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喂你小鱼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共含7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喂你小鱼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

篇1: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

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

高句丽民族,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国力不断增强,并吸收融合了大量其它民族的人口.在高句丽政权灭亡后,高句丽人除部分迁居中原地区,大部分融入其周边各民族之中.

作 者:宋福娟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1) 分类号:B82 关键词:高句丽   H   新罗  

篇2: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1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

[1] [2] [3] [4] [5] [6]

篇3:初二人教版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初二人教版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学生能够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来思考今天民族平等原则,从而培养古为今用的迁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材料,以及概括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等,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学会正确的评价北魏孝文帝这个人物以及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学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正确意识。通过孝文帝改革发挥的积极作用,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

2.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通过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精神。

2.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教师点拨法: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精要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4.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提高课堂学习趣味和效率。

5.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约5分钟) 1.引疑: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吗?”我们知道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2.辨认:PPT出示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的图片

3.问题: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学生辨认食物,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猜测产地(教师由此问题引入本课时的主题──北方民族的融合(板书))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和事物,引入本课,贴近生活

问题的提出,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一(约7分钟): 融合的前提──民族迁移与杂居 情境创设1:出示图4-6、4-7,

设问:1.结合课文和图4-6,思考:曾经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所在关中地区出现什么状况?这种状况说明了什么?

2.根据图4-7,说说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和分布状况?

情境创设2:出示中华民族分布图,思考:

设问:1.请找出图中与上述五个古老民族名称一致的一个民族

2.其他几个民族到哪里去了呢?

3.这说明“五胡”的内迁与杂居,会带来什么现象?

板书:“民族内迁”

1.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发现东汉末年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内迁

2.学生观察古今两幅少数民族分布图,得出民族的内迁会引起民族融合的趋势,顺利过渡

通过呈现图片、地图等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分布、融合和变迁。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综合能力,也再次强化主题
环节二(约3分钟): 融合的表现──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 情景创设3:

1.出示一组汉族座椅,请学生描述变化

2.再分别出示一组关于饮食、服饰、生产方式的壁画。思考:民族融合带来了什么变化?

3.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4.试着请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板书:“民族融合趋势”

1.学生根据汉族座椅的变化,体会民族融合带来的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自己了解的民族融合的产物

3.学生大体讲述“民族融合”的含义

通过呈现图片、资料等情景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环节三(约20分钟):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学习:北方的统一

1.结合中国朝代纪年表,画出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的示意图

2.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

3.思考: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板书:“北魏的统一”

小组探究:结合阅读卡,地图,讨论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板书:“迁都洛阳”

情景创设:出示相关图片、文字和表格

小组讨论:1.说一说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2.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哪个在生活中更为便利?

3.既然胡服便利,孝文帝为什么要下令改穿汉服?

4.服装、姓氏等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自由点评:联系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思考: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成功?

板书:“促进民族融合”

拓展训练:如何评价孝文帝?

1.学生能够知道从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

2.学生能够从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的趋势等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通过小组探究,多方面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从而明白迁都,改革的必要性

4.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都──迁都洛阳。

说──说汉语

姓──改汉姓

服──穿汉服

婚──鼓励联姻

礼──采用汉礼

5.从改革的成功之处,评价孝文帝及它的改革

引导学生阅读、绘制示意图的方式,了解此时期的朝代更替概况

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改革的内容,探讨改革的历史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环节四(约3分钟):北朝更替与南北交流 结合P82内容及中国朝代纪年表,完成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结合课本及读图,了解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历史发展 引导学生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沿革的脉络,更好地体会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课堂小结(约2分钟) 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结合板书,理清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脉络 课尾的提炼,既理清思路,又形成知识框架,容易记忆

初二人教版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学生表现的预设。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往往还要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因为预设是既定的,而生成是灵活的,这两者之间不可避免会有点出入。所以,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强化自己的可取之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思考自己之前的预设有没有实现?实现了多少?实现的效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改进会比较好?

