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 之一(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oldatov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力行①,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②皆要。
① 力行,努力做。这里指身体力行前面所说的孝、悌、信、爱、仁。
② 信,确实。
“余力学文”是《弟子规》的最后一个部分。在今天,好好学习几乎是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了。可是为什么《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才学文呢?难道还有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情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倒不那么重视了,可是《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再学文,那么为什么《弟子规》会这样要求孩子呢?难道对孩子来说还有比学习更加重要的事情吗?而对于有余力学文的孩子,该怎么学?
《弟子规》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办法呢?
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余力学文”这一部分?这是因为它非常有针对性地提醒我们注意,在如今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进入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现在的家长,无论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孩子们的老师,毫无疑问,众口一词,都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好好读书,好好学习,然后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被非常沉重的作业、各种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几乎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由衷地为之担忧。
我也反思我的童年有没有过快乐,仔细一想,也没有快乐。现在的成年人为什么会觉得童年快乐呢?因为是回忆让一切变得美好。实际上,在我读书的时候,已经是今天这样的状态,甚至我当初所面临的各种考试与竞争,比今天的孩子还要激烈。二十多年前,我们高考的时候,录取比例远远低于今天。所以,中国孩子所面临的这种让人担忧的现状,并不是这两三年的,也不是这七八年的,而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孩子都被一顶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的帽子给压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历来都非常看重教育和学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把十年寒窗视作成功的第一步,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还可能被皇帝招去做驸马。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如此说来,今天的孩子所面临的状况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那么为什么《弟子规》要讲余力学文呢?
我们既然强调孩子应该把一切的精力都用在读书学习上,又怎么讲有多余的力气才去读书呢?
这里面不是明显有矛盾吗?其实,学习这两个字在古代是有特别的含义的,和我们今天讲的学习并不完全相同。
关于儒家的学习观,孔子明确地认为,人生应该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首要任务,学习书本知识是次要任务。这是中国传统关于学习的最精确的一个意思。我们今天所说的读书,学习书本知识,也就是《弟子规》里讲的学文,无非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生活实践中,修养自己的品格,培养自己的德行,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弟子规》才讲“力有余,则学文”。当然,这绝对不等于说书本学习是不重要的,孔子和儒家历来也很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书本毕竟是人类知识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
古人讲得非常好,《论语集注》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 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如果你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你自己的人格没有培养好,你的品格没有培养好,你还要不顾一切去读书,那么也许你的知识很丰富,学问很渊博,但是你的本质有问题,你所学来的.知识反而埋没了你的本质。如果你的确有余力,但你不读书,那么你就会显得略微有点野蛮,不够文明。换句话说,有个人道德品格很好,道德也很高尚,但是他没有读过书,所以他就不具备知识,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比如他去看一场演出,别人都能欣赏,他在那里打呼噜;或者去看一场芭蕾舞,哇,这怎么能看?要命,赶快跑掉。这就是有余力,但是没有学文,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朱熹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如果你一味去实践,只顾培养自己的品格,锻炼自己的行为,但是你不去读书的话,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历来的圣贤有哪些经验,你就不会认识到事情的规律,你的行为有的时候就难免出于私义。因为你没有读过书,你不知道历代的圣贤怎么讲的,你也不知道同时代的人有哪些这方面的意见,你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去做,那么就不会博采众长。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才能准确理解《弟子规》的真正意思。
《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学文的重要性,但是它也给我们确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你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格、德行,不懂得在实践中历练自己,而一味地只顾埋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读死书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只管闷头读书,而不去亲近仁者、追求道德的完善、品格的培养的话,结果只能使自己浮华不实。拥有书本知识只是一个人成为仁人的某一些条件而已,不是全部条件,这是儒家的要义。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或者说纸上谈兵的人,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大将叫赵奢,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这是非常高的一个官位。作为一代名将,赵奢书本知识了得,精通兵法,同时又非常擅长实践,很会练兵和打仗。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就跟他爸有点不一样,赵括也是熟读兵书,张口洋洋洒洒,非常善于谈论兵事,没有人说得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认为天下无敌。实际上他没有当过一天兵,也没有打过一场仗,只是学文学得很好。赵奢对自己的儿子很了解,知道儿子不过是纸上谈兵,因此很是为他担忧。赵奢还说,希望将来赵国不要用我的儿子为将,否则他一定会让赵国的军队遭受失败。不幸的是,后来赵国就是用了赵括做将军。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进攻赵国,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一带)坚持抗敌。这时赵奢已经去世了,赵军由廉颇指挥。尽管廉颇年事已高,但打仗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根本没有办法速战速决,不一定打得过赵军,秦国知道这样拖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就用了反间计。秦国派了很多人悄悄地溜进赵国,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军其实最害怕的一个人是赵括,这个人了不起,打不过他。结果赵王听信谣言,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了廉颇。结果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只会学文,不会力行,造成了赵国的惨败,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国坑杀殆尽,赵括本人也被秦军的弩箭射死。这是非常惨重的教训。天底下的父母,有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赵括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呢?
