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散文(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马天龙头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散文
在很多个寂静的夜晚,我都习惯性地想很多。从单纯地回忆着白日里开心的事到学会反省、开始怜惜他人,我甚至不能确切地说出这样的自我转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但我知道,我的内心是欢喜的,因为我隐隐感觉我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说我怀念的高中吧,还记得那时候的天总是那么蓝,人也是那么有朝气,在那样明媚的日子里,我也毫不客气地自私地享受着身边人的好。但可能是因为太肯定这种好会具有永恒性而忘了心存感恩,忘了珍惜,以致于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因为当初的不懂得而常常心怀愧疚。我的心里住了很多的小野兽,有野心,有虚荣心,有羞耻心,有进取心,有攀比心,有爱心,也有狠心和漠不关心。我记得自己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它们是怎样一个个觉醒,力量此消彼长,控制着我做出正确的或错误的决定,喜欢上匪夷所思的男生,讨厌起人畜无害的女生。我真正学会控制自己,而不是被这些小野兽所控制,花了漫长的时间,在苛责后原谅,在期望后释怀。
我曾经伤害过很多人,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却忽略了他们的想法。我也自私任性地以爱的名义捆绑了朋友和家人,实际上却是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东西。我也曾不要面子、放下尊严去挽回根本不爱自己的人,最后却发现徒劳无功。在那段时间里,我的脾气暴躁,会无理取闹,这让我丧失了很多机会,丧失了大批朋友,如今想想最糟糕的是原本应有的善良与感恩仿佛消失了。
在那样美好的年华里,我曾近乎疯狂地追求过一个阳光帅气的男生,也因为他想变得优秀。在夜深人静之时努力学习,从数学成绩只有及格分的人变为其他人眼中的数学学霸。我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从以前的`一身运动风到走淑女路线。在外人眼里,我的变化是惊人的,但只有自己知道,我是很自卑的,尤其是在他面前,与他帅气的外形相比,我真是平凡到尘埃里;与他高大的身躯相比,我又是那么矮小。“不配,一点都不配。”我常常默默地叹息。但是爱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了,我无法抗拒它的成长,仿佛失去了理智,我会在众人面前表达对他的爱慕,他为了不伤害我,或者更加应该说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感激我对他的那份纯纯的爱恋,对我也是与他人不同的,他会关心的,但他却明确表示过绝不喜欢我。可是那时的我却对他纠缠不清,给他带来很多压力,而忘了我喜欢他的初衷是想让他因我而更加快乐。我曾非常怨恨他,问过无数次为什么不接受我,我都已经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可是细想,他从没有要求我做什么,而我所谓的付出更多的是变相的索取。我不知道自己何时意识到了这些,也不知道何时自己会感到这般愧疚,或许是当我在异乡难以享受到真正的朋友所带来的宽容时,或许是我感受到应该对他人的爱。
表示感激却遭到误解时,又或者是成长了的我看到了人群中当年的我却又无可奈何时……如今的我真的十分感谢他,不爱我但待我如亲人般温和,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友善对待给自己带来过痛苦的人?每每想到这,我都感觉上帝是眷顾我的,让我享受这样的温暖。这段感情因为我的成长和时间的流逝也转化为了浓浓的友情和深深的感恩。现在,或者是在过去了的某个时刻,我已经真正懂得了一些东西。我很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他们都让我学会了爱与成长,我不再是当初那个不顾及别人的人,现在我的眼中也真正开始有光芒了。我也可以像那些曾经原谅我的人那样去理解宽容别人,渐渐的,我在成为一个深情的人,我也开始原谅过去的我,喜欢现在懂得爱的自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自己曾经犯过错,所以更加懂得每个人都需要有被原谅的机会。时间的沉淀带给我更多的感悟,也让我学会更加大气地生活,欣然接受所发生的,不去抱怨,认真地爱生活,爱拥有着的东西。虽然似乎成长的代价大了一些,但带给了我很珍贵的东西――内心的平静与爱。我渴望着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成长,去保持拥有一生不变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有慈悲心、懂得宽容与谅解的人。
