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徐光前简介(共含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是麻麻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徐光前
中文名称: 徐光前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1914~
国 别: 中国
籍 贯: 辽宁省辽阳
生平简介
徐光前(1914~) 著名会计师。辽宁辽阳人。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历任中央审计处审核主任、处长、总统府秘书等职。1949年去台,从事会计师业务,发起组织台湾省及台北市会计师公会,参与修正《公司法》及《会计师法》。曾任台湾省会计师公会理事长。著有《公司法法令大全》。
徐光宪:用创新改变了世界稀土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大幅下降,原来曾经长期垄断稀土国际市场的一些国外稀土生产厂商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中国终于实现了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创造这个“中国传奇”的是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徐光宪和他的同事们。
徐光宪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鉴于其在稀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10月,“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作为一种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徐光宪院士。他是国内第四个获得该奖项的化学家,目前全国仅23人获此殊荣,其中高校仅有4人。
临危授命 接手稀土分离新难题
徐光宪生于19,浙江绍兴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任教,长期从事稀土化学研究。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钕。徐光宪接下了这份任务。
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稀土元素一共有17种,包括sc(钪)、y(钇)和15种镧系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尤其是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化学性质几乎一致,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离方法是问题的关键。
在当时,国际上稀土分离的主流是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两种方法在过程上不连续,成本很高,提炼出的稀土元素纯度也较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徐光宪思索再三,决定还是采用自己曾经研究过多年的萃取法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所谓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特点,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早在1957年,当徐光宪开始参加开创我国原子能事业时,就已开始涉足萃取这一领域了。当初核燃料的分离、提纯是原子能工业中与化学有关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46年开始学习量子化学算起,已经研究了量子化学的徐光宪注意到萃取过程与络合作用的联系,以及萃取方法用于稀土分离的可能性及其优点。
当时,国际上萃取化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关于萃取体系的分类很不统一,在理论中存在着很多与实际和试验不相吻合的假设,甚至对萃取机理的解释也相当混乱。徐光宪决定首先从系统整理资料入手。他做了上万张文献卡片,经过深入的思考、分析、归纳,于1962年提出了恰当而细致的萃取体系分类方法,随后又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若干典型体系的萃取机理,提出了几个关于萃取的一般规律。他还和黎乐民教授联手改进了研究萃取平衡的两相滴定法。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很快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同,并迅速运用到我国的原子能工业中去。
艰苦攻关 串级萃取终实现
但徐光宪所面临的分离镨钕的问题和困难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他之前,还没有人将萃取法真正运用到分离稀土元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去,很多人都不相信萃取法能够适用于实际工业生产。这不仅是因为当时萃取化学这一学科分支尚未成熟,而且也因稀土元素本身的特性,17种元素要想提纯任何一种,在当时都是极大的挑战。
徐光宪没有因为前方的困难而畏缩。他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及特有的学术敏感,敏锐地看到萃取法用于稀土分离是大有可为的。他信心十足地重复着用萃取法来分离镨钕元素的实验。
在当时,一般萃取体系的镨钕分离系数只能达到1.4~1.5。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他通过选择萃取剂和络合剂,配成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最终,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项紧急军工任务,而且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达到了相当高的4。
徐光宪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而停留在原地,他希望能够设计一种新的高效的稀土生产工艺。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稀土资源,仅白云鄂博一地的储藏量就占整个世界的50%以上。而国内的稀土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落后,世界上一些国家却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中国长期以来只能守着巨大的资源无所适从,只能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
当时,美国曾有过一个专利报道,提出用推拉体系萃取分离稀土,但从未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因为无法实现串级萃取过程。国际上流行的串级萃取理论是l.阿尔德斯提出来的,徐光宪仔细分析了在串级萃取过程中络合平衡移动的情况,发现阿尔德斯串级萃取理论在稀土推拉体系串级萃取过程中是不成立的。徐光宪于是重新设计了一套化学操作流程,导出与此相应的一套串级萃取理论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
