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随笔(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pril199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们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随笔
非常喜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尤其喜欢其中一段: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我们这些中年人,总喜欢用“上有老,下有小”来形容自己的困窘境地。其实,换一个角度,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当我们父母还在的时候,我们永远是孩子。是健在的父母眼中的.“娃儿”,是一摞姐妹弟兄中的“二小”“三儿”或者是“老幺”。我们若与父母有龃龉,可以埋怨,可以嗔怪,可以发泄,当然自然也能撒娇、卖萌……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孩子,似乎永远长不大的、不经事的宠儿。每每家族祭祀的时候,我们只要磕个现成的头,敬香、点火、挪出拜垫,都是他们的事,我们似旁观的看客。每每遇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肆意手足无措或者撒手不管,随口来一句“问我爸呢”“问我妈呢”,好像我们只要作壁上观即可。路遇老头老太,我们常常无视而过,父母却会拽住你的手臂,谄笑介绍:这是你七大姑八大姨的谁谁谁……
那时,我们觉得真好,因为父母在,就像有天罩着,自己可以永远装嫩卖傻。
可等到父母不在了,我们忽然成了别人眼中值得尊敬的长者。
吃饭的时候有机会坐到最尊贵的位置上,有时代替的是自己父母的身份。红白喜事的记账单上,终于把父母的名字撤下,大大方方地报上了自己的大名。过年祭祀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们“呼啦”一声拥出门去,商量着讨烟要糖,而自己守在家里,静等一拨又一拨登门拜年的邻居亲朋……就这样,每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都成了老人,都直面死亡,承受无人能解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说:有父母在的时候,死亡是抽象的。所以等到我们直面死亡的时候,死亡具体又直观。
人生啊,就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旅途,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为了留出时间让我们慢慢理解死亡,直至不再恐惧,直至坦然接受。
而父母,就是我们的课本,是我们生死观的最直接的参照物。
所以感激父母,除了给予我们生命,还给予我们以死亡的真谛、意义以及永恒的价值。从此,不惊不扰,安度余生……
我们之间随笔600字
岁月如歌,歌声荡漾在青春的回忆里,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加入就协社会实践队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情,因为在这个队伍里并没有几个认识的人,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大批陌生的人一起生活十天,说不忐忑是不可能的,本以为这十天是会有点艰苦的,可这几天下来,觉得其中的乐趣还挺多的,特别是新闻组的人相处起来很和谐,趣味无穷。
好吧,因为今天实在想不到什么什么好写的,然后每天生活在新闻组的欢声笑语里,那今天就来写写我们的新闻组吧,一个充满乐趣的组合。
我们全组一共有5个人,四个女生一个男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因为三下乡而有缘聚在一起,刚开始因为不太熟相处起来有点尴尬,可慢慢的熟悉起来,这几天的熟悉度蹭蹭的往上增,表面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五个人,本以为性格也会文文静静的.,可相处起来才发现大家都是挺活泼开朗的,小小的办公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这其中发生的乐事也是一大堆,下面让我向你们娓娓道来。
首先是我们的组长雅曼,平时做事挺认真负责的一个人,可是脑子经常会发生短路,有一晚宇轩给我们看照片,是那种老照片,里面是他妈妈和他妈妈同样年纪的人,本来看着照片挺好的,挺和谐的气氛,然后组长就指着其中一个人说:“宇轩,那个是你吗?”然后,我们站在旁边一脸黑线,然后爆笑不止,实在是被组长的无厘头给逗到了。这样的事情还有挺多的,挺好玩的。比如今天下午,雅曼的充电线落在办公室里了,门被锁了,窗户开着,她就想试图通过窗户去拿充电线,她和我们说很近,问谁的手比较长可以帮忙拿一下,然后宇轩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回来告诉我们,那个距离他躺在那里也不够长啊,实在是为组长的智商着急啊。
这是我们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新闻组,其中趣味多多,身在其中才会有更多的体会,青春的回忆里有你们更精彩。
我们之间隔着一只手机作文600字
记得那天是外婆的生日,我们全家三代人难得聚在一起。外公亲自下厨烧了一桌子的好菜,大家热热闹闹地干了杯,说了好些祝福的话语。可是,不一会儿,大家就各自低下头玩起了手机,只剩下那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寂寞地冷去。
