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翻个身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共含7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翻个身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篇1: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当前短波(HF)通信中串行、并行两种体制的最新发展现状,着重讨论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HF通信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指出在短波通信中采用OFDM体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短波 OFDM 串行调制解调器 并行调制解调器

卫星通信和短波(1.5~30MHz)通信是目前远距离通信的两种主要手段。对军事通信而言,卫星在战争期间易被干扰或阻塞,甚至被摧毁而失去通信能力,因此,就通信的顽存性、机动性和灵活性而言,短波通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发射功率小,设备简单,通信方式灵活,抗毁性强,以电离层为传输媒质,而电离层基本具有不可摧毁性,传输距离可达数千公司而不需要转发。这些优点使短波通信成为军事部门及其它机构远距离通信和指挥的重要工具。此外,在海上通信和机载通信中短波通信占有重要地位。潜艇、水面战舰、远洋商船、渔轮和科考船队通常都配备短波电台与外界建立通信联系,而且海上通信对数据传输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力地推出了海上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机载短波、超短波通信是航空通信的重要手段,特别当飞机要进行低空、超视距和远距离通信而又缺乏现代预警机与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时,机载短小、超短波通信成了唯一的通信渠道。

1 短波通信中传输高速数据信号的调制技术

短波传输分为天波和地波两种方式。对天波传输方式而言,短波信道是一种时变色散的信道,它利用电离层的反射传送信息。由于电离层是分层、不均匀、各向异性、随机、有时空性的介质,因此短波信道存在多径时延、衰落、有时空性的介质,因此短波信道存在多径时延、衰落、多普勒频移、频移扩散、近似高斯分布的白噪声和电台干扰等一系列复杂现象。此外对现代短波通信系统,信道大多数具有频率的选择性,多径传输产生了信号的相干衰落与符号干扰,短波通信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设计对信道传输补偿的效果。短波信道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缓慢变化的信道,多径延迟典型值2~8ms,多普勒频率扩展的典型值0.1Hz,多普勒频移在0.01~10Hz范围内变动,在高纬度地区多径延迟可达13ms以上,多普勒扩展可达73Hz。

多径效应引起的时域扩展是限制数据通信速率的主要因素。目前短波通信中存在并行制和串行制两种体制。并行体制是将发送的数据并行分配到多个子通道上传输,串行体制使用单载波调制发送信息。关于串行和并行两种调制方式到底哪种优越,一直有争论。文件认为:这两种调制解调器在低速通信中已使用多年,没有哪一种显示出绝对的优势,目前在北约9.6kbs HF通信标准中同时考虑串行、并行调制体制。而绝大多数认为串行体制更优势,若在可通率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二者的误比特率,则串行比并行体制低。

串行体制的特点是在一个话路带宽内采用单载波串行发送高速数据信号,因此提高了高频发射机的功率利用率,克服了并行体制功率分散的缺点。由于串行体制采用了高效的自适应均衡、序列检测和信道估算等结合技术,能够克服由于多径传播和信道畸变引起的符号干扰(ISI)。目前最先进的串行体制调制解调器采用256QAM调制,应用一种被称为“分组判决反馈均衡(BDFE)”的技术,在3kHz带宽上数据传输速率达16kbps。

并行体制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并行体制的各个子载波在频率上是互相不重叠的,采用的不是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如美国的第三代军用标准MIL-STD-188-141B和MIL-STD-188-110B在并行调制方式中定义16音和39音两种模式,子载波之间不相交。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由于各子载波之间存在正交性,允许子信道的频谱互相重叠,与常规的频分复用系统相比,OFDM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频率谱资源。同时它把高速数据通过串行转换,使得每个子载波上的数据符号持续长度相对增加,降低了子信道的信息速率,将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转换为平衰落信道,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抗多径干扰的能力,适于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在OFDM中通过引入循环前缀,克服了OFDM相邻块之间的干扰(IBI),保持了载波间的正交性,同时循环前缀长度大于信道扩展长度,有效地抑制了符号干扰(ISI)。目前OFDM技术已在IEEE8.2.11a、ETSI BRAN HIPERLAN/2、本地多点业务分配系统(LMDS)、数字用户线路(ADSL/VDSL)、数据音频广播(DAB)、数据视频广播(DVB)、Digital Radio Mondial(DRM)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并行体制调制解调器采用OFDM技术,通过加入保护间隔,可以有效消除ISI,降低均衡的复杂度。下面介绍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仍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篇2: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随着基带信号处理能力的提高和用户对带宽需求的`增加,在过去几年里HF数据传输速率大幅度提高,加拿大CRC的试验工作是在3kHz带宽实现9600bps传输速率的第一个成功尝试。随后由美国的Harris公司、通用航天航空防务公司、法国的Thomson公司和德国的Daimler-Chrysler航空航天部门在高速HF数据通信领域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当前已能提供9600bps以上的传输速率。