不知道此刻正在阅读的你经历过什么,也不知道你在此刻有何感受。如果你也曾像我这样,那么也要记得原谅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好好爱别人,爱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如果你懂得从前的我,那么你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读过这样的漫不经心的一句话。
是的,这世间最珍贵的感情无非是懂得。我始终相信,这个世间,必有一种懂得,不为风月,只为清心。
懂得,是很难的,一生一世的光阴里也许都遇不到一个懂得自己的人。世间的多数人,都只是看客,就像看戏时,有多少人能够懂得戏子的人生呢?都说戏子入戏了就分不清台上和台下,是因为她们早就将自己深深地入了戏,因为她们懂得她们所演绎的悲欢离合。将自己也融入了那扇折子戏里,她们的演绎才会那样的动人,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他早就懂得了虞姬,也早就将自己当成了虞姬,所以他才能在梨园堂里成为名角,他似乎一生就是为了《霸王别姬》而来的。但台下的人,大多数是看客,最多也是深情的看客,着迷于那华丽的戏服,那胭脂水粉堆砌出来的美丽妆容,而对于那故事,多半只是仅限于知道,这也是为什么程蝶衣愿意给日本人青木唱戏。他说青木懂得戏,他说如果青木还活着,中国的国粹京剧早就走向了日本,甚至世界。为了这份懂得,抗战胜利后他被捕入狱,宁愿丢了性命,也要对红卫兵说出这番话。
我其实并不喜欢戏院里的喧闹,很多时候宁愿自己一个人泡一壶茶,静坐下来,对着电脑中的直播去看戏。因为我认为戏本身该是一种宁静的状态,很多动人的戏都是悲情的,比如《锁麟囊》,比如《春闺梦》,比如《桃花扇》,还有很多戏,他们的动人之处很多时候都是那些悲情的部分,能够让你潸然泪下的部分。可是大众戏院里,吵闹、喧哗、笑声,这些从来都不绝于耳。我想,如果你真的看懂了那些戏,你也该是一种沉静、安然的姿态,而不是无尽的喧嚣。沉默代表的是一种思索,一种懂得,若是看懂了戏,心早就被那些离合悲欢所填满,该是慈悲的状态,而绝非喧哗。
上初中的小镇里有一个很小的戏院,很老,很破败,看戏的人并不多,唱戏的也都是一些上世纪的老年人。但,有一个,有一个年轻人,痴迷于戏曲,他最喜欢演《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他放弃了高薪水的工作,做了一名小学老师,说是这样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学唱戏。我放学回家的时候要路过那个小小的戏院,每次总能看到他眼神忧郁、风情万种地扮演杜丽娘,唱着“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很多人都说他疯了,说他不男不女。我每次经过都会呆呆地站在台下,静静地听他唱,直到天黑才不得不回家。那时候的我,不能说懂得杜丽娘,但是我应该是懂得那位男子的,我懂得他对戏的痴迷,就像是我对安静的痴迷,对喧嚣的热闹的摒弃。年少的时候我总是愿意一个人带着一本书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或是河堤边,或是古寺门外。在学校的时候,除非必要,任何活动都见不到我的身影,因为我早早地就逃离了那喧闹,躲在书店里的一个角落里看书,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想起三毛,她三年级的时候就逃课去坟墓堆里看书,她说死人比活人更安静,更好相处。这样的执着和那位唱戏的男子何其相似。我因为懂得他们的痴迷,所以从来都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错。人云亦云有什么好,我喜欢特立独行。
其实,生活少了那些曲意逢迎,少了那些随波逐流,才是最本真的样子。
懂得,需要懂得对方的悲,懂得对方的欢,懂得对方的痛,也要懂得对方的苦,还有志趣相像,心趣相同。这样的懂得,必定得是同一种人,他们灵魂的底色要是一样的。而慈悲,则带着禅意,带着宽容,亦带着悲悯。慈,是慈善,是不苛求,不苛求尽善尽美;悲,则是悲悯,有佛祖拈花一笑的了然,也是一种淡淡的不在意,因为深刻的懂得,所以不在意,因为知道自己也是这样,所以才会生出恻隐,才会悲悯。
懂得,不是感同身受,感同身受不真实,或者说,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处境不同,感受又怎会相同?顶多是懂得,懂得那种感情,懂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悲欢,所以,才会深刻的去慈悲。
而世间的各种感情,之所以动人,也无非是因为懂得。
知己就是这般。
子期懂得伯牙的琴声,他抬手抚琴,落手成音。他说峨若泰山,洋若江河。伯牙在泗水河畔千年的等待就是为了这么一个懂得他琴声的人的到来。
子期死后,伯牙断弦,再不复弹唱。世间之人万千,而他的琴声,唯有子期懂得。
