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戏匣匣陪伴的岁月散文(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想改个名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戏匣匣陪伴的岁月散文
上世纪80年代初,老家农村还没有通电,家里就更别说有什么电器化的设备了,在那样的年月里,唯一称得上电器的洋玩意便是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白天都在农业社里上工,傍晚收工之后,偌大的一个院落里,大家纷纷拿出各自的小板凳,乘坐在院里的树荫下,唠着家常,谝着闲传。霎时间,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在这一刻可是一天来最为消闲惬意的时刻。但最为开心也最具诱惑的还是家里的那台半导体收音机,作为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了解外界消息的唯一途径,都来自于这个其貌不扬的戏匣匣!
总感觉,对于发至于这个戏匣匣里的声音,都是那么的新鲜和好奇。每次只要爷爷打开收音机来,大家就都互相朝着收音机聚拢,所有的闲传笑话也都戛然而止了。大家正襟危坐,敛声屏息,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之势。只是这时候最为得意的还是收音机的主人,每次只要大家感觉不好听的节目,就会建议爷爷换台,凡是有要求的,爷爷也从不拒绝,都会尽量的满足大家的要求。在爷爷看来,他虽然是机子的主人也是大家的“导听”,可又不好私自调换频道,其实他自己也很想换换节目,生怕那个频道的节目没有及时收听而错过了最佳时段。只要有人建议换台,也就正中爷爷的下怀。
但萝卜茄子各有所爱,除了几个年轻人喜欢听新闻外,大多老年人可是名副其实的秦腔迷。有时听秦腔,正听到尽情处,几个老年人就也忍不住开始手舞足蹈,扯开嗓音高吼起来,全然陶醉于其中。连旁人的换台要求都没听到,就刹那间被换了腔调。往往正唱的投入的人,也会随着爷爷的一个机关而“半路刹车”。尽管面露不悦,但又很快的陶醉于下一个新鲜的节目里。
最具吸引力的还是每晚的音乐频道,那时大家的大多歌曲信息都来自于收音机,每有时下流行的歌曲,喜欢音乐的戏迷就会借着月色,摸黑用事先准备好的本子记录下歌词。有事没事的就信马由缰地哼唱起来。那时最为流行的'歌曲还是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一段时间里,同院里的家门,几乎个个都陶醉于这优美的歌词里不能自拔: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这首歌曲就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每每听到《十五的月亮》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过去的往事就会一幕幕的浮现于眼前。时至今日,我的爷爷早已经作古,他的那台半导体收音机也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家中的一个闲置品,但它承载的一段历史岁月却留给人一段深深的回忆!
风匣散文
风匣是古老的吹风助燃发明工具。我所见过的风匣全是木制的,长方体。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我们这农村中家家户户还都使用这种风匣呢。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把凤匣常年紧挨放在锅灶边,风匣的吹风筒放进通向锅灶下面的风洞内。当人拉动风匣杆时,风匣杆就带动风匣内部活塞做来回的运动,这样就把风集中到了风匣的吹风筒内,接着风就由吹风筒吹进锅灶下边的风堂内助燃了。风速随着人拉动风匣杆的快慢而变。当人拉动风匣杆的同时,风匣前后下边各安装的一个能活动的木板(俗称小舌头),就做一闭一开的运动,并能发出很响的:“哒——哒”的响声,越用力越快拉动风匣杆,发出的响声也就越大越快,风也就越大越急。
那些年农村中生活困难,尤其是家家烧火做饭的柴火年年不够烧。因此秋后的庄稼叶子和干枯的荒草,还有打场扬场时飞落出去碎末子什么的都用来当烧火做饭的柴烧了。因这些柴火不爱燃烧,所以就必须用风匣吹风助燃,特别是到了三伏天阴雨连绵的季节,这时是农村中做饭烧柴最困难的时期,有很多的人家就只好用从沟壕里割来的青蒿草,或是把青苞米杆子用刀破开晾干,其实像这样割来的青蒿草和青苞米杆子是很不容易晾干的,有时表面上看好像是干了,可根茎的内部却没完全干透,但人们又急等着用柴火烧火做饭,就只好用这些还没完全晾干的蒿草和苞米杆子做饭了,但这样的柴火点燃后不但不能彻底燃烧而且还很容易熄灭,可用风匣一吹风助燃,就能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尽管是这样,村里人在三伏天阴雨连绵的季节做饭时,也经常冒得满屋子是烟、狼烟地洞的!但要是没有风匣那就更不行了,恐怕连饭都做不熟了。那时我曾听村里有的老人说过:“风匣能顶半个儿子有用!”可见那时农村人们的生活中,把风匣看得有多么的重要。
风匣最费的地方是风匣内部的活塞四周上的鸡毛。因经常来回拉动风匣杆时间一长,就把活塞上鸡毛渐渐的磨光了,鸡毛一磨光风也就小了,这时就需要重新往活塞四周换上一层新的鸡毛,用细麻绳把新换上的鸡毛认真仔细地勒紧、勒平整。所以那时村民们家家杀完鸡时,都要把没沾水之前的鸡毛抜下来细心地包好、保管好,留着到时勒风匣用。
那时村里每天一到了烧火做饭时,家家户户就发了出风匣的“哒——哒”的一片响声,很像似那时农村中一首忧伤动情的音乐,抒发着村民们心中几多的酸楚,几多的艰辛,几多的想往,几多的盼望、盼望!那时很多时你会被这首浓浓的乡情音乐感动着、感动着朴实的乡村人对生活的那种坚韧、执着……
如今的农村中,烧火做饭几乎全都用上了天然气和电。当年农村家家户户锅灶边的风匣早已不见了,那样的烟熏火燎的日子也终于熬了过去!
