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江绍兴端午节的习俗(共含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加州赤霞橘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浙江绍兴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再过一些日子,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自古以来,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其地位与中秋节、春节相提并论,合称“三大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绍兴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所纪念的是孝女曹娥。作为一年一度的民间节日,绍兴的端午节有着一整套与越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细节却体现着绍兴特有的水乡风情。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很多
据绍兴民俗专家讲,绍兴人过端午,实际上纪念的是东汉时为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绍兴端午也叫女儿节
在绍兴乡间,也叫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外嫁的女儿女婿必举家归宁。看望老爸老妈,同时携上一大堆礼物,其中糯米印糕是必备的。因为娘家人会把这些印糕分给三邻四舍,向人炫说女儿女婿有多孝顺云云。故年复一年,谁家女儿女婿没来看望丈人。人家都知道。几年不来,娘家没面子不说,女儿女婿的不孝名也就远播乡间了。所以端午节对于‘翠姐姐’们来说。成为必催夫君归宁娘家的日子了。
绍兴的端午节,又是个“环卫节”
绍兴主妇会买“艾旗”“蒲剑”以求驱邪祛病
虽然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不一,但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绍兴的端午节首先是个“环卫节”。
农历五月初五,刚跨入夏季,初生的蚊蝇大量繁衍,一些毒虫如毒蛇、蝎子、蜈蚣等开始横行。为此,绍兴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房屋大扫除”。清扫完后,再点燃早早晒干的艾叶和菖莆,这些东西都有驱逐蚊蝇、毒虫的功效,用这些干草的烟熏屋子的角角落落。事后,上街买菜的主妇都会买回一束‘艾旗’‘蒲剑’,插在门旁,以求驱邪祛病之意。
旧时端午会早先吃雄黄酒辟邪。因为知识的普及。如今只有极少老人用雄黄在婴孩额头按一个雄黄印。大多数人已忘了这一事。如今多数人都在超市买现成的‘嘉兴棕’过节。同时食五黄:‘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黄豆’。而原本乡间则多是‘炒豌豆‘和’煮茶叶蛋‘敷衍过节。
绍兴人的端午节,也是一个“娱乐节”
越谚有云:不看《白蛇传》,算不上过端午。旧时,在端午节下午与晚上,各剧场戏院,各剧种如绍兴大班、越剧、高调班(高腔)都会上演《白蛇传盗仙草》这一剧目。那是因为《白蛇传》里讲的就是端午节时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然后吓昏许仙去“盗仙草”的故事。
更多端午节相关文章推荐关注:
1.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2.外国端午节的习俗
3.东北端午节习俗
4.北方端午节的习俗
5.四川端午节的习俗
6.台州端午节的习俗
7.成都端午节的习俗
8.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9.浙江端午习俗
10.汕头端午节的习俗
。绍兴、新昌等县每于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块绸缎,精心绣制“香袋”。其形状略如荷花、菱角、鸡心之类,十分精巧可爱。至端午日,即将香粉、雄黄盛入其中,悬于胸前,谓之“挂香袋”,以为可以避邪。新昌还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线的习俗。是日,绍俗家家自制张天师偶像,置于门额之上;或将艾束作人形,又以竹作剑,置于门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门楣或门上贴朱吵符、八卦图或钟馗捉鬼图的。至近代,绍俗尚有门前悬艾,插菖蒲之举,且书“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的对联,贴于门侧或床柱之上。上虞还有贴姜太公画像的。
