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招成功排除WinXP无法启动故障(共含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雨荷张Willia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 使用Windows启动盘
如果启动问题是由于活动分区的启动记录或者操作系统启动所使用的文件被破坏造成的,启动盘就能够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创建Windows启动盘,找一台配置相似、工作正常的Windows XP机器,打开我的电脑,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磁盘图标,然后在后续的菜单中选择格式化。当格式化对话框出现以后,保留所有缺省设置,然后点击开始按钮。当格式化操作完成后,关闭格式化对话框回到My Computer,双击C:驱的图标,访问根目录,将Boot.ini、NTLDR、Ntdetect.com三个文件拷贝到磁盘上,
创建好了Windows启动盘之后,将它插入故障系统的驱动器内,按[Ctrl][Alt][Delete]重新启动计算机。
2. 使用最后一次的正确配置
你还可以尝试用最后一次正确配置来启动操作系统。该功能让你取消任何在注册表CurrentControlSet键上做出的、导致问题的修改,这个键是定义硬件和驱动器设置的。Known Good Configuration功能用系统最后一次正常启动的CurrentControlSet键值来取代当前的键值。具体方法如下:
电脑启动“Non-system disk ”故障排除:
1、准备一张存有MHDD和DiskGen软件的DOS启动光盘,然后将其插入发哦光驱中,重新启动电脑即可进入DOS状态。
2、在命令提示航输入“D:”命令,然后按下“Enter”键进入光盘盘符,接着输入“cd mhdd32”命令,按下“Enter”键进入MHDD软件的存放目录,最后输入“mhdd”命令。
3、按下“Enter”键即可运行MHDD程序,并进入MHDD接口选择界面,界面下方出了各个IDE接口以及PC-3000卡上所接的硬盘,输入对应的数字即可选择对应接口上的硬盘,由于默认值“3”与待修的硬盘相对应,因而直接按下“Enter”键即可选择硬盘选项。
4、在“MHDD>”提示符后面输入“scan”命令,按下“Enter”。
5、随即弹出“Scan Parameters:SPACE or ENTER to change”对话框。
6、按下“F4”键即可开始进行硬盘表面介质扫描,扫描过程中会以色块的形式表示当前的扫描扇区的状态,“X”表示坏道。
7、按下“Esc”键终止扫描,然后在“MHDD”>提示符后面输入“scan”命令,按下“Enter”。
8、弹出“Scan Parameters:SPACE or ENTER to change”对话框,按下“↑”键选择“Erase Delays * DESTRUCTIVE*”选项,按下“Space”键将其设置为“ON”。
9、按下“F4”键开始修复硬盘坏道,修复一段时间后按下“Esc”键中断修复过程,然后在“MHDD>”命令行输入“scan”命令。
10、按下“F4”键扫描硬盘,查看坏道的修复情况,可见硬盘起始扇区处仍存在几处坏道。
11、按下“Enter”键弹出“Scan Parameters:SPACE or ENTER to change”对话框。
12、既然使用MHDD软件无法完全修复其实扇区处的坏道,就只能使用DiskGen软件屏蔽0磁道了。按下“Esc”键终止扫描过程,然后在“MHDD>”提示符后面输入“Exit”命令。
13、按下“Exit”键即可退出MHDD软件,返回DOS命令提示符状态,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cd”命令,然后按下“Enter”键转到D盘的根目录下。由于DiskGen软件存放与光盘目录下的“DISKGEN”文件夹中,因此输入“cd diskgen”命令,按下“Enter”键即可进入“DiskGen”软件的存放路径,接着输入“diskgen”命令。
14、按下“Enter”键即可进入“DiskGen”主界面,界面左侧以图表的形式显示了当前硬盘的分区情况,界面下方显示了硬盘的总容量、CMOS参数以及总扇区数等相关参数。
15、按下“Enter”键弹出“修改分区参数”对话框,然后按下“↓”键将光标定位于“起始柱面”文本框。
16、按下“Alt+T”组合键展开“工具”菜单,然后按下“↓”键选择“参数修改”菜单项。
17、在“起始柱面”文本框中输入“1”。
18、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将起始柱面由“0”改为“1”。按下“Alt”键展开“硬盘”菜单,然后按下“↓”键选择“存盘”菜单项。
19、按下“Enter”键弹出“信息”对话框,系统询问用户“更新硬盘分区表?”。
20、单击“是”按钮即可成功更新分区表,即将其实柱面有“0”改为“1”。按下“Alt”键展开“硬盘”菜单,然后按下“↓”键选择“退出”菜单项,并按下“Enter”键。
21、随即弹出“信息”对话框,系统提示“如果您更改了分区信息,您的更改将在电脑重启后生效”。