烙在记忆里的风匣散文
人至暮年,烙在记忆里的事很多很多,总喜欢把它们一一抖搂出来,在脑海中能够拓出的最清晰的印记,算是少年时代那些四四方方或圆或扁的故事。掰开一个小小的豁牙儿,就能流出听得见的那些细碎的声音,如小溪哗哗滴落于石,那些溅起的水花总在自己的眼前跳跃……
--题记
小的时候,生活的日子里总是伴着“咔哒咔哒……”地响声,那声音是山村心脏跳动的节奏,是山野间传承的音符,是村民祈祷默吟的心歌……
“咔哒咔哒……”这就是农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匣声。它就和农家的锄头耙耱一样家家都有,不可或缺。
农家的风匣一般安装在灶头的右边,它是一个长约一米、宽约一尺左右六面体木箱式助燃工具,前后木板中间均安装一个进出气方孔,方孔上面又安装了一个小小的木盖子,其作用是封闭进出气空。其中前面的木板为活动板,中间上下有两个圆孔,两支拉杆穿过此孔,拉杆的一头又有一个方木板,四周用麻皮扎着鸡毛,然后涂于熬胶粘住,一头一根长约一尺竖立的握杆,左边下部安装一根木管插入灶头通往燃火处的孔中。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那只风匣似乎年代已久了,风匣的外表已陈旧黝黑,而那拉杆坚硬光滑锃亮,右手握住它来回滑动没有一丝的凹凸感,至今我也没弄清楚那拉杆是用什么木材而做,但那时不可能专门去到哪买这种木材,想必是家乡山中的桦木吧,因为桦木较为坚硬。
使用风匣的灶头上基本都安着一个大铁锅,烧水做饭用得燃料大都是炭,因为那时煤较少也贵,所以庄户人家都要买炭,虽然炭便宜但拉运炭确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农家用得烧炭在离家乡百里远一个叫“大峨芭”的山中,大峨芭主要产炭,当时没有什么采矿的先进设备,只有靠人工挖掘,即使人工采煤但因它的产量高储藏量大,又是本县的矿藏资源,所以才成立了“大峨芭煤矿”,也是当时古浪县三大煤矿之一,唯一产炭的煤矿。
驮炭的主要运输全靠牲口,而农户家大多饲养的是毛驴,驮炭的前一天,那些准备近日急需用炭的人相互商量好后,便在亲朋好友家借好牲口或口袋,因为一次就要将全年的烧炭驮够,每个人家起码需要七八头驴或骡子,自家的口袋不够还要借人家的口袋,口袋大都是毛口袋,那种毛口袋一条能盛四斗半,一次一个人去驮炭困难重重,力气小的人连口袋都扛不起来,不要说还要搭在驴背上,所以必须约上2-3人以上才能完成驮炭的任务,期间还要让驴骡休息饮水吃草,此时必须把口袋卸下来,等牲口缓好再将装炭的口袋搭在驴骡背上。驮炭人约好后,人们都知道哪一个人瞌睡轻就让他翌日早早喊人,走远路赶早不赶迟啊……
天空的星星还在眨着眼看着山村的寂静,月亮还没来得及收回洒在大地的温柔,“走哎,驮炭走哎……”,指定喊叫的那人一声声地喊叫将睡在被窝里准备去驮炭的人都惊醒,其实不仅仅是这些驮炭人,几乎全村的人都被他惊醒了,一声喊叫亦将农家的狗也惊得吠声四起,几个牛肋耙窗中散射出黯淡的煤油灯光,那是要去驮炭人家的灯光,这声喊叫其实就是催着你赶快起来吃早饭,听到喊声,女主人起来到厨房的灶火里点燃柴火,锅中加入少量的水,那“咔哒咔哒”的风匣声夹杂着家人的期盼传遍了整个村子,水开了女主人立马打上两只“荷包蛋”,将笼里有数的白面馒头取出一个,端给丈夫要他吃的饱饱的,因为那时的农家早饭大都是山药拌汤,能吃上“荷包蛋”加白面馒头那就是“另锅子”(方言:专门做得好饭),吃过了早饭,驮炭人和他们的驴骡“咯噔咯噔”踩着村里的那条土路远去了……
烧灶火拉风匣都是母亲的活儿,加火前要将炭放入一个大盆中,倒入水搅拌成糊状,将柴火点燃,母亲右手一边拉着风匣,左手拿着小铲铲上糊炭放在火上,随着风匣的“咔哒咔哒”声,放入的糊状炭一旦加热自然变成了焦炭,而焦炭火旺耐燃,只见那炭火闪着蓝光火头一高一低,一回儿整个灶内一片通红,那些炭烧过后都变成了块状,母亲拿着一根小木棒将炭块压碎,然后在火中来回倒几下,那些碎了的炭块就会从炉齿里掉下,接着再将糊炭放入火中,这时母亲拉风匣的.右手往复快速运动,那火霎时便旺了起来。
