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uju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共含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uj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篇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课标解读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我会学

1.介绍作者雨果

2.介绍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    )物   箱箧(  ) 制裁(   )  给(  )予   恍(   )

琉(  )璃(  )   珐(  )琅(   )  眼花缭(  )乱  惊骇(   )

晨曦(  )  瞥(   )见    劫(   )掠

4、解词: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我的疑问

三.合作探究:

一)、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6、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7、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8、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9、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10、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11、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四、归纳总结:

五、自测评估

12、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1、教师启发

A、你对雨果产生什么感情?对他的观点如何评价?

B、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C、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D、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E、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篇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学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课标解读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第二课时

重点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魅力。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我会学     默读课文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6、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7、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8、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9、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10、“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11、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12、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1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15、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自测评估、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       )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         )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          )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篇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

2、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二、预习导学:

1、作者及背景介绍:

①本文作者雨果,(1802-1885),       (国籍)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1827年以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     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       ,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       通过流浪世俗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      ,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珐琅(     )   瞥见(      )    箱箧(      )

制裁(     )   赃物(      )     朱鹭 (      )

晨曦 (     )     恍若 (      )       惊骇 (      )

3、解释下列下列词语。

赞誉:

典范: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4、听课文录音。

想一想: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持什么态度?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5、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

2、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

3、注意朗读的节奏。

6、默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试着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语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二、先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研讨。

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可以在书上勾画。

2、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

3、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请找出文中使用了反语的句子。

4、谈谈对下面语句有理解。

①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②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三、课后拓展。

给雨果写一封回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来构思,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 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得实现?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四、课后小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    )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    )影。②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liǎo(    )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2、下列词语中与“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理名言  B.名副其实  C.莫名其妙  D.名正言顺

3、下列作品不属于雨果的一项是(    )

A.《九三年》  B.《巴黎圣母院》  C.《复活》  D.《悲惨世界》

4、选择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5.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篇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设计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篇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

篇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篇9: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我既愤怒又开心。我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感到愤怒:但又因雨果先生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感到开心。

巴特勒上尉想到用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先生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不顾个人得失的公开指斥英法联军将圆明园里的所有财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雨果先生写的信后,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到敬佩。因为雨果先生能够站出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我想我们中国也没有一个人会像雨果先生那么勇敢,有骨气。

我也相信假如写作的权力落在其他作家身上,他们一定会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事件写得多么体面,出色,光荣。因为他们心里都只会想着自己的利益,也根本没有勇气去与英法联军对抗。

我对雨果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强烈,坚定了。因为他不仅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且尊重人类的文明的创造者;他写的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尊重;他不仅有惊人的勇气;而且敢于与英法联军对抗。我们都要以雨果先生为榜样,学习他那勇敢,不顾个人得失,博大胸怀的高尚品格。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事件,更要记住雨果先生为我国勇敢的与英法联军反抗的高尚品格。

篇10: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完这篇课文,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为雨果的道德和良心而发出由衷的感谢。他说得多么好啊: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强烈地表明: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所犯下的罪行。还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更重要的是:雨果能公开地大胆地指诉强盗政府,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您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哦!不。应该是对世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及对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的尊重。因为雨果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我们所有的人都尊敬他!

我想,他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受到了更大的鼓舞,我们会万众一心,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人类付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让子孙后代能够永远记住历史的残酷,激励他们花更大的心思去为祖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作贡献。

篇1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

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导入。

2, 检查预习。

3, 整体感知。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 感受雨果精神。

6, 小结。

7, 布置作业。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5分钟)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

(珐)琅 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 (瞥)见 给(ji)予

恍(huang)若 朱鹭(lu)

3, 整体感知。(10分钟)

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

[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

[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20分钟)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比喻)

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

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引用)

4,“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反语)

反语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词格叫反语。运用反语可以产生讽刺的效果。“悲⑷松的有r值的|西缃o人看o喜⒛or值的撕破o人看。S刺又不^是喜〉淖的一支流。”(迅)。

1, 以正当反。“从前对……荡然无存。”

2, 以反当正。“你坏死了。”“你个杀千刀的。”

①,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②,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举例:

1)你努力作弊,K於得到高分,真是辛苦啊!

