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老挝传统节日塔銮节(共含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光合作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塔銮节为时半个月左右,每年佛历十二月(公历11月)举行。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僧侣络绎不绝地前往塔銮朝拜,佛教徒们也携带各种食物、香烛、鲜花、钱等,纷纷到塔銮寺斋僧礼佛,聆听高僧诵经说法,祈求好运。国家要员要在塔銮的佛像前举行宣誓仪式、饮圣水仪式和参加游神活动。夜间的持烛绕塔仪式是节日的高潮,队伍的最前方是乐队,之后是手持点着香烛的僧侣和善男信女们,游行队伍绕塔3周,最后向着塔銮寺跪下膜拜。
塔銮介绍
塔銮是一座佛塔的名称,位于老挝首都万象东部,是老挝的佛教圣地,也是老挝国家的象征。在老挝语中,“銮” 意为 “大” 或 “皇家”。塔銮意即 “皇塔” 或 “大塔”。塔銮节因在塔銮举行而得名。塔銮节是万象市规模最大,场面最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在王国时期,塔銮节仪式由国王或王储亲自主持。节日的第一天,国王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塔銮膜拜,聆听高僧诵经,在塔銮佛寺举行布施斋饭仪式。
节日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在塔銮广场上举办博览会,除老挝本国的展品外,还有中国、越南、印尼等国种类繁多的日用品、农产品、工艺品等等,前来购物的人川流不息。另外,还有文艺、体育等各种表演活动,整个塔銮广场上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塔銮资料
塔銮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以北的瓦塔銮寺的北面,距市区 5 公里,本为瓦塔銮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此寺,所以人们通常只称塔銮,是老挝的佛教圣地。
塔銮是一座老挝人引以自豪的风格独具的建筑物,它的建筑造型、布局和结构都享有盛誉。塔銮的全部建筑为灰砖结构,由一个主塔和 30 个卫星塔组成。塔基是 3 层,最底层东西长 61.30 米,南北宽 58.48 米;四面各建一座膜拜亭;中层建有 30 个小塔,像卫星一样环绕在主塔的周围;主塔建在第三层上,主塔的下部也是 3 层,为正方形,上部为圆形,塔尖是锥形,高耸入云,直插云霄。主塔顶部镀金,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光辉夺目。
塔銮意为皇塔或大塔,始建于公元 737 年,也有人说建于三世纪、四世纪初、六世纪,还有人说是 多年前阿育王所建。此塔初建时只是一座小塔,建在一个四方形的石墩上面。
1566 年,澜沧国王塞塔提拉在小塔的基础上建筑大塔,并在大塔周围建造了纪念佛祖 30 种恩泽的 30 座小塔。塔建成以后,被国王命名为“帕塔舍利洛迦朱拉玛尼”,意思是佛祖骨塔,塔下埋有佛祖的舍利骨。由于这座塔是国王所建,所以老挝人习惯于称它为“塔銮”。塔銮在 18 世纪时曾多次遭到破坏,现存的塔是 1930 年按着原来样子重新修建的。它作为佛教圣地,在老挝人民心目中被视为神圣之地,每年 11月间都在此举行塔銮盛会,是民间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是全国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节日。1957 年还在这里举行过规模盛大的 2500 年佛诞祭礼。后来曾在一年一度的塔銮盛会期间,在塔銮广场举行“塔銮国际博览会”,我国应邀参加过 7 次。
寒衣节,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代,时间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俗由来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 “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祭拜活动
烧寒衣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其他风俗
汉族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汉族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以往的腊八节都是过的香香甜甜,可是今年的腊八节过是那样的别具一格。
事件一:撕不破的“衣服”。
昨天爷爷泡了许多豆子,有红豆,黄豆,绿豆,蚕豆,黑豆、芸豆……我准备晚上把泡好的芸豆皮包下来,因为那样味道会更好。可是,意想不到的是,豆皮像粘在上面似的,不肯下来,我着急了,直接一口啃下去……
