聚会时碰杯能活跃气氛,人们会用碰杯来传达友好、表示高兴或传递祝福。
碰杯有种仪式感,酒杯间的碰撞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增加集体参与感。
碰杯有讲究
①倒酒不能倒满
现今,碰杯时酒液溅到别人杯里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
因此,酒杯中的酒要适量,通常不超过杯肚最宽处,这时候碰杯声音最为清脆悦耳。
②碰杯时用杯肚
碰杯时不要用杯口,而是要用杯肚。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碰杯口酒液容易洒出来;二是杯口是高脚杯很脆弱的部位,多次撞击杯口会降低杯子的使用寿命,并且碰杯口时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就会出现杯口碎裂的情况。
③注意酒杯高度
在西方,碰杯时对杯子高度没有太多要求,一般来说,保持在同一高度就行。
不过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碰杯时晚辈的酒杯要低于长辈的酒杯,下属的酒杯要低于领导的酒杯,以示尊敬。
④掌握碰杯时机
碰杯要掌握好时机,在对方有空时(没跟他人交谈、嘴里没有食物等)进行碰杯。
碰杯时要进行适当的眼神交流,表示尊重和体现个人素养。
品饮葡萄酒需注意的细节:
葡萄酒应事先放在冰箱冷藏或于饮用前冰镇10~15分钟,不可放在冷冻区或加入冰块,破坏其风味。倒酒时,不需要拿起酒杯,酒瓶不可碰触杯缘,为了便于摇晃、发散酒香,倒酒时通常至1/4~1/3杯即可。
葡萄酒的嗅闻:
轻轻摇晃酒杯,让酒液在晃动间释放隐藏的香气,将鼻子凑进酒杯嗅闻,捕捉其中丰富的花朵、水果、烤吐司或矿石等气息。
葡萄酒礼仪
葡萄酒酒杯的选择:
杯子的形状会影响品酒时的香气跟气味,一般来说红酒杯口径及杯肚较大,杯口宽而内缩,利于留住葡萄酒香、增加醒酒效果;白酒适合低温饮用,因此杯身及直径较小,以减缓回温。同时品饮红、白酒,一定要准备两种酒杯,避免干扰风味。
葡萄酒酒杯的拿法:
大多葡萄酒皆需稍微冰镇才能呈现最完美的一面,因此喝葡萄酒时应捏着杯脚或拿住杯座,千万别像喝威士忌一样握着杯身或托住杯肚,以免体温影响其纤细的风味。
葡萄酒的外观:
首先对着灯光处或举杯于白纸前观察酒的色泽与澄澈度,品红酒时还可观察酒缘的微妙色晕,越清淡或越老的酒,酒缘越宽;稍稍晃动后还可观察酒液顺流下来的酒痕,越是浓厚的酒流动速度越慢。
葡萄酒的品尝:
大口含饮,并在嘴中略为轻漱,使酒液均匀散布在舌面、味蕾充分体验酒的酸甜与口感的浓郁度,再缓缓吞下。喝的若是好酒还能感受到绵绵尾韵。
1、法国葡萄酒的发展历史与过程
法国葡萄种植和酿造伴随着法国人民渴求生存的意念,接受了文化的熏染,采用了大量改良品种及革新技术,在历史中起起伏伏中日臻完善,终于站在了世界葡萄酒的山峰之巅。
2、法国葡萄酒的分类及等级
2.1、葡萄酒的分类法国葡萄酒一般根据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大致可按照葡萄酒的色泽、形态、类型、酒精度这四个方面进行区别。
2.1.1、以葡萄酒的色泽划分按颜色划分,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玫瑰红葡萄酒。其中,白葡萄酒不限制于白色,年轻时一般为浅黄色或浅黄绿色,只是相对于红葡萄酒而言。酒的颜色由年龄决定,故而红葡萄酒也有多种红色。玫瑰红比红色略浅,有洋葱皮色和浅红色。 按形态划分,可分为起泡酒和静止酒。顾名思义,起泡酒就是能够不停冒气泡的葡萄酒,因地名而得名的香槟酒就属起泡酒;而静止酒就是不会冒气泡的酒,如干红和干白。
2.1.3、以葡萄酒的类型划分按糖度划分,可分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
2.1.4、以葡萄酒的酒精度划分
2.2、葡萄酒的等级法国法律将法国葡萄酒分为4级: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餐酒、地区餐酒、日常餐酒。
2.2.1、法定产区葡萄酒简称AOC(现称AOP),法文的意思是“原产地控制命名”,是法国葡萄酒的最高级别。原产地地区的葡萄品种、种植数量、酿造过程等一系列内容都必须经过专家的认证,且不可与别的葡萄汁进行勾兑。酒瓶标签标示为 Appellation+产区名+Controlee。
2.2.2、优良地区餐酒简称VDQS,是普通地区餐酒向最高级别AOC过渡所必经的级别。如果在此时期酒质良好,即可升级为AOC。酒瓶标签标示为 Appellation+产区名+Qualite Superieure。
2.2.3、地区餐酒法文为VIN DE PAYS(现称IGP),由日常餐酒中最好的酒升级而来。法国绝大部分的地区餐酒产自南部地中海沿岸。标签上可注明产区。可以并仅限于用标明产区内的葡萄汁勾兑。酒瓶标签标示为 Vin de Pays + 产区名。
2.2.4、日常餐酒法文为VIN DE TABLE,作为日常饮用,是最低档的葡萄酒。可以由不同地区的葡萄汁勾兑而成,但不得用欧共体外国家的葡萄汁。如果葡萄汁限于法国各产区,可称法国日常餐酒(现称VDF)。
3、法国葡萄酒文化特点法国葡萄酒的盛名享誉世界,不仅仅因为其优质的饮用价值,更因其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体现出的特点。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意蕴深刻,首先,就使用范围而言,法国葡萄酒文化是通用主义的.。通用主义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显现的淋漓尽致,那时喝酒的规范已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
同时,法国葡萄酒又体现出一种个人导向。在诸多的法国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述这样一种场景:闲暇时分,一个人,一杯酒,细细品尝酒的香醇,也似品味美好的人生。