提高通信速率是HF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HIL-STD-188-110B在2400bps以上传输速率中,提供从3200、4800、6400、8000、9600、12800bps(无编码)的传输服务,STANG5066也支持高速HF数据通信业务。在并行和串行两种调制方式中寻找新的发送波形和新的编码方式是提高HF通信速率的关键。由于OFDM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抑

制ISI和子载波干扰(ICI),已被成功应用于DRM中。值得注意的是DRM同样使用短波频段(3~30MHz)传输音频和数据信息。下面研究OFDM在短波通信领域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个例子。

2.1 英国Racal Research Limited的实现途径

在战术电台环境下,VHF(30~300MHz)通信是常采用的一种规范;但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VHF通信有时会出现障碍,此时可以尝试采用接近垂直入射(NVIS)的短波电台建立通信联系。英国的Racal Research Limited开发出一种适应于HF NVIS信道的并行体制调制解调器。它采用OFDM技术,子载波个数为56,信号的调制方式250QAM、64QAM、16QAM、FSK、PSK、SSB,在3kHz带宽上实现无编码最高传输速率16kbps,能够在多普勒扩展1Hz、延迟扩展5ms的HF NVIS信道条件下正常工作。该调制解调器是在快速DSP原型平台上实现的,系统采用了Motorola的定点DSP56300处理器,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使得设计复杂度大为降低。

此外,为进一步检验采用OFDM技术的调制解调器的实际性能,6月,在DERA加拿大对CRC的串行调制解调器和Racal的并行体制调制解调器进行了三个星期的现场比对试验。发射机是10kW的DERA Cove电台,接收站点位于DERA的Malvern(距离140km)和Funtington(距离45km)。经过现场试验,两种调制解调器性能略有差异,在黎明OFDM比串行体制调制解调器性能好,在整个晚间误码率性能一直接低,在白天两种调制解调器工作都很好。由于两种调制解调器都没有采用FEC编码,误码率较高。

2.2 法国Thomson公司的实现途径

采用OFDM体制,子载波个数79,信道编码采用基于帧结构的turbo code编码方式,数据传输速率达9600bps。

每帧结构如下:

・每帧3个OFDM符号;

・每个OFDM符号有79个子载波;

・第1个OFDM符号有52个数据和27个导频符号;

・第2个OFDM符号有79个数据和0个导频符号;

・第3个OFDM符号有79个数据和0个导频符号;

・每个OFDM符号周期32.81ms;保护间隔6.15ms;

・子载波间隔37.5Hz,第1个子载波和最后1个子载波间隔2925Hz;

・短交织时间长度1.8s;长交织时间长度10.8s。

2.3 ARD9900调制解调器

该调制解调器是由环球无线电通信公司(Universal Radio Incorporation)推出的最新一代商用产品,具有传输数字语音、图像、数据的功能,语音编码部分采用先进的vocoder AMBE技术。主要参数如下:

・采用OFDN调制,子载波子数36,子载波间隔62.5Hz,信号调制方式OQPSK;

・基带信号带宽280~2530Hz;

・数据传输速率50baud/3600bps;

・每帧有3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周期20ms,保护间隔4ms;

・FEC编码:内层卷积编码1/2,结束长度7,生成多项式[133,171]8;外层Reed-Solomon编码[44,36]8;