22、单击“重新启动”按钮电脑将自动重启,当界面下方出现“Press DEL to enter SETUP”的提示信息时按下“Del”键进入BIOS设置界面,然后选择“Standard CMOS Features”选项,按下“Enter”键即可进入“Standard CMOS Features”设置界面。
23、在此界面中选择硬盘选项,这里选择“IDE Secondary Master”然后按下“Enter”键进入“IDE Secondary Master”设置界面。
24、选择“IDE HDD Auto-Detection”选项,然后按下“Enter”键检测一遍硬盘,检测完成后按下”F10“键弹出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保存设置退出?”,此时输入“Y”按下“Enter”键即可保存并推出BIOS设置程序。
25、重新在该硬盘中安装操作系统,硬盘即可正常使用。
总结:电脑启动时出现“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的错误提示,安装系统时无法格式化C盘,总在开始格式化时报错。开机出现“Non-system disk ”故障分析一般是由“0”磁道损坏引起的,可以使用MHDD软件检测硬盘的其实扇区处是否有严重的坏道,如果有则表明“0”磁道损坏。此时可以使用MHDD软件的查处扫描功能修复坏道,如果坏道无法修复则可使用DiskGen软件屏蔽0磁道,即将其实猪面有“0”改为“1”。
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作为微软开发的新系统,在某些方面的不成熟,许多用户使用起来不习惯,并且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目前许多用户选择使用的是Windows XP与Windows Vista的双系统,但是使用双系统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启动菜单故障,下面介绍下如何解决启动菜单的故障,方法如下:
1.使用 Daemon Tools 加载 Vista 光盘映像。
2.打开“运行” (开始〉运行), 输入 cmd,
3.输入 X: (X代表你的虚拟光驱盘符)。
4.输入 cd boot
5.输入 bootsect /nt60 SYS ( 如果要删除的话就是 bootsect /nt52 SYS ) 。
6.重新启动后,Window Vista 的启动管理器已经恢复。
因为Vista 操作系统的不完善和不稳定,出现故障的几率比较大,并且和许多软件存在兼容问题,所以目前该系统并没有在用户中完全流行开来。
最近处理的一台主机无法启动,风扇运转正常,更换内存条也试过,CPU温度也不高,试过了很多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 字串6
故障现象: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台配置差不多的电脑,用替换法进一步查找故障。更换CPU后,机器启动正常,运行测试程序三个小时也没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还以为是CPU损坏了。但是,电脑上的CPU风扇运转一直很正常,CPU也未超频使用,实在没有烧CPU的理由,因此顺手将CPU插在朋友的机器上。开机后一切正常,运行也很稳定。
字串3
这就怪了,CPU和主板都没有问题,但我这块主板却无法认原来的CPU,
于是仔细观察两块CPU,但好像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这时忽然看到CPU的针脚上有轻微的夹痕。随即想起,是不是由于CPU插座和CPU针脚之间的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可是这块(奔腾4)的CPU插座有(478)个脚,是哪个脚接触不良呢?考虑到朋友的那块CPU能在我的机子上正常运行,这种接触不良应该是比较轻微的,于是将我的CPU安装CPU插座内,同时轻轻下压CPU插座上的扳手,(当感觉拔插CPU有了一定阻力时,将CPU强行从插座中拔出这一动作有一定危险性,注意插座扳手不可压得太紧,拔CPU时要垂直向上用力,否则CPU针脚弯了就很麻烦了如此重复几次,再重新装入CPU,扣上风扇,开机后,一切正常)。
字串8
故障一:电脑频繁死机 真凶原来是北桥芯片散热不良
故障现象:一台使用中的电脑,近期出现频繁死机的现象。刚开始以为是感染病毒,经查杀后未发现任何病毒。又认为是硬盘碎片过多,导致系统不稳定。但整理硬盘碎片后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无奈之下,格式化系统盘,重新安装了系统,但问题仍旧没有解决,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
故障分析:重装系统后故障未排除,看样子是硬件出现了问题。刚开始怀疑内存故障。但更换内存条之后故障仍然没有解决。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呢?通过仔细分析,既然内存没有问题,主板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最大。
