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 -第五单元习作(共含5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下坠的拟态章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自己修改
2、小组互改
五、清抄
第三课时
目的要求:
.总结鉴赏,提高.写作水平。
习作过程:
一、重审习作要求
2、小组评论
3、集体评议,小组谈体会。
三、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第五单元习作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2、小组评论
3、集体评议,小组谈体会。
三、教师.总结:
第六次习作
习作要求:
1、谈自己喜欢的音乐,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
2、指导学生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说说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写成故事、童话、也可用说明的语言介绍。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
习作难点:
指导学生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体会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习作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写成故事、童话、也可用说明的语言介绍。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完成初稿。
一、出示习作要求:
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写成故事、童话、也可用说明的语言介绍。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重温本单元的课文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林中乐队》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学生完成初稿,教师巡视检查。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评议例文,指导修改,学习修改方法。
习作过程:
一、重审习作要求
二、评议例文
注意指出好在什么地方?还存在什么问题?
三、出示例文(片断),指导修改。
1、先读一读,找出不足的地方。
2、议一议,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不具体?
教学目标1.朗读例文,理解例文内容。
2.分析例文,总结例文中反向想象的方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分析例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例文内容继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教学课时1课时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有一条尾巴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这太可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例文,分析这条尾巴它是怎么想的。
下面我们就以《尾巴它有一只猫》为例,分析尾巴是如何想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板书:尾巴它有一只猫)
二、阅读指导,分析想象:
(一)初读例文。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2)
尾巴它真的有一只猫吗?
自由读文,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大家一起交流。
(二)细读例文。
1.尾巴为什么说它有一只猫呢?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边读边理解,展示如下:
(1)(课件出示3)
“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我这只猫特别乖,我天天骑着它满地跑。”
本来是尾巴跟着猫跑,尾巴在听猫的指挥的呀。所以跳蚤揭穿它:(课件出示4)
“如果你有一只猫,那你为什么还跟着它到处跑,是猫有你这条尾巴,而不是你这条尾巴有一只猫。”
跳蚤的话,非常正确呀,可是尾巴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5)
“我就是有一只猫。我跟着它跑是因为我乐意,你看看小孩子,个个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跟着他们跑。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呢?”
如此说来,尾巴的这种想象合理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想象?
预设:尾巴的这通想法是合理的,这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想象。
预设:不光合理,还很有趣,这真是一只有趣的尾巴!
照这种思维方式,顺下去所以,狗尾巴可以说——
“哎呀,原来我有一只狗哇,真好!”
2.通过阅读,你认识了一条怎样的猫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喜欢反向思维的狗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自负的狗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有趣的狗尾巴。
(板书:反向思维 有趣 自负)
三、课堂练说。
展开想象说一说,除了尾巴,还有什么能有一只猫?
1.小组练说,选出代表,看谁说的有趣、合理。
2.指名试说,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一个嘴巴说:“我有一只猫!要吃什么,不吃什么,猫都乖乖听我指挥。”
预设:四条腿说:“我有一只猫!往哪里去,不往哪里去,猫都乖乖听完指挥。”
预设:一双眼睛说:“我有一只猫!看什么,不看什么,猫都乖乖听我的。”
……
3.师生评议,补充。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例文的学习中去。】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短文,总结作者写作方法。学会反向思维,大胆想象,为习作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和强调这种反向思维、想象的方法,训练学生续编故事,练习说话的能力。】
【板书设计】
习作:尾巴它有一只猫
反向思维 有趣 自负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尾巴它有一只猫》,指导孩子们阅读短文,分析写作方法,总结写作方法,学会反向思维、想象方法,并且指导学生练习反向想象,续编故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导学生如何想象,怎样想象才更有趣。
不足之处:如果设计一些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1.了解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重难点
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重点)
2.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难点)
一、回忆游览的经历,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旅游吗?有没有哪次游览让你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
1.课前,大家都完成了预作卡。谁来结合预作卡说一说你平时喜欢游览什么,哪次游览令你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展示两名学生的预作卡)
2.再次回忆选定游览地点。
(1)补充喜欢游览的内容。
看了其他同学喜欢游览的地方,你有没有想到自己还喜欢游览什么呢?请补充到你的表格里。
(2)选取印象深刻的、特别开心的一次游览。思考:这个地方有几处景点?所有的景点都要写出来吗?