・具有图像、语音、数据加密功能。

2.4 一种满足地面和飞机通信标准的并行调制解调器

国际民事飞行组织(ICAO)建立了地面与飞机联系的短波通信标准;SARPS for HF Datalink、AMCP/5-WP172。该标准采用单载波数据,最高传输速率达1800bps。S.Zazo等人对此进行改进,提出采用OFDM调制的两套新方案。第一种方法:每帧由3个OFDM符号组成,子载波个数16,一个用于信道探测的OFDM符号后接两个连续OFDM数据符号。第二种方法:每帧由一个用于信道探测的短OFDM符号和一个长OFDM数据符号组成;短OFDM符号由16个子载波组成,长OFDM符号由32个子载波组成。系统主要参数如下:

・信道编码:Reed-Solomon编码[63,45];

・信号调制方式:QPSK;

・短交织长度1.8s;长交织4.2s;

・方案一:子载波间隔175Hz,有效OFDM符号周期5.71ms,保护间隔2.62ms;

・方案二:子载波间隔87.5Hz,有效OFDM符号周期11.43ms,保护间隔3.93ms。

仿真结果表明:两方案在误比特率(BER)方面性能改善显著,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前同步信号(preamble)和信道探测信号的长度,对于提高传输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OFDM在

HF通信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由于短波带宽较窄,在MIL-STD-188-141B中定义的带宽为4kHz,通常语音带宽可以压缩至3kHz,因此目前串行体制的调制解调器可以在3kHz带宽实现9600bps以上的传输速率。考虑采用OFDM体制时,由于子载波个数有限,需要降低插入导频的密度,这就给信道估计带来一定的困难。以MIL-STD-188-110A中39音调制解调器为例,OFDM符号周期Ts=22.5ms,子载波频率间隔Δf=76.92Hz,对于最大时延扩展Td=4ms,最大多普勒扩展fd=σ=2Hz,需要每隔Nk=1/2fdTs=11.1≤个OFDM符号和在NL≤1/2TdΔf=1.6个子载波间插入导频。可见插入导频的方式值得深入研究,文献提出一种在时域、频域内采用六角形插入的导频方式,比矩形插入方式更为有效。降低插入导频密度的另外途径是采用最大似然译码方法改进信道估计和解调的性能。

另外,信道编码方式也需要深入研究。采用信道编码直接降低了有效通信速率,目前短波中大多采用删除型卷积编码方式,如MIL-STD-188-141B中采用生成多项式(133,171)约束长度7,1/2码率输出的卷积码,经删除后输出码率为3/4。而其它编码方式,如网格编码(TCM)、turbo码、分组trubo码(Block Turbo Code)、多层卷积编码(Multievel Convolutional Codes)也可能是更有效的方式。

虽然OFDM对抗多径干扰具有较好的性能,但是OFDM也存在如下缺点:(1)存在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R);(2)对载波频偏移敏感,对同步要求高,如果考虑保密通信,在保持OFDM载波同步、符号同步和采样同步的前提下,跳速通常低于100跳/秒,容易被地方跟踪上。

目前单载波短波通信传输速率已达到9.6kbps,对均衡的要求很高,若要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已经很难了,OFDM技术能够将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转化为平衰落信道,具有较强的抗ISI能力。可以预计,在未来提高短波通信速率方面OFDM将是一个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对OFDM技术在短波通信领域的实际应用做了一个综述性回顾,并指出在OFDM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篇3: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当前短波(HF)通信中串行、并行两种体制的最新发展现状,着重讨论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HF通信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指出在短波通信中采用OFDM体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短波 OFDM 串行调制解调器 并行调制解调器

卫星通信和短波(1.5~30MHz)通信是目前远距离通信的两种主要手段。对军事通信而言,卫星在战争期间易被干扰或阻塞,甚至被摧毁而失去通信能力,因此,就通信的顽存性、机动性和灵活性而言,短波通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发射功率小,设备简单,通信方式灵活,抗毁性强,以电离层为传输媒质,而电离层基本具有不可摧毁性,传输距离可达数千公司而不需要转发。这些优点使短波通信成为军事部门及其它机构远距离通信和指挥的.重要工具。此外,在海上通信和机载通信中短波通信占有重要地位。潜艇、水面战舰、远洋商船、渔轮和科考船队通常都配备短波电台与外界建立通信联系,而且海上通信对数据传输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力地推出了海上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机载短波、超短波通信是航空通信的重要手段,特别当飞机要进行低空、超视距和远距离通信而又缺乏现代预警机与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时,机载短小、超短波通信成了唯一的通信渠道。