1974年9月,徐光宪亲赴包头稀土三厂参加这一新工艺流程用于分离包头轻稀土的工业规模试验。这种试验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一年,需要极大的耐心,而且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不得不再等上几个月才能检验结果,那将是极大的损失。
徐光宪凭借多年的经验和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一次即获得成功,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用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随后陆续提出了可广泛应用于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流程优化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极值公式、分馏萃取三出口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串级萃取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与计算程序、回流启动模式等,并在上海跃龙化工厂实际生产中获得了成功。
理论到实践 中国稀土打破国际垄断
1975年8月,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京召开。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串级萃取理论,引起轰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总工程师萧祖炽建议徐光宪给科研人员办个串级萃取理论讨论班。曾在与徐光宪的合作中尝到甜头的上海跃龙化工厂主动要求把这个活儿给揽下来。1978年,“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顺利举办。徐光宪和他的课题组的科研成果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这些原则和方法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稀土分离工艺集中在西方少数国家手中,他们垄断了国际稀土市场。而徐光宪的串级萃取工艺让世界突然发现:现在在这个领域的领头羊已经不再是昔日的美国、法国和日本了,而是中国。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你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的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生产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但徐光宪还没有满足。萃取液的配置和各种参数的确定对于生产者仍然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徐光宪决定把这样一项复杂的生产工艺“傻瓜化”。经过艰苦探索,不久,他便和李标国、严纯华等人又共同研究成功了“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技术,不经过小试、中试,一步放大到工业生产规模,传统的串级萃取小型试验被计算机模拟代替。现在的稀土生产已经实现自动化,只需输入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行了。
由于在技术和工艺上的重大突破,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大幅下降,原先长期垄断国际稀土市场的一些国外生产商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被国外称为china impact。中国终于实现了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
笑看人生 功名于我如浮云
徐光宪和他的课题组因为在稀土化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了大量的荣誉。1978年,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又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奖励和荣誉证书;“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稀土和金川钴镍分离中的应用”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轻稀土三出口萃取分离工艺理论设计及其工业实践”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冶金部和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等。对于取得的成就,徐光宪没有丝毫的夸耀之辞。
月19日,庆祝徐光宪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庆典在北大办公楼召开。徐光宪说:“我的工作都是团队集体的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名代表而已。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工作能力和成就大大超过我了。这是我最大的安慰和自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徐光宪的许多学生都已成长为我国化学领域的专家。他的得意门生严纯华教授,现为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对串级萃取理论进行了不断改进,提出了联动萃取技术,大幅度节省了稀土分离工业中酸碱的用量。
55年来,徐光宪根据国家的需要,服从组织分配,几次变更科研方向,在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萃取化学和创建稀土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由于稀土串级萃取技术仍然属于国家机密,徐光宪和他的课题组在许多方面虽有成果却不能写成论文发表。对于这些,徐光宪淡然处之,有人提起时,只是微微一笑。
徐光宪对周围的人说,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一定要坚持勤奋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努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时代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而今已是85岁高龄的徐光宪仍是身骨健朗、处世达观,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四处奔波。看到我国在稀土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徐光宪多次和包头稀土研究院领导讨论研究,希望把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推广到选矿过程中,大幅度提高选矿品位和回收率。不久前,徐光宪又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并多次亲自到包头,深入白云鄂博矿调查研究。徐光宪说,我承诺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做这些工作,不辜负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教育、鼓励和期望。
