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f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既然如此陶渊明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官?
就陶渊明的本性和个人的追求来说,他确实是不慕荣利和忘怀得失的;也是由衷地酷受自然山水,向往田园生活的。可是,他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是从祖祖辈辈就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他那热爱学习,性喜读书的习惯几乎与他的生活相始终,尽管处于极为贫困艰难的环境下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是他的喜好,实际上也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读书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而且是学好本领,充实自我的唯一途径。因为那个时代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往往是工匠所为,受到轻贱,除了儒家典籍和史籍典章制度之外,作为读书人来说似乎没有更多的学习内容了。而那时的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和机会是非常单一的,那就是从政做官,来实现其济苍生,安社稷等政治理想和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而且,官做得愈大,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自身价值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实现其从政做官的愿望,这就需要有真正的本领和必要的文化知识,当然更重要的是强有力的社会关系,通过各种方式(举荐、证辟以及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封建知识分子从政的重要目标。
一个读书人决不可能无目的、无追求地去读书学习,一般都有明确的指向性——从政做官。“余岂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陶渊明遍涉各类书籍,“游好在六经”的奋斗,虽不能说他学习的目标只是为了从政做官,但至少不会排除从政意念的。自称“少时壮且厉”,“猛志逸四海,骞翻思远责”、“或大济于苍生??病奇名之不立??”(《感士不遇赋》),这种壮且厉的志趣,思远飞高举的追求,济苍生的宏愿,慨叹不遇和奇名不立的苦闷,不正表明陶渊明的从政和为官首先考虑的是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宏伟目标吗?与他质性自然“不慕荣利”和“性本爱丘山”的喜好并不悖离,只是他人生追求多面性中的重要侧面而已。有良心、有知识、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从政,不能说就是为了荣利和得失。更不能说与安贫乐道的精神对立。如果一个知识分子始终把苍生社稷置于他考虑问题的'首要位置,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人行为的准绳,结合自己建功立业的追求,这样的廉吏循吏在历史上(尤其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上古、中古时期)还是不少的。结合陶渊明的为人节操和他的人道廉洁的品行,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为官是清政廉明,不慕荣利和忘怀得失的,也是其安贫守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对于陶渊明来讲,他出来做官不能排除的是稻粱之谋,生存的必须。首先,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小地主。祖上遗留下来的不过是“草屋八九间”和“方宅十余宙”。他没有足够的家资为其隐居提供充实的物质条件,自然只好以其所学售与帝王家,换取必要的代耕之禄了。这倒不是我故意贬低他从政的目的,且听诗人是怎样说的吧: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归去来兮辞并序》
这当然是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最后一次为彭泽县令后挂冠归隐时的作品。诗人十分坦诚地表明自己家境贫寒,自己又不善于治生,供家养口,生活艰难才去做官的。陶渊明很诚实,他不掩盖自己的贫困。耕种几亩薄田养活不了一大家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所学的书本知识除了去从政为官之外,实在无法派其它方面的用场。尽管“见用于小邑”等劳务性浊官,为生存计,也只好就之。萧统也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陶渊明在《饮酒》二十之十九中也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颜延之也是这样认识的:“毋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陶征士诔》)指出陶渊明出来做官就象古代的田过为养亲老而事君,毛义为了养活老母而入仕是一样的。
陶渊明做官经历
凡是读书人,“修齐治平”总是他们的理想,所以杜甫说我要“致君尧舜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我要使我的国君成为尧舜以上的国君,所以他的理想就是能够出来辅佐国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陶渊明虽然本性是真淳、自然的,可是他也曾经出来做过官。