1 短波通信中传输高速数据信号的调制技术

短波传输分为天波和地波两种方式。对天波传输方式而言,短波信道是一种时变色散的信道,它利用电离层的反射传送信息。由于电离层是分层、不均匀、各向异性、随机、有时空性的介质,因此短波信道存在多径时延、衰落、有时空性的介质,因此短波信道存在多径时延、衰落、多普勒频移、频移扩散、近似高斯分布的白噪声和电台干扰等一系列复杂现象。此外对现代短波通信系统,信道大多数具有频率的选择性,多径传输产生了信号的相干衰落与符号干扰,短波通信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设计对信道传输补偿的效果。短波信道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缓慢变化的信道,多径延迟典型值2~8ms,多普勒频率扩展的典型值0.1Hz,多普勒频移在0.01~10Hz范围内变动,在高纬度地区多径延迟可达13ms以上,多普勒扩展可达73Hz。

多径效应引起的时域扩展是限制数据通信速率的主要因素。目前短波通信中存在并行制和串行制两种体制。并行体制是将发送的数据并行分配到多个子通道上传输,串行体制使用单载波调制发送信息。关于串行和并行两种调制方式到底哪种优越,一直有争论。文件认为:这两种调制解调器在低速通信中已使用多年,没有哪一种显示出绝对的优势,目前在北约9.6kbs HF通信标准中同时考虑串行、并行调制体制。而绝大多数认为串行体制更优势,若在可通率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二者的误比特率,则串行比并行体制低。

串行体制的特点是在一个话路带宽内采用单载波串行发送高速数据信号,因此提高了高频发射机的功率利用率,克服了并行体制功率分散的缺点。由于串行体制采用了高效的自适应均衡、序列检测和信道估算等结合技术,能够克服由于多径传播和信道畸变引起的符号干扰(ISI)。目前最先进的串行体制调制解调器采用256QAM调制,应用一种被称为“分组判决反馈均衡(BDFE)”的技术,在3kHz带宽上数据传输速率达16kbps。

并行体制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并行体制的各个子载波在频率上是互相不重叠的

[1] [2] [3] [4] [5]

篇4: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世纪之交的通信技术是先进的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它将向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高速化及个人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通信要彻底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包括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出行的旅客也需要在列车上享受如同在办公室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比如同其它人进行语音、数据、传真、图像等信息交流,还要接入国际互联网。另外,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迸,为保证行车安全,实现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的,技术构成更加先进的铁路通信网。随着我国电信业垄断格局的打破,拥有仅次于中国电信的庞大铁路通信网络的铁道部,可以利用现有的专用网络设施积极参与竞争,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信业务。

要想使上述构想成为现实,就必须打破常规的铁路通信网的接入方式,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接入网技术的现状

由于铁路列车具有高速运动的特点,因而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固定位置的车站(场)、单位以及各种固定设施之间的通信方式,首选方案仍是采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组建,同时应考虑采用ATM交换以及网络IP通信等先进技术来构成通信主干网及光纤用户接入网。比如采用“双纤单向环”接入方式,其不仅具有高速、安全、传输质量高、价格合理等光纤通信特有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路由迂回、设备备用等特点,从而具备自愈合功能,并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另外,采用远端用户单元(RSU)和数字环路载波(DLC)设备,组网更灵活、方便。组网的过程中要把投资与效益综合统筹来考虑,使系统不仅满足现在乃至几年内铁路通信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出行的旅客及地面用户提供先进的电信业务,并且还需具备便于扩容的功能。