高山流水遇知音,一琴一人尽浮生。子期之后,尘世再无人懂得伯牙的琴音,所以他将那一曲高山流水沉淀为永恒,只为子期。人世千年,只一曲高山流水。
还有容若与贞观,曾经,他们一起在渌水亭中煮酒填词,容若不惜笔墨的为贞观填了三阙《金缕曲》,在他的心中,贞观不仅是老师,更是莫逆,是懂得对方的知己。所以容若死后,贞观再也不复拈长短句,他愿意为容若将笔墨搁浅,因为再没有人能够懂得他所填的词中的真意。
这样的懂得是决绝的,也是美丽的。知己的眼中只看得到对方,情怀也只有对方懂得。如果对方不在了,那么两个人在一起做所的事情也就随之不再提起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慈悲———如果懂得我的盛放的人不在了,那么我宁愿不再盛放,宁愿萎落成尘。
我也有一个知己,是晚晴,她跟我说:“你,比我更像我自己。”这更是懂得,我知道,因为我们的灵魂是同一块料子做成的。和晚晴之间最温情的一句话就是:“你我之间,无需言语,即是一切。”这该是怎样的深刻的一种懂得啊。
两个女子的懂得,两个女子的相依,是两个灵魂的依靠。因为有了懂得,所以才有了慈悲的相依,才有了慈悲的依靠。
很多时候,很多时候,给晚晴打电话,她总是能够大概知道我要说什么,这,总是让我心生感动,为这懂得而感动。我高考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就从大学里回来陪我高考。她站在考场外,隐于人群里,默默地看着我每一次走进考场,又每一次走出考场,直到最后一场考完,她才现身。见到她,我满心都是欢喜,但是并不惊讶她会出现,也并不惊讶她早已目送着我这么多次进出考场,因为,要是她高考,我也会回来陪着她,目送着她的。
余秋雨在《关于友情》中说:“走的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是你大惊失色,因为终生莫逆。”这几句话,说的也是懂得,短短几句话,就可以使你大惊失色,一定是因为你深深的懂得对方那几句话的含义,因为你懂得,所以才会大惊失色,要是不懂得,说再多的话也没有用,而因为懂得,几句话就可以拨动你的心弦,让你的世界为之震颤,让你花容失色,让你的山河倒塌,让你的心再次热烈地跳动。
记得,初一时候的语文老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本来是被保研的,可是却在毕业的时候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也放弃了大城市里的锦绣前程,只身回到那座略显颓败和沧桑的故乡小城,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本可以去县城里做高中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在小镇上做了初中老师。那时候,很多人,也包括我,都认为他一定是疯了,居然丢下了锦绣的前程回到家乡来受罪,对,那个时候,我们都认为他是给自己找罪受。
可是后来,我随着年纪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世事,心境也越来越淡泊了,越来越喜欢宁静平淡的生活,我开始懂得,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追逐锦绣的前程,也不是每一个人身居繁华的闹市就会快乐。就像那时的我,少年时代就开始有了惆怅,就不喜欢与人结交,总愿意一个人孤单地、安静地走着,总是喜欢那些简净的人和事物,宁愿去寂静的古寺里听老师父讲经也不愿意在人潮滚滚、霓虹闪烁的街头穿梭。这样的性格延续到了现在,也会延续到以后,无论多少年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我懂得,所谓的理想也只不过是去追逐一种自己欢喜的生活,只是让自己欢喜而已,而这欢喜,不一定是世俗里的随波逐流,我更愿意那是特立独行,更愿意那是一个人的风景。所以后来我懂得了那位老师是不喜欢去走别人争相去走的路,他只是想要让自己欢喜,所以我对他心生敬佩,要知道,一个人要做到对那么多不懂得自己的人的闲言碎语置若罔闻,丝毫不为之动摇,依旧坚持走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该是多么的不易。我亦懂得,他只是喜欢小镇里的宁静,喜欢初中课程的闲适,不像高中时的紧迫,这样,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来看书、写作、行走、
以前,我不喜欢那位老师,但是如今,我却很敬佩那位老师。后来,我回故乡小城,在初中学校外面的那条街道上遇到他,他带我去他的办公室里喝茶,他亲手煮的普洱茶,醇厚,深沉,茶汤橙黄透亮,韵味悠长。我知道,能将普洱茶的泡好的人,本身也该是一盏醇厚的普洱茶,不虚华,亦不浮躁。他的办公室,很是简洁,一张书桌,纸、笔、教案,还有刚临摹完的书法,房间里还有一个小小的书架,摆满了书,当然,还有他自己写的几本,尽管他不是出名的作家,但是喜欢写,并且喜欢将他的文字变成铅字,没有任何的功利心,只是一份简单的欢喜。连同房间的墙壁都是简洁的,一片白,只有两幅山水画,斜挂一把古琴。我知道,这样的老师,走到哪里都是落红尘而不世故,处繁华而不喧嚣的。