(一)可取之处

1.本课在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丰富的文字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体验解决一个个问题。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民族融合的结果。这样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也能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本文结合教材,利用一个个史实和图片,让学生深入历史课的课堂,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学会用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落实了教学目标。

4.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灵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归纳、自由点评等贯穿其中,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

1.面俱到回过去的场景中,无论是历史视频生成的展的区域优势通过任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丰富,课堂节奏比较快,可能个别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影响其课堂学习的体验。建议不必面面俱到,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再紧凑点,突出亮点。

2.整堂课问题设计比较多,建议要设计的更要难度梯度,使环节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同时,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提取,抓住学生的生成来进行问题的步步深入,也许更加水到渠成,也给学生更多地发挥空间。

篇4: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备考导航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古代民族融合与古代人口迁徙;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的历史作用;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规律、原因及影响;

2、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要注意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二 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北

(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

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

(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2)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

(3)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

(4)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

(1) 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

(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4)、台湾

(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

(4)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1)、概念

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民族融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至少是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2)、途径

①、友好往来: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乱时期,这种交流从未间断过。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西晋末年的北方流民起义,联合反对西晋统治者的压迫。

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来到边疆,都使得民族间的隔阂减少。例如秦始皇在打败匈奴后,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④、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北方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为后来的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国家统一局面: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统一王朝统治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发展。

⑥、民族战争:在古代史上,也时而会爆发一些民族战争,它迫使战乱地区的人民逃往异乡躲避灾难,从而各民族间的接触增加,交往相应变多。

⑦、婚姻关系:和亲现象在古代民族交往中比比皆是,例如文成公主人藏,密切了唐蕃关系,成为汉藏两族友谊和团结的历史见证。

3)、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第二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

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氏、羌族内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元朝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4)、作用

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徒

1)、流向

①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其主体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的女真、蒙古人南下。

②、中原人口南迁到江淮流域。其主体是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③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与当地人融合,元朝时形成回族。

2)、意义

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温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⑤、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重点问题精讲

1、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1)、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

①、孝文帝

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②、松赞干布

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善关系。

③、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④、元昊

建立金政权,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⑤、阿骨打

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议和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11,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各族—人民的愿望。

⑥、铁木真

统一蒙古各部,12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汉,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海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⑦、努尔哈赤

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2)、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

①、彝族和白族: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的六诏在唐朝时被南沼统一,南沼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②、维吾尔族: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③、满族: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为满族,后金改为清。

④、藏族:青藏高原的吐善是藏族的祖先。

⑤、回族: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

3)、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藏族

(1)唐朝:贞观时期,文成公主人藏,同松赞干布结婚。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唐蕃关系。之后,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期,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2)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招降吐蕃。元统一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

(3)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4)清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掸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蒙古族

(1)明朝: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国力衰落,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但仍没有达到目的,瓦刺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2)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后来其他两部也都臣服清朝。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称汗后,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约七十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统一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吐尔扈特部发动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满族

(1)唐朝:唐太宗时,开始向唐朝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2)宋元: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朝灭亡。之后,金军南下攻宋,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微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金军又多次南下掠夺,南宋展开了抗金斗争,1141年,双方达成了“绍兴和议”。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

(3)明末: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44年,打败农民军,迁都北京。

维吾尔族

(1)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筋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

(2)清朝:1757年,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团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清军迅速平定此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古代的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④、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2)、表现

①、唐朝:在边疆地区设都督(护)府,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护),对首领进行册封,承认统辖权。

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③、明朝:在西藏设卫所,任用藏族人担任各级官吏,行僧官制,对教派首领进行册封。永乐年间,册封鞑靼、瓦刺首领,后期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④、清朝:册封、**,后来他们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

3)、意义

以上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宣,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范围

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既是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的民族(如匈奴等),都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所研究的对象。

2)、关系

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匈奴与秦汉之间

突厥、回纥与唐之间

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

蒙古与宋、明之间

金灭辽

金灭北宋

蒙古灭西夏

元灭南宋

平定民族叛乱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的战争 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内迁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长期实行和亲政策

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

边境贸易 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

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

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澶渊之盟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正因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由于民族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剖析。不能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

民族间的战争,只有正义、进步与否之分,即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注意把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我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能使用“侵略”与“被侵略”以及“亡国”等提法,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3)、贡献

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

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版图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决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

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站在汉族封建统治立场上的史学家;对少数民族多有诬蔑之词,要注意摒弃和批判。

4)、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原地区是汉族分布的主要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土地湿润,宜于农作物生长,是农耕民族理想的居住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周边地区。这些地方大都系高原、丘陵、大漠、森林,地域广阔,高寒、干旱,植被稀疏。生活在边疆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大多为游牧民族。