按照通信网被分为主干网,局域网和接入网等三部分的构思来看,铁路通信网也可以通过上述划分方法进行。就铁路的通信网来看,接入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包括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两大部分。铁路有线接入网的情况与电信的接入通信网相似,铁道部将在未来的1~2年内建成可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铁路互联网,它是由铁路部门依托于基础铁路电信网,组织建设的可以支持众多信息服务的、具有多媒体通信能力的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铁道部将有可能成为我国第六个面向大众的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单位,为铁路通信走向市场做准备。关于有线接入这里不再叙述,下面主要讨论铁路的无线接入网,为此首先回顾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1.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由频分多址到频分+时分多址,再到码分多址(CDMA)的发展过程,并即将向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大体可分为二代,第一代是以模拟技术为主,频分多址,工作在400~800MHz频段。由于模拟系统存在频谱利用率低、容量小、设备复杂、抗干扰性能差、保密性不强、价位高、业务面窄等固有缺点,不能满足通信市场急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诞生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化、时分多址方式等全数字化技术,克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缺点,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的移动通信数模兼容,以数字系统为主。随着用户对信息接入量的需求呈指数的增长,电信工作者们着手建立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全球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工作在MHz波段,采用宽带的CDMA技术,涵盖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包括海陆空三维服务面,集成话音、数据、视像、ISDN和多媒体多种业务。这一系统以多种空中接口和接入方式,可向高速和慢速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2.铁路无线接入网现状

铁路通信网是为旅客和铁路公务、应急抢险、行车维修等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以提高服务等级和运输效率。保证列车的安全,达到高效运营而建立的,它是一种集列车公务通信和区间移动作业通信为一体的列车移动通信系统。但是铁路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系统与公用移动通信网和区域性的专业移动通信网的差别,它是一种属于线面结合、以线为主的链状网。

铁路通信的无线接入部分目前仅有的是400MHz的无线列调系统,它完成车站值班员与进入其管辖区段的列车车长以及列车司机之间的通话联系。当列车即将进站或即将出站时,这些通话才进行,否则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则在列车运行于区间时,通话一般不进行,这主要是从节约频率资源,减少同频干扰的角度出发的。但是,随着铁路现代化改造进程的迅速推进,从前单一的无线列调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铁路无线通信的需要,这样就迫切需要建设一套适合于铁路现代化运营指挥需要的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系统应该采用小区制,并完成大三角功能。也就是说,系统必须可以实现调度中心与车站值班员之间、车站值班员与列车司机之间、列车司机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话功能,必须可以实现线路管理区间的公务移动通信功能,同时还必须能够实现调度中心与列车司机室之间实时的双向数据通信功能。基于这一想法,构成铁路无线通信接入网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无线通信方式的集群通信方式、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方式、CDMA移动通信方式。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集交换、控制、通信于一体,通过无线拨号的方式把一组信道自动最优地动态分配给系统内部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资源和频率资源,降低系统内呼损,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但是这一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采用动态的频率分配,没有考虑与周围公用网的有效融合问题,没有先进的路由合理选择功能,并且在建立通路和自动过网时存在信息丢失现象,保密性不强,容易受干扰等,这些缺点对于话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对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造成较大的误码,因而对于要求较高数据通信误码率的场合并不适合。

即将动工的秦沈客运专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400MHz的无线列调系统和800MHz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考虑到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在越区切换过程中会存在信息的损伤,因此将数据通信部分交由无线列调系统来完成,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仅进行区间通信(如大三角功能的话音通信,公务通信以及应急抢险通信等),并留有调度电话进入的余地和接入公用通信网的功能。这一系统也是我国铁路以集群通信的方式为无线接入系统的第一例,是我国铁路通信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二、铁路无线接入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进展,不仅要求铁路通信网具有更强的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通信功能,以适

应高速列车通信的需求,而且要以铁道部的全程全网的优势全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及经营与中国电信业务范围一样的电信业务,参与同中国电信的竞争,使旅客和网络覆盖区的广大用户方便地享受信息的服务。比如随时随地的提供铁路客货运输资讯信息、订购火车票等服务,在列车就能享受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不过,铁路现有的通信网络设施庞大而落后,这是目前该网络发展的最大障碍。