陶渊明写《形影神》,考量的就是死生的问题。你活着的意义跟价值在哪里?所以儒家就说,“太上有立德”,最高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德业,千年万世让人们百姓都受到你的德惠,“太上有立德”。象孔子留下来的《论语》,至少从我来说,小时候六七岁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我觉得我终生的受用无穷。“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就是真是做了一番事业,造福给后世的人民。大家知道四川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李冰父子修造了这个都江堰,使得这个江水涨起来的时候可以分流,不涨的时候可以灌溉田园,那真是几千年来造福了四川的农业。“其次有立功”,再其次呢?“其次有立言”,你没有能够立德,没有机会立功,但是你有了著作留下来。所以魏文帝曹丕说“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典论·论文》),文章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事业,你把你的政治理想,你的治国方略留下来了,“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使你声名不朽。你身体虽然朽坏了,但是你的精神、你的思想还留在世界上,“年命有时而尽,”一个人的一生不过百年,我们的年岁、我们的生命都有一个时候会终结,这是必然的事情,“年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你活着的时候就算是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你死后呢?什么都带不走,所以“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也”,都不象文章可以传流久远。
所以古人要想追求不朽,就是有“太上”的“立德”,其次的“立功”,其次的“立言”,而那些读书人所追求的“修齐治平”都是“立功”。那陶渊明的本性呢,他说是“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我从小就读这个诗书,“偶爱闲静”,我喜欢闲静的生活。他本性是喜欢闲静,是任真的、是自然的,可是他毕竟读过书了,所以他也有读书人的“修齐治平”的立德立功的理想。
我们知道东晋末年,天下大乱。我们常常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礼记·大学》),你的财货,其实不止是财货,任何的东西,你如果是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将来一定有不正当的途径失去。我们说武王伐纣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就把商朝的很多制度都改变了,所以武王是“革命”,“革命” 这两个字,不是后来到晚清到民国才有革命的,在中国古代就管武王就叫做革命,他不但把商朝推翻了,而且他改正了商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很多缺点,所以周朝才能够传世久远。所以武王是为了长治久安去作打算的,而很多人打天下就是只看眼前,夺来就享乐,夺来就施暴政,所以这样的朝代如何能够传得长久呢?
陶渊明所生的时代是在东晋,东晋当然是从西晋变来的了,西晋怎么得来的?西晋是篡魏得来的。刚才我说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无君无父、伤天害理,你得到了天下你能够长久吗?所以当西晋得天下以后,它自己的王室就马上发生了所谓“八王之乱”,晋朝的司马家的宗室互相争权,就你杀我我杀你。不仅如此,连西晋的诗人都很少有得到好死的,很多都是在这种政治斗争之中被杀,魏晋之间的嵇康就是被杀死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你去看看他们的传记,大半都不得善终,都是被杀死的。而阮籍是怎么保全的`?他的好朋友嵇康被杀死了,他怎么就被保全了呢?因为这些个政治上要夺权的人,都想拉拢社会上那些有名的知识分子,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当年司马昭就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后来就是西晋的第一个皇帝,攀龙附凤,何等好的机会!可是阮籍不愿意这样做,不愿意卷入到政治的这个漩涡中去,所以他就每天喝酒,借着酒醉来逃避政治迫害。据说他曾经一醉六十日不醒,所以司马昭就没有办法跟他提这件事情,所以阮籍是借着酒醉而保全了自己。
当司马昭后来加封为晋王的时候,要“加九锡”,九是一个最高的级数,“锡”就是赏赐的意思,就是给他很多优渥的特权和待遇。这个司马昭加九锡要“劝进”,就是他表面上还客气推辞,所以还要人写劝进的表文,这个表文就是阮籍写的。所以有人说这个阮籍是清流,怎么替这个篡逆的司马昭写了劝进的表文?他怎么能不写?只是写的时候在里边做了点小文章。他说你有这么大的功劳,你应该接受这个九锡;可是后面就一转,说你对国家建立了这么大的功业,假如你在接受了以后,登上箕山去拜见许由,那真是了不起。箕山许由是谁?说尧的时候,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所以他是暗中有一种讽刺,说你有这么大的功劳,给你这么大的奖赏,你最好将来就象这个许由,让给天下也不要接受,你就不要篡位了。
我们说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晋朝以那么残忍的手段夺取了天下,他的子侄、他的后代,看他们就是这样杀戮夺取得来的,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夺取?所以马上他自己的宗室就发生了“八王之乱”。那中原大乱,所以中国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就侵略进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五胡乱华”,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局面。所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因为晋朝得国之不正当,给天下老百姓带来一场绝大的灾难。五胡十六国时期,那北方就完全沦陷了,所以晋朝的宗室就逃到南方去了,建都在东南的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就是东晋,而东晋开国以后也是战乱不断,当时前后要发起叛乱的人,就有王敦、苏峻、桓温、桓玄等等,这都是有军政大权的人,然后老百姓也起来革命了,当时沿海就有孙恩、卢循起义,而最后夺得政权的,就是平定了桓玄、也平定了孙恩卢循的刘裕。这个刘裕也是有军权的,他把这个中央的、地方的叛乱都平定了,他当然就篡位了,所以东晋就灭亡了。刘裕改国号为宋,为了跟后来唐宋的宋分别开,唐宋的那个宋朝天子姓赵,所以那就叫赵宋;这个天子是刘裕,就叫刘宋。