风匣响得最欢的便是每年的腊月,那时生活虽然困难,但过大年是传统的节日,每家每户都要蒸馍馍,这个时节父亲便抽出风匣的拉杆板子,将磨得剩下的鸡毛全部撕掉,换上早就准备好的新鸡毛,用麻皮粘扎好,新放的鸡毛因为密封严,风匣拉起来肯定费劲,但输送给灶火的气必然多,这天拉风匣的任务自然是我们姊妹几个,因为母亲还要和面揉面,加工馍馍,什么“花花子、馒头子、鱼儿鸟儿”的忙得不可开交,拉风匣主要还是我,因为我是老大,年龄大力气相对也大,母亲拉风匣是坐着拉,而我因个头矮坐下使不上劲,必须站着拉才能将风匣拉杆拉到底且拉匀称,站着拉也得有特定的姿势,不然一会儿就没力气了,那就是“前腿弓,后腿蹬”,这样才能腰不酸腿不困,家里的蒸笼是用松木制作的四层蒸笼,蒸一笼馍馍需要一个多小时,而风匣不能停止,弟妹还小即使帮我拉也拉不上几分钟就会喊叫,如果我不及时接过拉,他们可不管,立马就跑出去了,这样逼得我不得不想办法,那就是扁工,提前将我伯伯的俩儿子说好,一个是我哥哥,一个是比我小一岁的弟弟,这样我们轮流交换谁都轻松……
风匣的“咔哒”声伴着母亲的身影,也伴着我成长的岁月,1981年我在母亲手拉风匣的声中,吃过了灶火烧煮的手抓羊肉后,踏上了从军的路,帮母亲拉风匣的活儿自然落在了弟妹们的身上,在军营里我才发现一个连队百十号人,而炊事班的战友们做饭,那大灶前一直放着一个电动鼓风机,开关一拉那风吹得匀称而且不断,那时我就想家乡何时能通上电,母亲能用上这样的电动鼓风机多好啊!1985年我退伍回家,哦,家乡已通电了,那个未变的灶头前也安放着一个小小的电动鼓风机,二弟说:自打我参军的第二年,老家已有了手摇鼓风机,一个十五元钱,每次做饭蒸馍时用着它轻松多了,通了电之后又买了电动鼓风机更好了,而那只风匣早已不见了,已在沧桑的岁月中藏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岁月如歌,人生如戏散文
岁月匆匆,在我们前行途中,不觉间流逝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时间,比如情感,及一些重要的人。多想挽留,那些转瞬即逝的风景,多想跟上某人的脚步,然而,成长的路上,挽不回曾经,也留不住过往。
岁月如歌,每个人都是歌者。喜与悲,苦与乐,坚强与软弱。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会,每个人都能品出各自的滋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情,无论好坏,都会过去。只要坚持努力,即使尘土飞扬的路上,也有阳光追随。
人的烦恼总多于快乐 ,快乐才显得珍贵。谁都想拥有快乐心情,好的心情让人不觉疲惫,那是一种力量,昂扬振奋的力量。好的心情让人拥有更多的热情,迎难而上,不惧风雨。
忧伤让人受伤,身心俱疲。有人能把忧伤缩短,快乐延长。是一种豁达,不被坏的心情制约,懂得调节,在生活中找寻更多的愉悦,与快乐相伴,与忧伤绝交,身处与温暖之中,心生出一种快乐的心情。也许生活有喜有悲才不会失衡,悲喜交错,人生才有回味。
平淡的`过去总会淡了回忆,苦难折磨总难以忘记。我们总是脚步匆匆,任岁月流逝,忘记体会当时的心情。很久很久之前,我们处于挫折之中 ,懵懵懂懂,不知前行。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那是多么宝贵的曾经。虽然忧伤了当时的心情,却让今天的我们成长的脚步变得轻松。
我们都是岁月中的过客,我们所走的路,都是暂借的旅程。我们该留下什么才是永恒 ?繁华似梦,我们追求成功,却追不上它的脚步。我们振作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努力前行。我们不强求不奢望,得不到的东西,力求一种淡然,一种超脱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奢望自己和别人一样的优秀。有人拥有爱情,不一定有事业的成功。事业成功,不一定拥有美满家庭。有家庭,也许没有爱情,人生总有缺憾。
爱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缘相逢的人很多,许多人只是擦肩而过的缘,时光匆匆,总有一个人默念于心,人已天涯。永无联络。那段深情已埋藏心里最深的角落,默默祝福。尘缘如梦,相爱的两个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牵手,沉甸甸的情感,已在泪水洒落的瞬间宣告结束,从此天各一方,彼此安好,已是最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不失为一种唯美。