还有一个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郑板桥是“扬州八怪”里边最有名的一个,他老来得子,难免很喜爱这个儿子,但他对自己的孩子绝不溺爱,一贯要求孩子不要只顾埋头读死书,而要在读书、学文以外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要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可是这个儿子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郑板桥非常着急,他担心自己将来走了,这个孩子还没有完全成年,无法自立。所以郑板桥在临终前,把儿子叫到病床旁边,说,我快不行了,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你做儿子的要满足我,那就是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这个孩子还是个孝子,当然要满足自己父亲的最后一个愿望。但是郑板桥做过知县,他的儿子在过去也算是官宦子弟,什么时候下厨房做过馒头啊?于是这个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请教厨师怎么和面,怎么蒸馒头,等把馒头做好了,端上来的时候,郑板桥已经去世了。郑板桥的儿子当然非常悲痛,但发现自己的父亲在临终前还硬撑着留下了几个字,“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这个孩子一下子才明白,父亲为什么那么久以来一直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不要只顾学问,还是要努力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实际上,《弟子规》说的这种只会读死书的人,今天也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高分低能”,家长现在也越来越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一个只懂得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走进社会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既然《弟子规》告诉我们不要读死书,那么反过来,如果只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己,而不读书又会怎么样呢?对于这个问题,《弟子规》也给出了它的意见。
《弟子规》也是反对这种情况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你只顾去实践,但是你不读书,那么你就只有自己的私见,你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不知道别人有哪些经验教训,你就会连最根本的道理都不知道了。通俗地说,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汉代有个名臣霍光,他一生的故事就最能说明《弟子规》在这方面的要求。霍光是追随了汉武帝近三十年的一个重要的大臣,汉武帝死后,他还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接着执掌汉室最高权力二十年,为汉朝的中兴和安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为西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他在麒麟阁十一功臣排名第一。霍光虽然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在实践当中非常了得的一个人,但是霍光的结局是被灭族,就是因为霍光不重视读书,对于自己的家里人也不要求学文,酿成了最终的苦果。
霍光的妻子是一个很贪图富贵的人,因为昭帝之后的汉宣帝是霍光扶立的,所以自己还想做皇帝的丈母娘,她打算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汉宣帝。汉宣帝当时有皇后,霍光的妻子想利用霍家的权势勾结宫廷的医生,下毒谋害汉宣帝的许皇后,然后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皇帝。这件事情败露了,并没有成功,而霍光本来对这个事情是一无所知的,是他的妻子瞒着他这么干的,作为汉室重臣,霍光应该赶快去把这个情况说明白,把这个天大的事情赶紧处理好。但是霍光没有,他认为只要我不说就没有人会知道,而且我现在权势这么大,我把它压下来。这个事情没有马上引起后果。但霍光死了以后,霍家的子孙还是不读书的,家训向来如此,长辈也没有叫他们读书,所以非常地骄横跋扈。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当然很多,纷纷弹劾,皇帝也看不惯啊,你们这一家人怎么这样?终于有一天,霍光的妻子谋害许皇后的事情被揭发了,这一下导致整个霍家子孙被杀光了,这当然是非常惨的。为什么霍光会有这样的结局?中国古代的大史学家班固就有这样的评价,“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说,因为霍光不读书,对这种最根本的道理他不懂,他只懂得一些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能够理解的道理。霍光不读书、不学文的教训,后来的人也都非常重视。宋朝有名的大臣寇准要当宰相了,他的朋友张咏在成都听说后,就对自己旁边的人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不够,读书不多。等到寇准出使陕州(今三门峡陕县),张咏正好从成都罢职回来,两个人碰到了。寇准非常尊敬地给他提供了帐幕,就等于给他盖了一个临时房子,热情地款待,大家度过了几天很开心的日子,要告别的时候,寇准把张咏送到郊外就问他,你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张咏很慢地说,你要去读读《霍光传》。当时寇准没有明白张咏的意思,等到回家以后,把《霍光传》拿来一读,读到“不学无术”这四个字的时候,马上明白了,说这是张公在说我,是对我的一种教训啊!从此就提醒自己,要认真对待书本知识,认真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寇准后来成为一代名相。
既然《弟子规》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关于学习的方法,怎样才能读好书,又会给我们提出哪些可行的建议呢?