结果可想而知,皮和豆一起被我咬下来,嘴里有一点苦,还有点甜,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味道。爷爷告诉我,包皮时千万不要着急,要有耐心,我又拿起一颗豆子,用手一点一点抠开皮,虽然凸凹不平,但是,我认认真真做了,让我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事件二:腊八粥糊了,情谊却很浓。
早上奶奶做腊八粥时,一不留神把粥熬糊了,我放了好多糖,还是遮盖不住糊的味道。
可是,尽管腊八粥的味道欠佳,但是每年那份浓浓的亲情是无法改变的。也许上一年有太多的不愉快,太多的委屈、冤枉,但是在此刻都化作一缕缕轻烟,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只有幸福与美满伴随身边。
快乐腊八,快乐喝粥,快乐送祝福!这个腊八虽然有些“特别”,但是,祝福依然环绕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伊利亚节在8月2日(俄历7月20日),节日这天,男人们既不能下地干活,也不能在家干活。
日期
伊利亚神是很受俄罗斯东正教教徒尊敬。传说他诞生在巴勒斯坦的法维格城,长大后,为拯救受苦受难的庶民,他与暴君进行了勇敢的斗争,成为古犹太雷神、电神及其他天空力量神的综合形象,传入俄罗斯后,与斯拉夫雷神、电神融合为一。人们习惯认为他是总管雨、雹、雷、电的神。
庆祝的简介
这一天开始季节变换,中午前是夏天,中午后是秋天。民间称:“伊利亚节到,大雨跟着来。”在这之前禁摘苹果。7月末8月初正是粮食成熟季节,是农事活动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农民最担心的冰雹、大雨、雷电等自然灾害多发时期,因此,人们对伊利亚神备加敬畏。
节前,人们攒钱购物,准备过节时敬神。教堂里,人群熙攘,大家尽量地赞颂伊利亚神,为他献上羊腿、蜂蜜、啤酒等各种供品,祈求他保佑丰收,一直要热闹二三天。这一天不能堆干草垛,否则,据说不是雷劈人,就是电烧村。但姑娘们要穿节日盛装去摘苹果,小伙子们只能帮忙,不能动手采摘。
濯足节(Maundy Thursday) ――基督教纪念耶稣建立圣体圣血之圣餐礼的节日。因礼仪中有濯足礼而命名。源出于拉丁文mandatum,原意指授权、委托。因在复活节前的星期四举行,又称“圣周四”(Holy Thursday)。根据耶稣在受难前夕最后的晚餐上为十二门徒洗脚所做出的榜样而定为节日。
教会规定在该日举行濯足节,一追随耶稣谦卑、仁爱之举来完成其授权的事业,实现其新约。天主教纪念仪式包括在上午的弥撒中祝圣圣油,以供全年之用;下午4时至9时举行弥撒和濯足礼,然后列队恭奉圣体在教堂内游行到一特别祭台,教徒可在此朝拜圣体直至受难节纪念礼仪的开始。
典故
依新约圣经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受难前,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约12:12),他安排两名门徒至城里准备逾越节的晚餐(可14:13~16)。当天晚上,耶稣和十二门徒到晚餐地点(可14:17),耶稣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盆里,逐一为门徒洗脚,再用腰间所束的手巾擦干(约13:4~5),耶稣为门徒洗完脚后,穿上衣服坐了下来,对门徒解说:“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帮你们洗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吩咐你们照着我所作的去作(约13:13~15。席间耶稣指出门徒中有一人将要出卖他,他必如圣经预言所写死去(可14:18~21)。用餐时,耶稣拿起饼祝祷,剥开分送给门徒食用,并说“这是我的身体”(可14:22)。耶稣拿起酒杯祝祷,递给门徒们轮流饮用,又说“这是我立盟约的血,为世人所流”(可14:23~24)。餐后,耶稣被犹大引来的军队、祭司长、法利赛人差役等众捆绑带走(约18:2~12),第二天清晨,在犹太人的压力下,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执政官本丢・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十字架钉刑致死,这日是预备日(星期五)(约18:33~40、19:1~34)(可15:1~37)。
起源
16世纪意大利画家吉安弗朗切斯科・潘尼画作《康士旦丁受洗》。早期基督教信徒,没有在明确的日期来庆祝与纪念耶稣复活,由于福音记载耶稣于犹太人预备日死亡,安息日的次日复活,也是圣经所说“一周的第一天”(如今的星期日),故基督徒称这一天为“主的日子”或“主日”,进行集会并纪念基督的复活。2世纪时东方教会习惯于犹太人的逾越节,其他教会则定于逾越节后两周的主日,来纪念耶稣的复活[12]。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于3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后,325年君士坦丁一世为了调停争论,选在尼西亚召开了“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 ”,由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的代表维特(拉丁语:Vitus)及文森略(拉丁语:Vincentius)共同任主席,有三百多位主教出席,会中有两项重大决议,其一为明定了复活庆典的规定[13]:所有基督徒都该在同一天庆祝,不该随从犹太习俗。在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星期日举行 。