岁月如歌,人生如戏。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感到压抑与折磨,成败得失不必计较太多。心有所想就去做,别蹉跎。成功就是努力坚持下去,哪怕没有想要的结果,一份执着亦无愧自我。成与败都是收获。不必太在意结果。心有阳光满满,自会有一天花儿朵朵。
岁月如歌,如歌岁月,活出自己的壮观与巍峨,活出自己的价值与洒脱 !
寂寞的岁月里,感谢这份陪伴散文
很多的时候都在问自己,问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对生活,对感情,仿佛我们都是活在套子里面的人,很多的时候,不平和不淡定是因为真的在乎,所以才会任性,才会有小脾气,当你身边也有这么个任性的女人,没事儿使点儿小性子,欺负你的时候,真的要笑着哄哄,要知道当这些都没有了,也不需要你关心的时候,她真的就是死心了。人最怕的就是心死了。人都是这样的,缺什么就爱在别人面前证明什么,真的心里踏实的知道有,反而会隐藏。心情平淡如水的时候,才是最理智的时候,有时候这就能让人想起两个字,成熟。
成熟是个多可怕的字眼啊,当你一次次的看着电影一次次的哈哈大笑,或者一次次的落泪的时候,其实该庆幸,因为你依旧有着一根敏感的神经,若是真的就麻木了,那份淡定和从容才可怕。人最初的那份感性失去的越多,也就越冷血。经历总是让人一步步的麻木,就像失恋,失去初恋的时候可能失去了全世界,可到了第二个失去的时候,就不是对单个人的失望,而是爱情了。当两个人分手之后,若是能仍然相信爱情,就该感谢彼此了。
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事情,也会遇到很多的人,有的人纠缠着没有结果却又不肯放弃,也确实,当爱情成为了一种习惯,当那个人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失去的越是突然就越是难以接受,可是若你成天都在惦念这份失去的爱,也许是这份爱伤害的不是最深,因为没有死心。所以还在挣扎,往往这样的挣扎是最痛苦的。也是最无畏的。若是真的心死了,反倒是洒脱,那不是冷血,是那份沉重叫你的心都不愿意去挣扎什么了,这也就是真的结束了。往往一段婚姻走到这个地步,也就没什么遗憾的,因为分开是最好的决定,反倒是继续讲究,成了负担。
什么是对的人,什么又是对的时间,都是爱情的一种借口。无可否认的是,缘分真的存在,有的人你就是第一次见到就像认识了很久,每到这个时候自己都在想,上辈子也许真的就认识吧。这样的人不需要说什么,似乎总有那么种默契,说说笑笑很惬意也很快乐,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不在了,也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告诉自己,缘分尽了吧。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朋友,真的是要讲缘分的,能相遇真的不容易,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不管时间长短,都该感谢这份缘,毕竟带来的一切都是生命中的场景,每一次陪伴也都驱赶了寂寞,这难道不该感激么。
有时候我们猜不出人的行为究竟是为什么,尤其是感情上,很多的行为都是不能用常理去分析的,很多时候当两个人真的`分手的时候,会听说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人呢,不相信这个事实,可这就是亲眼看到的又不能不相信。人之所以成为了高级动物,也许正是因为人的情感要比其他的动物丰富得多,每一次相遇都是真真切切,每一次相逢也都是一场戏,戏演完了,也都各自散场了,也确实是这样的,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真的散了。