是日,绍俗除吃端午粽外,还有吃“五黄”习惯。所谓五黄,便是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雄黄豆(系罗汉豆)五种新鲜食物。其中的雄黄,为家家所必备。传说此俗与白娘子许仙故事有关:俗谓白娘子系白蛇所化,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邪端,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以使其现出原形。白娘子察知为法海所指使,但出于夫妇之情,勉强饮下,结果原形毕露。故俗谓雄黄可以避邪。此外,每于端阳午饮时,家家必有一碗苋菜炒咸菜,一碗荷包蛋,俗云端午吃苋菜可避痧气,吃了荷包蛋(也叫荷叶蛋)就不怕冷雨淋浴。绍俗很少吃大蒜,但端午节常常食之,
新昌则有吃汤包(馄饨)之习。
午饮之后,即取酒中雄黄,在儿黄额上大书“王”字,并将雄黄抹于儿童眼、耳、鼻上,谓由此可避蛇虫诸毒。又将所余雄黄酒,喷于壁角、门背后等阴暗不通风之处。同时点燃苍术、白芷,烟熏室内及床下,以收嘟舛尽J侨眨会稽山农民尚有上山采药的习俗,山民以为白娘子端午昆仑山盗仙草能救活许仙,故是日所采之药,必有效验。因而家家上山采掘桐子叶(可治痢疾)、野紫苏(可治伤风感冒)、夏枯草(清凉解毒)、大栗花、青木香以及羊腥草等,放在阴凉通风处凉干,以应急需,此俗于今仍很普遍。
此外,新昌等地尚有“发庚”、“送扇”的习俗。如某家欲在年内娶媳妇,就要在端午节发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结婚吉日良辰之外,还得送白糖桂圆等一双纸包。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则娘家父母兄弟须向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东西。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公公、大伯、妇婿则赠以大芭焦扇;小叔(婿弟)一把折纸扇就行了。手巾亦如此分等,有所区别。
端午节他处有竞渡之举,而绍俗平日虽多有竞渡,此日却并无此举。惟有上府山看蜒蚰螺之事,颇为盛行,为他处所无。过去绍城锡箔工人多达数万,是日,坊主须置酒席宴请工人,例行休假。工人即在这天中午畅饮一顿,然后去府山休息。因此时天气转暖,工人脱去衣服,赤膊卧地晒太阳,民间戏这谓“赤膊蜒蚰螺”。儿童每于此日午后,赶去府山玩耍,俗称“看赤膊蜒蚰螺”。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到浙江省的朋友,看了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以下资料,赶紧行动起来一起到浙江省享受这端午的欢乐的节日吧。
在温州
温州民间认为端午节是个大节,仅次于春节、中秋节,民间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之说,故习俗气氛浓厚,活动内容丰富。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在嘉兴
在中国,端午节有不少传统习俗,比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等,而作为“吴根越角”,嘉兴和端午有着极深的渊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与其他地方不同,嘉兴端午主要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而源远流长的嘉兴端午龙舟竞渡,相传也是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伍子胥的活动。
从起,嘉兴每年举办龙舟赛以及群众性的裹粽大赛,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参与。6月,“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并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杭州
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乃中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医理论认为,这一天阳气为一年中最盛,于是端午便成了人们驱邪防病的最佳时机。老杭州人过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草、吃五黄、挂香袋、赛龙舟,还有便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粽子。众多的习俗,目的却不外乎一个:辟邪。