这种场景充分体现了独饮的乐趣,一份来自法国葡萄酒的乐趣。在法国,由于地区、品种等的不同,每个法国人都有一套独特的葡萄酒理论,这便也可成为人们在聚会上谈论的话题。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计身份的尊卑,气氛轻松而融洽,这便体现着法国葡萄酒文化的感情性。除此之外,法国葡萄酒文化也显示出具体性,他们通常将私人活动与生意活动分开。
私人聚会中可以像朋友一样畅谈,谈判桌上则简明扼要地提出双方所要商榷的事宜,这种公私分明既提高了法国人的工作效率,又使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法国的葡萄酒文化还体现着成就导向。成就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每人成就大小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关照,成就大则地位高,应无异议。
法国人对上级的敬意是基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非职位的高低,所以饮酒重视的是酒,这样才能充分地享受其无穷的美味。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始至终体现着一种连贯、独特、先进的理念,加之其严格的品质监督体制,必然造就享誉世界的顶级葡萄酒,将法国的浪漫气息感染给每一个热爱葡萄酒、热爱生活的人。
婚礼倒酒礼仪
一、婚礼中香槟塔的意义:美好婚姻恒久远
香槟塔源起于西方,一般在西式婚礼上使用,象征着美满婚姻的永恒纪念,也寓意着甜蜜爱情的坚固持久。婚礼上,当新人手捧酒瓶,将香槟缓缓注入酒杯时,往往会将婚礼推向最高潮。
二、香槟塔的摆放技巧
1. 位置很重要
香槟塔一定要摆在人们不经常走动的舞台的一侧,这样一方面避免了由于人员来回走动而增加的危险,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由于小孩子的婚礼场地追逐跑闹而碰到香槟塔造成危险。当然放在音响旁边也是要尽量避免的。
2.平面基础很重要
一般的香槟塔都摆在桌子上,所以桌子稳固很重要!桌面也不能高低不平,四腿一定要稳固。现在很多饭店都是临时搭建的舞台,所以新人在摆放香槟塔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舞台的交接地方是否稳固,桌子也不能摆放在两块舞台板之间,那样香槟塔同样也会不稳固。
3. 香槟酒杯需统一
摆放香槟酒杯的大小、高低非常重要。摆放香槟酒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酒杯必须紧靠在一起,中间不能抽出任何一个酒杯,所以香槟塔对酒杯的要求比较高,相差一毫米都会有影响。
最重要的提示:红酒杯不可以用做摆香槟塔,因为那种酒杯之间的接触面积小,摆出来瘦高瘦高的,不稳固,酒也流不进下面的酒杯里。
4. 香槟塔高度不宜过高
香槟塔摆放的高度不宜过高,应该以新人的身高为标准,塔身搭建四五层左右即可。
5. 仪式中的注意点
事先与婚礼主持人沟通婚礼细节,了解倒香槟酒需要注意的事项,尽量避免出现意外;
如果在婚礼上,来宾中的小孩子较多,需要事先与小孩的父母打招呼,以免小孩将香槟塔碰倒;
搭建婚宴香槟塔时,酒杯最好选择高脚香槟杯。这种酒杯的杯身细长,在注入香槟后会有一种流线型的流畅视觉效果;
在婚礼仪式中,如果倒香槟酒意外倒塌,不要过分的渲染香宾塔倒塌的事实,可以让酒店服务人员悄悄的重新摆好即可;
香槟酒倒完之后,在婚礼仪式中最好不要再移动香槟塔。在婚礼仪式结束后,由饭店的服务员将盛满香槟的酒杯分给来宾。
敬酒顺序
在敬酒时,新人应事先了解嘉宾背景,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并注意敬酒的顺序:首先是主桌,先敬女方父母和男方父母,再敬其他长辈,然后是次桌,亲戚和父母的同事、朋友,最后是与新人同辈的朋友、同学、同事。这样可以避免各类与新郎、新娘有关系的人有意见,也避免遗漏。要把每桌的每个人尽量敬到,以免失礼。
不同酒类的敬法
啤酒:
啤酒是婚宴上常见的酒。倒啤酒时,可一手拿酒瓶,一手拿酒杯,要注意泡沫应该与杯口齐平,切不可溢出。
黄酒:
中式婚宴上黄酒出现的几率会很大。为宾客倒酒时应该身体微微向对方倾斜,以看得到自己的手为佳。自己倒酒时,右手稳固酒瓶,慢慢倒入左手的酒杯中,目光要看着自己的酒杯。
白酒:
白酒度数较高,在上海的婚宴中并不流行,一般会放在主桌或者有领导的桌上。拿盛放白酒的杯子时,不要整手环绕被子,应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杯身一半高的地方,将杯身卡在虎口处,其余三指自然放松,如果要敬酒给别人,要用右手握杯,左手手指轻托在杯底,以示尊敬。
葡萄酒:
在如今的婚宴酒店里,葡萄酒是必不可少的档次象征。西式的葡萄酒饮用礼仪非常讲究,在婚宴上不用苛求全部做到,但以下几个要点还是要记住的:
1. 盛白葡萄酒和香槟的酒杯为高脚杯,手持杯脚下部,以免酒受热升温。
2. 敬酒时可用拇指、无名指、小指握住杯脚下方,中指扶着杯脚,食指轻搭在杯脚和酒杯的连接处。
3. 盛红酒的酒杯杯脚较短,杯身肥大,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杯脚,喝时拿近杯身,手的温度有利于红酒释放香味。
4. 中国人敬酒喜欢一饮而尽,但饮用葡萄酒时不要一次喝完,应一口口啜饮,杯中总是留一点酒。
读《中国酒文化》有感
我不喝酒,甚至讨厌喝酒的人。一个饮酒过度的人,浑身上下散发着颓废,糜烂的气息,这种气息渗透到肌肤里面,甚至连周遭的空气里都弥漫着这种气息。我不明白酒有什么好喝的,啤酒是苦的,白酒是辣的,红酒是涩的,爱喝酒的`是傻子。第一个喝酒的人大概与喝马尿的感觉是差不多的。我也不理解为什么我喜爱的金庸先生总会让他笔下的英雄人物与天同饮,与地同醉,乔峰松鹤楼初识段誉剧饮千杯,令狐冲一醉累月轻王侯,郭襄二八芳龄宴群豪。
