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豆王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教案设计(共含15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豆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教案设计

篇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政治

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七雄争霸;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

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

战争

晋楚的城濮之战

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秦赵的长平之战

民族

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篇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案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

2、齐桓公称霸

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

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

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争霸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题全国高考试题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B。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填图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结合、历史地理综合能力。赵国在北方,曾修长城以防匈奴,魏国在中间,韩国在南方,最为弱小,最先为秦所灭。故选B。

例219全国高考试题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A。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国能称雄于七国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项,它们只是秦称雄的一个方面,秦的强大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即商鞅变法。故选A。

例3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识图选择题,是历史和地理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秦统一前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显然,秦统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燕。图中①给了都城临淄,正是齐,①可以确认。图中④给了都城蓟,正是燕,④可以确认。图中②给了都城郢,应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后来自封的。图中③给了都城邯郸,应是赵,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 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 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答案:D

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例5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历史特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B项不是历史发展趋势,且与题意无关。D项是战国时期的根本历史特征,而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课本上没有C项结论,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春秋开始时有七八十个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时剩下七个诸侯国,正反映了C项这一新的结论。

篇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特点;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战争是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斗争上的反映,对加速奴隶制瓦解和促进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提高学生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春秋战国战争的能力。这些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生产也带来极大破坏。但是,客观上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大国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春秋战国时期,为战胜对方,各国都重视选拔人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

3.春秋战国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分清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①“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特点: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A.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B.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各诸侯国掠夺土地和人口以扩大统治范围,进行长期争霸兼

并战争。

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东周的建立与王室衰微

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即洛阳)。史称东周。

②周王东迁后,周王室不再被诸侯所重视,逐渐成为各强大诸侯的附庸。

2.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

⑴“周郑交质”时期:春秋初年,诸侯中郑国首先向周天子挑战。郑国以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其势力发展很快,郑庄公首先称霸,有两个重要事件:①“周郑交质”,即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人质。②郑庄公打败周桓王,周桓王被射伤肩部,天子威信扫地,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

⑵齐桓公称霸时期:

①齐是周初姜尚的封国,春秋时已发展成东方大国。

②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A.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以达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

B.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

C.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⑶晋楚争霸时期:

①前632年,晋文公图霸中原与楚成王发生冲突,导致晋楚城濮大战,楚军大败,晋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

②前6,楚庄王即位,后晋楚又大战于邲,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中原。

引导学生阅读 “楚王问鼎”的故事,以说明楚庄王号令天下之野心。

⑷昊越争霸时期。

①春秋末年,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相继称霸,已是大国争霸的尾声。

②前4,吴王阖闾大举伐越,受重伤死于中途。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三年后大败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图谋霸业,至夫差终成霸主。

③越王勾践卑身事吴,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终于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春秋后期到“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

①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被周王封为诸侯,正式分晋。

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的姜氏而为诸侯。

③“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指导学生阅读《战国兼并形势图》,掌握七雄的地理位置。

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四个时期

⑴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①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最强。

②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国势大增,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③独霸中原。魏文侯不断向外扩张,初具霸业规模。

⑵魏齐争霸时期。

①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国与魏国围绕中原战局,展开了军事和政治上的激烈斗争。②齐国经过桂陵之役和马陵之战,两次打败魏国,代替魏称霸中原。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介绍“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和孙膑用“退兵减灶”之计,战败庞涓的著名战例。

⑶秦齐互帝时期。

①公元前4世纪后期,秦国经商鞅变法,由弱变强,向东扩张,屡败韩魏,一跃成为西方强国,形成与东方齐国双雄对峙的`新格局。

②秦国因一时难以征服东方六国,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尊齐泯王为东帝,自称西帝。这样,秦齐出现暂时的互帝局面。

⑷秦国独霸时期。

①公元前3世纪以后,楚齐两强衰落。

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打败赵国。至此,秦国独强,无敌于天下,东方六国灭亡已成定局。秦国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准备。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性质:

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激烈混战,与春秋相似以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发展和融合的重要时期。

2.周边各族的发展。

①在北方、东北: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其中战国后期的匈奴,其首领头曼单于在今内蒙古五原地区建立了头曼城。匈奴与战国时的赵、燕、秦都发生过战争。

