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冷允yous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共含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冷允you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

篇1: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

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诗眼乃是诗词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便可知诗歌的情感脉络。如:

《过香积寺》《送李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少孤为客甲,多难识君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其。

《过香积寺》的诗眼是“咽”与“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把作者无烦扰的寂静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送李端》诗,诗眼是“悲”这一悲贯穿了全篇,统领了全诗,全诗围绕“悲”展开写了身世之悲,又写了**社会漂泊这苦,给人以悲凉之感。

四、通晓“典故”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以古说今,言在古、义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依据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思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赵使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透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达自己主动请缨想为国效力的愿望。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语见《五传成公九年》:“晋侯观守军,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诬陷,以贪赃罪下狱,内心充满冤屈,明显此诗借“南冠”表达了自己凄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就寄寓了作者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生出的无限悲愁之绪。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光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乡思。通过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掌握诗歌所属的流派

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不同流派的诗歌所表现的感情往往不同。如: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一般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记叙古事,一般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敖秋思》等。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全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

篇2: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

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

1、应注重诗词的思想性。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说就要求作者思想先行,或者说是口号式歌功颂德般的思想性,而是要求对社会的现实有所指摘或者说是有所反思、思考抑或是作者从诗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忧患意识(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最宝贵的意识),比如像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德“三吏”、“三别”之类的优秀作品。

一首诗词没有自己的思想性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说是没有灵魂的生命,就如一个孱弱的女人,如何娶得?又假如你对一个女人描写的如何如何地漂亮:杏眼蜂腰、粉面桃腮、双眸如水等等,如此,你写出了女人的美丽,却没有告诉读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想娶之还是要媒之?这就如同没有灵魂的文章像墙上的影子一样。

现代人喜欢把景物描写的无懈可击,不少网站的编辑也在推波助澜,往往这类诗作容易获得推荐,其实这是诱导的误区,也是一种没有了解诗词真谛的表现,写好景物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衬托思想,反之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复制美女般地复制景物不是诗词的要义,其要义是艺术地——诗中有画,画中有话,就是画家的思想也是在优美的景物中暗含着,这是无可否认的.好的诗词作品是形式和思想的统一,不能偏颇一方。

诗词由于有平仄的限制对表现自己(要说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妨碍,有着不能尽兴的感觉,为此毛主席说过:……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写古体诗词确时有这样的限制,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字数尤其是平仄的限制,思想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外在的形式要服务于内在的思想,这样就要有所取舍,看起来粗糙了些,其实,把景物描写的再优美,如果没有灵魂(思想内容)的支撑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仅是景物描写的细腻不细腻这样的简单。

毛**的诗词大气磅礴而在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把他的诗归为“豪放派”,而不是“婉约派”,其气势无人能比,诗词中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领袖气质,1925年作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就充满着强烈的思想性,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而卓尔不群。

但是,像他老人家的那些单纯追求政治思想的诗作,在《毛**诗词集?副编》中许多的诗篇由于太注重了思想性而艺术性就大大折扣了,比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和杂言诗《八连颂》等就是其例(中国文献出版社九月版)我要说的就是,只有把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才是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缺一不可。

2、应把诗词创作中有无好的“诗句”看作是关键。

有的网站不注重好诗句的遴选,这是一个误区,或者说是一个愚蠢的盲点。我要说的是,如果一首诗中有一句佳句,这就应是好诗,就应推荐给读者,因为好的诗句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将能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比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文化中的“熟语”,又如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牛自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不用举太多了,因为我们早就被“熏陶”着。

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负有推荐好诗、遴选“熟语”的责任,不能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是没有这样的认知,这是一个悲哀,不单是作者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我们的编辑是不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是没有发现好的诗句?我想不是没有,是没有发现或者说是被没有了。

毛**的《七律?冬》有这样的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就是这样一句光彩夺目的句子使整个诗作的意境提了上来,再看其它的几句,我认为就一般化了,这句颈联和其它的句子的意思看来还有些“不粘”,但是,这就是好诗,这就是我们应该认为好的诗作。

3、最后谈谈写作诗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用字是不是出律和出韵的问题。这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古代汉语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里有方言的变化和语音两个方面发展缘故。

判断一首诗词是不是音韵和谐以及所用字是不是出律,就要首先弄懂诗韵中所有字的变化。以毛**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为例,其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按词谱应为:仄仄平平仄,这里却是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子是“拗句”,或者说是内容服从于了需要。诗里有大量的拗句,而词要严格得多,但是,我们要顾及思想又要考虑音律美,否则就是,买椟还珠,是愚蠢的行为。

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为了内容而使用了拗句,我们说过这是允许的,不允许的是不能犯孤平,即在这样的五言句子中: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不能用仄声字,反之就是孤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也叫犯了孤平。