绍兴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一幅抱对,匾中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果然就没有迟到过。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其中腊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
绍兴春节习俗
旧时绍兴人称正月初一为“三朝”。意思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在绍兴人传统的春节习俗里,正月初一清早开门便放炮仗,名为“开门炮仗”。一般须连放三响,取意“连升三级”,“早生早发”。
由于放炮仗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度曾在市区禁燃烟花爆竹。近年,改为指定地区可以燃放。随着时代的发展,炮仗品种花样繁多,炮仗也大多改成烟火,数量也不限于三个,已改作九十九发、一百零八发等等。也不图什么连升几级,企求的是节日热闹欢乐的气氛。
绍兴习俗中显示出来的是一种信仰,认为来年家属的兴旺,承蒙天地菩萨和祖宗的佑护。据记载,正月初一清早,先是祭拜“天地菩萨”,供上三茶、六洒、枝、圆、桃、枣(荔枝、桂圆、胡桃、枣子)焚纸(一般都用纸糊的锡箔元宝)之后,立即调转桌子,朝内祭祀祖先。不供肴馔,只供数盅而已,同时祭拜灶司。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便有:“正月元旦,壬申……蚤起接神……拜曾王考妣,王考妣,张太太,先君子像”的记载。自这天起至正月十八,祖宗神像前须每天点烛一对。豪门其烛如橡,整天不灭,贫家只点一对小蜡烛,名曰“三科蜡烛”,喻其瞬间即烬。
现时这种习俗在绍兴乡下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不过也有些改变。如祭拜“天地菩萨”,时间大多选在新年零点开始,供品逐渐简化,主要是四色水果、年糕、棕子和糯米做的小圆子及焚纸。一般是边看春节文艺晚会边祭拜,祭毕放炮仗,把关门炮仗和新年的'开门炮仗合到了一起。
旧时绍兴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全家人都吃祭拜过的汤圆。主妇在煮汤圆时,往往煮些年糕丁进去,称为“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吃罢汤圆,便开始“拜岁”。一家之中长幼有序依次向家中最长者罗拜(现多行鞠躬礼,或口称几句吉词而代行礼)。受拜者必须连称:“恭禧,恭禧!”“同禧,同禧!”即便对最幼小的拜岁者,也须祝以“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吉词。即便走在路上,遇见长辈也须作辑拜岁,否则会被指斥为“缺少爹娘诫训”。豪门望族,还大开祠堂门,燃香点烛祭拜列祖列宗,再逐一向族长拜岁之俗。《越缦堂日记》:“正月元旦壬申……赴家庙拜列祖”即是指此。
绍兴旧时正月初一早晨还有举家出门散步的习俗,称“走喜神方”。早在年内,家长就从新历书上查定正月初一迎喜神的方位,比如历史上说“大利东南方向走去算是去迎喜神。其实从另一方面看,绍兴人重养生,“三十夜的吃”,够撑胃了,正月初一起来,出门散散步也是需要的。
旧时春节,有邻居、友朋登门,必敬以撮泡茶一杯,俗称“元宝茶”。并在茶中放入青果(橄榄)或金桔两枚,表示新春吉祥,祝愿客人事事如意,财源茂盛。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已改作手机、电脑发短信、贺卡等方式。
正月初一未及黄昏,家家都已睡静,绍兴人叫“赶鸡睡”。意即赶鸡入笼之时,人们便须关门安憩。究其缘故,一是大人们为了过年已连日连夜地忙了十余天,这天又起得特别的早,小孩子们又尽情地玩了一整天,人人劳累疲惫至极;其二,从初二起或则要去作客,或则有客人要来,也须及早休息。
另据史料记载,绍兴旧时的官绅人家还有在正月初一日省视祖坟的习俗,名为“展墓”,俗呼“上年坟”。上年坟如同清明一样,也要供以肴馔,焚纸。清代绍兴有位学者为此写过一节竹枝词:“纸灰飞蛱蝶,佳节似清明。此祭宁非古,空山亦贺正。”明季乡贤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曾记述崇祯九年的正旦去桐山及梅里展墓之事,足见元旦展墓上年坟之俗由来甚早。《礼·檀乡下》已有:“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的记载。然则普通人家并不袭此。随着现代人“飘族”的增加,平时外出工作,趁年底回乡过年,到亲人墓前祭奠的逐渐成风,也许这也是绍兴人传统习俗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绍兴端午习俗