徐寿(1818—1884)
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号雪鄚。初为安庆军械所工程技术人员,后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多年,译有《化学鉴原》、《化学考质》等书。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70—80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1875年前后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开始化学实验的演示工作。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过先驱作用。
《大明会典》
明代官修的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又名《明会典》。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经正德时参校后刊行。共一百八十卷。嘉靖时经两次增补,万历时又加修订,撰成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仿《唐六典》敕修《诸司职掌》。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通政使司、都察院、大理寺和五军都督府十门,共十卷,记载了明王朝开国到洪武二十六年前所创建与设置的各种主要官职制度。孝宗嗣位后,因洪武后累朝典制散见叠出,未及汇编,不足以供臣民遵循,遂于弘治十年三月,敕命大学士徐溥、刘健等纂修,赐书名为《大明会典》,十五年(1502)修成,但未刊行。正德四年(1509)武宗命大学士李东阳对《大明会典》重加参校,六年,由司礼监刻印颁行。有明刻本传世,一般称《正德会典》。
纂修《大明会典》时,定有凡例二十四条,该书以《诸司职掌》为本,参考《皇明祖训》、《大诰》、《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稽古定制》、《教民榜文》、《军法定律》、《宪纲》、《大明律》、《孝慈录》等十二种颁降的官书,并附以历年有关的事例,以本朝官职为纲,使官领其事,事归于职,将六部中的吏、礼、兵、工四部各有司例者,均以司分。其余户、刑两部所属诸司,则分省而治,如江苏、浙江等布政司等。与《诸司职掌》不同处是增添“宗人府”一门,列为首卷。其后第二至一百六十三卷皆记六部掌故,第一百六十四至一百七十八卷为诸文职官,最后两卷为诸武职宫,仅录职务及沿革。
万历四年(1576)六月,明神宗朱翊钧敕命张居正为总裁,定纂修凡例十五条,校订弘治、嘉靖旧本,补辑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后的六部现行事例,分类编纂,改编年为从事分类,从类分年。书成于万历十三年。十五年二月,大学士申时行奏进,由内府刊行。全书共二百二十八卷,合凡例目录共二百四十卷。通称《万历重修会典》。其卷一至卷二百二十六记文职衙门,卷二百二十七和二百二十八记武职衙门。文职先后为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翰林院、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僧录司、道录司;武职则为五军都督府与锦衣卫等二十二卫。南京存留诸司附于北京诸司之后。
该书辑录明代的法令和章程,对研究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机构与职掌、官吏的任免、文书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行政管理和监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土地制度、赋税、户役、财政等经济政策,以及天文、历法、习俗、文教等,提供了比较集中的材料,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其版本通用的为万有文库本,以及1976年台湾的影印本。
徐阶
(1503~1583) 明朝大臣。字子升。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为福建延平府推官、江西按察副使,屡进为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三十一年入内阁,四十二年任首辅,隆庆二年(1568)七月致仕。
徐阶性颖敏,有权略,器量深沉。虽长期研习理道良知之学,但“以躬行为实际,以经济为真诠”,业绩颇多。在延平府推官任中,创社学,毁淫祠,捕巨盗,清狱囚,无辜受害者,多得平反。在吏部任上,他一反过去接见庶官不数语的常规,见必咨以边腹要害、吏治民情,各官皆乐为用;又知人善任,所荐官员多谨厚长者,深得人们赞誉。任首辅之后,尽反严嵩弊政,注意选用与保护人才,先后引用高拱、张居正等入阁,谏止动辄捕杀边镇大臣现象,缇骑因此省减,诏狱渐少。他又力救户部主事海瑞,使免一死。明世宗朱厚熜死后,阶起草遗诏,将大礼议中因言事得罪诸臣全部平反,存者招用,死者优恤;同时起用有节行、恬退自守之士,以励忠义风节。故诏下之日,朝野号恸感激。
徐阶执政期间,还减轻百姓负担,清理盐课,致流徒尽复,课额不亏。景王死后,阶奏夺景府所占陂田数万顷还之民,楚人大悦。朱厚熜去世后,阶把斋谯、土木、珠宝、织作等统统罢除,为人民所拥护,朝野称之为“名相”。徐阶为取得世宗信任,避免严嵩迫害,也“谨事嵩”。罢官乡居后,其家占夺土地仍达二十四万亩,子弟家奴,横暴乡里,致讼牒山积。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按治,他以三万金贿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嗾使给事陈三谟论去海、蔡。当时人称:“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也有人把他比之为“权奸”。死后,赠太师。著有《世经堂集》二十六巷。
徐干简介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
诗歌今存 3篇,都是五言诗。《室思》为拟思妇词,共六章,写丈夫远行后妻子在家的忧愁郁结情绪:“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幻想着“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同时又担心丈夫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堪称佳作,而“思君”二句更为后人推重。《答刘桢》诗,以浑朴的诗句,表现了他与刘桢的诚笃友情。今存徐干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没有《公宴》、《斗鸡》之类酬应之作,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建安作家之处。
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今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
徐干散文,主要有《中论》一书。此书写作主旨是:“常欲损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因此,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与同时的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都有所逊色。《中论》的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徐干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 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徐邈--雅尚自若,不与俗同
