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童年生活造就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共含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开飞机的舒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童年生活造就孩子的性格和未来
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与西方近代的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惊人的相似。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特别是人的择偶和婚姻关系的。
一、依恋期:(0-18个月)
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1)儿童:对遗弃的恐惧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他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
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
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2)儿童: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出于种种原因不喜欢孩子,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象其他儿童一样需要他人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因此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婚姻生活里有痛苦在等着他。
成年:孤独型人格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当然,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但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
二、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探索阶段。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的离开母亲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这是个矛盾的心理要求。
(1)儿童:对被控制的恐惧
有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拒绝回到母亲身边,总是设法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种则是虽然人回到妈妈身边,但是情感却对母亲关闭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离。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他们充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拧到一边,不让妈妈亲,他们最担心的是不要被妈妈控制和“吸收掉”。
童年的安全感决定孩子的性格
1、请一定不要当着他的面和你的伴侣吵闹。
请千万不要问他,如果我跟爸爸(妈妈)离婚了,你想跟谁过?对他来说最大的安全就是家庭的和谐,父母的恩爱,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才是阳光品质形成的乐土。
2、请不要对他动辄大声斥责。
不要不假思索地就去打骂孩子,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他有感觉和感情,他不是木偶。不要让他在梦里都充满了恐惧和忧愁。
3、请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发泄到孩子身上。
宽松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懂得感恩,他的天真给你带来的快乐会抚平你作为成人的辛酸。
4、请不要挖苦讽刺自己的孩子。
尽管他有自己的缺点,他自己也不愿意这样,请不要让他稚嫩的心背上沉重的压力。请让他懂得爱和宽容是无价的宝贝。你对别人的言行,他会不自觉的模仿。不要让他小小的心里装满了敌意和反抗。
5、请不要在别人面前故意强调他的不足。
请相信古训“人前教子”恰恰是错误的,他也有深深的自尊,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他,至少你的肯定就是他最温暖的阳光。
6、请爱惜自己的身体,给孩子做一个保护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样。
要让他知道只有好身体才会有幸福的生活。如果你不幸生病,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缺少了安全,至少你的态度要乐观,要让他知道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抵消疾病和痛苦带给生命的创伤。
7、请让孩子知道除了健康的体魄,还要拥有健康的灵魂。
请交给孩子积极调节自己的方法,请不要让他小小年纪就皱着眉头品尝沉默和忧伤。
8、请不要限制了孩子沟通的欲望。
让孩子学会和别人沟通来快乐成长,不要让他封闭了自己,躲在自卑和自闭的矮墙边默默流泪。请不要让他习惯孤独。请让他学会与人相处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
9、请不要在孩子得意时打击他的创造。
尽管有时这种“得意的创造”给成人带来了麻烦,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所适从,请让他感到自己的力量,给他一个正确的展示能力的方向。
10、请学会欣赏孩子。
请学会给孩子最大的疼爱——灵魂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不要让他觉得你是狱警,他是囚犯,请让他觉得父母首先是他最信任的朋友。
你做的这一切,都会让孩子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幅画面,然后深深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成为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在信号,或好或坏都影响他的一生。而这幅画面的基调是你不经意间替他完成了。
九型人格教育:妈妈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未来
基本资料九型人格教育:妈妈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未来 作者: [韩]李贞和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本书免费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简介:本书以九型人格理论为基础,将九型人格理论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例举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及孩子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让家长在“知己知孩子”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此过程中打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使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融洽,让家长在愉快的氛围中挖掘孩子和自己的潜能,帮助孩子发挥特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书 目:举报失效目录 凤凰书库 1 序言1.序言(1)2.序言(2)3.序言(3)4.序言(4)1.完美型父母(1)2.完美型父母(2)3.完美型父母(3)4.完美型父母(4)5.完美型父母(5)6.完美型父母(6)7.助人型父母(1)8.助人型父母(2)9.助人型父母(3)10.助人型父母(4)11.助人型父母(6)12.助人型父母(7)13.成功型父母(1)14.成功型父母(2)15.成功型父母(3)16.成功型父母(4)17.成功型父母(5)18.成功型父母(6)19.浪漫型父母(1)20.浪漫型父母(2)21.浪漫型父母(3)22.浪漫型父母(4)23.浪漫型父母(5)24.思想型父母(1)25.思想型父母(2)26.思想型父母(3)27.思想型父母(4)28.思想型父母(5)29.忠诚型父母(1)30.忠诚型父母(2)31.忠诚型父母(3)32.忠诚型父母(4)33.忠诚型父母(5)34.忠诚型父母(6)35.活跃型父母(1)36.活跃型父母(2)37.活跃型父母(3)38.活跃型父母(4)39.活跃型父母(5)40.活跃型父母(6)41.领袖型父母(1)42.领袖型父母(2)43.领袖型父母(3)44.领袖型父母(4)45.领袖型父母(5)46.和平型父母(1)47.和平型父母(2)48.和平型父母(3)49.和平型父母(4)50.和平型父母(5) 1★ 好习惯造就好生活
★ 童年·青春·未来
★ 给未来孩子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