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春晖的一月》练习及答案(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杯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朱自清散文春晖的一月
去年在温州,常常看到本刊,觉得很是欢喜。本刊印刷的形式,也颇别致,更使我有一种美感。今年到宁波时,听许多朋友说,白马湖的风景怎样怎样好,更加向往。虽然于什么艺术都是门外汉,我却怀抱着爱“美”的热诚,三月二日,我到这儿上课来了。在车上看见“春晖中学校”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兴。出了车站,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若许我抄前人的话,我真是“应接不暇”了。于是我便开始了春晖的第一日。
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栏干,那变形的纹的栏干;我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栏干哩。我在桥上逗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
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我碰着丐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只在春晖登了十五日(我在宁波四中兼课),但觉甚是亲密。因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从前我到别处教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对于“生客”的`猜疑,本是原始社会的遗形物,其故在于不相知。这在现社会,也不能免的。但在这里,因为没有层迭的历史,又结合比较的单纯,故没有这种习染。这是我所深愿的!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的师生却没有这样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校里只有协治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也有太随便的地方,如有几个人上课时喜欢谈闲天,有几个人喜欢吐痰在地板上,但这些总容易矫正的。--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
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寂寞是小事;在学生的修养上却有了问题。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生活的修养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此地所说适应,只指两种意思:一是抵抗诱惑,二是应付环境--明白些说,就是应付人,应付物。乡村诱惑少,不能养成定力;在乡村是好人的,将来一入城市做事,或者竟抵挡不住。从前某禅师在山中修道,道行甚高;一旦入闹市,“看见粉白黛绿,心便动了”。这话看来有理,但我以为其实无妨。就一般人而论,抵抗诱惑的力量大抵和性格、年龄、学识、经济力等有“相当”的关系。除经济力与年龄外,性格、学识,都可用教育的力量提高它,这样增加抵抗诱惑的力量。提高的意思,说得明白些,便是以高等的趣味替代低等的趣味;养成优良的习惯,使不良的动机不容易有效。用了这种方法,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年龄,也总该有相当的抵抗力了;入城市生活又何妨?(不及初中毕业时者,因初中毕业,仍须续入高中,不必自己挣扎,故不成问题。)有了这种抵抗力,虽还有经济力可以作祟,但也不能有大效。前面那禅师所以不行,一因他过的是孤独的生活,故反动力甚大,一因他只知克制,不知替代;故外力一强,便“虎兕出于神”了!这岂可与现在这里学生的乡村生活相提并论呢?至于应付环境,我以为应付物是小问题,可以随时指导;而且这与乡村,城市无大关系。我是城市的人,但初到上海,也曾因不会乘电车而跌了一交,跌得皮破血流;这与乡下诸公又差得几何呢?若说应付人,无非是机心!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便是代表的教训。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这种机心,有无养成的必要,是一个问题。姑不论这个,要养成这种机心,也非到上海这种地方去不成;普通城市正和乡村一样,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凡以上所说,无非要使大家相信,这里的乡村生活的修养,并不一定不能适应将来城市的生活。况且我们还可以举行旅行,以资调剂呢。况且城市生活的修养,虽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流弊。如诱惑太多,年龄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学生,或者转易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练定力,反早早的将定力丧失了!所以城市生活的修养不一定比乡村生活的修养有效。--只有一层,乡村生活足以减少少年人的进取心,这却是真的!