但是,诗人在创作的实践中为了避免孤平,比如: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就要在第三子上补上一个仄声字即为:仄平平仄平;上面七言句式则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都是允许的,不能叫做是出律,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诗人写出了出律的诗词句子,这是武断和不求甚解的偏知。

我看到过这样的文章,有的今人写文章指责古人写了错误的句式,并在网络上发表,其实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这些诗句是经过数百年来“淘沙”而流传下来的,简单地说,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们还是不要不求甚解地指责先贤。

篇3:高考鉴赏诗歌形象时应注意的几点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第4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1)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景物的描写中。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诗人就是选取了“宫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 “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1)诗的第一句就运用拟人手法点出造物“有情”,以下三句分别写出“有情”的表现。理清了结构,题目迎刃而解。

(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关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答第一问时,应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数枝幽艳”和关键词语“啼”,从中理解花儿被打湿令人怜惜的景象。解答第二问时,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可以看出直接对“惜春伤怀”的否定,从下阕“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答案就可以围绕词中这两句来组织。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题时,只要抓住“朝朝”“处处”“辛苦”等关键词语就容易理解下阙的内容,只要抓住“人间辛苦是三农”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篇4:英文简历应注意避免的地方

现在许多单位都希望应聘者有比较扎实的英文基础,特别是外企和涉外交往比较多的单位,一份漂亮的英文简历会帮助你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好的印象。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由于工作经验很少,写不出太多的东西,如何把你的英文简历写得更丰满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特别的技巧:

1、教育背景中写相关课程。但千万不要为了拼凑篇幅,把所有的课程一股脑儿地都写上,如体育等。这样不很有效,别人也没耐心看。

2、奖学金一项一行。许多学生每年都有奖学金,这样一来,也可写出三四行,甚至更多。

3、拉长句子。每个句子都可以加入一些词拉长一些。其实拉长并不难,难的是缩短。

4、自然地多换行,多写点句。

5、加大字号。可将10号,小五改成12号,小四。

6、社会工作细节放在工作经历中。这样会填补工作经验少的缺陷,例如,您在做团支书、学生会主席等社会工作时组织过什么活动,联系过什么事,参与过什么都可以一一罗列。

7、暑期工作。作为大学生,雇主通常并不指望您在暑期工作期间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当然如果您有就更好了。不过即使实在没有,就算是在父母的单位呆过几天,也不妨写上。

8、中学情况。一般都不写。写的话也不要写太多。当然,如果您在中学时得过国际奥林匹克比赛大奖或全国性的'大奖,不妨提上一笔。

篇5:英文简历应注意避免的地方

1、长句:没有人愿意看太冗长的句子,而且切记YRIS(Your re?sume is scanned,no tread)原则,雇主只是在扫描您的简历。

2、缩写:因为外行人往往很难看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人所皆知的事情。

3、“I”我:因为正规简历多用点句,以动词开头,是没有“我”的。当然若在公司简介中一定要用到一两次,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4、不利因素:我们讲过简历的原则是不要撒谎,但不写不等于骗人。大家可能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简历中的任何字句都可能成为面试中的话题。”扬长避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

篇6:师范院校应注意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信息价值。作为遍布各地的本、专科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需求和客观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着力加强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1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是师范院校的内在需求和客观要求

1.1 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献。地方文献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记录有某些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理应是师范院校文科专业甚至一些理科专业必然涉及的教学内容。

1.2 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科研中涉猎较多的区域

师范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分布最广,因而师范院校的教师,往往因为地方文献易于收集、利用等有利条件而涉足其中并多有建树,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

1.3 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教材

一个学校地处一个区域,不能不给学生传授这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也不能不从中开发用于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史料,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求上进、求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1.4 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图书馆应有的特色馆藏

特色化是图书馆面对挑战求胜的法宝。师范院校图书馆要加强馆藏特色建设,不能不开发地方文献这一宝贵资源。这方面,一是各校都有一定的馆藏基础;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文献的种类和内容空前丰富。因此,地方文献自然要成为师范院校图书馆的一个特色馆藏

1.5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要

地方文献内容上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可以起到重要的资治作用,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师范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为当地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资源特别是处于地市级城市的师院、师专,大多是当地唯一的高等学府,更是责无旁贷。

1.6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保存和开发本地文献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是师范院校应有的责任。为宣传地方特色,提高学校和所在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对外交流,促进友好往来,师范院校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加大开发利用力度。

篇7:师范院校应注意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工作,收集管理是基础、是条件,开发利用是关键、是目的。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程度。师范院校有关领导要认识到地方文献在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设立地方文献专藏机构、选派专职人员、制定规划、保证经费。在此基础上,图书馆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3.1 重点收藏