80年代开发应用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信道利用率高、组网灵活等优点,能够确保旅客通话的高质量和优先等级,可供列车公务人员进行业务通信,也可利用调度功能组成临时的应急通信和收容沿线的移动作业通信,基本上能够满足目前的铁路通信的需要,秦沈客运专线就是采用这一系统来实现铁路移动通信的功能。但从更高的通信目标来说,比如为了实现列车的实时定位、追踪,让列车上和列车下的公务人员都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整个路况信息,实现列车运行、调度等自动控制,能够为广大旅客提供除语音服务外,还能提供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还有向铁路沿线的居民提供电信业务,随着这些业务的出现,原有的通信系统就不能满足要求,应该应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对铁路通信网进行改造,建立新的、必要的移动通信系统,比如微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是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当然,建造铁路通信网,应根据铁路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线和无线接入系统。

考虑到未来铁路发展对通信的需求,认为在通信系统寿命期内,运输会出现明显的增加,作为用户联络手段的通信系统,在规划其指标构成时,必须计算一定的弹性需求。此外还要考虑通信系统的容量扩充性问题,选择便于扩容的通信方式。从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出发,还必须与别的系统(如微波/租用线路等)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此提供必要的备份。

在欧洲,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决策,最初确定的是两种系统,一个是GSM,另一个是TETRA(泛欧集群无线通信)。后来由于GSM的`技术日趋成熟,使用范围迅速扩大,造价逐渐下降,并且又由于在用户迅速扩展的情况下,集群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鉴于此,欧洲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最后定位于GSM的方式,并将铁路移动通信所具有的特色(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加进去,构成GSMR(用于铁路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

铁路通信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着与公用网相融合的方向,并达到与公用网的统一。从而使得用户无比是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还是在铁路网的覆盖区域均能够通过铁路通信网进行如同办公室一样方便的信息交流,如进行电话联络,宽带的数据通信和图像传输,接入Internet等。而要满足这一要求,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远远不够,GSM(R)和现行的CDMA技术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惟有第三代的CDMA技术才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铁路通信网的无线接入部分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朝着第三代CDMA的方向。当然,并不是说第三代的CDMA技术就可以直接用来完成未来的铁路无线接入系统的功能,如同GSMR一样,必须将铁路通信所必备的功能(如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融入这一技术之中,形成具有铁路通信特有要求的公用无线通信接入网。

另外,考虑到铁路已经延伸到很多较为偏僻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公用通信网尚未建立起来。利用已经建立好的铁路通信网,并将其经过适当的扩容改造,比如建立单基站无线接入系统,增加移动交换功能,广泛发展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从而取得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铁路通信网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有力工具。本文讨论了无线接入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铁路通信网应该顺应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和市场的需要,在保证铁路通信要求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接入方式,特别是无线接入方式,逐步达到同公用网的统一,从而参与同其它电信部门的竞争,为出行的旅客以及网络覆盖区域的用户提供高质量、方便、快捷的电信服务。

篇5: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世纪之交的通信技术是先进的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它将向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高速化及个人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通信要彻底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包括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出行的旅客也需要在列车上享受如同在办公室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比如同其它人进行语音、数据、传真、图像等信息交流,还要接入国际互联网。另外,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迸,为保证行车安全,实现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的,技术构成更加先进的铁路通信网。随着我国电信业垄断格局的打破,拥有仅次于中国电信的庞大铁路通信网络的铁道部,可以利用现有的专用网络设施积极参与竞争,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信业务。

要想使上述构想成为现实,就必须打破常规的铁路通信网的接入方式,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接入网技术的现状

由于铁路列车具有高速运动的特点,因而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固定位置的车站(场)、单位以及各种固定设施之间的通信方式,首选方案仍是采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组建,同时应考虑采用ATM交换以及网络IP通信等先进技术来构成通信主干网及光纤用户接入网。比如采用“双纤单向环”接入方式,其不仅具有高速、安全、传输质量高、价格合理等光纤通信特有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路由迂回、设备备用等特点,从而具备自愈合功能,并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另外,采用远端用户单元(RSU)和数字环路载波(DLC)设备,组网更灵活、方便。组网的过程中要把投资与效益综合统筹来考虑,使系统不仅满足现在乃至几年内铁路通信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出行的旅客及地面用户提供先进的电信业务,并且还需具备便于扩容的功能。