我上面讲的这些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你是出来做官还是不出来?我刚才说出来做官有几种情况,有的是出于政治上一个“修齐治平”的理想,孔子说了,“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人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你出来做官,不是为了去挣钱拿俸禄的,可是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读书人拿什么养家糊口啊?你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所以有的时候你也是要得到俸禄才出来做官的,所以“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所以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是说“亲老家贫”,所以“起为州祭酒”(《宋书·隐逸传》),就是出来做了一个州官的祭酒,祭酒是掌管文化活动的。那是哪个州的祭酒呢?陶渊明是江西人,是浔阳柴桑人,当时属于江州,所以陶渊明因为“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是在江州。
陶渊明有一首诗曾经写到这一件事情,他说“是时向立年”(《饮酒》二十首之十九),那个时候我的年龄正是“向立”的年岁,“向立”的年岁是多大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所以“向立”年是他差不多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可是陶渊明一出来做官就觉得格格不入,觉得很难过,他曾经给他的儿子留下一封信,他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他说我这个人性情刚直,就是不会敷衍,不会做虚伪的事;我的才能也很笨拙,你要看陶渊明写诗当然一点也不笨拙,是做官的才干太笨拙了,是不是?那是两码事。
陶渊明后来不做官了,就去种地。种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旱涝各种灾害,所以他常常忙碌工作了一年,但是没有很好的收成,所以陶渊明说“夏日长抱饥”(《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天常常是挨饿,因为秋天才有收成,而秋天收获的粮食到夏天都快吃光了,“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并序》),新的粮食还没有收,旧的粮食都吃完了,所以“夏日长抱饥”,常常是挨饿。冬天的寒冷的夜晚,“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没有厚的棉被,所以挨冻。你想啊,别的你说怎么样还是离你很远,可是挨饿跟受冻是你自己最切身的痛苦,所以他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说饥冻虽然是这么切身的痛苦,我还是不愿意出去做官,因为“违己交病”,你要让我去做官,每天跟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每天要我逢迎拍马,要我眼看着他们贪赃枉法而不能说一句话,那个时候的痛苦比饥冻更厉害,“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所以他很快就辞职了。
我刚才举了苏轼的两句话,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陶渊明中间也还出来做过几次官,陶渊明的传记上说他还曾经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那什么叫镇军参军,什么叫建威参军?镇军、建威都是将军的名号,他做过镇军将军的参军,也做过建威将军的参军。那镇军将军是谁呀?建威将军又是谁呀?陶渊明是给谁做了参军?从历史上考证,这个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是在江州这里的军政长官,谁做过江州的军政长官?桓玄、刘裕。刚才我们说了,桓玄刘裕都是篡逆的,桓玄造反,刘裕把他平定了;桓玄平定了,刘裕有了军权就篡位了,就把晋朝给推翻了,建立了他的刘宋朝廷。有人就说,以陶渊明之清高隐逸,难道给这些叛逆的桓玄刘裕做官吗?可是很不幸的就是,你如果真是从历史上考证,当时在江州前后做军政长官的就是桓玄跟刘裕。
陶渊明所生的时代是晋宋之际,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苏东坡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因为陶渊明三十岁左右曾做了一次官,很短的时间就回去了;他曾经给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做过参军,有的人也不承认,就替陶渊明解释,说这“镇军”错了,不是镇军将军,是“镇北将军”吧?大家就给他改,改来改去的,不要让他跟桓玄刘裕做官。可是这不能随便改,就跟这诗不能改一样。陶渊明真的给他们做过官,而给他们做官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刚才我就说了,求仕有的时候是为贫,有的时候不是为贫,是为了什么?为了“功”。陶渊明给桓玄出来做官,为什么?所以陶渊明这个人虽然简单,可是他非常不幸,生在那样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所以你要讲他就要牵扯到这些杂乱的背景。