绍兴人的端午节,也是一个“娱乐节”想知道绍兴人怎么过端午节的就阅读下文吧!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再过一些日子,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自古以来,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其地位与中秋节、春节相提并论,合称“三大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绍兴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所纪念的是孝女曹娥。作为一年一度的'民间节日,绍兴的端午节有着一整套与越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细节却体现着绍兴特有的水乡风情。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很多
据绍兴民俗专家讲,绍兴人过端午,实际上纪念的是东汉时为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绍兴端午也叫女儿节
在绍兴乡间,也叫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外嫁的女儿女婿必举家归宁。看望老爸老妈,同时携上一大堆礼物,其中糯米印糕是必备的。因为娘家人会把这些印糕分给三邻四舍,向人炫说女儿女婿有多孝顺云云,
故年复一年,谁家女儿女婿没来看望丈人。人家都知道。几年不来,娘家没面子不说,女儿女婿的不孝名也就远播乡间了。所以端午节对于‘翠姐姐’们来说。成为必催夫君归宁娘家的日子了。
绍兴的端午节,又是个“环卫节”
绍兴主妇会买“艾旗”“蒲剑”以求驱邪祛病
虽然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不一,但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绍兴的端午节首先是个“环卫节”。
农历五月初五,刚跨入夏季,初生的蚊蝇大量繁衍,一些毒虫如毒蛇、蝎子、蜈蚣等开始横行。为此,绍兴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房屋大扫除”。清扫完后,再点燃早早晒干的艾叶和菖莆,这些东西都有驱逐蚊蝇、毒虫的功效,用这些干草的烟熏屋子的角角落落。事后,上街买菜的主妇都会买回一束‘艾旗’‘蒲剑’,插在门旁,以求驱邪祛病之意。
旧时端午会早先吃雄黄酒辟邪。因为知识的普及。如今只有极少老人用雄黄在婴孩额头按一个雄黄印。大多数人已忘了这一事。如今多数人都在超市买现成的‘嘉兴棕’过节。同时食五黄:‘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黄豆’。而原本乡间则多是‘炒豌豆‘和’煮茶叶蛋‘敷衍过节。
绍兴人的端午节,也是一个“娱乐节”
越谚有云:不看《白蛇传》,算不上过端午。旧时,在端午节下午与晚上,各剧场戏院,各剧种如绍兴大班、越剧、高调班(高腔)都会上演《白蛇传·盗仙草》这一剧目。那是因为《白蛇传》里讲的就是端午节时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然后吓昏许仙去“盗仙草”的故事。
大禹陵位于绍兴东南的会稽山脚下,会稽山风景区内。相传八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就葬在这里。虽然目前景区新开辟了百鸟苑景点,一旁还有香火甚旺的香炉峰,但会稽山景区的精华依然是以大禹为主题的古迹——禹陵、禹祠和禹庙。
进到大禹陵景点会经过两个检票口,检票进入景区后,往大禹陵牌坊方向,再走过一段神道便来到祭禹广场。如果是自驾,需把车停在此处的停车场,而后步行游玩。每年清明,在这里会举行祭祀大禹的公祭活动。广场一端有一座石桥,桥边有乌篷船可以游周边古村(需另付费)。过桥是第二处检票口棂星门,进门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仿青铜器造型的石鼎,后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尽头是景区的核心“大禹陵”碑亭,不少人在这块标志性的石碑留影。
它的右侧是禹祠,现在里面陈列了一些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图文史料,可以进去参观。出禹祠,经大禹碑亭前行是一条曲折的碑廊,大禹陵的碑刻众多,此处汇集了其中大部分的石碑。其中最高大的《会稽刻石》碑是乾隆年间的遗物。
穿过金桂林继续参观禹庙,相传禹庙最初是大禹的儿子建的,后来历经多次毁建,现在看到的是明末清初的样式。建筑由南到北依次是照壁、峋嵝碑、午门、拜厅、大殿,随山势逐渐升高,气势宏伟。过午门登上百步禁阶,走过拜厅,再往前走就是禹王殿,大殿正中的供奉着大禹像,塑像后以九把钺为背景,象征大禹治水成功划定九州,殿内四下陈列着歌颂其功绩和品德的对联。可以感受到后世对大禹的缅怀。出大殿右转是最后一处值得细看的景点窆石亭,亭内这块窆石是景区内最古老的一件文物,相传是大禹下葬的工具。