是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享受着高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便利,譬如带个手机几乎可以打遍天下――骑摩拜出行,刷某宝购物,点微信聊天、跟携程旅游、用百词斩学习……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移动互联网随着它的广泛应用,它的弊端也渐渐浮出水面。地铁上大多都是“低头族”。不论是坐在座位上的,还是站着的,大多都捧着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逢年过节,我们不再出去逛街或者拜访亲朋好友,而是更多地宅在家里,刷着手机,对着屏幕嘿嘿傻笑。我的爸爸工作之余总是盯着手机在不同的微信群里发表着他的高见或者熟能生巧地打着各类游戏。满世界回响着信息提示音和振动声。手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也不可控地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逐渐变得遥远和陌生……
是谁说过的?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坐在你对面,但我们之间隔了一只手机。外婆生日那天,面对着每一个低下头去的长辈,我轻轻打了几个响指,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们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我们可以多交流多聊天吗?”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大家收起了手机,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亲切而欢快的笑容,那边的气氛异常欢乐。我有信心,帮助我和我身边的人,将碎片化的生活整理起来。科学,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科学,也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紧密,更加相亲相爱。
随笔日志:我们之间
一个人抱着受臂坐在学校操场旁边的阶梯上,看着一个个人在我面前改变着方向。
地板是那么冰凉,一直凉到我的心里面。
我那么难过,难过得想大声哭。可是张大嘴巴,却哭不出声来。眼泪中总是蓄满寂寞,我怕一哭出声来,寂寞便更加肆无忌惮。
天很快就黑了,暗黑的天空像无尽的寂寞,蔓延开来,没有尽头。我坐在那里,依然没有挪动一步的`意思。
我把她们当好朋友,而她们呢,有吗?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了,我累了,我不想在付出了,曾经坚信付出就有收获,但是在现实面前,我溃败了。
她们都说我比谁谁坚强,总是用这种无聊又貌似天大的理由将我视若无睹。
我坚强么?我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坚强。是她们不了解我罢了。
坚强?只不过是从小到大习惯被人忽略而强行穿起来的伪装而已。
我讨厌坚强!它让我觉得自己很虚伪,它让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寂寞。
我那么心痛,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那么如此的在乎,也许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
从那晚起,我便不想再伪装了,不想再强装笑脸,也不想再轻易地相信。
因为那样,从头到尾,到最终,还是一人花开一人花落,无人问询,反而落得个伤痕累累。
或许,我应该学会感恩吧。她来过,我爱过,就已经足够。不属于自己的,勉强又有何用?每个人都不可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想要的标准,不是吗?
我们之间,那些曾经,还是美好的,不是吗?虽然现在有即将要散场了的征兆。
那些回忆,会一直留在心底,直到不能呼吸。
人生所有经过之路,每一步都作数,都是必经之路。因为这些路,你会成为更好的人,如果暂时没有,兜兜转转绕个圈,你也终究会笑起来温暖、眸子明亮。
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生活的真美、可爱、幸福之处都存在于平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终会归结于柴米油盐酱醋茶。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房屋,朦胧的谷粒黄笼罩着床单、被褥、花瓶和角落,一切显得细腻而温柔,如丝绸滑过身体般让人觉得舒服、柔软。
跟妈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她拿着针线跑过来:你能帮我把线穿进去吗?
我学着小时候看妈妈穿针的样子,先把线在嘴里抿过一遍,再用手把线头屡平,扁平的一面跟针孔平行,小心谨慎地穿进去,交给妈妈。
她说:怪不得小时候你姥姥经常叫我们帮她穿针,现在针孔一点儿都看不见了!
很久没仔细看过妈妈的样子。也许太忙,也许害怕,也许就是忽略了最亲近的人存在。妈妈很爱笑,眼睛小,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缝。她这几年一直短发,是那种看起来让人觉得很好相处而非干练的短发。到底栗色还是褐灰?有点傻傻分不清楚。再细心点儿,就会发现有很多根已经遮盖不住的白发。
她的眼袋日益明显,多数时候还会顶着黑眼圈,细纹不规则在眼角排下天罗地网,那个叫眼霜的东西根本摆不平。恼人的斑点不听话的在脸上写写画画,这里深一块,那里浅一点。明明想直接炮轰干倒,却只能低声下气百般呵护伺候着,每日涂涂抹抹拍拍,默念咒语:脸斑脸斑快淡化!!!别的也没辙!