②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的制约,常常不能以平等贸易方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的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④在中国古代社会,各民族之间有抢掠、有迁徒、有战争,也有和议。但是,战争与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即使在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也没有中断。民族友好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有客观的经济基础。中国疆域内国土大体可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即南方水田作物区,北方旱田作物区和北方游牧区。这三大经济区域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和互补性乃至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依存就是民族友好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原因。

篇5: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措施不包括

A、设置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2、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2世纪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卷21)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食糖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B、从北宋大统一到元朝大统一

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C建造了祟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6、在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7、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据此

回答(1)—(4)问:

(1)上图表明

A、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片 B、西汉政府对天山南北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C、中国的丝绸开始经西北各民族远销到中亚地区 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2)唐朝通过“册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其中。接受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有

①粟末靺鞨 ②南诏 ③回纥 ④吐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

(3)明朝时,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与明朝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A、用藏族人管理藏族事务 B、任用藏族人征收贡赋

C、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 D、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

(4)下列事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和**接受册封

C、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D、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不得人心

8、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

10、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第六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考点06)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2、后世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搐是在

A、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B、父系氏族时期

C、夏朝 D、商周时期

3、明朝时我国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国外引进后首先种植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流域地区

C、西北边疆地区 D、南方内陆地区

(2)明朝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 B、明朝政府推广植棉

C、元朝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与唐朝时期相比。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是

A、封建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 B、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C、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D、新兴手工业部门出现于南方

5、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有①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②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③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④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是交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棉、桑、茶、油料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是在

A、唐朝 B、宋元时期 C、明朝 D、清代前期

7、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核心是

A、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 B、减免租税。提倡节险

C、解放劳动力,增加人手 D、创造宽松环境利于经济发展

9、商靶主张“重农抑商”,黄宗曦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社会性质的差异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阶级立场不同 D、政治主张的不同

10、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最终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的落后

C、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 D、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2、清初一百多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了40%,但也隐藏着经济衰退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①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②人口大量增加③限制海外贸易④耕作技术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长者,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引自《末代谷物移植法令》

材料二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同时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另外,水稻种植业还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大幅度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引自《高中地理》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

(2)请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概括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历史。

(3)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请简要说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农业政策的共同点及实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2) 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火。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16、黄宗曦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祟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政策有何歧异?你是怎样认识传统政策的?指出黄宗曦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篇6:北方与南方的诗歌

童:我生在冰天雪地的北方

玩耍于辽河的冰面上

雪橇穿过山川峻岭,林海茫茫

儿时的脑海且向着烟雨飘渺,南方弹石铺的小巷

女:我生在南方铺满弹石曲曲弯弯的古巷

长在西子湖的苏堤旁

儿时念着北方啥个样

如鸿雁一样有一对翅膀

童:我家辽城的北方

高高的.糖槭树,木制的土结房围栏一圈圈的牛羊

家门口一茬茬的红高粱 ,秋天时遍地是金黄

打马而过 ,尘土飞扬

女: 我家古钱塘的南方

漫山的杉树红鸟啾啾闹了山岗

鱼米之乡肥沃的土地,灵隐山的泉水汩汩的流淌

古塘里摇着吱吱的橹桨

童: 我家北方用粟米奶酪把我喂养

西北风结实了我的腰围磨坚了我的臂膀

畅饮着自家酿制的红高粱

着迷于影皮戏里那个南方的小娇娘

女:我是吃着西子湖的莲藕成长

东南风濡染了我的美丽和端庄

南方的女子就是温顺善良

吴侬软语纤纤的玉手弹奏着琵琶把望儿山的慈母婉唱

童: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大孤山上向着南方

马儿啊!快快长了翅膀

女:我家的庭院里紫藤花爬上了篱墙

等你,等你、油纸伞下徜徉在弹石的雨巷

篇7:北方小年习俗与日期

北方小年习俗

1.北方小的风俗一:扫尘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2.北方小的风俗二:贴窗花

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

3.北方小的风俗三: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4.北方小的风俗四: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5.北方小的风俗五: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6.北方小的风俗六:吃灶糖

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7.北方小的风俗七: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8.北方小的风俗八:吃火烧

祭灶这天除了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北方小年哪一天?

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一直流传着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北方小年美食

1.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2.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袭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3. 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zhidao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北方美文

《北方》说课稿

北方春节作文

北方大学开学

北方射击场 介绍信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教案设计

《北方》艾青读后感10篇

北方的雨美文

北方的四季作文

北方的雪作文

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