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更喜欢这里的乡村的生活。我是在狭的笼的城市里生长的人,我要补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我已说了我的“春晖的一月”;我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或者有人说,赞美多而劝勉少,近乎“戏台里喝彩”!假使这句话是真的,我要切实声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之故,我的少劝勉,或是观察时期太短之故。
朱自清
①三月二日,我到春晖上课来了。在车上看见“春晖中学校”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兴。出了车站,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若许我抄前人的话,我真是“应接不暇”了,于是我便开始了春晖的第一日。
②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骚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板黑 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地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阑干,那变形的卍纹 的阑干;我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阑干哩。我在桥上逗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 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 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 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 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 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
③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地流着。过了一座水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地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 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我 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 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 物。
④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得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只在春晖待了十五日,但觉甚是亲密。因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从前我到别处①教 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而在这里,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得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 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
⑤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寂寞是小事;在学生的修养上却有了问题。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生活的修养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但乡村生活的修养,并不一定不能适应将来城市的生活,我们可以举行旅行, 以资调剂呢。况且城市生活的修养,虽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流弊。如诱惑太多,年龄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学生,或者转易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炼定力,反早早地 将定力丧失了!所以城市生活的修养不一定比乡村生活的修养有效。——只 有一层,乡村生活足以减少少年人的进取心,这却是真的!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更喜欢这里的乡村的生活。我是在狭的笼的城市里生长的人,我要补 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⑥我已说了我的“春晖的一月”;我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或许有人说,赞美多而劝勉少,近乎“戏台里喝彩”!假使这句话是真的,我要切实声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之故,我的少劝勉,或是观察时期太短之故。
1924年4月12日夜作
【注】①朱自清此前先后在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等城市教书。
7.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我们在高中阶段学过他的散文 。(1分)
8.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 。(2分)
9.本文重点是写春晖,但第②段用了大量笔墨描写走向春晖途中的风景,这里的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0.朱自清先生对叠词的运用可谓娴熟,请简要说明第③段画线句叠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
11.作者说春晖给了他三件“礼物”,对这三件“礼物”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这三件“礼物”实际上涵盖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B.第一件“礼物”是从自然的角度而言的,后两件“礼物”是从人文的角度来写的。
C.写第二件“礼物”时运用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同事、学生的关系都很亲密融洽。
D.写第三件“礼物”时,作者还运用了议论。第⑤段提及的“旅行”应该是到城市而非乡村。
E.写这三件“礼物”时,作者都联系到了自己曾经的城市生活。
F.作者只写了三件“礼物”,是因为作者到春晖才一个多月,观察时期太短。
12.文章题目是“春晖的一月”,但作者写“第一天”就用了大半的篇幅。这样安排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答:
7.《荷塘月色》(1分)(不加书名号不给分)