②在中原地区:有战国时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

③在西部:有月氏、乌孙、义渠、羌等。他们是今甘肃、新疆一带的古老民族,其中义渠(今甘肃宁县)是西北最强的戎族。

④在西南部:有巴、蜀、夜郎等民族。

⑤春秋时,南方以楚、吴、越为中心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

2.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灾难,但是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间交往,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篇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案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春秋争霸背景和特点,春秋争霸的基本情况;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应与本章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运用“战争无非是政治关系通过另一种手段干预的继续”的基本观点,综合分析战争是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斗争上的反映,对加速奴隶制瓦解和促进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春秋战国的几次重要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阶级为掠夺土地、人口、财产所进行的`战争是不义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客观上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称雄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上的反映。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开拓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为战胜对方,均重视选贤任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

教学要点

一、春秋诸侯争霸

1.周王室东迁和势力衰微

2.春秋争霸

(1)齐桓公称霸

(2)晋楚争霸

(3)吴越争霸

二、战国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

2.战国兼并战争

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一课时。

重点:齐桓公称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难点: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二、讲授本课时,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应注意讲清“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特点。由于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有利于新势力的发展。各诸侯国为扩大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进行了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这就是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

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目,教材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王室衰微,诸侯大国间长期征战,实质是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过程。

(二)春秋争霸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齐是周初姜尚的封国,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春秋时已发展成东方大国。它负山面海,有渔盐之利,农业生产也有较好基础。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教材中突出三点:

①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以达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救患扶危,北御夷狄,南制楚蛮,得到诸侯拥护,威望日增;

③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确立中原的霸主地位。

2.晋楚争霸:教材讲述晋文、楚庄先后称霸中原的两个历史事件。春秋初年,晋、楚势力逐渐强大。晋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楚占两湖、江西,北达河南。晋楚争夺弱小诸国,双方争霸中原。公元前7世纪后期,楚成王时,楚出兵攻宋,与晋文公图霸中原发生冲突,导致晋楚城濮大战。晋联合秦、齐、宋等国与楚大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楚军大败。当年,晋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晋文公死后,霸业中衰。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公元前6世纪初,晋楚又一次大战于(今河南郑州),晋军大败,楚庄王遂成为诸侯的霸主。课文小字,介绍楚庄王“问鼎”故事,可参照引文指导阅读。

3.吴越争霸。春秋末年,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继起争霸,已是大国争霸的尾声。吴国是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国家。前6世纪末到前5世纪初,吴王阖闾与浙江北部钱塘江流域欲北上争霸的越国发生冲突,结下深怨。吴王阖闾大举伐越,受重伤死于途中。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三年后大败越王勾践。越降,吴王阖闾图谋霸业,至夫差终成霸主。越王勾践卑身事吴,发愤图强,立志复仇。在进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准备后,越终于灭吴。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一时号称霸主。

四、“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一目,教材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春秋后期到“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二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教材概述“格局”的形成,可讲述三点:

①韩、赵、魏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

③“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经过春秋长期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及介于四国之间的韩、赵、魏等7个诸侯国最为强大,形成“战国七雄”的格局。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激烈混战,与春秋相似以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讲述的重点,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重要战役。

篇5:《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的历史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

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篇6: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政治

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七雄争霸;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

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

战争

晋楚的城濮之战

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秦赵的长平之战

民族

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

2、齐桓公称霸

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

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

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争霸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题全国高考试题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B。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填图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结合、历史地理综合能力。赵国在北方,曾修长城以防匈奴,魏国在中间,韩国在南方,最为弱小,最先为秦所灭。故选B。

例219全国高考试题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A。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国能称雄于七国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项,它们只是秦称雄的一个方面,秦的强大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即商鞅变法。故选A。

例3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识图选择题,是历史和地理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秦统一前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显然,秦统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燕。图中①给了都城临淄,正是齐,①可以确认。图中④给了都城蓟,正是燕,④可以确认。图中②给了都城郢,应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后来自封的。图中③给了都城邯郸,应是赵,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  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    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答案:D

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例5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历史特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B项不是历史发展趋势,且与题意无关。D项是战国时期的根本历史特征,而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课本上没有C项结论,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春秋开始时有七八十个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时剩下七个诸侯国,正反映了C项这一新的结论。

篇7: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

知识方面: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

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

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学资

源准备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篇8: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春秋争霸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战国七雄。其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是本节课的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是难点。教材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四、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和掌握程度。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争取课堂检测达标率在85%以上。(所教班的学生为64人,即55人以上全部答对)。

五、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记住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位置。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2、通过学习晋楚争霸、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小结:这两个故事都是做人不诚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戎族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的烽火台就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春秋战国的探索,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新授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入积极。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2.小组内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疑惑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

师讲述“春秋”“战国”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设计意图: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有目标。起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都有谁?之后师要进行补充讲解(强调字桓的读法和写法)。

过渡:春秋时各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不断的进行混战,争当霸主,在这些霸主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那么他是如何首先成为霸主的?