濯足服事
濯足服事或称洗脚礼,是天主教会(又称罗马公教会)、东方基督教(包含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与东方亚述教会等)、以及新教(圣公宗固定举行、其他教派没有一定),在濯足节当天的重要仪式。20世纪初期,皇室政权仍在时以前,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与西班牙王国的波旁王朝,也会在每年的濯足节,举行濯足服事活动。
天主教会系据《罗马弥撒礼仪(拉丁语:Missale Romanum)》一书,自从1570年开始明订,各地教会于濯足节当天的圣餐弥撒后,应举行濯足服事,后于1955年经教宗庇护十二世修订为在圣餐弥撒中举行。仪式的进行,会在适当地点放置椅子,供选定受洗的人坐在椅子上,人数没有规定,然通常是十二人,由教役带领入坐,司祭在教役协助下,逐一替各人洗脚。
东方基督教是在各区的大型或特定教堂,依循《圣经》记载,于濯足节当天“最后晚餐”仪式后,盛大进行濯足服事,由主教或资深教牧,为十二名长老或执事洗脚,重演耶稣为十二门徒洗脚的故事。
寒衣节是不是传统节日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拓展阅读】
寒衣节的传说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中国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5] [2-4] [1]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 “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江苏“红豆饭”传说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中国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寒衣节是不是传统节日]
卯节又称“歌节”。水族民间节日。流行于贵州三都县和荔波县部分村寨。每年水历九、十月(家历五、六月)择一卯日举行。当天,青年男女打着伞,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游玩。晚上,人们汇集村寨广场,击铜鼓、敲皮鼓、吹唢呐、演出传统的花灯剧等。还邀请客人饮宴。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卯节的日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流行于一部分不过端节的水族生活地区,节期为四天。按古老的遗俗,以水历九、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开始,按不同地区先后分四批逢卯日轮流过节。
水历十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过节逢丁卯日会招致旱象虫灾与瘟疫。卯节的分批在很古的时候就约定俗成。水家节日歌唱道:“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坨的卯,第三卯:水扒浦卯,第四卯:九阡卯。九阡宽:吃卯殿后”。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传统习俗
卯节的前三四天,水家人就像汉族人迎大年一般,开始动手洒扫庭除,打扫卫生,将阳尘撒放稻田里(水家人认为阳尘能杀虫)。寅日为年终除夕,这一天要认真清扫房屋院坝,为祭天敬祖摆上鱼、肉酒、饭等供品,并且要准备丰盛的佳肴款待宾客。这时凡过卯节的村寨,都会敲起铜鼓、皮鼓,或唱起阵阵歌声,入夜不止。
卯日是节日活动的高潮。新年初一的卯日盛行着赶卯坡青年男女唱对歌的习俗。卯坡是经过多年遗俗选定下来的,专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场所。一般多选在一个依山傍水地势较宽,能容纳过节还是促成青年男女婚事的日子,过去水族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较深,平时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即便私下里有了相爱的对象,也不能自由往来。只能在必要的时候,托自己的熟人,如家中的姐妹等去暗地传递一定的相爱信息。而在卯节这一天对歌却不受这种限制,青年男女都可自由选择自己心爱的人去对歌。只要两人唱得合心合意,事后只要由男方家带着猪、酒、糯米等认亲礼品前去认亲,选好了婚期便可成婚,一般家中很少干涉。
节日之夕,家家笑声朗朗,碰杯之声不绝于耳。铿锵的铜鼓和浑厚的皮鼓声响彻水寨。水家人一边喝着醇香的糯米酒,一边唱着比米酒更香的“姨娘歌”。每个水族寨子都设有“歌堂”,女歌手和伴音姑娘坐在房间里,男歌手与同伴、听众坐堂屋中,欢歌达旦,甚至连绵数昼夜。
按照水族的族规,凡过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节。
卯节的起源