他是我所有的老师中活的最随心所欲的,跟他讲起小时候我不懂得他,如今深深的懂得他,敬佩他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时,老师淡然地笑了,那笑容,也真淡,淡淡的姿态,像那杯普洱茶,历经了岁月的酿造,韵味悠长啊。
是啊,我现在懂得他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选择,我想要俗世里的欢乐,而俗世里的欢乐就是,让自己活的随心所欲一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在那之前,胡兰成写给张爱玲一句话:“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我更迷恋张爱玲所写的。胡兰成曾经说过张爱玲是民国世界里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果然是懂得张爱玲的,他在杂志上看到张爱玲的文字就被她深深吸引了,然后像千万的读者一样去拜访张爱玲,又像千万的读者一样被拒之门外,他去找张爱玲,只要阿妈出来说:“张小姐是不见人的。”但是,胡兰成仍不死心,写下自己的电话、姓名和住址从门缝里塞进来,张爱玲最终还是出来见他了。他们在一起谈天论地,第一次就谈得忘记了世间。如果不是因为懂得,哪里会谈话这样投机呢,都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他们,岂止是投机,简直就是懂得啊,因为懂得,张爱玲慈悲的将自己交付给他,只是他终究还是辜负了。
像张爱玲这样孤高标世的女子,如果爱上一个男子,必定是一个深深地懂得她的。只是,胡兰成虽然懂得她,但是张爱玲的深情也终究还是错付了。在武汉,胡兰成身边有小周,在温州,胡兰成的身边有范秀美。那时,张爱玲懂得了,原来他竟也是这般多情又无情的人,他骨子里就不是安定的人,否则也不会中年之时退出政治却又心有不甘,为了功名,当了汉奸。因为深深的懂得他不是自己沧海桑田的家,所以张爱玲决然的离开胡兰成,再也不再与他有任何的瓜葛,在她的文字里,始终不见有关于她和胡兰成的只言片语。
爱情,也是一种深深的懂得,这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亲情也是。暑假里回家,还在车上,母亲就打来电话说做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和莲子羹。我笑了,还是母亲懂得我,深深的懂得我,就连我最爱吃的,都这样清楚。回学校的时候,母亲帮我整理行李,她把衣服一件件的装进行李箱,她知道哪件衣服是我要带去学校的,哪件是我不要带去学校里的。都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的就是这般。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
——题记
秋风萧瑟,片片泛黄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如此优美的场景,却抵挡不住凉意的趁虚而入:丝丝微凉从鼻孔里钻进去,伴随着血液的流动,弥漫全身!“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早已明白,季节的更替中,总难免渗透着些许的欢乐悲喜,而很多时候,作为常人,是无能为力的,正如谁都不知道所谓的“永远到底有多远?”,却要在一段感情的阴晴圆缺中,苦苦眷恋,苦苦守候!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并不是哪个人所能左右得了的,只能怀揣着平和的心态,接纳一起突如其来的打击和伤害,也许纠结和痛苦在所难免,但是,如若能够冷静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所有的心烦意乱便会慢慢释然!其实,感情里根本不存在对与错,只是谁不懂得珍惜谁。始终坚信,真爱不是狭隘的自私自利,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给予与付出,“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当一切遗憾和哀怨纠缠重叠时,回眸往事,初见时的和颜悦色;初见时的心无芥蒂;初见时的那份心动;都将缱绻成记忆深处那一抹最璀璨的红,点缀着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时候,不得不说,爱能使人生得到成长,只因经历了,才会心生那么多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才会在舍与不舍间,做出痛苦的抉择;才会在深陷中,好好反省自己。
明知选择靠近或远离,都将会遍体鳞伤,可为何仍旧执迷不悟地选择飞蛾扑火般的壮举呢?是想证明一种勇气?一种视死如归的信念?还是一种自我逞强的愚蠢呢?反反复复地想要找寻一个明确的答案,唯有秋雨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声,响彻心底,凉气扑鼻,