2、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师总结:齐桓公称霸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1)。优越的条件。(2)、管仲改革,(3)高明的手段——尊王攘夷。

3、接下来师讲解这三个原因。

篇9: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齐、晋称霸

【进行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等多种方法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烽火戏诸侯”片断。

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侯听过的哪个故事相似呢?(狼来了)

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哪两个时期?(导入课题春秋战国的纷争 )为什么称为“纷争”?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春秋争霸--相继称雄(前770--前476年)

1、争霸原因:(出示材料分析)

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

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问: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

2、著名霸主:

【师】问:关于春秋五霸,你知道些什么?( 生踊跃发言)

师归纳:本课需要我们掌握的主要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课件演示)

他们是怎样成为霸主的呢?(分组学习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过程)

分组展示:

齐桓公——第一霸主

【师】问: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生】学生代表发言(以齐桓公的身份):

师归纳:

① 优越条件-------靠海,盛产鱼盐,经济富裕

②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师】何谓 “尊王攘夷”? (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 的注解。)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2) 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师】问:晋文公为什么能成为中原霸主?

【生】学生代表发言(以晋文公的身份):

【师】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城濮之战 )

【师】这场战役中有 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动脑筋:

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各抒己见)

【师】“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篇10: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

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难点:甲骨文的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学 案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读书独学、完成预习(要求:阅读教材41~45页,完成预习并记忆。)

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图2

三、组内交流独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展示及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小组讨论一下。

2.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五、体系构建:

六、记忆本课知识点:

七、小结反思:

八、检测训练:

(一)单选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B.商周时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

C.“大篆”出现于春秋时期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李时珍

4.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

A.司母戊鼎 B.马王堆帛画 C.秦兵马俑 D.湖北随州编钟

篇11: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烽火戏诸侯》的相关视频,提出问题:思考:

问题一:诸侯与天子之间这样说明了什么?烽火戏诸侯之后政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此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不久西周灭亡,东周建立。

问题二:你知道东周是如何建立的吗?分那两个阶段呢?他们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急剧的变化,被称为大变革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变之一------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件展示课题: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讲授新课:

篇12: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教案

合作探究探究历史背景(学生结合多媒体的材料阅读教材):

思考:问题一,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问题二,为什么诸侯不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问题三,诸侯进行战争的目的何在?

问题四,当时有哪些霸主?

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平王东迁后,“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主实际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 周室衰微。”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答案。

过渡:那谁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呢?

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材料:

材料:齐襄公死后,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小白和哥哥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管仲是纠的大臣,为阻止小白即位,曾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公子纠过了六天才回国,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继位,成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那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

教师:通过教材和以上材料的分析了解,思考一下问题:

(1)你认为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条件有哪些?

(2)他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方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答案。

教师:自然条件有优越;根本原因是管仲改革;方式是会盟。

教师过渡:齐桓公以后,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有关晋楚争霸的故事-----退避三舍。同时提出设问: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即晋文公称霸的手段)

3、晋文公取得战争的胜利,有哪些原因呢(即称霸的条件)?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教师: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晋国成为新的霸主,同时也是春秋争霸的第三位霸主。

篇13: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认识到战乱纷争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晋文公争霸;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教学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②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③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

④思考:西周分封制埋下的历史后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flash动画:《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

2.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一个什么故事相似?(狼来了)

3.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

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又将向我们展开怎样恢弘的历史画卷呢?”导入第6课学习。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公元前770年

春秋

战国

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自主预习:

学生自学课文P30-32完成以下问题: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等。

3、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

通过看课本P33-P34完成以下问题

4、说出战国七雄:

5、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

6、请你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故事成语。

四、合作探究:

一、春秋五霸——相继称霸?(前770~前476年)

1、展示《史记》资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学生读材料,概括出春秋时期的特点:周王室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什么关系?”

2、观察课本31页《春秋争霸形势图》,回答“从图上看,当时有哪些比较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出现与哪一制度密切相关?其中,最先成为霸主的是谁?”让学生明确诸侯国的位置,回忆分封制,由第一个霸主转入齐桓公称霸的学习。

【师】“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自然条件:东方大国,盛产鱼盐

齐桓公? 2、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 首霸 3、方式手段:“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的原因

3、【师】何谓 “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 (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 的注解。)

【生】答略

【师】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4、【师】“你知道哪些有关管仲的故事?”(一箭之仇,管鲍之交)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5、[教师引导]晋文公怎么样成为霸主的?