身着盛装的水族少女在卯节上悄声耳语卯节的起源来自一个神话故事。传说远古时候一支水族的祖先来到荔波定居,禾苗忽遭严重虫灾,人们束手无策,眼看颗粒无收。这是,水书先生陆铎从天而降,指示人们扫积屋内烟尘撒在禾苗上,终于除去了害虫。人们庆胜利,聚而欢歌,代代沿袭便形成了卯节。
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过“卯节”的这些村寨把水历九月或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作为新年节日,叫做'借卯',意为'吃卯'。按照水族的族规,凡过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节。
关于这种风俗。较一致的传说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两个儿子,哥哥被分住到上边的内外套地区,弟弟被分住到下边的九阡地区。原先约定好,丰收后到祖公处团聚庆祝。后来感到相距路远,往来不便,就决定哥哥过端节,弟弟过卯节。时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过节。
白节(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内蒙古蒙古族的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时间大致相符。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祭,敬奶茶,敬酒。
查干萨日,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白节。是蒙古族的“春节”。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
蒙古国白节与藏历新年相同,蒙古国有自己的蒙古历,也就是过蒙古历新年(白节)。习俗与内蒙古蒙古做过年习俗相同。
节日习俗
现在蒙古族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除节日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以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外,佛教传入后敬献洁白的哈达,待续至今。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大壶节又称为圣水沐浴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印度教集会,也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大壶节源自印度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印度教神明和群魔争夺一个壶而大打出手,原因是壶里装有长生不老药。结果不慎把壶打翻,四滴长生不老药于分别落到印度的阿拉哈巴德、哈里瓦、乌疆和纳锡四地,因此这4座城市分别每3年庆祝一次大壶节,也就是每个地方要相隔才举行一次,所以是难得一见的宗教盛事。从1月9日开始,为期42天。在节庆期间,印度教徒在恒河沐浴,清洗旧日罪孽。
起源
“大壶节”(Kumbh Mela),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印度教集会,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其名称源自印度古老的神话传说。大壶节每6年在阿拉哈巴德举行一次,持续6周之久,每次都有多达7000万信徒来参加这个节日。数以百万计的信徒都在节日之际前往恒河与亚穆纳河(Yamuna)这两大圣河交汇处沐浴净身。
“大壶节”每次择一在印度四个城市(安拉阿巴德、赫尔德瓦尔、乌贾恩、纳西克)举行,另外每六年在安拉阿巴德和赫尔德瓦尔举行半礼,每三年一次小礼。
名称来源
大壶节Maha Kumbh Meka 或 Great Pitcher Festival
相传印度教神明和群魔争夺一个壶而大打出手,原因是壶里装有长生不老药。结果不慎把壶打翻,四滴长生不老药分别落到印度的阿拉哈巴德、哈里瓦、乌疆、和纳锡四地。时至今日,这4座城市平均每3年轮一次来庆祝大壶节,而在这4座城市中,又以阿拉哈巴德公认最蒙神明庇佑,因为当地是印度3条圣河的汇流处。
虔诚的教徒自此每12年会到位居恒河和亚姆纳河汇流点的阿拉哈巴德沐浴,祈求洗清身上的罪恶。因此,大壶节每6年在阿拉哈巴德举行一次。
历史记载
大壶节始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但出生于公元七世纪的一名中国旅游家在游记里提到过阿拉哈巴德。
主要活动
印度“大壶节”除了信徒和苦行者们,还有大批的圣人,包括尊者、上师、瑜伽修行者也汇集在此。而那些从山里前来参加节日的苦行僧们,在此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每天除了冥想,祈祷,就是为前来膜拜的信徒祝福。因为许多信徒相信,前来膜拜这些“活生生的神明”,能得到宗教力量,甚至有些圣人还具有相当的神力。
例如,透视力或读心术等,有些人靠极端的冥想和瑜伽修行,增加精神力量,从早到晚都有诵经声,他们居住的营地充满了宇宙力量的氛围。