爱或不爱,只能自行了断!爱一个人,可以有一千一万个理直气壮的理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理由,都能从容地说出口;而不爱一个人,只需要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足矣!所以,即使两个人各自天涯,也不要心怀抱怨,毕竟其中有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存在。请不要说:是谁先负了谁?你可曾懂得背后潜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凄凉和悲哀。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无奈;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悲哀!相遇本是一种巧合,无法事先预定时间和对象,但不管是哪一种邂逅,都是美丽的,只是红尘中,源于太多太多的责任和错过,才使一些内心的渴望不得不搁浅!凡尘俗世中的人们,都需要一些温暖来抚慰孤寂的灵魂!那些离心灵最近的.亲人或者朋友,就成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而一切无法抵达心灵深处的行为的主人,就被拒之门外,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爱散了,心伤了,人已走远!而若即若离的思绪却依然时常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反复地上演。于是,懂得了放爱一条生路,带着深深的祝福,祝已消失在视线中的他(她)幸福安康!至少,人生的足迹中,曾有过他(她)相伴走过的旅程。
有人问我:“爱情没有了,是否还可以做朋友?”我莞尔一笑,答道:“这就要看双方是否能够做到足够的宽容,拿得起,放得下!”有时候,每个人真得没必要作茧自缚般地为难自己,给心开一扇窗,让阳光射进来,岂不更好?
红尘中,总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学会包容和善解人意,所有的纠结便会云淡风轻!
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张爱玲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正处于民国乱世的上海滩,把文字这把华丽又寒冷的剑,优雅地挥舞着。她的一生充满坎坷,幼年的她饱受父亲和继母的虐待,而在读书时又因为家境贫困而饱尝世人冷眼,在通过自己的才情文笔成名之后,又因为结识了一个汉奸而几乎身败名裂。最后她离群索居,只身来到美国,过着清苦的生活,只是为了不被人打扰,安静地写作,最终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故乡。然而她的文字之质朴,锐利,却成为这个时代永远也不会被抹去的记忆,经典。
这本书的语言如同抒情的散文,辞藻华丽,优美动人。翻开这本书时,仿佛看到张爱玲正穿过民国的烟雨永巷,款款向我们走来。而最令我难忘的则是她执着,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的性格。她从来不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从来不去刻意地追求幸福,只求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的日子。然而在爱人的背叛,时局的变故,作品的失败,手头的拮据,社会的舆论等重重压力之下,她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她坚信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一直呆在上海这个是非之地,毫不躲避这些如山的压力。我们之中有几个人能顶住如此重的压力?又有多少人能这样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被任何变故干预呢?这才是张爱玲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吧。
而张爱玲靠一部《十八春》再次在上海滩崛起后,她却毅然地离开了这个能带给她无上荣耀的地方,只身前往了美国。有些人因此感到不可思议,那是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个传奇而神秘的女子。张爱玲在上海经历了太多,她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心,离开这个烦乱的地方。该是一个多么清高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抛弃之前的地位名声,只为了继续完成梦想,这是一个真正为文字活着的人。她其实一直想要简单的存在,可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我们视为惊世骇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懂得人间种种不如意均是命运使然,所以更加慈悲地面对生活。她懂得一切浮华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更加慈悲地对待自己。