按照通信网被分为主干网,局域网和接入网等三部分的构思来看,铁路通信网也可以通过上述划分方法进行。就铁路的通信网来看,接入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包括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两大部分。铁路有线接入网的情况与电信的接入通信网相似,铁道部将在未来的1~2年内建成可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铁路互联网,它是由铁路部门依托于基础铁路电信网,组织建设的可以支持众多信息服务的、具有多媒体通信能力的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铁道部将有可能成为我国第六个面向大众的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单位,为铁路通信走向市场做准备。关于有线接入这里不再叙述,下面主要讨论铁路的无线接入网,为此首先回顾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1.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由频分多址到频分+时分多址,再到码分多址(CDMA)的发展过程,并即将向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大体可分为二代,第一代是以模拟技术为主,频分多址,工作在400~800MHz频段。由于模拟系统存在频谱利用率低、容量小、设备复杂、抗干扰性能差、保密性不强、价位高、业务面窄等固有缺点,不能满足通信市场急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诞生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化、时分多址方式等全数字化技术,克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缺点,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的移动通信数模兼容,以数字系统为主。随着用户对信息接入量的需求呈指数的增长,电信工作者们着手建立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全球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工作在2000MHz波段,采用宽带的CDMA技术,

[1] [2] [3]

篇6: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探讨

铁路通信网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有力工具,我国铁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还不久,对铁路通信工程建设还需要一段时间对其了解、分析和试验,对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为铁路通信现代化作出贡献.

作 者:洪挺屹  作者单位: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U2 关键词:接入网   铁路通信   技术  

篇7:UM3758-108编/解码器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UM3758-108编/解码器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一种基于编/解码器的PC机与多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方法,并对智能卡的设计进行了说明。该编/解码器通信方案,软好地解决了多机系统中作为上位机的工控机对各下位机的寻址问题。

关键词:编/解码器双口RAMPC串行通信UM3758-108

在遥测、遥控领域中,常常使用工业PC机与单片机组成的多机系统完成测控任务。PC机因其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和友好的人机界面而被用作上位机,而单片机则因其优越的性价比和灵活的功能配置而被用作下位机。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通过串行数据总线(如CAN总线、RS485总线等)连接,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一般先由上位机发出地址帧对指定的下位机寻址,在得到确认以后向选中的下位机发送命令和参数,或者接收该下位机采集的数据。但在多机系统中,进行数据通信遇到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区分总线的地址信息和其它的数据信息,这也是各类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目前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比较复杂,因此在一个简单的主从式多机系统中,往往由开发人员自行定义一些简单的通信协议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编/解码器的通信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多机系统中作为上位机的工控机对各下位机的寻址问题。

1编/解码芯片UM3758-108A

专用编/解码芯片UM3758-108A属大规模CMOS器件,其引脚排列如图2所示:A0~A9为三态编码地址输入;D0~D7为二态锁存式编码数据输入或输出;OSC引脚外接振荡电阻和电容,其值决定发送频率;VSS为电源地;T/R为编码发送与编码收选择引脚,接高电平时为编码发送,接低电平时为接收编码;IN为编码脉冲输入引脚(接收解码时);TX/RX外接驱动电路,为编码发送输出端,该引脚也可作为争码接收正确标志显示(RX输出低电平);VDD为电源正端(3~12V)。

单片UM3758-108A芯片是一个完整的接口电路,集编码发送和解码输出于一身。当T/R端接高电平时,地址码A0~A9和数据码D0~D7构成一个18位的数据帧,从TX/RX端循环不断地串行发送出去;当T/R端接低电平时,编码脉冲由IN端输入,如果接收的地址码连续两次与本地地址码一致,接收数据将按位传送到输出锁存器中,由D0~D7引脚输出。同时TX/RX引脚输出低电平,表示接收正确。