记得前些年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做公交车的时候还在说笑,就说这朋友真的是一拨一拨的,一个时间段有那么一拨人,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淡了,到最后,都不知到哪去了。那时候自己还在笑,说怎么会呢,朋友是一辈子的啊。可现在回头看看,都望不见当时的那个朋友到底人在何处了,就这么不见了。也许有机会会再说说话,可味道终究是变了的。只是自己身边经历的每一个人,都会给自己带来些收获,无论是在前行道路上的提示还是在失落时候的陪伴,这些不经意的事情也许都是在过后回想才那么的甜美吧。
就像我们现在回想着自己的童年,当时也不觉得童年有多好,可现在回想起来,童年多美好啊,是因为失去了么?也许吧,人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有些是可以亡羊补牢的,可有些就真的走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就像岁月,容不得人做第二次的彩排。珍惜当下才是真,回首看看那些留在记忆中的人,道声谢,风雨兼程人生路,有了那些过往的人出场,才能构成故事,场景依旧不变,故事中的人却变换着,下一刻会怎样,谁有知道呢?人总是茫然,昨天闭上眼睛听着耳机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种生命承受不起的重量深深的压着自己。可脑子是空的,这样的夜不是第一次,可每一次也都是这样浑浑噩噩的就过去了,一觉醒来,就又是天亮了。
去年有个人对自己说,放弃是一种勇气,要学会放弃,这是曾经自己爱的人告诉自己的,后来用到了他的身上,想来挺可笑,可是很真实的发生了。当放弃成为了一种习惯,人就缺少了执着,也许是因为看不到希望,总之是放弃了的。有时候很羡慕那些执着的人,也许这就是自己每次听到《偏爱》这首歌都会落泪的原因吧,有时候擦擦眼泪自己也在笑,还真应验了前面的话,说明还很敏感,这是好事,要有多大的勇气才敢念念不忘呢,可是想说戒掉这份回忆,太难……
也许有的时候会伴着另一个人的出现把当初冲淡,有人说忘记一个人唯一的方式就是爱上了另外一个人,也有人说,分手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执着都分不开,但是有一种情况,就是出现了第三个人,那个时候该放手就放手吧,因为这份爱已经是回忆了。人的情感千般种,没有道理可言,也没什么道理可讲的。很多关于感情的事情,真的不必太认真的去问个究竟,也不必寻求那个所谓的解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宽容,也就慢慢的淡了吧。什么伤害都不可能是一辈子的,人总要往前走,想哭就哭,哭过了还是要继续赶路,也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渐渐的成长起来的吧。
该感谢每一次让自己成长的人,不论带来了什么,感谢那份欢笑时真真切切的温暖,感谢那份冷落时真真切切的坚强,步伐也就是这样坚定的,路就是因为一个个故事铺成了,一个个故事也都是这样一个个人演绎的,下一秒谁要上演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上一秒谁上演了什么,也都过去了,不重要了。漫漫人生路,说长不长短短几十年,说短也不短,有那么多的分分秒秒,感谢生命中每一个过客创造的奇迹,寂寞的岁月里,有了你的经过,才构成回忆,有了你的身影,才是场景……
陪伴母亲走过最后的岁月的散文
一、
每当写起关于母亲的往事,便有潮水般的往事涌上心头。怀念,是心中的一道伤,在记忆深处的一幅幅画面,如电影片段在脑海中变换……
时光倒回到二零零八年,那年,娘的老房子拆迁;娘,像个失去巢穴的老燕,辗转在七个儿女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享受儿女们的爱心回报,也把在人间的最后温情留在了儿女家。
每当娘要轮到来家的时刻,我和爱人扳着手指计算日期,哪天是我上班时间,哪天我不在家。每当我不在家时,爱人总会推辞掉自己的活,电话里他会给老板说:“我岳母要来我家,老婆上班,家里没人怎么行?拜托给我这个孝敬丈母娘的机会吧?”电话那头老板哈哈大笑,一言搞定,这样的男人谁不喜欢?