世界曾有张爱玲,世界唯有张爱玲,只是这个人早已隔了风雨时空,只能从她的文字里捕捉到这样一个传奇的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张爱玲说的,也是近来白落梅的一本书名。带点禅意,有点孤傲,让人感怀。
对于张,听过说多关于她的故事,也没有很好的看过她的文字,只是从人家那里,从电视电影之中,品过片言只语,虽美却不想陷于其中。或许是,她写得太好了,或许是,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疏忽了,或许是,自己本不属于爱文之人。总之,看得不多,零零碎碎的读过他们的书,如梁实秋、沈从文等,文字都很美,或许,今后他们的文章还会给予一个更高的地位。因为,只有他们处于如此风云际会之时,中外皆通,风华绝代。
从那时起,许多都不一样了,没有那种意境和情怀,没有那份大气和深厚,没有那样贴切和恣意。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写下来,有钱可以出书,没钱也可留于网络,存之于世。可能,太容易了,就不值得珍惜,或也写不出什么太好的东西,有的也只是小花小草,不能达到一个高度,一个历史的以来的高度。不由得想到,何新曾说过,哲人或伟人的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原话已不记得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于文字,或文章,我想也是如此,有些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况且在如此一个浮燥的时代,快速的社会,浅薄、快餐、读图自是时尚。
许多东西,或许就是如此,你在意,它在那里;你不在意,它也在那里。临水照花,尽由你去把握。过往与否,都是一生一世。
岁月往复,如是就是;光阴消磨,浅息如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演讲稿
听完了这节书法课,我想到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否这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最真挚的传承呢?
书法老师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其造诣自不必说,这一节课一点一滴地讲解,一笔一划地指导,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身上,没有看到任何的懈怠,只有不遗余力,只有苦口婆心,只有一丝不苟。而这,是否又因了一份懂得呢?
懂得书法的艺术,懂得传承的责任,懂得引领的力量。所以用慈悲的心怀关注每一个教学的细节:纠正不正确的'握笔,提醒端正的坐姿,不厌其烦地讲解字的结构,用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责任有多重,结果就有多美,看着眼前一个个用心书写的孩子,看着一本本端正秀美的字,不只是愉悦,更多的是欣慰。
也许,我们很渺小。在中国教育的沃土上,每个教师都宛若是一棵细嫩的小草,但因为有了绿的勇气,有了蓬勃的生命状态,我们便会懂得如何去发挥我们的作用,如何去尽我们的本职,如何去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懂得了每一节课,孩子都是有期待的,家长又是对每一个孩子寄予众望的,我们便不忍去懈怠我们的教学,我们一定会细致地备好课,认真地讲好课,这一份慈悲换来的便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懂得与慈悲,不仅仅属于世间的种种情与爱,有一份责任,需要用懂得的心去践履;有一份使命需要用慈悲的力量去实现。若我们可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请让我们问问自己:我懂得教育的使命了吗?我懂得为师者的责任了吗?我懂得我的学生吗?我懂得教育的种种理念吗?我懂得学校的发展目标吗?如果,皆懂得,一切,皆慈悲;如果慈悲,便可以为善。善良为师,善良为学,善良为人,善良为教。
当然,为师需懂得,为人,亦需懂得。正如每个人都喜欢的那句“懂你”。让人温暖,让人不孤单。
所以,做一个教学管理者,我愿意懂得学校,懂得老师,懂得学生;做一个女人,我愿意懂得父母,懂得爱人,懂得孩子,懂得亲人;做一个朋友,我同样愿意:懂你。
然后,我便选择慈悲。为每一个我愿意懂,也想懂的人和事。是否,因为这样的一份懂得和慈悲,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流溢芬芳呢?
