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变得不好(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enj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变得不好
通过调查的发现,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亚于“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父母想更多地了解孩子,但却往往用了一些很偏激的方法,像偷看孩子的隐私,翻孩子的书包的行为,我们都觉得很反感,觉得父母不讲道理,甚至愚不可及。通常引起导火线的都是偏激的言语,导致偏激的行为发生。
我们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我们可以理解父母的辛苦,但是父母最好能够忍耐,用比较和平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
我们渴望自由的心理愈发强大,也希望父母可以适当给予我们空间。我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我们去依赖父母。
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从父母方面看,他们认为我们只是还没断奶的孩子,处处需要呵护,但事实上,我们并不希望家长过多干预我们的生活。然而父母关心我们的手段并不正确,使得我们觉得父母的可怕,甚至对他们表示蔑视。
所以,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交往的最好途径之一,彼此了解对方是前提,要明白冲动就是魔鬼的道理。
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要这样教育……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往往有这些感觉:孩子不听我的话了,孩子老是跟我对着干,孩子嫌我唠叨……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很是头疼。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呢?下面,笔者来和大家聊一聊~
1、观念渗透法
比如在电视中看到,一个女生轻率地把自己嫁出去,家长可以叹息一番,议论一番,然后教育孩子婚姻不是儿戏,一定要谨慎做决定;再比如在电视上或者报纸中,那些受骗的少女、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年,都可以作为家人谈话的话题。在谈论中,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意识。这显然会比直接叮嘱孩子取得更好的效果。
2、防微杜渐法
孩子人际交往慢慢发生变化,家长要提前做好预防,及早地疏导、教育孩子千万不能陷入早恋中。孩子早恋前一般都会有一些明显的行为,比如,旷课、深夜不归、与校外不三不四的人接触;有时候精神亢奋,特别注重打扮;突然花钱大手大脚,学习成绩下降很明显……发现这些变化,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发现后,切忌急躁,首先要从关怀、理解入手,减少孩子对您的戒备,让孩子主动配合,了解清楚情况后,再与孩子商量对策。
3、兴趣转移法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精力充沛,活动能量很大,家长不能让孩子整天只顾学习。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趣味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比如:野炊、爬山、春游……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学习摄影、画画、弹琴、游泳、唱歌等。丰富的家庭活动,坚持自己的课余爱好,可以使孩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他们充沛的`精力可以得到发挥。
4、利用情景法
家庭教育方式是多样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景,适当地进行教育,孩子身处其境的时候,更能感受其人其事。家长进行观念教育、传授方法的时候,要生动而亲切,更要抓住教育时机。
5、自学自省法
买一些适合少年阅读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读物,让孩子自己读。孩子自己阅读,自己琢磨,比家长在一旁喋喋不休会达到更好地效果。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选择适合的书;二是:不必当面把书交给孩子,可以放在桌上,不必叮咛,他们自己会因为好奇翻开阅读。
6、书面谈话法
书面谈话有时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家长可以避免面谈时的冲动、鲁莽、急躁,理智地斟酌字词,掌握好教育的分寸,书面交谈会给孩子留下反复体味的人生哲理,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家长很多当面无法说出口的话,书面交谈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END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尽可能去理解、包容,以上孩子进入青春期的6种教育方法,速速get起来吧~
【不反驳】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可能与父母在某些观念上产生分歧,记住在这个时候不管多么想证明自己,永远不要说一句话,“你们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你们是老思想了,你不懂”要记住他们是你人生启蒙的老师,这样会“伤害”他们的。
【沟通】为什么青春期时会与父母产生分歧,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不理解你在想什么,他才会把他们所想的强加给你,当你不愿意按照他们的步伐来走自己的路的话,不妨主动一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相互沟通,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沉默】沟通和沉默是相对的意思,有的时候却能解决相同的问题,在某些重大事情的选择上与父母意见不同的时候,不妨保持沉默,父母总归都是希望孩子好,而且他们在处理事情上会比自己考虑的全面很多,相信他们!