2)作I都不的孩子,得好好「疼」一下了。

3)他@人最有x猢o那次|窗事lo他第一逃了。

4)秦始皇焚抗儒的S功タ。

5)你的理非常『高超』o在『可敬可佩』。

6)“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7)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的《藤野先生》

8)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并非是你的本意,只是上帝发了一点脾气,你要勇敢的活下去,如果没有了你,谁能衬托世界的美丽。

10)你长得很抽象!你长得很朦胧!你长得很模糊!

使用反语应注意:1,区分对象不可滥用。

2,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对圆明园美丽的描写: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2,“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3,“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4,“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5,“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5,感受雨果的高尚精神。

[提问]通过课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雨果的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提问]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篇课文中看到,我们祖国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观点合理即可)

6,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领略了法国文豪雨果的文风特色,从中学习了反语的修辞效果。此外,文章强烈渗透着雨果崇高人格的魅力,他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为本国侵略军的不齿行径而愤怒,体现了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7,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第二题,明天交。

2, 预习《亲爱的爸爸妈妈》,理解文章,疏通文字。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反语――讽刺效果:“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

“野蛮”、“全部赞誉”

1, 以正当反。2,以反当正。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赞美圆明园 同情中国 人类的立场

“赞誉”(反语)

嘲讽巴特勒 谴责英法 正直的立场

篇1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

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

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二、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三、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篇1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如果人人都能像雨果那样那该有多好啊,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自私自利的人了。读了这篇课文,让我读懂了许多,让我读懂了做人应该像雨果那样公义。正直。公正。无狭隘的民族之情。我感到非常的震撼。感动。惊讶。我也非常的感激您为我们祖国做出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

篇1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课型:

讲学课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六、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xx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xx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 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篇1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背景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标的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     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  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  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  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一.          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埃及有                 ,罗马有                     ,巴黎有                     ,而东方有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          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6月写于圆明园(网上)

圆明园全景图之一                      圆明园全景图之二

局部:大水法原样图                    大水法遗迹

烧毁后只剩断壁残垣                    珠海圆明园遗址公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组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反复朗读后半部分(6――11段)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四、课后作业:读罢本文,你有什么想对雨果说的?给雨果回封信,谈谈你的感受(注意书信格式,点拨学生串联历史与现实)。

篇16:《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篇1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PPT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数不清的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艺术代表作?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华文明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星之一,雨果是这样描绘圆明园的--(播放视频片段)。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这是中华民族艺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一场令所有华夏子民耻辱的灾难,是一出至今回想起来都令每个中国人心碎的悲剧,它也是那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的历史的真实写照。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这出悲剧怎样上演的。(播放视频片段)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是怎样回复他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

1、雨果及作品介绍     PPT

三、整体感知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果在法国甚至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巨大影响力,同学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想一下巴特勒上尉为什么征求雨果对自己远征中国的意见?(利用雨果的影响力,对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赞颂和美化。)

(二)阅读课文第3段

1.齐读文中第三段

2.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自读)?

代表性句子有:(PPT演示)(齐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总结:(PPT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情感: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他博大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从中可以看出坐着怎样的品质?(正直、公正、头脑清醒、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者。)

(三)请大家齐读课文(5-10段):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批判谴责态度)

三、品味语言

1、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谴责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

2、找出来读一读。(PPT演示,学生反复读,体会作者愤怒的心情)

明确: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3、运用反语在表达上什么作用?(PPT演示)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讽刺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全部赞誉”有极其尖刻的嘲讽意味

4、除了运用反语,本文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什么鲜明特点?

明确:鲜明的对比。

5、请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并简要分析各自作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

(1)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对比--突出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

(2)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3)将欧洲人的“文明”与中国人的“野蛮”对比,--揭露了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民的文明。

(4)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的对比--赞美圆明园的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讽刺劫掠者的语句体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四、感悟升华

1、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明确:(PPT演示)人类的立场。

2、从他的立场您能感受到雨果先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五、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PPT演示)

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陈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目标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朴素爱国情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

重点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

难点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

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

资源 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程 一、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请问:聪明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盗分别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那个婴儿是谁?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

他会在信中说什么?

学生联想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浏览课文批注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教过程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结合配套练习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料附后)(推荐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3、圆明园(资料附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教师提问: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词语解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上语文说课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水调歌头(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草》 教学案例(八年级上册)

《苏幕遮》 教学案例(八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通用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一封信(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