我们说司马氏是东晋的皇族,当时掌权的是司马道子和他儿子司马元显,皇帝的大权旁落,所以桓玄就起兵,他当时有两个名义,一个是讨伐司马道子、司马元显,这是所谓“清君侧”,就是皇帝身边有了专权的小人,我们替皇帝清除他们;一个就是平定当时沿海的孙恩卢循的起义,这样他就出师有名啊。所以当桓玄刘裕那个篡逆的野心还没有显露出来以前,他们是为国家平定战乱,所以陶渊明是参加了他们。而且陶渊明参加桓玄还有一个关系,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经是桓玄的父亲桓温的部下,所以当桓玄要起兵,说是“清君侧”讨伐司马道子父子,说是要平定海边的叛乱,这个陶渊明当然可以参加。
陶渊明不是没有立功之心,他也有立功之心。我们再看一首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五首,“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说我想到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快乐的事情,可是年轻就是快乐的事情,“欣豫”就是内心充满了欣喜,充满了和乐,“猛志逸四海”,我当时也有远大的志向,想立一番功业,“骞翮思远翥”,“翮”就是鸟的那个很硬的翅膀,“搴”是举起来,我也想举起我的翅膀“远翥”,就是飞到远方去;陶渊明还有一首诗,《拟古》九首的第八首,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所以从这些个地方来看,陶渊明少年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要建立一番功业的心。
那现在我们就知道,陶渊明第一次做这个江州祭酒是因为“家贫”,孟子说的“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特别是因为他的母亲年老,他要奉养父母,出来做官是应该的。那么后来他做了两次参军,这个就不是单纯的因为“家贫”了,这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份建功立业的心。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白白地过一辈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总是“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而现在桓玄起兵要“清君侧”,要讨平叛乱;刘裕的起兵是要平定桓玄,也是要安抚国家的,所以他就做了两次参军,那是为了功业。
可是真是很不幸,马上桓玄跟刘裕的本来面目,那种篡夺的面目马上就暴露出来,所以陶渊明出仕都是很短的,只做了一任,几个月,马上就不做了,他见机而退了。那陶渊明毕竟是无以为生了,而且陶渊明至少有五个儿子,那他怎么样养活这一家人呢?所以陶渊明没有办法还是出来做官了,做什么官?就是求为彭泽令,他就出来做了彭泽县的县令。陶渊明自己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宋书·隐逸传》),“弦歌”是一个典故,说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宰”是治理,就是在武城这里做县官。子游做武城宰,有一天孔子路过这里,一进县城,就“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到处都是念诵、吟诵的声音。弦歌之声,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弦诵的了,就是这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所以能够用文化来治理一个地方就叫弦歌,陶渊明说我希望做两天县令,我也在这里边做一些个文化教育,除此之外,我也可以为“三径之资”,“三径”就是三条小路,就是我可以做两天县官,带点钱回去盖两间房子。
所以苏轼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他觉得不对了,他做彭泽令一共多少天?“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序》),只做了不到三个月就辞官不干了。陶渊明就是穷的时候也想出来做点事,亲老家贫,就出来做官;但是他“质性自然,”他的本质、天性是喜欢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他说我的天性喜欢自然,不是用矫饰勉强来的。所以他后面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我就是宁肯挨冻受饿,也不能再忍受官场上的污浊了,所以他“在官八十余日”,就辞职不做了。所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陶渊明写过一首乞食的诗,旧谷已尽,新谷未登,“夏日长抱饥”,所以就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他自己粮食收获了,就杀鸡煮黄米饭请他的邻居、老朋友来一起吃饭,“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不错,“真”就是陶渊明的本色。
拓展阅读:陶渊明童年故事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书记,老爹也是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陶渊明的五次做官经历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共有六次当官的际遇,其中有五次也确实当上了官,只是当官的时间比较短,官当得比较窝囊罢了。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及他的诗《饮酒》的人,想必会对他厌弃官场、倾慕田园生活的性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生来就具有这种性情的吗?