[学生回答]晋文公上台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那时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后来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6、【师】对!这场战役中有 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生】退避三舍!

【师】“退避三舍”的实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策略。

7、[教师提问]现在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历史我们讲完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大家讨论一下,选出代表来回答。

[学生讨论]……

【师】“城濮之战”后,进入晋 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8、【师】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卧薪尝胆)

【师】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篇14: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烽火戏诸侯》的相关视频,提出问题:思考:

问题一:诸侯与天子之间这样说明了什么?烽火戏诸侯之后政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此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不久西周灭亡,东周建立。

问题二:你知道东周是如何建立的吗?分那两个阶段呢?他们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急剧的变化,被称为大变革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变之一------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件展示课题: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讲授新课:

第一篇 春秋五霸-------问鼎中原,谁主沉浮

合作探究探究历史背景(学生结合多媒体的材料阅读教材):

思考:问题一,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问题二,为什么诸侯不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问题三,诸侯进行战争的目的何在?

问题四,当时有哪些霸主?

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平王东迁后,“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主实际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 周室衰微。”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答案。

过渡:那谁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呢?

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材料:

材料:齐襄公死后,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小白和哥哥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管仲是纠的大臣,为阻止小白即位,曾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公子纠过了六天才回国,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继位,成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那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

教师:通过教材和以上材料的分析了解,思考一下问题:

(1)你认为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条件有哪些?

(2)他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方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答案。

教师:自然条件有优越;根本原因是管仲改革;方式是会盟。

教师过渡:齐桓公以后,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有关晋楚争霸的故事-----退避三舍。同时提出设问: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即晋文公称霸的手段)

3、晋文公取得战争的胜利,有哪些原因呢(即称霸的条件)?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教师: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晋国成为新的霸主,同时也是春秋争霸的第三位霸主。

篇15: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三)基本教学思路:

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带被视为立国重器。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到了周朝时,楚国的诸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在周天子的境内检阅军队。当时的天子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轻重。楚庄王问鼎有什么含义?他想干什么?

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师:结果遭到了王孙满的斥责。后来人们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楚庄王作为一个小小的诸侯为什么敢向自高无上的王权发起挑战?这说明周天子的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衰弱。

一 春秋争霸

1 东周的建立

师:楚庄王生活的那个时代被称为什么时期?

生看书回答:春秋战国。

师:在这之前,中原处于那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生:西周。

师:课本导言说到了导致西周灭亡的一个事件,也是一个典故,有点像大家小时候听的“狼来了”的故事,知道是什么吗?

生:烽火戏诸侯。

师:这最终导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东周。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引导学生观察西周与东周都城的位置,加深两个朝代的印象和区别)

生:西周的都城镐在西边,东周的都城洛在东边,所以称东周。

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师不是像以前那样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师:所以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诸侯争霸。周天子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力量严重衰弱,反而要看强国的脸色。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西周建立时,诸侯不争做霸主,而是到了东周才争霸?(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内容展开分析)

生:诸侯被分给了土地、平民、奴隶。在领地里有权设置官员、征税、设立军队。

师:这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在加上国人暴动,使得王室衰微。如果你是诸侯还会听天子的话吗?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很可能只答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师(补充):还有南方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合称为“春秋五霸”。大家可以看地图,了解一下这几个国家分布的位置在哪里。在这些诸侯中首先成就霸业的是哪一个?

生:齐桓公。

2 春秋首霸——齐桓公

师: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成就霸业?他有哪些条件?大家看地图,齐国位于现在的哪个省,它的东边是什么?

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位于现在的山东,东边是广阔的大海。

师引导:海洋盛产哪些资源?

生:有鱼、盐。

师: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长期不食用会四肢无力。从地图上看其他的诸侯国是不是像齐国靠海?不靠海的诸侯国要吃盐需要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生:只有吴、越靠海。其他国家要吃盐就从产盐的地方进口,通过购买的方式。

师:齐桓公正是凭借丰富的鱼盐资源,使得别的国家的财富流入自己的口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什么?

生:财富。

师:这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家再看P30的这句话,从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称霸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盛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师:同时,齐桓公通过什么手段来扩充疆域,打出了一个什么口号?

生:尊王攘夷。

师: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学生阅读课本注释,加强了解。

师:在当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经常到中原骚扰,势力弱小的诸侯国没能力抵抗。齐桓公有力地抓住机会,出兵援救。你是被帮助的诸侯你会怎么想?

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齐桓公通过这个方法提高了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为齐国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这是他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是争霸的有力手段。通过这些条件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生:实现了国富兵强。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教学历史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设计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