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钱文忠名言整合(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慢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钱文忠经典语录
1、高尚,我景仰。平凡,我尊敬。孱弱,我同情。畏却,我理解。可是,别指望我接受伪善,卑劣,下作和无耻,更何况它们还披着高尚的外衣!
2、30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
3、现在对大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宣传有些偏重了,这一做法是不是需要调整?争做和谐社会的螺丝钉,争做某个庞大计划的螺丝钉,是不是也值得倡导?我们在宣传上确实应该反思。其实,大学毕业生将来大量的都是螺丝钉。
4、有人动辄批评官员“作秀”,是的,也许他们确实是在“作秀”。但是,“作秀”最起码说明,他们知道什么好,什么应该做;最起码说明他们心存点滴敬畏,心怀丝丝恐惧!
5、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6、盖上渐凉的茶碗,暗了灯,拉下窗帘,熏起新山水沉,爱人,轻轻入睡吧。天际晨曦会化作你的腮红,红景天装入行囊了么?要去的地方那么远那么高,可是经幡飘动了你的.心念?皈依的路,总是漫长,蜿蜒,并无尽头。尘埃中礼佛的长头,直叩向天边。爱人,别担心转不动经筒,颂错了咒语。离天越近,越是人间。
7、白露过,秋夜的雨,沾了肤,已渐刺骨。踯躅梧桐下,树叶婆娑,点数逝去的岁月,如泣如诉。雨丝,似鞭似网,涤得去前尘么?我的爱人,费尽了思量。可看见?行人遮了面,并分不清谁何,湿润的雨,滤干了记忆,无论是虚妄的快乐,或是揪心的哀愁。流淌着,汇成的能不是忘川么?载着我们,又覆了前一个秋。
8、等了多久,默念的相会。今夜,只为你的笑颜,无尽的牵挂,放不下。看见你,隔着微雨后的窗,脸庞消瘦,你,怎会知我心碎。无法收拾,第一面的记忆,埋心底,()培土,怎压住思念芽起。琴奏响夜曲,泉难,幽咽,丝裙掠地,你的歌声柔滑。杯中红酒已残,凝重挂壁,别消失。夜色里,送走了你,哪知再见何时?
9、谁都不喜欢伪君子,但是,在文明社会也难以容忍真小人。伪君子最起码知道文明是好的,愿意去装的,不至于死不要脸,毫无顾忌。
10、历史已经发生了,也就没有“假如”了。爱问“假如”很大程度上是回避、无奈、懦弱、狡猾的表现!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这样。这就是历史的蛮横,以及我们的悲情!
11、生死转换于倾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逆时要善待自己,顺时更善待别人,累了就停下歇歇。
12、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
13、在这个盛世乱世里,高尚逐渐成为墓碑,信仰逐渐成为交易,理想逐渐成为笑谈,人心逐渐成为荒漠。还要多久?我们将再也没有节制物欲的精神、净化人心的信仰,所有美丽的花,都将无水浇灌。
14、这是个盛世,物质繁荣,高楼林立,名车接踵,酒醉金迷;这是个乱世,精神匮乏,人欲横流,卑鄙趾高,哀鸿触目。
15、怎堪一个小,更怎堪一个私,湮灭一切,无明火过后,永难弥补。天地已然局促,天涯只是咫尺,禁锢住了心,即便真是爱恋,也难逃板结执著。情,若无心血浇灌,难灵动,终是淤青。秋再高,高不出神朗;天再晴,晴不出气爽。佳时徒耗,生命流水般漫地,被干涸吸尽。我的爱人?都说秋天金色,却只落得天凉。
16、你可知,今夜等了多久?说不出的,又岂止凡俗语辞?一份担心,一缕牵挂,不见着,可如何消散?夜已浓,寂静,风吹动秋叶,婆娑。长笛由远天云际响起,我知,你的唇传出兰馨。举目,月剩半牙,且有云遮蔽,空余叹息。我们只有梦中凝视,多愿,一生不醒。来世怎敢盼望?天造地设,又岂真能遂了人愿?