师范院校收集庋藏地方文献,不宜过于追求齐全,要根据需求,有重点地收集。洛阳师院提出重点收藏该区域的地方史志、地方资料、人物资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等。并提出了“对公开出版发行的以订购方式收集,对未公开出版发行的以函购、现场采购等方式收集”,其经验可供借鉴。其他地方文献资料如照片、画片、文告、手稿、簿籍等不易收集的资料,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市县公共图书馆共建共知共享。在致力于地方文献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手中,往往收藏有大量的珍贵资料,采取动员捐献或统一保管等方式,也不失为收集地方文献的有效途径。

3.2 科学管理

地方文献工作实践证明,集中管理优于分散管理,既便于地方文献的补充及其书目的编制,又便于读者的检索和开发利用。因此,在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机构的情况下,可采取集中管理的形式,并认真抓好管理的每个环节。

3.3 有计划地开发

师范院校开发地方文献资源,要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把单兵作战的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形成联合攻关的群体。其次,可采取地方文献专藏机构人员与读者互动的方式,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专题服务、跟踪服务;一方面吸引读者协作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第三,明确开发目标。一般说来,地方人物资料、地方史料、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料、该区域在历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影响,都是学校读者所广泛使用的文献信息,应为开发的首选目标;同时也应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文献、具有长期史料价值、为读者反复使用的文献作为开发目标。第四,进行深层次开发。应深入挖掘文献信息内涵,主动开展课题研究,编制二次、三次文献,提供专题的资料索引、专题资料汇编甚至针对某一主题的综合述评等高层次的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还应建立各种文献专题数据库,联入局域网和因特网,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共建共享,形成良好的检索与服务系统。

3.4 有效利用

一是有效率,即是说,开发出来的产品要管用、好用。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搞好调研,明确用户的需求,确定相关文献的支持率,确定专题的内容、形式和检索方向。要根据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借阅流通、参考咨询、主动跟踪、专题信息等多层次地方文献情报服务。二是有效益,主要指社会效益和地方文献专藏机构的经济效益。师范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项公益事业,其传统服务是不收费的。但是,作为从地方文献资源中开发出来的专题信息服务产品,理应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对投入的补偿;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在服务本校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存史资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作用。这是最重要的,是师范院校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最高追求。

〔出处〕 津图学刊(3)

篇8:师范院校应注意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近年来,师范院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由于所处城市的差别和院校层次的不同,工作成效不尽相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2.1 主要成绩:

2.1.1 不少地处大中城市的师范院校如师大、师院等,由于历史较长、馆藏较丰富、科研力量较强,不仅在编制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及联合目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还直接参与了馆藏历史文献高层的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工作,承担了国家古籍整理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如上海师大的.《上海方志资料考录》,哈尔滨师大的《馆藏方志目录》,东北师大的《八旗通志》,山东师大的《齐鲁史纪事汇编》、《岱史》,福建师大的《东西南沙群岛目录及重要资料选录》,陕西师大《敦煌宝藏篇目索引》、《馆藏墓志目录》等学术成果,填补了地方文献及其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1.2 不少处于地市级中小城市的师范院校如师院、师专等,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独有的特色馆藏,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笔者曾到10多所此类院校进行过考察,了解到此类院校的一些情况。如荆州师院图书馆设有“荆楚文化研究资料室”,黄岗师院设有“苏东坡文献专柜”,都有我国当今该研究领域最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安阳师院的“商文化资料”、洛阳师院的“河洛文化资料”、南阳师院的“汉文化”资料,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为保证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岳阳师院的“屈原研究”,绍兴师院的“鲁迅研究”,商丘师院的“老庄研究”、“侯方域研究”等专题研究,或充实已有的成果,或纠正谬误,或开拓新的领域,填补了一些学术研究的空白。

2.2 主要不足:

2 .2.1 有的院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但认为地方文献工作与己无关,而当地公共图书馆也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开发利用出现空档。

2.2.2 有的没有地方文献专藏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地方文献的入藏、目录及服务无法集中体现,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2.2.3 有的没有长期规划,目的性不强,地方文献的收藏、管理、开发利用不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工作成效不明显。

2.2.4 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方面,标准不一致,重点不明确,渠道不畅通,致使馆藏地方文献种类较少,缺藏率较高。

2.2.5 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没有联入局域网和因特网,文献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2.2.6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面还比较狭窄,研究人员较少且多是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合力,没有组成联合攻关的群体。

求职信应注意哪些方面

诗歌鉴赏

电邮简历应注意哪些

银行自我介绍应注意什么

登山活动应注意什么

小满节气应注意什么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

面试时应注意的禁忌

写邀请信应注意写法

泡温泉应注意的事项

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