递针给妈妈时,看到一双让人心疼的手!我想提醒妈妈,保持涂护手霜,还是作罢,毕竟那是双跟生活打交道女人的手,是双2个孩子妈妈的手!是双躲不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365天生活琐碎 锅碗瓢盆油烟衣服打扫马桶的手!
历史如女人的脸,没有一张经得起仔细推敲。
你敢?你试试!
哪一张不是看的你拍案而起?哪一张都会让你抽掉半包闷烟,你可以暂时借酒浇愁,但最终还是抵不过岁月神偷。那是一张妈妈的脸啊,曾经是明媚可爱,笑靥如花。而如今,这些你想都不敢想,只祈求上天,妈妈健康平安就好!
今年3.8号,本来想写篇小文送给妈妈,就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为什么我们总把最差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总计有48位不同身份的人做了回复。总结下来不过4个字:有恃无恐!反正再怎么样他们也不会真正翻脸,再怎么样我还是亲生的,再怎么样他们也不会离开~
真的是这样吗?想起来,有点不寒而栗!余生不长,愿我们认真而友好地对待彼此!愿我们因为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反思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杂文随笔
最近的两篇文章是写我自己成长的故事。多是正面的肯定。
但是,父母教育中的缺失和不足,应该如何认识和面对?这个问题不容回避。事实上,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完成精神上的独立。
1
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痕在长大。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姊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求太严格了,尤其是在我们小的时候,批评过多,关爱不足。我记得我爸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所以,我们但凡有点错误,他会抓住不松,严厉批评,直到我们掉眼泪为止。下次如若再犯,更加不得了,恐怕就会有棍棒了。其实,很多所谓“错误”只是不懂,并不是有意为之。可是,父母没有那么多耐心(他们也忙于生计)和你细讲,基本上都是劈头盖脸地一顿批。
在这样的“高压”下,我们自然是听话、乖巧,老远的地方喊一声,马上就会跑到面前。但是,也同样带来了负面效应——做事难免畏手畏脚,担心出错,一但不小心犯了什么错,就会有深深的负罪感,总担心别人会怎么指责、轻视自己。
这是多么坏的情绪啊,曾经困扰我多年。
2
大学毕业时,我进学校当了老师,那时还怯生生地,像个循规蹈矩的学生,完全不懂如何以成人的方式和别人打交道。研究生毕业后,在外资企业上班,老板是位严厉的台湾人,有一点事不合他心意,就会大吼大叫地训斥。有一次,我又让他骂得不知所措,递材料时,说话声音都有点颤抖。老板不是坏人,骂了我之后,他的心情也平静了,看我胆怯的样子,善意地提醒道:“骂你一次就这样,不行啊!”
回到坐位,我真想大哭一场:我怎么会如此没出息!一点错误,改过来就好了,有什么可怕的呢?静心一想,我不就是这样被教育大的吗?
3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生怕我们没有志气,就反复告诫我们,要安贫乐道。哪怕别人家吃山珍海味,我们家喝稀饭,也不去羡慕别人家的日子。于是,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去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其实,美食与漂亮的衣服,对于小孩子是多么大的诱惑啊,但是,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老实、本分,是中国人自豪的传统美德,放在我们当年的情况下,并没有错。我在成长过程里,也始终依靠这种对于个人生活的专注,克服了一道道的生活难关。可是,这个理念也同时限制了我们的梦想,不敢去梦想更好的生活,总以为自己和富人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至少在我的心里,一直有这样的阴影。
4
所有这些明显的不足,是当我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在教育孩子中,才慢慢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实说,我们每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会带上自己受教育的烙印——不管那种教育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你。
我也是。
训斥孩子,由他们的一个错误,想起来一系列类似的错误。情绪失控时,一连串地斥责。老大已经学会反抗,她愤怒地表示,我快把她烦死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又走极端了。扪心自问,谁不是伴随着错误在成长?只要改正了、进步了,就可以了。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正面认可和鼓励,孩子自己也会越来越上进的啊!再说,难道我自己就没有缺点?为什么抓住孩子的小问题不放?