答案是:否。
其实,在他辞去彭泽县令之前,他一直是一个在官场和田园间游走的举棋不定的人。
第一次当官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其时他29岁。他出去当官的目的,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想挣点俸银补贴家用。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庶母卒,其后家园又为人所侵占。所以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他第一次当的官是江州祭酒,管理的是三国以来形成的民间宗教团体五斗米教的科议事务。由于不屑于低声下气地逢迎上司,不久他就辞去了江州祭酒的职务,回到他的故里豫章郡康乐县(今江西宜丰县)义钧乡的南山一带,过起了田园生活。
不久,州官又下令召他为主簿,专门处理官府的文书事务。陶渊明接受了第一次当官的教训,将这推辞了。
第二次当官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到五年(401),时间长达三年。当时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看中了陶渊明的.文才,召他为军府参军,掌管军中的文书簿籍。虽然身在军营,但他的心里还挂念着他的家人,他的田园生活。自晋安帝隆安四年底至次年7月末,他先后以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为借口,两次回浔阳老家探亲。隆安五年的冬天,他的亲生母亲孟氏去世,他于是借口回家乡居丧,干脆离开了桓玄的军营。
第三次当官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三四月间,其时陶渊明服丧期满,正想找点事情做做。于是被当时的镇军将军刘裕召为参军,东下京口(今江苏镇江)赴任。这一次的军营官场,仍然没有栓住陶渊明的心。他终于还是离开了军营,回到宜丰故里,过起了“耕植”的田园生活。
第四次当官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三月,当时的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想找一个可靠的人替他去京城递交一份辞职表。听说陶渊明是东晋名流陶侃之后,又曾为刘裕参军,故特示以“惠爱”,送给了他一个“参军”的虚衔,派他持表出使京城。陶渊明心里看不上这个闲职,但由于“耕植不足以自给”,人穷志短,也就顾不上闲职不闲职了。想不到他完成了出使京城的使命之后,这“参军”一职也自然解除了。以前都是他炒别人,这次却是人家炒了他的鱿鱼。
第五次当官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秋八月,应辟为彭泽县令。对这个“七品芝麻官”,陶渊明本来就没看上眼。只是因为当县令可以挣钱养家糊口,外加挣点喝酒的小钱罢了。因此,当他又碰到被迫逢迎上司的违心事又适逢胞妹去世时,终于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和“回家吊丧”为由,自解印绶,归隐田园。而自此之后,他就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直到老死。
爱要大声说出来
爱要大声说出来湖南省邵阳师范附小四年级 苏文希
那天,我与几个伙伴在玩。有人说,让大伙回家对父母说:“我爱你们!”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保证完成任务!”
我兴冲冲地跑回家,对着妈妈大喊:“妈妈,我……”不知为什么,“爱”字刚要吐出口,我的脸刷地发热,嘴巴像封上透明胶一样,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没有完成任务的我,绞尽脑汁想对策。我想喝点水壮壮胆,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五杯水。这时,爸爸回来了。他一开门,我就站在门口大声说:“我……哈哈哈……”我莫名其妙地笑了起来。爸爸也跟着笑起来:“这孩子,今天怎么了?”
吃晚餐时,一家人坐在一起。我忽然想到,生病时,妈妈为了照顾我瘦了一大圈……我顿时觉得底气十足,心想,这次我一定能成功。我鼓足勇气,真诚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爸爸妈妈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惊喜万分地说: “宝贝,我们也爱你。”那顿饭我们吃得很香很香。
(指导老师 徐正英)
点评: 简单的“我爱你”这三个字, “我”尝试了三次,最后想到妈妈的'爱, 才“鼓足勇气”说出口,真不容易。小作者细腻地写了自己不敢表达时的窘态,完成任务后的惊喜,让“我”切身体会到“爱要大声说出来”,真棒!
妈妈是位小学教师,每到教师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来临的时候,她现在的学生和曾经教过的学生就会亲手制作贺卡或者发个朋友圈祝福她,每当她拿到贺卡或者看到朋友圈的祝福时,就会笑得合不拢嘴,甚至还会流眼泪。我问妈妈为什么笑着流眼泪呀?她说,那是幸福的眼泪。原来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会让人觉得幸福呀!