我想会的。
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游鱼飞鸟
持一纸折扇,阅览这青山岱岚
在昼夜交替的时空中
万物也随着四季新陈代谢
生命,本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可是
几人懂得
因此
很多成了天涯陌路
背向,是天涯,转身,已然陌路
三月的空气,弥漫着新生
微风飘过
每一处都停留了幸福的影子
在岁月刮过的痕迹里
在韶华逝去的面孔里
那些,那些
勇敢执念的便成了彼此的相守
胆小退却的就成了岁月的寄托
于是
幸福,再一次错过又错过中
消失了
爱情,本是一场咫尺天涯的马拉松
狂风怒号着,闪电游走着
一声一声撕碎浅灰色的.天际
霎时间
大地整片整片的奏响渴望的乐章
荆棘中的枯木,沙漠里的尘土
都在
肆意汲取这最后的恩赐
自然,本是一场苍凉的登场
常听说人生有四种情绪新怒哀乐,然则非也,应再加一种——平静,平静的更高境界是心如止水。在书中没有找到黄金屋,亦寻不到颜如玉,却是让心灵生生的多处了一份平静。静下心来方可看书,亦只有看书方可获得心灵的平静。
读完一整本书。粗览了张爱玲的整个人生。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她是一个有才华却寂寞的女子。
出身在一个富裕家庭,给了她较好的经济基础,然而家道中落,父母感情的不和谐却是带给了她心灵的创伤,父亲的不闻不问,父亲对她的粗暴,我想应该也是影响了她日后情感道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吧。
出生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书香门第,给这样一个遗世而独立的女子创造较好的先天基础,先天的基础配上先天的才情外加后天的生活起伏造就了她。沉沉浮浮,生活的重担亦逼得她不得不拿起笔杆子,奋力拼搏。看到她早年和万年的著作的简答介绍,不得不感慨,她是一个孤独寂寞渴望爱的女子,却也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努力的女子。没有她的才情,那么就应当学习她的努力。不是么?她的人生或许是缺了些东西的,但无疑也是精彩的。做不到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的气魄,却可以宁静的去一点点努力。不是么?
这样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人,在早点亦是宁静的,不然应该也说不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话语。然而纵观她的一生,不得不说,非常的悲剧。同是她年轻时的那个年纪,却是无法认同她的人生,准确的说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她的人生一样。24岁的她遇到38岁的有家室的胡兰成。但是一个青春的文艺小青年如何与一位正式高手情场浪子共度一生,经历的不平等,人生目标的不一致,注定了后来的悲剧。30来岁遇到了65岁的某外国人,共同生活,后也落得个孤独终老。是啊,毕竟人斗不过天。人的寿命是有限的。40多岁以后便开始顾影自怜,过着躲躲藏藏的日子。看着都觉得心酸,觉得心痛。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有着一定的恋父情结的渴望父爱的女子。或许她也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吧。感情经历让她很受伤吧?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对世界的躲避。
她的人生并不值得羡慕,至少感情生活是,或许是那时的她从未看透吧。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她的经历让人更能看透自己的需要,自己希望的人生是什么样子。
然她对生活的态度确实值得人学习的。努力、不放弃生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有对生活的一种激情。她的激情是她的文字,那么我呢?值得去思考。
这是张爱玲说的,也是近来白落梅的一本书名。带点禅意,有点孤傲,让人感怀。
对于张,听过说多关于她的故事,也没有很好的看过她的文字,只是从人家那里,从电视电影之中,品过片言只语,虽美却不想陷于其中。或许是,她写得太好了,或许是,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疏忽了,或许是,自己本不属于爱文之人。总之,看得不多,零零碎碎的读过他们的书,如梁实秋、沈从文等,文字都很美,或许,今后他们的文章还会给予一个更高的地位。因为,只有他们处于如此风云际会之时,中外皆通,风华绝代。
从那时起,许多都不一样了,没有那种意境和情怀,没有那份大气和深厚,没有那样贴切和恣意。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写下来,有钱可以出书,没钱也可留于网络,存之于世。可能,太容易了,就不值得珍惜,或也写不出什么太好的东西,有的也只是小花小草,不能达到一个高度,一个历史的以来的高度。不由得想到,何新曾说过,哲人或伟人的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原话已不记得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于文字,或文章,我想也是如此,有些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况且在如此一个浮燥的时代,快速的社会,浅薄、快餐、读图自是时尚。
许多东西,或许就是如此,你在意,它在那里;你不在意,它也在那里。临水照花,尽由你去把握。过往与否,都是一生一世。
岁月往复,如是就是;光阴消磨,浅息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