从禹陵北侧的石阶登山,可以走到山顶大禹雕塑脚下,这里可以俯瞰绍兴城,视野开阔。上山的路是比较好走的石阶路,不过有些地方比较陡,还是有些消耗体力的,登山前最好准备点水和干粮。在山下远远就能看到大禹的塑像,朝着这个方向一路往前就好。需要注意的是,通常16:00之后就不可上山了,游玩时要注意时间。
从大禹陵出口往顺着指示牌往左走大约5分钟便能到百鸟苑,时间充裕可一并游玩。
说到绍兴的名人,真的是很多,所以这里名人故居也很多。毛主席一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有鲁迅,王羲之,蔡元培,周恩来,大禹,陆游等等。而且啊我们绍兴的女子课一点不比男子差的,特别出众的有五个,我们称她们为绍兴有五女,大家猜猜是哪五女?对了,分别是美女西施,才女唐婉,孝女曹娥,侠女秋瑾,情女祝英台 (不知道的展开故事,美女西施,也可以展开,4大美女分别对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一美女西施 西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就是绍兴诸暨人。
据说西施其实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姑,长的非常漂亮,家里是种桑养蚕的,经常去河边浣纱,鱼儿看到她的美艳,忘记游动,沉到了水底。其实啊,压根不是那么回事,据后人考证,西施有非常严重的脚气,每次去河边浣纱,都要脱掉鞋子洗脚,因为她的脚太臭,可怜的鱼儿是给熏晕过去了才沉到水底的。西施可以说是越国的功臣,当时越国想要灭吴国,采用了很多的计谋,其中一计就是美人计,一举把吴国灭亡。 二才女唐婉 唐婉,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表妹,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二十岁与唐婉结合。婚后他们感情非常好,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陆游的母亲虽然经常抱怨和训斥她,但也还是能够容忍的。但有件事情是她无法容忍的:唐婉婚后数年未育。她不愿意让儿子因为这个女人而绝了后,两人终究被迫离婚。两人都有嫁娶,一日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婉夫妇也在园中。双方很尴尬。唐婉的后夫知道他们两人情缘未了,就主动为他们安排一个单独谈话的机会。 于是写下了《钗头凤》。唐婉后来因为积郁成疾,30岁就去世了。 三孝女曹娥 曹娥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改舜江为曹娥江,并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四侠女秋瑾 秋瑾,人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提倡男女平等,想要冲破封建礼仪的束缚,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她一生的写照。孙中山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鉴湖女侠,还亲笔题写了“巾帼英雄”。 五情女祝英台 梁祝的爱情故事。祝英台为情所困,既然地上难成连理枝,便去天上化作了比翼鸟。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未必会得到同情。马文才堂堂大款,梁山伯一介书生,肚里的文字总不及身上钱多,寒门怎比得豪门,而祝小姐的芳心所属不能被父母之命所摇动,追求个人选择的自由。她结果只能在梁山伯坟墓的裂缝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幻成一双蝴蝶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清高与自在。 同时绍兴还是一个戏剧之乡,越剧出自绍兴,绍兴需要越剧。而绍兴人对越剧的痴迷也是绍兴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以越剧展演来弘扬民族文化,借经典越剧荟萃提升绍兴的文化品位,通过打造越剧展演品牌亮出绍兴的文化名片。
