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dkdjfj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及赏析(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dkdjf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及赏析

篇1:《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及赏析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 」⑴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⑵“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⑶木叶:树叶。

⑷“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又见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流传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在《纳兰信德全集》、版本二在《纳兰词全编笺注 》有收录。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思念佳人之情顿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愁”,抒发对佳人的思念,写出了这首词。

篇2: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清代纳兰性德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译文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木叶:树叶。

“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创作背景

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思念佳人之情顿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愁”,抒发对佳人的思念,写出了这首词。

篇3: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原文及赏析

[清代]纳兰性德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译文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木叶:树叶。

“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篇4:纳兰性德《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赏析及译文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清代:纳兰性德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篇5:纳兰性德《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赏析及译文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篇6:纳兰性德《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赏析及译文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创作背景

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思念佳人之情顿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愁”,抒发对佳人的思念,写出了这首词。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篇7:纳兰性德《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赏析及译文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木叶:树叶。

“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篇8:《如梦令》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①,风紧驿亭深闭②。

梦破鼠窥灯③,霜送晓寒侵被④。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

①遥夜:长夜。沉沉:深沉,寂静。

②驿亭:古代旅途供过往官员差役休息、换马处。

③梦破:梦醒:鼠窥灯:老鼠胆怯地望着灯盏,想偷吃灯油。

④侵被:透进被窝。

[赏析]

本篇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篇9:《连州阳山归路》原文及翻译赏析

连州阳山归路 宋朝

吕本中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连州阳山归路》译文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连州阳山归路》注释

连州:治所在桂阳(今广东连县);

阳山:县名,属连州,即今广东阳山县。

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

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

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

强言:坚持说。

风物:风光景物。

《连州阳山归路》赏析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很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说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忧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连州阳山归路》创作背景

建炎四年(1130),吕本中避乱南行,至连州。这首诗是他离开连州北归时作,抒发的是流亡途中的愁苦心情。

如梦令翻译

如梦令赏析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严蕊《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有寄》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翻译和原文

寒食翻译及赏析

艳歌赏析及翻译

如梦令秦观诗词赏析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及赏析(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