17、最愁是秋露,连秋也伤。秋日只余晖,起落之间,一夜,又有寒霜落降。来自天上的,总当是云雨化成吧?剔透,晶莹,却微凉微凉。能不想,秋梦怎会似春?少了恁多旖旎,只忆起前世悲苦,抹平一纹纹涟漪。爱人,没见小院的花已垂下枝叶么?就一朵孤傲,哪熬得过秋露?哪经得住秋霜?飘零,化泥,揪碎了心。
【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正文】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就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
[字幕:《三字经》——宋朝启蒙读物。]
【正文】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字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
【正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字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正文】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
就在这么冒死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字幕:孔子])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时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荀子,[字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字幕:孟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的思想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
【正文】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字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三字经它以简捷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奉为经典。
百家讲坛《三字经-钱文忠》介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钱文忠先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呢?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
《三字经百家讲坛全集》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无锡市。吴越国王钱缪之后。,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钱文忠经典语录
1、历史已经发生了,也就没有“假如”了。爱问“假如”很大程度上是回避、无奈、懦弱、狡猾的表现!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这样。这就是历史的蛮横,以及我们的悲情!
2、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3、30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
4、怎堪一个小,更怎堪一个私,湮灭一切,无明火过后,永难弥补。天地已然局促,天涯只是咫尺,禁锢住了心,即便真是爱恋,也难逃板结执著。情,若无心血浇灌,难灵动,终是淤青。秋再高,高不出神朗;天再晴,晴不出气爽。佳时徒耗,生命流水般漫地,被干涸吸尽。我的爱人?都说秋天金色,却只落得天凉。
5、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
6、等了多久,默念的相会。今夜,只为你的笑颜,无尽的牵挂,放不下。看见你,隔着微雨后的窗,脸庞消瘦,你,怎会知我心碎。无法收拾,第一面的记忆,埋心底,培土,怎压住思念芽起。琴奏响夜曲,泉难,幽咽,丝裙掠地,你的歌声柔滑。杯中红酒已残,凝重挂壁,别消失。夜色里,送走了你,哪知再见何时?
7、高尚,我景仰。平凡,我尊敬。孱弱,我同情。畏却,我理解。可是,别指望我接受伪善,卑劣,下作和无耻,更何况它们还披着高尚的外衣!
8、你可知,今夜等了多久?说不出的,又岂止凡俗语辞?一份担心,一缕牵挂,不见着,可如何消散?夜已浓,寂静,风吹动秋叶,婆娑。长笛由远天云际响起,我知,你的唇传出兰馨。举目,月剩半牙,且有云遮蔽,空余叹息。我们只有梦中凝视,多愿,一生不醒。来世怎敢盼望?天造地设,又岂真能遂了人愿?
9、盖上渐凉的茶碗,暗了灯,拉下窗帘,熏起新山水沉,爱人,轻轻入睡吧。天际晨曦会化作你的腮红,红景天装入行囊了么?要去的地方那么远那么高,可是经幡飘动了你的心念?皈依的路,总是漫长,蜿蜒,并无尽头。尘埃中礼佛的长头,直叩向天边。爱人,别担心转不动经筒,颂错了咒语。离天越近,越是人间。
10、这是个盛世,物质繁荣,高楼林立,名车接踵,酒醉金迷;这是个乱世,精神匮乏,人欲横流,卑鄙趾高,哀鸿触目。
11、生死转换于倾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逆时要善待自己,顺时更善待别人,累了就停下歇歇。
12、现在对大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宣传有些偏重了,这一做法是不是需要调整?争做和谐社会的.螺丝钉,争做某个庞大计划的螺丝钉,是不是也值得倡导?我们在宣传上确实应该反思。其实,大学毕业生将来大量的都是螺丝钉。
13、最愁是秋露,连秋也伤。秋日只余晖,起落之间,一夜,又有寒霜落降。来自天上的,总当是云雨化成吧?剔透,晶莹,却微凉微凉。能不想,秋梦怎会似春?少了恁多旖旎,只忆起前世悲苦,抹平一纹纹涟漪。爱人,没见小院的花已垂下枝叶么?就一朵孤傲,哪熬得过秋露?哪经得住秋霜?飘零,化泥,揪碎了心。
14、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15、有人动辄批评官员“作秀”,是的,也许他们确实是在“作秀”。但是,“作秀”最起码说明,他们知道什么好,什么应该做;最起码说明他们心存点滴敬畏,心怀丝丝恐惧!