家里早早地备好了便桶、座便椅,卫生间和卧室只有咫尺之遥,腿脚不便的老娘,晚上去厕所要穿过客厅,唯恐客厅的茶几、电视柜绊住老娘的腿,伤了老娘的身;高腿马扎是我找遍市里很多地方才买到的,娘体态龙钟,坐小板凳很不舒服,一个高马扎,拿起方便,坐上舒服;拿出柜子里厚厚的被子,放置床上;老娘来了,客厅里的沙发成了爱人临时的床铺;冰箱里备足了丰盛的肉蛋菜……万事俱备,只欠老娘“东风”到来。
二、
娘来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娘洗澡。娘老了,排泄系统也失控了,身上常常有些异味。闻着娘身上的恶臭气,不免心中有点埋怨,姊妹们都只顾挣钱了,对娘也疏于洗澡。可转念一想,我也是娘的闺女,给娘洗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啊。想到此,我释然了。吃完晚上饭,我给娘说:“咱们洗洗澡吧!”娘有点极不情愿,老了,性格变得懒惰了。我好说歹说,把她拉到了卫生间,脱下衣服,来到淋浴头下,又给她找来一个塑料凳子,让她坐下。拧开淋浴开关,水,从淋浴头中细丝般流下,银珠般洒落在娘的身上,我身子在娘的上下左右转动,先洗头,然后前身,手臂,大腿,搓背,娘的身上层出不尽的泥骨碌纷纷而下,我边搓边埋怨:“看您的身上多脏啊!还不愿意洗,洗洗澡保管您今天晚上睡个舒服觉。”
娘有点不好意思,但嘴里还在狡辩:“这哪里是泥?是老皮……”
娘俩的悄声细语和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亲昵的水,温顺地把我和娘拢在一起,两条赤裸的身体相互摩挲,与水和谐相亲,融为一体,轻松爽快,娘的身子在我柔情的手下在变白,娘在水中朦胧着眼,惬意地享受着我的搓揉。洗着洗着,我看见娘眼眶里还含着晶莹的泪花。我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难受:娘的身子不像以前那么光滑了,一身松弛的老皮,头发稀稀落落……我的身体变得丰腴柔嫩,娘的身体却变得如同枯草干皮了,伟大的母爱,就如像汩汩流水,滋润着我的身子。
给娘洗完澡,让娘坐在沙发上,我坐在娘的面前,开始给娘剪脚指甲。我手握剪指甲专用剪子,把娘的脚拉到自己的怀里,娘的脚五指并拢,青筋突暴,厚厚的灰指甲,粗造不堪,剪起来很费劲。我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剪着,如同在雕凿一个工艺品。娘的脚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正是这双丑陋的脚,给我们走出了一条幸福路。如今,我没有理由不善待她这双脚。
澡,洗了;脚,也剪好了。床上,我已经给娘铺好了床。小时候,娘给我铺炕,今天,我为娘铺床。娘家,曾经是我停靠的码头;今天,我的家是娘避风的港湾。
晚上,娘俩躺在同一个床上,新棉的被子,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睡在娘的'身边的感觉真好,我仿佛又回到了在娘家的昨天,找回了久违的舒适和坦然。夜深了,我们娘俩还没入睡,娘一直在和我唠叨着陈年旧事,一会儿我给娘拉拉被子,一会儿娘给我掖掖被角,满床的温馨,我依偎在娘的身边,听着娘的喁喁细语,听着听着,我进入了梦乡,回到了童年的娘家,又回到了娘家的那个土炕上……
三、
早晨起来给娘倒便桶,看见地上洒了一地尿痕,我说道:“娘,您怎么尿了一地?”
一句不中听的话,让娘不乐意了:“我都尿到桶里了,那儿不是我尿的……”娘在矢口否认着,我不再吱声了。
娘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了,顺着她吧!不知谁说过的,当大人的永远没有错。何必和她去争高低,惹她不高兴?
一袋牛奶和蒸鸡蛋羹,是娘的早餐。娘吃饱饭后,拿着高腿马扎走出家门。小区的小花园,早有几位大娘们在等着她,看她来了,远远地招呼着她。于是,在暖暖的阳光下,几个老人顶着一头白发,闪着满头银光,板凳追逐着太阳,说说笑笑,打着哈哈,泪眼朦胧,皱纹重叠,分享着阳光的静美,在花园里和花草构成一幅温婉的风景。
中午饭做好了,娘也从小花园被“请”了回来。餐桌上摆满了娘喜欢的菜肴。娘牙口不好,入口即溶豆腐,爽滑酥嫩的炖鸡腿,松软可口的米饭,娘吃的津津有味,沉迷在美妙的食物中。一颗米粒掉在桌子上,会用筷子夹起,放在嘴里;鸡骨头掉在地上,捡起来要接着啃,被我喊着制止了,我拿起鸡骨头丢弃了,重新给她夹了一块,娘惋惜地说道:“你们家的地那么干净,丢了多可惜的啊!”眼睛还依依不舍地望着那块骨头。