一个人的时候,我经常在想,我究竟要如何摆脱自己的心理阴影,给孩子一个尽量好的`教育——既有原则,也要灵活,既要划定界限,也要引领梦想。不能再像自己小时候,只被圈在一个小圈子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究竟要怎么做?如何打破自己的局限,找到恰当的方式?头脑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小时候的故事,正视当年的痛点,一点点地挣脱那些束缚,在痛定思痛中,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接近不惑之年,我开始一步步修正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这,并不容易,也有点晚。但,毕竟是开始了。
5
当我写下这些故事,是要批判父母吗?不是。
事实上,他们对我们的教育,超过了很多同龄人。正直、无私、勤劳、善良的品格,宛若一副挺拔的骨架,让我们堂堂正正做人。但是,鼓励、关爱的缺失,也同样制约了我们的发展。仿佛一个女孩,本来身高、体形都不错,却因为皮肤黝黑、或者脸上有不少斑点,不得入美人之列。
当我自己也成了母亲,也担负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时,再回头反思过往的种种,我才慢慢清楚了自己缺失的是什么,以后应该要如何做。当精神世界完成了第二次生长,才突然觉得,自己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已经在思想认识上超越了父母。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才觉得,我们一定不要完全遵从父母的教诲——对的要继承,错的要修正,要让优良的家风继续传承,也要让不足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得到避免。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把更多的优良品质传递到第三代,孩子们应该会超过我们吧?
因为,人,都是观念的产物啊。
多年当前我们是不是能了解父母的辛劳随笔
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父母的话让我们觉得很烦躁?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父母的一些行为让你很生气?有时候、你会不会和父母发生不愉快身为孩子的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父母年老了,渐渐的觉得自己已经老糊涂了,特别是母亲常常说自己老糊涂了,不中用了,这几年我一直在外读书很少和母亲在一起,这几天和母亲相处下来觉得有些不愉快,在家里都是母亲买菜偶尔有时候母亲会问我去不去陪她买菜,只要母亲问了我我都会陪她去。
有时候觉得和母亲在一起有些不愉快,彼此之间有代沟,和她谈话难免有些谈不来、我的性子又有些急,所以有时候心里有什么不愿和她说。一是觉得她理解不了我的想法,二是觉得和她说了会发生不愉快。
在家里、有时候母亲很唠叨、一些事情反反复复的念,念的我心里很烦,但是又不能对她置气,所以要忍着。可是时间一长,总有一天会把气都发出来。我的母亲一直都很节俭,在生活当中自己会寻找一些胃镜,比如和邻居打打牌,晚上会去跳舞之类的,所以过得也挺开心的。
今天上午陪母亲去买菜,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每次买好菜到了结账的时候,母亲的动作都很慢,收银员告诉母亲该付多少钱,母亲付钱总是慢半拍,而且有的时候会忘记该付多少钱,她付钱的速度慢影响了后面排队付钱的人,满面惹得收银员会不高兴,我想和母亲说说付钱的时候动作快一点,可终究没说,因为怕母亲生气或者是难过。
可是、不愉快还是发生了。付完钱母亲说要去拿袋子装东西,结果我等了几分钟也不见母亲来,便去找她,发现母亲在一个负责拆包装纸的工作人员旁边收集包装纸,母亲说这个可以把灶台上的油污擦干净,这样就不要用抹布了,用抹布比较麻烦因为要洗。后来、工作人员不让母亲装了,便叫母亲走开。我顿时就来气,因为她对母亲的.态度不好,后来我和母亲走在一起,回头看看刚刚那个工作人员,发现他用很凶恶的眼神看着我们,我当时就给了她一个白眼并和母亲说了。母亲很大度,告诉我不要和这样得人计较,她一直在唠叨,我却觉得有点烦,就叫她不要说了。结果母亲生气了,我们闹得不愉快。
因为这样、心情很不爽,一点都不想说话,但还是发了一条信息给朋友,朋友比我大两岁,比我成熟懂事。他说先消消气,不要和父母这样要尊重父母。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想想自己的母亲并没有什么错,只是自己觉得她唠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母亲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方法不对,母亲给了我生命,又辛辛苦苦的将我养大真的是很辛苦。我们真的应该多理解,关心和爱我们自己的父母,不应该去伤害父母。
母亲常和我说“等你自己当了妈妈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我说的和做的”。或许吧,多年以后、我们会理解父母的做法和父母的爱。
★ 我们之间随笔
★ 初中我们之间作文
★ 一只鸟的死亡随笔
★ 感恩我们父母作文
★ 我们(教师随笔)
★ 和父母交朋友
★ 我和自然之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