徐邈(170—249)字景山,东汉末魏初燕国蓟(今北京市)人。早年被曹操征辟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县令,入朝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时,任尚书郎。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太守。曹丕受禅称帝,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颖川典农中郎将,所任皆有政绩,赐爵为关内侯。再迁任抚军大将军军师。明帝时任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任职期间,广修盐池,开水田,募贫民耕种,家家丰足,仓库充溢;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赏赐皆散给将士,从不入家,致使妻子儿女衣食常困乏。归朝任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后为光禄大夫,拜司空,不受。七十岁时,死于家中,死后家无余财。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曹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征召他为丞相军谋掾,任试守奉高县令,入朝担任东曹议令史。魏国刚建立时,任尚书郎。当时法令禁止饮酒,而徐邈却偷著饮酒直至沉醉不醒。校事赵达向他询问曹中的事务,徐邈回答:“中圣人。”赵达将此事报告了曹操,曹操大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说:“平常人们喝醉酒称酒醒的人为圣人,大醉不醒者称作贤人,徐邈本性谨慎重节操,只是偶然喝醉酒才说出这样的话。”他因此才得以免于刑事处罚。后来任领陇西太守,转调南安太守。
魏文帝受禅登基,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到之处,都令人称道,赐予爵位为关内侯。皇帝御驾幸临许昌,问徐邈说:“经常作中圣人没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阳死去,御督因饮酒而受罚,臣下嗜酒如同他们两人一样,不能自制,时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长瘤子的人因为丑陋而留下名字,而臣下却因为醉酒为陛下所认识。”皇帝大笑,看著左右的人说:“名不虚传。”迁升他为抚军大将军军师。
魏明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到任后,正巧蜀汉丞相诸葛亮出祁山来攻,陇右的三个郡都反叛了。徐邈立即派参军及金城太守等讨伐南安的贼人,将他们击溃。黄河西部地区少雨,经常被缺少谷物所困扰。徐邈在武威和酒泉修建盐池以收购少数部族的谷物,又广泛开辟水田,招募贫民租佃,从而使这一地区家家丰衣足食,官府的仓库也装得满满的。于是又在供给本州界内的军事费用之外,用其余的钱来购买金帛和大马,以供应中原地区。他还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保存在官府之中,然后以仁义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禁止厚葬,拆毁滥设的祠堂,进用善良的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心于官府。西域地区同中原发展了关系,蛮荒地区的部族也前来进贡,这些都是徐邈的功劳。因为征讨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官为建威将军。徐邈对待羌人和胡人,不过问小的过错;若罪行严重,他便先通知其所部首领,使他们知道,然后再将犯死罪者斩首示众,所以少数部族信任和畏惧他的威严。他所得到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从不拿到自己家中,他的妻子儿女经常衣食不足;皇帝听说后,予以嘉奖,并按时供给他的家用。他在任内镇压邪恶,洗雪冤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正始元年回朝廷任大司农,升迁为司隶校尉,百官都敬重忌惮他。后因为公事离任。又任光禄大夫,数年之后被拜为司空,徐邈感叹说:“三公是讨论国家大政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人选便空著位置,怎么能让我这样又老又病的人充任呢?”于是坚决推辞不到任。嘉平元年,年七十八岁,以大夫的职位死于家中,按三公的礼仪下葬,谥号为穆侯。儿子徐武继承了他的爵位。
六年,朝廷追念清廉有节操的官员,下诏说:“彰显贤良,表扬德性,为圣明的帝王所重视;尊崇善行以推行教化,为孔子所褒美。已故的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皆在前朝任职,为四代君王服务,不论出外统率兵马,入朝协助处理朝政,都忠心清廉,一心为公,忧国忘家,不营置产业,自己去世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朕对此深表嘉奖。现赏赐徐邈等人家属谷物二千斜,钱三十万,布告全国。”徐邈同郡人韩观,字曼游,有鉴别人材的才干和能力,名气与徐邈相等,而在孙礼、卢毓的名声之上。韩观担任豫州刺史时,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死在任上。(刘洪波 译)
[原文]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度州界军用之余,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车。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寮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子武嗣。六年,朝廷追思清节之士,诏曰:“夫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故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皆服职前朝,历事四世,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余财,朕甚嘉之。其赐邈等家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布告天下。”邈同郡韩观曼游,有鉴识器干,与邈齐名,而在孙礼、卢毓先,为豫州刺史,甚有治功,卒官。魏名臣奏载黄门侍郎杜恕表,称:“韩观、王昶,信有兼才,高官重任,不但三州。”卢钦著书,称邈曰:“徐公志高行洁,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洁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或问钦:“徐公当武帝之时,人以为通,自在凉州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钦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圭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为通。比来天下奢靡,转相彷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无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 邢光简介
★ 斛律光简介
★ 谢大光简介
★ 李光地简介
★ 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