明白了学文和读书的重要性,这还不够。还要懂读书的方法,怎么样读书?这也是现在的父母和老师往往容易忽略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弟子规》所传授的学文的方法,是今天的父母甚至是很多老师未必了解的。这种读书方法非常有效,是一千多年乃至更长时期以来积累的宝贵的读书经验,非常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不仅仅是读书的方法,同时也是修身养性,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举止习惯的办法,一定要特别重视。今天,我们全民族、全社会都在寻找这样的办法,既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读书、掌握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又要有益于孩子的人格、品格的养成,有助于形成孩子终生受益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可惜的是,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成效不大,我们并没有找到。我们其实是忘记了在悠久的传统文化当中,就有相关的资源和经验,《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读书的方法,《弟子规》告诉我们,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是我们会觉得,读书嘛,只要认真不就行了吗?这三到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弟子规》所传授的读书方法,首先,“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读书三到”。几十年前,读书人都知道读书三到,读书的时候,心、眼、口都要到。朱熹的《训学斋规》里面讲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弟子规》经过总结,就是“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三到”当中,最要紧的是心到,但是首先我要强调,这是古人的一个误解。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这是错误的,心没有这个功能。我们讲,这个人很有心计,这个人心思很密,这个人心眼好,这个人心眼坏,其实跟心都没关系。中国人大概是到明朝李时珍开始,才明白人的思维器官是脑。所以说应该是脑到、眼到、口到,强调心思要集中,脑力要集中。
归根结底,是说读书要全神贯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心数用,耳朵里塞着耳机不知道在听什么歌,眼睛看着电视,没准脑子里还想着游戏。这样的话,怎么能读好书呢?有些孩子,虽然高声朗读,但是心不在焉,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什么也记不住,怎么会提高读书的效率呢?实际上,古人讲的读书,第一,要集中精力,读书时就是要排除杂念,把心思或者把脑力用在读书上。第二,眼要到。古人读书是眼睛盯着书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是眼睛看着书的,这个是不大一样,要眼睛牢牢地盯住文字。第三,口要到。口到是要出声,古人的读书是要读出声来的,要朗读,而现在的孩子朗读习惯主要保留在学外语方面,英语天天朗读,其他的从不出声。对于孩子来讲,现在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习惯于高声诵读。你不读出声音来,你就调动不了全身的注意力,便不能感受到文字之美,也不能谙熟音律,比如要读古代诗歌,你不读出声音来,怎么能感受到它的押韵呢?怎么感受到它的平仄呢?你读古文,如果不读出声来,你怎么能知道它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怎么能知道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这个字,为什么在那里要用那个字呢?我们现在很多孩子读的语文课文,其中有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就很讲究音韵,他写散文,如果前一句话是用平声结尾,即第一、第二声,那么接下来的一句话就要用仄声起头。讲究到这个地步的。如果你不读,你怎么知道老舍先生的文章好?所以一定要读出来。
实际上,读书三到这个方法不仅对读书有益,而且能借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习惯。请问,人生有哪一件事情是不需要用心的?读书如果能够用心,就会形成比较好的处世习惯,今后遇到事情,就不会掉以轻心,而会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有这样习惯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容易做出成绩、取得成功的孩子。这一点我们要高度重视。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自序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又一次难忘的合作。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照例是根据《百家讲坛》的同名节目编辑而成的。
在传统中,《弟子规》比起《三字经》,《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恐怕都要略逊一筹。不过,自从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还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它的特点就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假如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规矩。这当然只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比《三字经》更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的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也很简单: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会和家长对这方面也很重视;然而,很多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弟子规》也就“热”了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平凡普通的教书先生。他是山西绛州人,主要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我们对他的生平也并不很了解,所能知道的是他以八十三岁的高龄卒于乾隆年间。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一辈子以教书为生,没有显赫的科举仕宦经历,在当时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毕生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创办敦复斋,致力于教育讲学。