8.形象地写出了山与湖之间相依相偎的亲密关系。(亲密1分)(2分)
9.这里的写景突出了沿途自然风光的美好(1分),为后文写春晖的美起到了烘托的作用(1分),让人对春晖中学更加充满期待,为文章增添了波澜(或给人曲径通幽的艺术美感)(1分)。(共3分)
10.此处叠词的运用,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现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愉悦心情(2分);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具有一种舒缓的音韵美(1分)。(共3分)
11.BF
1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合适”、“不合适”均可。
答案示例:
合适。因为作者初来乍到,春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第一天观察特别细致,印象特别深刻;再者,题目虽为“一月”,但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如果平均使用笔墨,就会显得机械,重点不明。文章点面结合,安排巧妙
不合适。既然题目为“春晖的一月”,那就不应该用大半篇幅来重点突出某一天,因为这样的安排不仅造成文章内容的畸重畸轻,而且使文章有文不对题的嫌疑。
①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②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③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④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⑤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看,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练习】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的题目是“歌声”,可文中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提到歌声,其他段落均未提及,而是写了细雨、微风、群花、花香及各种气味,这样写是否偏离题目?为什么?结合写作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3.第二段中写“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和我们初中学到的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中也用类似手法写到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笫二段中作者写群花的颜色:“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道白与绿。”让我们联想到《春》中的相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总领下文。
2.没有偏离题目,表面看作者没有提到歌声,而实际上写“细雨、微风、群花、花香及各种气味”,正是歌声引作者进入一种联想和想像的境界,间接地写出了歌声带给作者的各种美妙感受,手法新颖,紧扣题目。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饿了似的”写出了花香的细和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练习】
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重点从白马湖景色特点和在白马湖与朋友和谐相处两个方面来回答。
答案: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先找出描写白马湖的有关段落,然后结合重点语句加以概括。
答案:色彩斑斓,清静幽雅。具体说来大约有这么几点:水清、水满、水软,山青, 菜花鲜艳,薄雾朦胧,萤火闪闪,桃柳相间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留恋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要联系原文中景和人两个方面来回答。
答案:结尾又一次写白马湖令人难忘的地方,景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人,这样的结尾简洁,让人思索。
(一)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2-16题(共10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这两段写父亲送别我的情景,其中写了父亲的以下行为:(2分)
照看行李 —→ 讲价钱 —→ 拣定椅子 —→ 嘱咐我路上小心 —→
—→ —→ 买橘子 —→告别离去
13.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 (1分)
A. 吊 缩 拉 B. 攀 勾 搀
C. 攀 缩 搀 D. 吊 勾 扶
14.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2分)
A.“扑扑身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身上的泥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 “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 “泥土”表明当时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
D. “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
15.“我”看到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样子,“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作者此时此刻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3分)
答:
16.选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
方面说明理由。(2分)
内容:
结构:
(一)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2-16题(共10分)
12.(2分,每空1分) 嘱托茶房 穿过铁道(爬过月台)
13.(1分) C
14.(2分) D
15.(3分)我此时百感交集,理解、愧疚、感激、担忧等,(1分)“我赶紧拭干了泪”是怕父亲见我这样而担心。(1分)“怕别人看到”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是男人,不应该轻易流泪。(1分)
16.(2分)
从内容方面,表明是第二次流泪,同时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1分) 从结构方面来看照应文中“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分)