我也很爱我的妈妈,说起我的第一份母亲节礼物那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在“母亲节”那一天为妈妈亲手做过一串项链,那是一串用彩色的吸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再修剪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最后用线把小吸管串起来的项链。在修剪的时候我对三角形吸管说:“祝我的妈妈身体健康!”;对正方形吸管说:“愿妈妈永远年轻漂亮!”……在最后把线打结的时候,我没拿住线头,彩色的小段吸管洒了一地。我不气馁,继续穿,最后终于完成了一条漂亮的彩色项链,这也是我第一次亲手做礼物送给亲爱的妈妈。
当我把项链递给妈妈的时候,妈妈竟流泪了,她抱着我说:“浩源,你真的长大了!”妈妈戴上了我为她亲手制作的五彩项链,照了照镜子,又对我说:“谢谢儿子,我一定会珍藏着!”第二天,妈妈还真的戴着项链去上班,逢人便问:“漂亮吗?我儿子做来送我的。”不戴的日子,妈妈就把项链放在她的宝盒里珍藏着。当然,这么特殊的日子怎么能不发微信朋友圈晒一晒呢!当妈妈快乐地读着叔叔阿姨的留言时,又一次笑着流泪了!
爱妈妈,不需要多贵重的礼物,但爱要大声说出来,一声我爱你,就像一股暖流注入心间,晒一晒幸福,就像阳光洒遍大地。
鸟在飞,天在茫,天地自悠悠;风在吹,人在走,彼岸向风铃。有一种美丽,叫美不胜收,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爱,叫母爱,要大声说出来。
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很少和老师同学说话,甚至和亲人也没有多少言语。自上了高中之后,整天沉浸在书本的世界,漫游在题目的海洋中,话语更加少了起来。我一直在努力做着自认为很重要的事,却不知身后人期盼的眼神,那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地去吃饭,在洗碗时,无意听到同学的一段话,今天是母亲节,你知道吗?当然知道了,我还给我妈妈买了礼物呢?我也是我要给我妈一个大惊喜嗯嗯,看着同学脸上洋溢的高兴的笑容,想想之前的母亲节我一个礼物都没送。甚至连一声母亲节快乐都没有对她说,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大声说出我的爱
不知怎的,上午的课过得如此之快,眼看还有十分钟就要放学了,我竟反而担心起来。担心不知如何跟母亲说,有人可能会笑,就一句话都不敢说。是啊,一句话对于我这样内向的的确比登天还难
呤一阵铃声使我变得更加紧张,平时吃饭最积极的我竟然最后一个离班,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如此恐惧。母亲在楼下等候多时,她远远地看到了我,我也便加快了脚步,今天怎么这么慢,老师将你留了?不是。我小声答道。那是为什么?我我无言以对便假装埋起头吃饭,她见状,便也没有继续问,只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我,我和母亲都保持了沉默,那时,时间不是那么地漫长,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妈,今天是母亲节,祝你节日快乐!坐在我后面的东东突然将她准备已久的礼物拿出来送给她妈妈;母子两脸上洋溢的幸福。这时,妈妈对我说道:李潇,你知道吗?你姐姐今天给我送了几朵康乃馨,还祝我生日快乐呢我知道母亲的'意思。可是,我却还是无动于衷,仍然埋头吃饭,一言不发,当时的我内心是如此地纠结,我和母亲之间又是沉默
饭,终于吃完了,就在母亲收拾碗筷准备离开时,不知那来的勇气,我叫了一声:妈,就在母亲听罢,回来望向了我,我看到她的目光里满是期待。可是,我迟疑了一会儿,那股勇气又消失了,我晚上想吃稀饭,这时我看到妈妈是如此地失望,她只嗯了一声便转身离开了。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心里真的好后悔,后悔我竟没有说出那句话,那句简单而又意义深重的我爱你!
事至如此,我一直都在责怪自己的不争气。似乎天下的母亲都在扮演同一个角色等待者。她们在默默支持儿女的同时,又在无边无际的等待,等待儿女的回答,所以,别让她们等太久。爱,要大声说出来!
★ 陶渊明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金刚怒目
★ 陶渊明 饮酒
★ 惜时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