于是利用替换法,更换主板后,打开电脑进行测试,故障消失,看来问题的根源就出现在这块主板上。这是一块杂牌的865PE芯片组主板,主板的用料做工相当一般。仔细检查,发现主板上的电容并没有击穿的现象,整个PCB板上也没有留下烧过的痕迹,那么到底是主板哪个部位出现问题。于是重新将主板清理之后再次装入电脑接入各种设备。开机后半个时又出现了死机的现象,这时用手触摸主板北桥芯片上的散热片,发现非常烫手,看来问题是出现这上面了。于是购买了一块带有风扇的散热器,经过一番折腾后,终于更换完毕,并将更换下来的北桥散热片安装在了南桥芯片上。(杂牌的主板南桥芯片完 露在外面,没有安装任何的散热片。)
开始后经过一番测试,故障完全排除,后通过仔细分析,才明白了这次故障的原因。原来机器是在冬季配的,温度较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然后入夏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故障总结:出现这类问题,一般情况下都会先去考虑内存条,
然而由于主板Cache有问题或主板设计散热不良引起也容易出现频繁死机的现象。笔者在某品牌845PE主板上就曾发现因主板散热不够好而导致该故障。在死机后触摸CPU周围主板元件,发现其温度非常高且烫手。更换大功率风扇后,死机故障得以解决。对于Cache有问题的故障,可以进入CMOS设置程序,将Cache禁止后即可顺利解决问题,当然,Cache禁止后速度那就肯定会有影响了。
故障二:电容老化 导致机器无法启动
故障现象:有一台组装的兼容机,使用两年多后,机器突然无法启动了。具体表现为当打开电源开关后,电源风扇,CPU风扇都在转,但是光驱,硬盘没有反映,等上几分钟后机子才能加电启动,启动后一切正常。重新启动也没有问题,但是一关闭电源,再开就要象上面一样等上几分钟。开始以为是电源问题,替换后故障依旧。更换主板后一切正常,说明是主板有问题。板子是笔者的一个朋友的,所以让笔者检查一下,看能不能修。
故障分析与排除:从故障现象分析,主板在加上电后可以正常工作,说明主板芯片是好的,问题可能出在主板的电源部分上。但是电源风扇和CPU风扇可以运转正常,说明总的供电正常。加电运行几分钟后断电,经闻无异味,手摸电源部分的电子元件(主要是电容,电感,电源稳压IC),发现CPU旁的几个电容,电感温度极高。
大家知道,电解电容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会造成电解质变质,从而容量会变化。所以笔者初步判断是这两个电容有问题。找到了故障,于是我立刻就赶到电子市场去买采购元件。并仔细的将损坏的电容焊下,将新买回来的电容重新焊上去。
焊好了电容,笔者没有装CPU,先加电试,试了几分钟,温度正常。于是加上CPU,加电,屏幕立刻就亮了。于是我多试了几次,并注意了电容的温度。电容的温度正常,但是从加电到点亮比正常情况好象慢了几秒,估计还有其它的电容有问题,于是仔细检查,发现一个4500μF电容也有些变质。为了彻底排除问题,于是跑到市场中买回一个同型号的电容,将其更换上去。开机测试,这样连续拷机几个小时都没有出现问题,到此就算是修好了!一块主板几百元,而两个电容才2元,所以维修是相当有价值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我们在排除故障时要时时用手接触各种配件,而电子元件就怕静电,因此在用手接触主板上的电容元器件时,一定要先彻底的放掉身上的静电,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洗手或用手接触金属,有条件的可以带防静电腕环。
[html]
没有操作系统能够确保100%可靠,终有一天,即使Linux也会无法启动。本文为你提供一些在Linux工作站无法正常启动时所采用的策略。
不管你多么喜爱你的Linux机器,有时候你都必须恢复你的系统。是的,即使一台Linux机器也可能遭受系统崩溃:不管是由于视频配置错误、内核更新出错、或是由于init脚本配置错误,这种情况都是必然的。我看到过大量这种情况——即使在我自己的机器上,大多数是由于X配置出错——这确实令人沮丧。
在我看来,重新安装系统并不是最佳救援计划。有时候,最佳救援计划甚至不需要从救援磁盘启动。本文将为如何避免系统崩溃提供一些提示和诀窍,帮助你建立恢复崩溃的Linux机器所需的工具。
使用正确的运行级别
安装好一个新的Linux系统后,我立即采取措施以确保灾难不会轻易发生。其中一个措施就是编辑系统的运行级别。运行级别告诉系统离采用引导过程还有多远。运行级别分为六个等级:
0级:停止(不设置initdefault)
1级:单用户模式
2级:多用户模式,没有NFS(与3级相同,如果你没有建立网络)
3级:完整的多用户模式
4级:不使用
5级:X11
6级:重新启动(不设置initdefault)
新型的Linux系统几乎总是默认使用运行级5(X11),表示系统在引导完成后,将会在图形登录界面处停止。在某物(或某人)使用X配置前,系统一切正常。
然后你必须找到一个登录方法。你可以按下[Ctrl][Alt][F7]进入一个基于文本的虚拟窗口,但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相反,我总是在/etc/inittab文件中将运行级更改为3级。你更改的代码为:
id:5:initdefault:
它被更改为:
id:3:initdefault:
当X出错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系统恢复方法。