朱自清《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春》原文】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阅读练习】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5、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6、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找出例子,结合例子分析。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 色泽:绿绿的 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中国读书人向来不大在乎东西。“家徒四壁”不失为书生本色,做了官得“两袖清风”才算好官;爱积聚东西的只是俗人和贪吏,大家是看不起的。这种不在乎东西可以叫做清德。至于像《世说新语》里记的: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作人无长物”也是不在乎东西,不过这却是达观了。后来人常说“身外之物,何足计较!”一类话,也是这种达观的表现,只是在另一角度下。不为物累,才是自由人,“清”是从道德方面看,“达”是从哲学方面看,清是不浊,达是不俗,是雅。
读书人也有在乎东西的时候,他们有的有收藏癖。收藏的可只是书籍,字画,古玩,邮票之类。这些人爱逛逛书店,逛逛旧货铺,地摊儿,积少也可成多,但是不能成为大收藏家。大收藏家总得沾点官气或商气才成。大收藏家可认真的在乎东西,书生的爱美的收藏家多少带点儿游戏三昧。——他们随时将收藏的东西公诸同好,有时也送给知音的人,并不严封密裹,留着“子孙永宝用”。这些东西都不是实用品,这些爱美的收藏家也还不失为雅癖。日常的实用品,读书人是向来不在乎也不屑在乎的。事实上他们倒也短不了什么,一般的说,吃的`穿的总有的。吃的穿的有了,别的短点儿也就没什么了。这些人可老是舍不得添置日用品,因此常跟太太们闹别扭。而在搬家或上路的时候,太太们老是要多带东西,他们老是要多丢东西,更会大费唇舌——虽然事实上是太太胜利的多。
现在读书人可也认真的在乎东西了,而且连实用品都一视同仁了。这两年东西实在涨得太快,电兔儿都追不上,一般读书人吃的穿的渐渐没把握;他们虽然还在勉力保持清德,但是那种达观却只好暂时搁在一边儿了。于是乎谈烟,谈酒,更开始谈柴米油盐布。这儿是第一回,先生们和太太们谈到一路上去了。酒不喝了,烟越抽越坏,越抽越少,而且在打主意戒了——将来收藏起烟斗烟嘴儿当古玩看。柴米油盐布老在想法子多收藏点儿,少消费点儿。什么都爱惜着,真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些人不但不再是痴聋的阿家翁,而且简直变成克家的令子了。那爱美的雅癖,不用说也得暂时的撂在一边儿。这些人除了职业的努力以外,就只在柴米油盐布里兜圈子,好像可怜见儿的。其实倒也不然。他们有那一把清骨头,够自己骄傲的。再说柴米油盐布里也未尝没趣味,特别是在现在这时候。例如今天忽然知道了油盐有公卖处,便宜那么多;今天知道了王老板家的花生油比张老板的每斤少五毛钱;今天知道柴涨了,幸而昨天买了三百斤收藏着。这些消息都可以教人带着胜利的微笑回家。这是挣扎,可也是消遣不是?能够在柴米油盐布里找着消遣的是有福的。在另一角度下,这也是达观或雅癖哪。
读书人大概不乐意也没本事改行,他们很少会摇身一变成为囤积居奇的买卖人的。他们现在虽然也爱惜东西,可是更爱惜自己;他们爱惜东西,其实也只能爱惜自己的。他们不用说爱惜自己需要的柴米油盐布,还有就只是自己箱儿笼儿里一些旧东西,书籍呀,衣服呀,什么的。这些东西跟着他们在自己的中国里流转了好多地方,几个年头,可是他们本人一向也许并不怎样在意这些旧东西,更不会跟它们亲热过一下子。可是东西越来越贵了,而且有的越来越少了,他们这才打开自己的箱笼细看,嘿!多么可爱呀,还存着这么多东西哪!于是乎一样样拿起来端详,越端详越有意思,越有劲儿,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似的,不知道怎样亲热才好。有了这些,得闲儿就去摩挲一番,尽抵得上逛旧货铺,地摊儿,也尽抵得上喝一回好酒,抽几支好烟的。再说自己看自己原也跟别人看自己一般,压根儿是穷光蛋一个;这一来且不管别人如何,自己确是觉得富有了。瞧,寄售所,拍卖行,有的是,暴发户的买主有的是,今天拿去卖点儿,明天拿去卖点儿,总该可以贴补点儿吃的穿的。等卖光了,抗战胜利的日子也就到了,那时候这些读书人该是老脾气了,那时候他们会这样想,“一些身外之物算什么哪,又都是破烂儿!咱们还是等着逛书店,旧货铺,地摊儿罢。”
(原载1942年《抗战文艺》)
【练习及答案】
1.根据文意回答:中国读书人为什么“不在乎东西”?又为什么“在乎东西”?(4分)
答:“不在乎东西”,是因为他们要保持自己清廉的节操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乎东西”,是因为:1有些人有喜爱收藏的雅癖2时局动荡使他们生计艰难,不得不计粟而食(由原文第一段“清德”“达观”可得“不在乎东西”的原因;由原文二段可得“在乎东西”原因1由三段前半部分可得“在乎东西”原因2)
2.解释下面两个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而在搬家或上路的时候,太太们老是要多带东西,他们老是要多丢东西,更会大费唇舌——虽然事实上是太太胜利的多。
答:以幽默的笔调表现了读书人不善于料理生计的特点(前文写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癖好节衣缩食,这里又写他们“搬家”“上路”也图省事,要“多丢东西”可以体会到。)
2他们现在虽然也爱惜东西,可是更爱惜自己
答:读书人在艰难的环境里,虽然要为生活而奔波,但决不会因为物质利益而改变自己高尚的节操。(上文“他们有那一把清骨头,够自己骄傲的。”“读书人大概不乐意也没本事改行”和下文“他们爱惜东西,其实也只能爱惜自己的。”可以帮助理解)
3.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进行简要赏析。(5分)
本段以幽默的笔调和比喻、反语、对比等手法表现了文人们面对艰难时局的辛酸和无奈。例如:“嘿!多么可爱呀,还存着这么多东西哪!”写文人们的惊喜,实则表现的是他们欲哭无泪的辛酸和苦中作乐的心态。再如:“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似的,不知道怎样亲热才好”,将过去不屑一顾的东西比作“老朋友”,而且“不知道怎样亲热才好”,足见对这些东西的喜爱,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手法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4.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本文通过读书人对东西(物质利益)的不同态度的论述,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在艰难困苦中坚守高尚节操的信念。
下午这样的阳光,实在舒服。我脑海响起了意大利的民歌《可爱的阳光》,真想找到一片青草地。停下汽车,赤足踏青,让金光洒遍一身。我旋下了汽车的窗子,风进来了,和而不疾,温度正好,是摄氏20余度吧。要是在海滩,海水一定也可亲,大概是夏威夷那样的恒温恒常不变的温暖,或者说凉快。
阳光是浑融的一大片,弥漫了大地,树木的绿色镶了金边,立体公路桥成为希腊一样黄金闪烁的建筑。我随手按掣,汽车的音响播出来的,就那么巧,是史特劳斯的《春之声》。我照着旋律哼起来,右手在方向盘上打着拍子。我忘了正在开汽车,汽车好像左摇右摆了一下。路上旁边行车线的一辆汽车,和我的车并肩走了一会儿,然后略为加速超过了。驾驶者好像对我使了眼色。是位年轻的女士,开着宝马,火红色的'。我得小心开车呀!