绍兴的文化远远不至这些,还有三乌文化(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绍兴师爷。说到绍兴的三乌文化,就是乌毡帽,乌篷船还有乌干菜了 我们先来说说乌毡帽,在绍兴城乡间,特别是农村,许多男子头上都戴顶乌毡帽,即使在异乡,你只要凭他头上乌毡帽子,就能判断出他是绍兴人。现在大家在景区也可以看见,很多工作人员都有带着。乌毡帽是绍兴人的一个鲜明标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曾出现过许多头戴乌毡帽的农民形象。形如三大碗,里外乌黑,毛毡厚实;贴切硬梆的绍兴乌毡帽,早在清朝已很盛行了。关于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那是很久以前,有个猎人在山洞里打死了一只老虎。在背下山时,发现虎背上有一块被血肉粘连着的毛毡。原来这是老虎平时捕吃了猪羊后剩下的牲畜毛,由于栖息受压而成了饼样的毡子。猎人用热水把这毡冲洗干净后,摊于草上用鹅卵石压按水分,数日后,干燥的毛毡成了碗形,猎人便拿它作帽子戴在头上,很感舒适暖和。于是,后人传言,老虎是制造毡帽的“祖师”。现在生产乌毡帽的主要原料是羊毛。 接着说说乌篷船,乌篷船是绍兴水乡独特的、灵巧的、水上交通工具,船因为篾蓬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我们这个奥运冠军孟关良就是从小划着乌篷船的。
三乌的还有一个乌,就是乌干菜了。乌干莱 白米饭”是绍兴流行的一句俗话,说明了人民对乌干菜的喜爱,乌干莱又叫霉干菜,因为颜色黑故称乌干菜。因为价廉物美,吃了开胃,夏天可以做汤的作料,所以在民间几乎家家腌制,常年食用。相传以前有个聪明的姑娘名叫培红,从小在财主家做丫鬟,地主刻薄。给丫鬟和长工们总吃黄菜烂叶,培红看到长工们吃的愁眉苦脸,难以下咽,十分难过,于是暗地里把那些菜用盐加以腌制,果然味道鲜美很多。有一天,正当大家吃的津津有味时,被财主发现了,他感到奇怪,拿来一尝,味道不同寻常,要培红也做一碗送去。培红就用没腌制的黄菜兰叶做了送去,财主一尝,又苦又咸,顿时怒气冲冲,破口大骂,并拿起碗砸下培红,正中太阳穴,流血身亡。长工们闻讯赶到,一拥而上,打死了财主。后来人们为纪念着善良的姑娘,于是就将这种腌制的菜叫培红菜,晒干了就是霉干菜。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笋干菜”,用它蒸猪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是周恩来生前特别喜欢吃的家乡菜。
说完三乌,我们来说说三缸,就是酒缸,酱缸,染缸。那么的几个就是之前有说到的酒文化和乌干菜,染缸为什么有名呢?在绍兴有我国最大的轻纺城。 接着说说绍兴的师爷,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佐理人员。清代有句俗谚说:“无绍不成衙。”“绍”,指绍兴籍的师爷和书吏,其中又特别强调绍兴籍师爷。绍兴现在还有一档晚间节目就是绍兴师爷,全程都是用绍兴话讲的,收视率也是非常好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小钟到时也教大家几句。
好了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是回到现代来哈~我们来看看绍兴的交通,交通非常的便捷,绍兴与所属各县(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通,到达离绍兴最远的旅游景点行程时间不超过二个小时。毗连杭州、宁波机场,距杭州机场仅30公里。
鉴湖位于柯岩风景区内,是绍兴的“母亲湖”,不仅风光美,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就是用鉴湖水酿造的。由于水质特殊,鉴湖水酿出的酒入口绵柔,尝一口正宗的绍兴酒也是许多人来到鉴湖的理由。
游览鉴湖需购买柯岩风景区联票,湖中几个小岛上有东汉笛亭、南洋秋泛、五桥步月、葫芦醉岛等景点。可以从柯岩景区西面入口步行上岛,全程步行游玩,但这样比较累,坐景区免费画舫泛舟鉴湖上也是很不错的体验。比较常规的玩法是先游览柯岩景区,乘画舫来到鉴湖,游玩过后继续乘画舫去到鲁镇。
出柯岩进入鉴湖,首先到达的便是东汉笛亭,一座仿汉建筑,能看到一些竹雕、竹刻的工艺品。旁边的百船码头可乘免费画舫进入鉴湖,也可以包一艘乌篷船,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感受鉴湖的韵味(需另付费)。
若乘画舫,首先来到五桥步月,这边其实是个小公园,有五座桥,环境不错。此处最大亮点是湖面上的一道笔直的长堤,另一端是鉴湖的主要景点葫芦醉岛。这道长堤是一条古纤道,很精致而且保存得很完好,人们雅称它为“白玉长堤”。漫步在长堤上,有种和鉴湖融为一体的感觉。
葫芦醉岛是鉴湖景区最大的岛屿,除了形状酷似一个大酒葫芦,连岛上的景点也都与绍兴美酒相关。你可以在“投醪劳师”雕塑前回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投醪劳师犒慰三军的豪情。而岛上主建筑壶觞楼则是一座酒文化博物馆,可通过图文和陈列了解黄酒的制作工艺、历史。
当然,最不容错过的要数品酒厅了,别忘了来这儿免费品尝鉴湖水酿造的地道绍兴黄酒,绍兴花雕不会让你失望。如果有亲友喜欢喝酒的,也不妨买一些回去。岛上有画舫往返鲁镇,鉴湖游玩结束后,乘船去鲁镇体验鲁迅笔下的绍兴水乡,又是另一番风味了。
★ 端午节习俗
★ 端午节活动习俗
★ 端午节习俗作文
★ 端午节日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