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风翻译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刘冰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时之风翻译及赏析(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刘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四时之风翻译及赏析

篇1:四时之风翻译及赏析

四时之风翻译及赏析

《四时之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郭熙。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翻译】

春天的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煦的阳光催促农民该耕种了,裙子微微地摆动着,不时传来花的香气。 夏天的风吹的'草木摇晃,勃勃生机显示了大自然的欣欣向荣,站在池塘边,荷花的香味隔着岸也能闻到。 秋天的风夹杂着秋雨,晚上更增添了几丝凉意,秋风的声音是飕飕的,绵绵不绝,吹得树叶悠悠地落下来,仿佛在翩翩起舞。冬天的风则像狂怒的老虎,书房看书都必须把窗户关好,冬风整日呼呼地响,鸟雀都藏了起来。

【鉴赏】

这节诗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春风吹来,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和煦的春风似乎正在催促人们快些播种。人们的衣服在微风中摆动,不时传来一阵阵花的香气。

这节诗写出了夏风的特点。在暖和的夏风中,草木长得茂盛,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池塘边站一会儿,就会闻到一阵阵荷花的香味。

这节诗写出了秋风的特点。秋风夹杂着一阵阵秋雨,给夜晚添了许多凉意。在瑟瑟的秋风中,一片片落叶慢悠悠的从树上飘落,好似跳着优美的舞蹈。

这节诗写出了冬风的特点。呼啸着的冬风像老虎一样狂吼,家家户户都关紧了窗户。北风整天不停地刮,鸟雀都已经躲藏了起来。

篇2:四时田园杂兴古诗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四时:四季。

耘田:锄地。

绩麻:把麻搓成绳,搓麻绳。

儿:男人(农夫)。

女:女人(农妇)。

各当家:每人都负有专责,独当一面。

童孙:幼童。

供:从事参与。

傍:靠近。

【译文】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

农家男女都帮着父母做事,干家务,让父母休息。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

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简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篇3:《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

《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

【原文】

子夜四时歌·秋歌——《南北朝民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

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一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翻译】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一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赏析】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一绵。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两句从表面上看实在写秋风,而是则借助于写秋风以渲染一种气氛。凄凉的秋夜,孤独的留守思妇,飒飒秋将将窗前的“罗帐”吹得高高地飘起来,使寒冷皎洁的皓月将幽幽的银光倾洒满屋,这怎能不换气她忧伤哀怨的情怀呢?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两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写思妇的情怀,意境高远,令人遐想。“仰头”,写思妇看到月光之时的动作行为,由月光洒满床榻而引起思妇“仰头看明月”,看着明月,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亲人,思念之情愈加难以平复,无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十个字,竟然将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述得鲜活而又明晰。

全篇虽无一句写女子的泪眼与叹息,但由于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与秋风、明月等自然景物融汇在一起,借助于“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然后又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深婉的情思,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一融的佳作。(20xx、02、07)

篇4:《子夜四时歌·春歌》原文翻译赏析

《子夜四时歌·春歌》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子夜四时歌·春歌——《南北朝乐府民歌》

春风动春一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陽鸟吐清音。

【注释】

春一心:欣赏春一色*的心情。

流目:意为转动目光,即放眼随意观看。

瞩:有“注视”之意。

采:此处当通“彩”。

陽鸟:此处泛指陽春三月的鸟,指候鸟。

【古诗今译】

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令人胸中涌起浓浓的春意,流转的目光,凝望着远处色*彩绚烂的山林,久久不忍离去。在那色*彩绚烂的山林深处,从南方飞回的小鸟,在明媚的陽光下欢快地鸣啭啼叫,清脆,明快,悦耳,悠扬。

【简析】

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之《子夜四时歌》,属南朝民歌。南朝民歌是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现大部分收入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清商曲辞》类。其语言清新秀丽,基调婉约缠一绵,表现出南方人细腻微妙的情感。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山林色*彩绚烂,从南方飞回的候鸟,在陽光下欢快地鸣叫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流露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可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风动春一心,流目瞩山林”,诗人首先从感官入手,从春风着笔,渲染充溢于心中陶然的情怀。诗人漫步于万象更新的春山上,沐浴着融融的煦暖的春风,情涌动了,心陶醉了,不知不觉之中,目光被多彩的山林吸引了,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欣赏春天的情怀。

“山林多奇采,陽鸟吐清音”,在这两句中,作品承接上文,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流目瞩山林”所看到的奇光异彩,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山花烂漫,芳一香四溢的神奇的空山幽谷之中;继而又从听觉落笔,描绘了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诗人就此收笔,令读者不胜追寻与向往。

这首小诗,咋读起来似乎觉得很平淡,然而反复读之,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它能流传至今,不在于词句的华丽,也不在于格律的严整,更不在于艺术手法的高超,而在于它独有的韵味,在于它的平淡无奇。整首诗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朴素,自然,浑厚,清新,同时又不乏幽远。

二零零八年九月四日首发

二零零九年十月九日修改

篇5:四时田园杂兴的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的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前言】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注释】

四时:四季。

耘田:锄地。

绩麻:把麻搓成绳,搓麻绳。

儿:男人(农夫)。

女:女人(农妇)。

各当家:每人都负有专责,独当一面。

童孙:幼童。

供:从事参与。

傍:靠近。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鉴赏】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篇6:四时田园杂兴全诗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全诗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任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乾道六年(1170),他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官衔,充祈国信使,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慷慨”,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伴,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他写诗,初从江西诗派入手,后摆脱其束缚和影响,广泛地向唐宋名家学习,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的爱国诗以使金途中所作绝句一卷最有价值。

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的,是其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这组诗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其诗风格纤巧婉丽,温润精雅,富有民歌风味。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杨万里曾在《范成大文集序》中说:“至于诗,清新妩丽,奄有鲍谢,奔逸俊伟,勇追太白”.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传世。

[注释]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为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成大在石湖养病时开始创作,“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并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钱钟书《宋诗选注》评价这些田园诗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昼(zhòu):白天。

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童孙:指儿童。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桑阴:桑树底下阴凉地方。

[翻译]

白天锄草在田里,夜晚搓麻在家中,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篇7: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通唯)

二、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三、简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篇8: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 通:唯)

译文

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释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篇9: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 通:唯)

译文及注释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日长篱(lí)落无人过,惟有蜻(qīng)蜓(tíng)蛱蝶飞。(惟 通:唯)

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篱落:篱笆。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释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篱落:篱笆。

简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词典释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及翻译

寒食翻译及赏析

艳歌赏析及翻译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梅花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四时之风翻译及赏析(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四时之风翻译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