直至寒假中读到《大中华上下五千年――酒文化》。流传千古的文化艺术很多都是在酒精的刺激下产生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孔融,印象中是一个谦让恭顺的人,却嗜酒,他曾这样感叹:“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正因如此,这位喜欢思考与喝酒的男人成了一位思想家。东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素有“酒圣”的雅号,对于酒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吾常得醉于酒足矣”,由此写下很多了流传千古的田园诗,“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一生嗜酒,在他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一首《将进酒》更是千古绝唱,以酒入诗,在他为后世留下的诸多作品中,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也是酒徒一枚,在他的诗词当中,散发着浓浓的酒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从古至今,酒催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酒不仅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对于画家、书法家的思绪也有活跃的功能。画圣吴道子,每次挥毫泼墨前总先畅饮一番;风流才子唐伯虎酒尽阑珊后,诗文书画无一不能;张旭酒后狂草飘逸奇妙,逸趣横生,挥毫落笔如云烟。
因酒而出的酒器文化,陶酒器、青铜酒器、漆酒器、瓷酒器、金银玉制酒器,以及延伸出来的酒礼、酒令、酒祭、酒俗无一不渗透于中国千年文化历史中去。
饮酒,大约饮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情怀吧。一种不适合我的情怀。
摘 要:中国关于酒的起源历史悠久。
酒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酒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文化,更是一种社会文化。
本文试图从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的渗透,探讨中华民族中酒的文化功能。
一、酒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
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
《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 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
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
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
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
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
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
“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
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
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
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
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
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
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
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
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
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
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
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
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
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
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
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
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
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
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
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
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
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
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