16、白露过,秋夜的雨,沾了肤,已渐刺骨。踯躅梧桐下,树叶婆娑,点数逝去的岁月,如泣如诉。雨丝,似鞭似网,涤得去前尘么?我的爱人,费尽了思量。可看见?行人遮了面,并分不清谁何,湿润的雨,滤干了记忆,无论是虚妄的快乐,或是揪心的哀愁。流淌着,汇成的能不是忘川么?载着我们,又覆了前一个秋。
17、谁都不喜欢伪君子,但是,在文明社会也难以容忍真小人。伪君子最起码知道文明是好的,愿意去装的,不至于死不要脸,毫无顾忌。
18、在这个盛世乱世里,高尚逐渐成为墓碑,信仰逐渐成为交易,理想逐渐成为笑谈,人心逐渐成为荒漠。还要多久?我们将再也没有节制物欲的精神、净化人心的信仰,所有美丽的花,都将无水浇灌。
对于钱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以后,很感慨,在高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当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为为生计奔忙,有人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讨论很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不争气,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劳累了一天,终于又了看书的闲情,回回拿起书,便有了”如对故人“的快乐,那是一种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
《弟子规》在几案上已经放了几天,因为忙碌一直忽略了它。今日里,翻开书页,随着钱文忠穿越时空,与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有了第一次的”会面“。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是从圣人的教诲中汲取出来的,可谓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目光落于”首孝弟“,仅仅三个字,却让我陷入深思。这个”首“字让我感悟到做人的根本在孝道跟悌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很会赚钱,而是他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突然想到,不经意间,四十个春秋在晃眼之间划过了。回首望望,父母的付出点点滴滴尽在眼前。
我想起了,每年春节将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守在一起。母亲又开始忙着赶制我们姐弟俩的新衣了,毛衣针伴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上一下有规则地编排出那浓浓的爱意。父亲会围着灶台忙个不停,做蛋饺,腌酱油肉,一竹竿的鱼、鸭、鸡倒挂着,里里外外都已涂上了佐料。当我们进入梦乡时,父亲依然在厨房做他的拿手菜 ――熏鱼,因为加入了过多的糖,那熏鱼入盘时,像涂了油一样亮。母亲还在不紧不慢的赶最后一个袖管。
现在,我们都大了,这也成了最美好的回忆。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而今,因为忙碌,忽略了父母的需求,孝道似乎就在话起话落之间,孝道似乎又在沉甸甸的礼盒间。
懊恼之间,明白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弟子规》很沉很沉,有些拿捏不住了。
此时的我很想回家,握住老人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
《弟子规》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教育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经典之作。
很早就听闻《弟子规》此书,但一直没有去翻阅。第一次阅读《弟子规》竟是在帮四岁儿子订阅的《幼儿画报》上发现的。画报将原文和翻译成的童话一起介绍给孩子,儿子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请我帮他讲这些故事,并模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尽孝”。恰巧学校工会为我们教师发了精神读物《钱钟书解读弟子规》一书。在此触动下,我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弟子规,书中讲述学生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姊妹的蒙学教材,但是读完之后我的感触很深,这一传世典着内容涵盖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孩子的人生具有指导价值,对于已为人师的我也是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由此而见,诵读弟子规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认真践行。我认为只有将弟子规融入到生活当中,
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施以及会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说实话我对于弟子规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只能算是初学者,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有必要进行一番尝试。以此来督促自己以及学生践行弟子规,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做一个身心和谐的人。
它让我明白我们在苦苦寻求幸福的真谛、追求完美而不得时,只因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颗心。我们应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并以此来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周围人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我相信《弟子规》把至真、至诚、至善推演出来,值得每一个人领悟终生。
★ 钱文忠 三字经
★ 钱文忠弟子规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 钱的名言名句
★ 有关钱的名言
★ 增广贤文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