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共含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vck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②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基础上,对群落结构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对群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群落演替的理解,(由于其是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为什么高级阶段会取代低级阶段,所以教学中应予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及类型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目标: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通过学生的自行阅读,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分析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一)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二)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布置作业P82NO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阐述群落演替。知识点有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教材先通过举出两个例子,分别是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通过分析两种掩体的不同,总结出群落掩体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这部分教学我是先解释概念,重点突出群落的动态发展,然后是学生通过看书直接获取到裸岩上的演替的各个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题中的问题,提问。注意强调随着群落的发展,物种的种类不断增加。我还补充了些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等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对各个阶段的认识。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阶段,引导学生从教材文字中总结出来。比较两种演替的区别,总结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与特点。关于人来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学,多举身边的例子,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改变的例子。在这里,我认为我自己讲的还是太多了,主要是我介绍,应该给机会学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