多内核
另一个明显的磁盘恢复方法是总是安装一个正常运转的内核。我通常在一个通过yum更新的内核上工作。有时候,内核会出现一些错误,使得我的一台或几台机器无法启动。
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一直保证在机器上使用至少一个正常运行的内核。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在/etc/yum.conf文件中添加plugins=1,然后应用这段脚本(由RedHat的Jeremy Katz编写),并将它命名为n-installonly.py,保存在/usr/lib/yum-plugins文件中。你可以通过修改tookeep变量(默认为2)的方法更新系统所使用内核的数量。
知道系统上有一个正常运转的内核,你就可以进行安全升级。如果新内核出错,只需启动旧内核就可以解决新内核上的问题(不管是删除、重新编译还是升级)。
救援模式
如果你在使用Red Hat和LILO引导加载器,你就可以插入产品光盘1,并在引导提示符下输入Linuxrescue进入救援模式。启动机器后,你就会看到bash#提示符。在这个模式下,你可以使用许多工具。
如你所见,有检查硬盘完整性、修复硬盘、检查内核模块、装配设备、以及创建文件系统等的工具。此时是进行救援尝试的最佳时机(如果你使用的是一个Red Hat,或基于Red Hat的系统)。
另一个救援方法是进入单用户模式,这里你的计算机引导进入运行级1。系统装配你的本地文件系统,但不激活网络。你得到一个可用的系统维护外壳。要进入单用户模式,在LILO提示符下输入:
Linuxsingle
或
Linuxemergency
建立一张救援CD
如果你正在使用LILO引入加载器,可以使用一个叫做mkrescue的强大工具。这个工具一般用于创建引导软盘,但也可用来创建ISO。其用法如下,
如果你使用Mandriva:
mkrescue --iso --initrd /boot/initrd-KERNEL-NUMBER.img --
kernel /boot/vmlinuz-KERNEL-NUMBER
注意:这里的KERNEL-NUMBER指内核的版本号。
如果你不能确定内核的版本,可以用以下命令找到intrd和vmlinuz的号码:
uname –r
运行这个命令后,你就会在运行mkrescue命令的目录中发现一个rescue.iso文件。现在你可以用以下命令建立镜像:
首先,检查建立CD的设备号码:
cdrecord –scanbus
然后用以下命令建立镜像:
cdrecord dev=0,0,0 rescue.iso
注意:这里的dev=0,0,0是用上面的scanbus命令查出的号码。
如果你使用Slackware,使用这些步骤建立一张引导CD:
mkrescue –iso
注意:Slackware自动获知在ISO中放入何种内核。
然后,你可以用建立Mandriva镜像同样的方法建立镜像。
SystemRescueCD
SystemRescueCD是一个保存在可引导光盘上的Linux系统,用于在系统崩溃后修复系统和数据。它还可在计算机上方便地执行管理任务,如建立和编辑硬盘分区。它由许多系统实用工具(parted、partimage、fstools)和基本实用工具(编辑器、midnight commander文件管理器和网络工具)构成。
它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从光盘启动你就可以执行一切操作,就像从硬盘启动一样。系统内核支持大多数重要的文件系统(ext2/ext3, reiserfs, reiser4, xfs, jfs, vfat, ntfs, iso9660)和网络(samba和nfs)。
SystemRescueCD可能是市面上最优秀的救援系统。你不仅可以从光盘上使用这种救援方法,还可以将这个救援系统放在U盘上使用。
要在一个U盘上建立一个SystemRescueCD,你需要大于256MB的磁盘空间。从Sourceforge下载iso镜像并把它烧制到光盘上。现在你必须在U盘上创建文件系统。使用dmesg命令找出U盘名称,然后用以下代码擦写U盘:
dd if=/dev/zero f=/dev/sda
这里的/dev/sda是U盘的名称。
现在在U盘上安装主引导记录:
install-mbr /dev/sda
或
install-mbr --force /dev/sda(如果命令出错)
现在建立分散分区:
parted /dev/sda
(parted) mkpartfs primary fat32 0 100% // use help or help mkpartfs command to see help
(parted) print // check if the write was ok
(parted) quit
现在已经建立好文件系统,然后将用SystemRescueCD镜像烧制的CD中的文件复制到U盘中。保证你复制的文件等级和CD上的相同。
现在,使得U盘可以用sysLinux命令启动: www.dnzg.cn
sysLinux/dev/sda1
这里的/dev/sda1是磁盘的名称。
现在你已经建立了一个你可以整天随身携带的救援U盘。由于你使用Linux,你并不需要经常用到它。
★ 底盘故障排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