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
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
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
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
同时。
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
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五、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
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
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
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酿酒科技,,(6):15~18.
[2 ]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 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出版社,1988.
[4] 武占坤,王凤艳.漫话“无酒不成俗”――谈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渗透.天中学刊,6月
[5] 韩伟.汉字所蕴涵的酒文化信息.河南大学学报.第44卷第五期.9月
[6] 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邵阳学院学报.第4卷第2期.4月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阅读答案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 “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尽爵也。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缠琐事,不涉流俗,凸显了闲情。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更见闲趣,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装有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往往表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十年,其时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摘编自朱启新《酒文化中的杯》,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共同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C. 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D. 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3 分)
A. 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用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中弟子事师,饮酒进食也有“左酒右浆”的说法。
C. 《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祝福时持杯一饮而尽,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劝酒时强灌他人。
D. 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透露出的情趣总体而言相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 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干杯”。
C. 杜甫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出了困守长安十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
D. 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寓情于景,成为我国酒文化另一种晦涩委婉的深沉情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试题答案:
1、C (“造型各异”针对的是“古代的酒杯”,而“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针对的是“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属于礼器的饮酒器)
2、C (“寿”是指斟酒祝福,“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3、D (“晦涩委婉”之说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回荡人心”。)
★ 中国酒文化论文
★ 酒文化论文
★ 中国茶酒文化论文
★ 中国丧葬礼仪揭秘
★ 中国现代餐桌礼仪
★ 最全中国餐桌礼仪
★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
★ 中国现代饮食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