2UM3758-108A在多机通信中的具体应用

使用编/解码器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通信时,需要在PC机和单片机上分别配置编/解码器,以便完成数据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由于上位机不仅承担与下位机的通信任务,还要进行数据处理,并以表格或各种图形方式显示出来。如果让上位机直接控制编/解码芯片,通过并行口进行数据收发,在通信量较大的情况下,势必会占用上位机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导致整机性能下降。因此在通信量较大的情况下,应在上位机端设计一个智能I/O扩展卡,该卡可插到上位机底板的扩展槽上。为了上位机和扩屏卡之间达到更快的信息交换速度,可以采用共享存储器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传统的共用存储器硬件设计比较复杂,应用范围较小。本文采用Maxim公司生产的双端口存储器DS1609,大大简化了共用存储器硬件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DS1609为256字节双端口RAM,属大规模CMOS器件;具有两个独立的端口,各自拥有一套相应的数据/地址复用总线和控制总线;控制信号只有读、写和片选,尤其适合于和Intel公司的CPU相连;硬件电路设计非常简单。该器件允许两个端口独立地对存储器单元进行存取操作,且由于存储器内部特殊的单元电路设计,端口双方同时对同一个单元进行读操作时无需促裁逻辑;但当端以方同时对同一单元进行读/写或写/写操作时,仍会发生竞争。解决读/写冲突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执行冗余的.读周期,也可使用“邮箱”传送状态信息方式进行软件仲裁,这种方法需给每个端口分配一个字节,用以写入状态信息,以告知对本端正在进行的操作。对于写/写冲突,可给双方分配固定的单元空间,另外,再给每一组数据分配校验和字节,以确保正确的数据交换。图3中DS1609一侧与89C51CPU相连,另一侧通过三态缓冲器与扩展总线相连。

图4为PC机与80C51单片机使用编/解码器实现通信的示意图。UM3758-108A的A0~A9是地址输入端,每位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开路。利用其不同的组合可产生310种不同的编码。二态时也有210种不同的编码。智能扩展卡需不断寻址各个下位机,所以利用锁存器将数据输出给编/解码器的地址端,以此可灵活地寻址各个下位机。为了简化起见,图4中省去了一个锁存器,将A8、A9直接悬空。UM3758-108A片内具有数据锁存能力,无需加锁存器,但需加双向缓冲器以收发数据。下位机端的编码地址用微型开关SW设置,也可用锁存器输出编码地址;但这样做需在下位机工作前,将编码地址由面板输入,和其它需要设定的参数一起保存在存储器(如EEPROM)中,然后再由锁存器输出。后者增加了下位机地址编码的灵活性,但也加重了编程负担。图4中,智能I/O扩展卡用74LS273作为扩展接口,以锁存要寻址的下位机地址,用74LS245收发数据。P1.0为发送数据选择端:P1.0为低电平时,接口处于接收状态;

为高电平时,处于发送状态。因此,初始化时,上、下位机的两个接口均应置成接收状态。每个接口的TX/RX端除了作为发送端外,还作为该接口接收正确与否的状态指示端。如果接收正确,该接口输出低电平;否则,为高电平。此端口可作为向CPU发出中断请求的信号。为此,发送数据时,应先关闭接收中断,发送完毕,再打开接收中断。

该通信为半双工方式,且只能由上位机发起,下位机不主动申请通信。当处于轮询状态时,上位机根据下位机的编码地址,向下位机发送呼叫帧。每台下位机都由编/解码器接收并判断,但只有地址相符的下位机才发生中断接收数据,并建立和上位机的联系,以此接收上位机的命令和参数,或将采集的数据上传。由于这种通信方式无差错控制,因此应根据传输速率,精确定时,保证每个发送周期相同的编码信号连续发送3次,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使用编/解码器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通信,波特率设置为2400baud,通信距离可达5km以上;不仅可用于数据采集系统、LED屏幕显示系统等有线通信方式,也可采用红外(IR)、超声波(US)等用于无线通信方式,以此可突破地理因素的局限。这种通信方式不仅传输距离远、抗干扰性通强、可靠性高、成本低,而且连接简单、使用方便;通信过程仅仅是读写I/O口的简单操作,编程简单,易于实现。

图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PC机与多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实现方法。该方法采用UM3758-108A编/解码芯片实现双工传输,采用DS1609芯片实现智能卡和上位机的批量数据交换,实现了数据传输与数据处理功能的分离,使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也有效解决了上位机对下位机的寻址问题。另外,该方式有很宽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浅析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海事通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数据挖掘在移动通信中的作用论文

统一通信中的统一消息设定

在自信中成长初中作文

博客在图书馆博客应用论文

遗传算法在数控技术的应用

博士生导师信中英文对照

出国导师信中英文版

香港大学信中英文

名句通

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