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孟子·离娄上》中的名言名句(共含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rmalad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2、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然泄泄。’(9)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
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 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 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③师旷: 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 语》等。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 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⑤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6)闻:名声。①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 经-大雅-假乐》。愆(qian),过失;率,遵循。(8)揆(kui):度量。 (9)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 i):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 言,话多。(10)非:诋毁。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 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 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 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孟子离娄下原文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後圣,其揆一也。”
离娄下·第二章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离娄下·第三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行言听,膏泽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
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
又极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离娄下·第四章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离娄下·第五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第六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第八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後可以有为。”
离娄下·第九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後患何!”
离娄下·第十章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先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第十三章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离娄下·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第十七章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离娄下·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後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传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熄而诗亡,诗亡,然後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
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
发乘矢而後反。”
离娄下·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於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离娄下·第 二十七章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言,孟子独不与□言,
是简□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
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离娄下·第三十 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狼,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夫章子,子父青善而不相遇也。
“青善,朋友之道也;父子青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
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离娄下·第三十一章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於我室,
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
殆於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
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於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去,
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离娄下·第三十二章
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离娄下·第三十三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 孟子的名句名言
★ 孟子诚信的名言
★ 名言名句
★ 名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