娘吃饱喝足了,在沙发上打起来盹,我招呼娘去睡午觉。娘蹒跚着脚步踱到床边,不一会,打起来鼾声,她的脸上带着美美的笑容,仿佛带着归家的幽幽暖意。
午觉醒来,我给娘说:“走,我们去马路边坐坐。”听说要出院子,娘忙梳理着几乎要荒芜的几根白发,穿上外衣,戴上帽子,我一手拎着马扎,一手搀扶着娘的臂膀,走在小区里,不断有人给娘打着招呼,“大娘,看您多有福气,女儿对您多好啊!”娘笑盈盈地答应着,一脸的幸福。
来到马路边,找个阳光充足的地方让娘坐下。斑斓的树荫下微风徐徐,初秋的风吹在娘的脸上,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繁华的景象目不暇接,可娘始终望着自己家的方向,说当年她年轻的时候,就是从那个方向步行来到这里的贸易大楼,这个大楼是当年城市最繁华的地方……
我惊诧娘的记忆力还这么好,平日里总是糊里糊涂的老娘,竟然对自己家的方向不迷失。是啊,城市再大,娘心中的家只有一个,那个地方扎根在她心底,她不管走到哪里,她钟情的还是自己住过的那道街,那个老屋;城市的楼再高,景色再美,她最喜欢的还是她那个接地气的院子,门前高大的梧桐树,还有小楼上的百花园……
四、
爱人在家,闲来无事,说道:“我们带着娘出去转转吧,去公园玩玩,让娘也散散心。”我很受感动,难得爱人有这片爱心,让娘出门开开眼界,给娘孤寂的生活添些色彩,娘会获取无限精神快乐的。
娘一听,也兴奋起来,穿上外衣,梳梳头,对着镜子看着满意了,才放心的跟着我走出家门。
坐在车里,娘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嘴里唠叨着:“这是什么地方啊,楼这么高,这么多,我都迷方向了……”城市在从小变大,娘也从年轻在变老。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娘的眼睛里充满迷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娘的视角却很狭隘,一路上娘的精神倍感振奋,眼睛不够用了,看着窗外的风景一阵阵激动,好像换了一个人。
来到公园里,公园里真是美不胜收啊!鲜嫩的、翠绿的草地;碧波荡漾的湖水,而那一条条细沙铺成的小道,一棵棵修建整齐的小树,还有喷泉、凉亭、幽静高耸的假山,笑声鼎沸的儿童游乐场……
尤其是在公园的中央,一处场所尤其是让娘喜欢。那是一片草坪,远远望去,一片墨绿,中间点缀着成千朵艳丽的鲜花,草坪四周围绕着一丛丛树林,葱郁茂盛的树木簇拥着一个个俏丽灿烂的鲜花,走到这里,正是绿荫沉沉,清香扑鼻,叫人心旷神怡。娘陶醉在花香中,坐在旁边的石凳上,久久不愿离去。
一路走走停停,偶尔让娘坐下歇歇,来到动物区,看着小鸟在笼子里飞来飞去,在眼前快活地跳动;猴子憨态可掬的姿态,大家笑成一团。娘也发出了朗朗的笑声,公园里美丽、迷人的景色,那些可爱、憨厚的小动物,再加上娘甜美的笑声,为公园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等娘攒足了力气,又搀扶着老娘,登上了古老的丛台,站在丛台的最上端的楼亭上,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花木中,极目远眺,一幅城市景观崔嵬壮丽的自然画卷,让娘啧啧称奇。娘的默默凝望着东南方向,那是她的老屋方向……
从公园回来,一连几天,娘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异常活跃,逢人就说:“那天,闺女带我去公园玩了……”那神色,好像去了一个渴望已久的风景地。
娘整日浸泡在儿女们的蜜罐里,行走在恍惚的糊涂日子中,无法洒脱地感受自己渴望的生活。如今,娘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一大把的悠闲时光,让阳光在娘心中跳跃,在她的平淡生活和情感世界里,是会留下闪光记忆的……
五、
姐姐来看娘了,带来了娘最爱吃的小笼包,娘一口咬下,满嘴流油,我用手绢给娘擦拭着嘴角,娘说道:“老了,不中用了,吃东西也不利索了……”
我说:“谁说您老了,我们还想让您活到一百岁呢!”
娘的生日到了,爱人早早地订好了饭店,等到生日那天,在我霸气的要求下,娘无奈地穿上了那件在她眼里如“老妖精”般的唐装,显得格外精神气爽。坐上车,到了饭店门口,娘在我的搀扶下走下车,饭店的独间里,姊妹家一大帮子已经等候在里面,孩子们见到姥姥、奶奶来了,欢呼着涌向娘的身边,把娘搀扶着坐在上座,娘的眼前是许多兴奋的脸,老年的,中年的,年轻的,年幼的……这些和她有着共同血脉的孝子孝女,顽童晚辈,各个兴致高涨,餐桌上酒香四溢,觥筹交错,不同的祝福声汇聚在她面前:
“祝娘生日快乐!”“祝姥姥生日快乐!”“祝奶奶生日快乐!”