他不是一位冬烘先生,更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的混饭之辈,而是被尊称为“李夫子”的。根据《弟子规》的注解者之一卫绍生先生的介绍,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这位李夫子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著作。不过,李毓秀夫子终究还是因为《弟子规》才被后人记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进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对传统既继承又发展的好例子。为什么叫《弟子规》呢?很明显,全书就是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全部内容也正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此外,《弟子规》接续了明朝吕得胜的《小儿语》,以及比父亲吕得胜更为有名的儿子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只不过吕氏父子的作品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易懂好记的程度也相差颇大。后起的《弟子规》则避免了这些缺憾。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弟子规》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经》的影响。它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视节目由我主讲,书也由我署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读《弟子规》的工作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对我的信任,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的大力支持。我更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她是我在《百家讲坛》上所有节目的主编,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解读风格的调节,她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还要将我的'感谢奉献给编导迮方乐小姐、编导林屹屹小姐、编导才越小姐、编导马小燕小姐、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还有化妆师杨静女士和她可爱的女儿小乔乔。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正是他们,使我在《百家讲坛》的经历成为毕生的美丽记忆。
孩子们在节目中吟唱《弟子规》是如此美妙,作曲者和录制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孙伟先生,我也要请他及他的团队接受我的谢意。
我当然还要感谢接纳《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感谢出版社所有编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以今天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但绝对不是最小或者最不重要,我必须强调,在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学者研究《弟子规》和其他蒙学读物的成果,我对他们给予我的教益深表谢意。在此一一提及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必须特别感谢赵震野先生编著的《〈弟子规〉故事征引》,以及蔡振绅先生原辑的四册《读史心得》,它们为我在解读过程中寻找例证和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的两位助理任华女士、张倩小姐用出色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她们也是我必须感谢的对象。
我希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能够为今天中国孩子的教育贡献一点力量;我期待,观众、读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指教和批评。
由衷地感谢大家!
钱文忠
6月30日于沪上履冰室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 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 “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 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弟子规《余力学文》部分强调的是在我们认真学习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基础上,更要进一步身体力行,以便真正融会贯通。
《余力学文》强调了只会学文而不力行就容易使人浮华虚躁,不学文只是一味力行则容易执着自己的看法,无法真正契合真理,从而流于粗陋肤浅。这对我们嘉联强调的知行合一有更进一步的启发意义。知而不行,容易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行而不知则会多走弯路低处徘徊。一定要善于把知道的马上转化为行动,也一定要把自己的言行时时去和圣贤比照和看齐。
《余力学文》提到了“心眼口”三到的读书法。在我看来,所谓心到是要求我们读书时一定要静心、潜心和专心,真正做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所谓眼到是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客观地读书,不仅仅读自己喜欢的,还要和书本和作者互动起来,善于读得懂读得出文字思想背后的知识和道理;所谓口到是要求对于圣贤书我们能够不断诵读,进而捻熟于心;做到三到,自然融会贯通得其精髓。
《余力学文》还强调了读书环境和读书方法。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为完成读书任务而读书,要善于在思考中在问题中在互动中去读书,要善于把疑问及时记下来并解决掉。并且在读书中,我们还要善于分类,有的书只需匆匆浏览,有的书只需听别人讲讲,有的书一辈子也没必要触及,但有的书则要反复诵读细细咀嚼常读常新。
好书会介绍好书,好的思想会介绍好的思想。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行动,总能沿着一条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清晰的道路到达人生的彼岸。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 钱文忠弟子规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钱文忠 三字经
★ 钱文忠名言整合
★ 解读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