点拨:某个地方的景点不必都写,写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即可。
二、写清楚游览的过程,表现出高兴的心情
1.回忆是怎么游览的。
(1)整体想一想。
写的时候要注意从众多游玩的地方中选取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想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写出这个地方的特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让读者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整体回忆一下当时的游览情况,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天气情况,和谁游览,游览的过程是怎样的,印象特别深刻、特别开心的是什么。
(2)确定游踪,理清思路。
刚才我们整体构思了怎么游览,现在还要确定游览的顺序,回顾一下游览时的表现和心情。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帮助自己梳理游览路线。(出示表格)
2.突出重点,刻画特点。
(1)在你的游览过程中,哪个是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景点?(学生自由交流)
(2)印象深刻的景物应重点写,怎样才能把重点景物写清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新体会。)
(3)写一写。
请选择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游览,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写明白,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提示:按游览的顺序写;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学生写游览过程,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清楚特点。(难点)
2.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交流评改
1.出示2~3名学生的草稿,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意见。出示评价要点:
(1)有没有按游览的顺序写?
(2)有没有写清楚重点景物的特点?
2.出示文段,精准指导。
(1)出示例文《颐和园》第4自然段,指名学生读一读。讨论:这一段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哪些词用得特别准确?(“像一面镜子”“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2)出示学生例文片段。
泥泞的小道旁种着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柏树,好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宝石山。树林中时不时传来小鸟悦耳的歌声,飘来泥土清新的幽香,让人心旷神怡。风儿吹过树梢,树叶在枝头舞蹈,发出沙沙的声音。
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鸟、树叶当作人来写,十分形象。
小结:描写印象深的景物,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生动。
(3)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孔隙的窄、小?
要点:抓住自己的感受写清景物特点。
(4)出示学生习作中加入感受的典型片段,予以点评。
二、针对共性问题,相机指导
1.解决共性问题。
教师巡视,发现玩的过程、高兴时的表现没写具体是学生的共性问题。
(1)(出示学生描写游玩深圳欢乐谷的习作片段)轻声读一读,你们发现这个同学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发现这个同学没把玩的过程写具体,高兴的心情也表现得不够强烈。)
(2)提修改建议。
预设:可以写怎么游览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心里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动作。还可以写写游览时同伴或其他游客的表现。
(3)集体讨论后完善。
2.拓展阅读,悟得写法。
(1)教师创文,激发兴趣。出示《莲花山公园》片段:
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莲花山公园。一下车,我们就进入莲花山公园,很快就开始爬山了。爬到半山腰,大家都累得满头大汗了。还好刚才遇到了一群正在发扇子的小朋友,他们给了我们两把扇子,可是我们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参观了邓小平爷爷的遗物后,又来到了山顶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一尊非常高大的邓小平雕塑,我们连忙把雕塑拍了下来作为纪念,还拍了好几张莲花山公园的风景呢。
点拨:“开始爬山”“爬到半山腰”“爬到了山顶”,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条理清晰。
(2)名家文段,拓展提升。
出示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一读。讨论:这一段描绘了七月天山哪些美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点拨:印象深的景物重点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写清景物的特点。
3.完善习作。
4.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各自修改。
教学反思
一、作文的材料从生活中来。教学时,我借助文本,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回忆,拓宽思维。然后从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等角度,给学生创造充分自我表达的空间。
二、通过教师的创文和习作例文,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促进学生从会说到会写,从会写到写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