苦行者们衣食无欲,一切归零;身体涂灰,进入一种不朽的世界;他们选择简朴的,与尘世隔绝的生活,以此摆脱人世间纷争的痛苦。还有许多上师,成为苦行僧后从未剪过头发,那些沾满了牛粪和灰尘的头发,足有十几尺长,他们希望以此对精神境界充满一种特殊的投入和记忆。
活动流程
大壶节由地位最为尊崇的印度教圣人们揭开序幕。而后,身披花环、佩戴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的教士敲响恒河河畔的大鼓,信徒们随后齐声高唱古印度武士上战场前的歌曲《为毁灭之神欢呼》。两名最德高望重的圣人会被信徒抬着出现在恒河岸边,成千上万名兴奋的朝圣者向两位圣人身上投掷花环,圣人则将花环再掷还给朝圣者,得到掷还花环的朝圣者欣喜若狂,因为圣人触摸过的花环被印度教信徒视作极为珍贵的宗教纪念品。这两位圣人在红黄相间的巨型太阳伞下,率先将恒河河水撒在自己的头上和肩头,这意味着,普通的朝圣者可以开始“神圣日”沐浴了。
大壶节期间,所有印度教信徒不论分支、不分种姓、无论男女老幼,纷纷进入恒河中接受洗礼。前额抹上了油彩、双手合十作祈祷状的虔诚信徒,集体涉入水深及膝的恒河中。信徒们在恒河中边沐浴边祈祷,相信圣水不但能洗涤肉体的疲惫,洗涤现世的罪孽,还能清除灵魂的污垢,摆脱苦难,从生死轮回中得到永恒的解脱。
在整个活动期间,各地的信徒在这里过着最艰苦的生活,他们住在帐篷或修行所里,吃最简单的素食,每天在恒河里净身沐浴,彼此施与无私的爱与关怀。傍晚时分,河边会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花朝节又称 “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西方花神节
5月1日。是西方各国庆祝花神的节日。各国有不同的节名,庆祝活动也不相同。在英国被称为“五朔节”,人们围绕着象征生命与丰收的五月柱跳舞、游戏,并选出五朔节女王。在希腊叫做“迎春节”,人们把用鲜花编成的花环挂在房前。在芬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叫做“春节”,意即庆祝春天的来临。古罗马的花神节,是为了表示对罗马神话里的费罗拉的尊敬而设立的,费罗拉是古罗马人所崇拜的花神,也是罗马神话中青春的象征。在节日的这些天里,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会将自己打扮一新,装饰着玫瑰花,来到大街上通宵达旦的畅饮,载歌载舞。
花朝节概述
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花朝节历史
我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这一点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洛阳)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盛况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而吴自枚在《梦粱录・二月望》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详引。在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旧时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如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亦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人张春华在其《沪城岁事衢歌》一诗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花朝节习俗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或红纸束缚花枝,许多养花人家亦将彩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谓之“赏红”或“护花”。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众多的花农花贩及从事其他种植业的农民,率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类似今日花展的“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在广西龙州、宁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节这天聚集平坝对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迄情深意浓处,则互抛绣球,流连忘返。
传统的花朝节如今已流变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令性花市花展,群众性的赏花风潮往往经月不退,远远超过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这一传统习俗的来历,竟是掩映迷离,令人看不清楚。
★ 老挝文化之旅
★ 天堂老挝散文
★ 《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