酒不醉人人自醉。娘头顶着孩子们给她戴上的彩色纸皇冠,蛋糕的烛光中映照着她红红的脸,灿烂如菊,眼眶中闪着盈盈泪花……娘,幸福的有点精神恍惚了。
娘,风里雨里您带领我们一路走来了,暮年中,我们牵着您的手继续前行,让您的生命在最后时刻,在健康、在安详、在快乐中减去分分秒秒,在有限的分秒中拥有无限的幸福和美好。
……
“是你赋予我生命,轻轻地却不曾忘记,在梦里我又听到你的话语,醒来却未曾在你温暖的怀里,是你让我懂得珍惜,生命中最难忘的回忆,在梦里我又听到你的声音,声声刺痛我的心……”歌声如泣,字字句句仿佛是过去岁月的回声,思念的那扇门,蓦地打开就再也关不住了,娘的故事如盏灯,点亮许多过去的光阴,倘佯在娘留足过的地方:在家中,在小区的小花园,在深夜醒来的床上,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叹景物依旧,老娘不在……
两行泪,径直滑落,伤心没商量。
曾经有一个女孩陪伴过我最狼狈的岁月短篇散文
如果有个人一直陪你从高一走到高三,那么你一定很难忘记她吧!关小耳于我,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所以说,我的高中生活是一根原味阿尔卑斯。当年因为她比较像初中的某一个同学,我们一见如故。后来一起进入文科班级,才发现,也许能走到最后的也只剩下我们了。我喜欢吃原味阿尔卑斯,她也喜欢吃原味的,但是多半都是被我引诱的。我曾说,关小耳,若是有一天你惹穆小易生气了,给我买根原味阿尔卑斯就好了。实践证明,当真正伤心的时候,即使吃再多阿尔卑斯也还是伤心。
高二的我,可以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么好。就算是现在恐怕也做不到吧……
因为看过一段话(幻城后记:习惯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把她送到车牌下面,哪怕她从来不懂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那个时候因为她约我吃饭我没有去,她生气了好几天,可后来她说穆小易,我原谅你了。可是她不知道后自己来的她每一天都让我难堪。
那年冬天,关小耳说,穆小易,你以后会遇到很多个关小耳。我说,我会遇到很多像关小耳一样的人,但穆小易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关小耳。sh小姐,l姑娘,zh美女,两位w小姐,还有舍友们,她们都跟关小耳有点像,可她们都不是关小耳。
我可以帮她买早餐,可以在开心的时候请她吃阿尔卑斯,可以让她吃我的烧茄子,可以和她许下走遍渭南城的心愿,可以每天叫她去吃饭……但是我终究唱一个人的独角戏唱累了,不想唱了,所以我们慢慢疏远了。
我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早散不如晚散。我以为从那以后我们真的.就是比普通同学更普通的同学了。
可是我曾答应过她,关小耳不管你做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我也会原谅你的。因为许下过承诺,所以不能轻易当作这段友谊不存在。
所以高二暑假是我学生生活最喜欢的假期了,那时侯我知道了她喜欢的漫画家是宫崎骏,最喜欢吃的东西是烧茄子,最喜欢的歌手是许嵩。好多年后,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喜欢看动漫,就如同她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阿羽哥哥一样。
貌似,我和关小耳永远被停留在了高二。
高三的我们渐行渐远。我想,我们始终遇见太早了,要是大二的穆小易可以遇见高三的关小耳,我的高中生活应该没有遗憾了吧!就像我以前挺喜欢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因为我始终记得曾经有一个女孩陪伴过我最狼狈的岁月。
毕业前夕,关小耳对我说,穆小易,其实我真的不想要你的照片,我也不想给你的照片。瞬间,我流泪了。可能这句话只有彼此会懂。
当我以为她没有拿我当朋友的时候,她说,穆小易,我想你了。那时,所有的不愉快烟消云散。
如今,我们已经毕业两年多了,我们认识整整五年。自从上了大二我很少吃原味阿尔卑斯,每次想吃糖的话都会换一个口味,因为曾经有一个女孩陪我一起吃阿尔卑斯,还会抢过我的糖纸。
我写过很多时光机系列的散文,那里面的主人公看了之后都说很感动,可是我写出来的最令我感动得是《时光机—一段路程》,那是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写的。我的高中里遇见了很多人,死台,阿秀,红英,芬姐,组长,小女生……但是从高一走到高三的也只有关小耳。
可能她不会看到这篇文章,可能她从来没有记住过我的生日,可能她曾经令我难堪过,也可能她的生命中有很多穆小易……
可是陪我疯过闹过笑过哭过的只有她一个人。
好了,故事讲完了,茶也该凉了。
★ 心匣作文600字
★ 陪伴散文
★ 陪伴家人散文
★ 陪伴者散文
★ 南朝岁月散文
★ 戏与梦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