我真的感到高兴,因为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虽然是小事。完成了责任的那种快慰使我终于决定来探望父亲。是周末的下午,应该是休息的时候,然而,有多少应该要休憩的时光,都把自己锁在书斋。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自困于金锁。毛姆笔下的人物,自锁于人性。我自困于书之斋书之锁。像薛西佛斯.推了石头上山石头又滚下来,又推上山又滚下来,像他,案牍书刊文稿清了叉堆起来清了又堆起来。劝君惜取壮年时。然而,壮年是难以壮士断臂、难以拒绝成就事业、难以息交绝游的悲壮岁月。终于,我决定向自己请假,别书斋,去探望父亲。好几天没去看他了。
瘦,动作迟钝。往往这刻钟可以走动,下一刻就举步艰难。a有时候头晕、心闷、肚子痛。患了多年的帕金森病的老人家,就是这个样子。b除非中年即殁,很多人都要这样经历生命的秋天和冬天。头发枯干如深秋疏落的芦苇,脸部瘦瘪如寒冬光秃起皱的树干。c而难以打发的时光啊,恍如冬夜阴冷的长巷。而人多半都如此。老人的现在,就是我的将来。d那是逃不了的,正如纷纭错综复杂的种种问题,我要面对,要解决,人人都要面对,要解决,是逃不了的。
人生下来就要注定面对种种问题。例如,古人要学会捕鱼,而我们要学会不吃被污染的鱼。例如,古人要学会把事物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而我们要学会不被波涛汹涌的印刷品墨浪淹滋。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未能发现一条解决所有问题的公式。汤因比的挑战回应说,只说明世间挑战千万,而我们穷于回应,我们的回应,鞠躬尽瘁而后已。人从混沌中来,最后回到混沌中去。混沌,如冬之茫茫冷雪,如冬之暗暗长夜。
我和父亲闲话家常。他牙齿不全,对我带来的鱼片粥却吃得啧啧称美。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我说:你的书法,我始终赶不上。老人家笑了。父亲问,用细小的声音:你最近出了新书吗?不知道在我将来七老八十的时候,我的女儿和儿子会不会也来看看赢弱的父亲。
我告辞了,父亲在一院子的阳光中看报纸。他的眼力和脑力仍然很管用。不知道阳光是什么时候洒进来的。我开车走了。《可爱的阳光》,今年春天好像就以这样的阳光,击退了寒冷,兴高采烈地来了。公路两旁的树,添了新绿。池塘生春草,这儿没有池塘,但我却听到春草呱呱茁壮成长的声音,真是《春之声》。我这时看不到纷纭复杂的问题,眼前不是冬夜的长巷,而是春日阳光的开豁公路。一群儿童列队而走,蹦跳着,衣服在阳光中鲜红嫩绿。我旋下窗子,扭大了《春之声》的音量,我和万物,欣欣然在风和阳光之中。
15、本文题目《春晖》语义双关,表面上指_,实际上指_,由此让人联想到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相关两句诗__、______与此手法相同。(4分)
16、下面这句话应填人原文何处?(3分)
三十年后,我可能也是这个样子。
A.a处B.b处C.c处D.d处
17、结尾一段我这时看不到纷纭复杂的问题,眼前不是冬夜的长巷,而是春日阳光的开豁公路。对这句话怎样理解?(5分)
18、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从内心感觉的角度描述,舒服的阳光,和而不疾的风,都是为表达自己高兴愉悦的心情。
B.第二自然段关于浑融的阳光,镶金的绿树,闪烁的建筑,对《春之声》的欣赏,开车打拍子,火红的宝马等描写,从视觉、听觉、行动上进一步烘托渲染自己高兴愉悦的心情,完成责任的快感。
C.壮年是难以壮士断臂、难以拒绝成就事业、难以息交绝游的悲壮岁月。此句意为人到中年,于上赡养父母,于下抚育子女,于己还得成就事业,只好息交绝游,抱心守一了。
D.结尾在结构上呼应篇首,依然是《可爱的阳光》,依然是鲜红嫩绿,依然听到《春之声》,探望父亲后高兴快慰的心情,如沐春风,如浴阳光。
15、(4分,每空1分)
春天的太阳父母的恩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6、(3分)(B)
17、(5分)
人生要面对种种问题,纷纭复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不是冷淡孤寂,而是和谐、融洽、坦诚,充满阳光。
18、(3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