【聆听】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一点事情总会激发出大矛盾,父母的责怪更会让人头疼,聆听一下父母的声音,听听爱我们的人爱我们的方式
【爱,爱父母】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用爱包容我们,这时候我们更要爱父母,跟爸爸谈谈心,送妈妈一束花。不管之前有没有矛盾,这总是缓解的方法。
【理解】青春期总觉得朋友才是对自己好的,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觉得别人善良了,父母为自己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不能理解父母的好,你的未来怎样与别人无关,但是父母却想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只是用自己爱你的方式对你的未来负责,所以理解父母很重要。
青春期刚好是一个敏感的时期,我们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开始慢慢成长。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心事,想拥有自己的小空间,与父母的相处有了一些小别扭,我们慢慢的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很多父母因为生活、工作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时时刻刻的了解或者去学习接触我们学的的与他们以前所学的不同的东西。然后,我们开始与父母产生分歧,出现代沟。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开始慢慢长大了,我们要有这个意识,我们只是慢慢的长大了,但是还处于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也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与父母相处,因为,父母能把你养这么大就已经是很厉害的了,他们总有对的地方的,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当然,他们也有与我们的意见不同的时候,有产生分歧的时候,这些都是正常的。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我们也不必太过于纠结这个分歧,我们可以抱着一颗理解的心去与父母相处。
其次,我们很多人都是不怎么善于言辞的,父母有时候也是,很多时候人说话是会有不经大脑思考过的,特别是在生气的时候。所以,如果父母说的哪些话不小心伤害到我们了,请换位思考一下,父母也许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自己这样认为的。说不定有时候父母也是这样不经意的被我们的话伤到了。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脾气,如果觉得我们已经长大了,那就更应该克制自己的脾气了。不要对无条件包容我们的人肆意的发泄我们的脾气,那样也许深深的伤害了爱我们的人,所以要学会试着去克制自己的脾气。
我们跟父母有代沟那是应该有的,年龄差在那呢,我们不能要求父母了解我们的全部,没有人能了解我们的所有。我们在要求父母做这个,做那个或者买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父母是不是也需要我们做什么,也许只是一句关心的话,也许只是想知道我们过得好不好。在父母对我们说一些会让我们反感抵触的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说,出发点是什么?这一切是不是都是为了我们好?不然,有多少人会去劝告一个陌生人,会无端的去跟你苦口婆心的说一大推的话。
父母不善言词,你也有不好意思跟父母说的话。但是现在联系交流的工具那么多,那么方便。我们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跟朋友相处,就不能抽出一点时间与父母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手机短信,电脑留言等等都是可以交流,但是却不会觉得尴尬的方式。其实,我觉得最好的交流方式还是古老的信件,通过把想跟父母说的话写出来,你会觉得非常特别,在你给父母写信的过程中,你会想到很多很多你平时不大能想到的东西。而在父母的回信当中,你也会更加的了解父母,发现很多父母不同的样子。到你长大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与父母交流的信件成为了你的财富,别人羡慕你的资本。
所谓“天下父母心”,只有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条件包容我们的一切的人,我们要时时刻刻的怀揣着一颗爱的心去感受父母的爱,去理解他们的初衷,存在分歧的地方,好好的沟通,交流,但是不要一味的沉默。与父母的沟通迈出第一步,你就会发现其实与父母沟通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电话篇
给父母打个电话,并没有想象得花费时间
根据我们的调研,其实父母希望的沟通频率大多在一周2-3次,假设每次10分钟,也就是每周最多不会超过30分钟,而你平时刷微信的时间却远远大于30分钟。
用零碎时间给父母打电话
也许你会发现,每当你想起要打电话的时候,已经过了11点,父母已经睡了。不妨抽取一些零碎的时间,比如饭后的一小段时间,或者刚回寝室还没开始学习的时候。
父母也是你分享快乐的对象
在你向好友分享一天的经历时,别忘了父母才是和你最亲近的人。比如你在今天的实验室探究课上做了一个工艺品,回寝时候你会向室友“炫耀”一番。这时候,不妨也告诉爸爸妈妈。大多数事其实并不是不能和爸爸妈妈说,只是你忘了和他们分享。
打电话时聊什么
当你觉得在电话里无话可说的时候,想一想最近身边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新鲜的事。可以是今天去打球了,也可以是看了什么电影,甚至是室友的八卦也可以拿出来聊聊。总之,你的生活中又许多有趣的话题,并且你的父母愿意认真听你讲,不用担心他们没有兴趣。
微信篇
尽量不要屏蔽父母
如果你担心你的父母看到你的状态会反映过激,不妨先和他们解释一下,告诉他们年轻人的微信使用习惯。如果父母还是不能理解,那可以给他们看一部分的状态。毕竟微信是他们了解你的生活为数不多的途径,单纯靠电话沟通并不那么有效。
和爸爸妈妈建一个微信群
建群有许多好处。首先是一件事不需要和父母分别讲两遍了。第二,大多数同学主要和妈妈沟通比较多,而和爸爸沟通比较少,建群可以解决沟通不平衡的尴尬局面。第三,当你的父母互动的时候,三个人可以更为随性地聊天,而不再是一问一答的刻板形式。
遇到什么失去,一起分享一起承担。不要大家都埋在心里什么都不说,那样只会产生矛盾和误解,让人心情很不好。有时候看到一对母子在学校门口吵起来,估计平时交流的少。很多父母在外工作。长时间没有跟孩子接触,也不了解孩子。所以沟通起来也困难。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花时间跟他一起生活,陪伴他的学习和成长。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失去了更多宝贵的东西。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孩子和爸妈都要珍惜家庭的温暖和睦,珍惜一起生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