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最帅的江湖骗子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共含6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最帅的江湖骗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篇1:长恨歌主题爱情说

长恨歌主题爱情说

对《长恨歌》主题的解读从古至今绵延不断,并引发不少争议。最早涉及此事的还应该是白居易本人。其《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就点明了该诗的主旨与男女风情有关,这成为后世“爱情主题说”的源头。

《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杰作,但是关于主题思想方面,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期已有学者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了综述,如张中宇《新时期长恨歌主题研究评述》,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3期;《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载《文学遗产》第3期;二者较为详细地总结了20世纪以来的各种观点和研究成果。张中宇的总结最为全面,共概括为“爱情主题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六种,并在其专著《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了“婉讽主题”说,他认为《长恨歌》描写李杨真情对于表现政治主题具有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如果不大力渲染李杨爱情,《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其有限或难以实现。他的结论是:“《长恨歌》的主题是,通过李杨情爱悲剧的复杂过程,反映封建帝王荒弛朝政、政治腐败等造成国家动荡、爱妃惨死及凄苦悲凉、深情无寄的严重后果,婉转批评唐玄宗因为承平日久滋生的骄矜懈怠而重色情、忽视国家管理的错误行为,并以此作为后世的鉴戒。”张中宇先生的“婉讽主题说”其实也就是“讽谕说”。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在解读《长恨歌》一文时,我们往往是粗浅而机械的: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其次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我们在帮助学生赏析时,基本上都是从全篇中心——歌“长恨”入手,一层层地揭露我们所理解的诗歌的“主题”:极度的乐,导致了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说我们机械地按照”张中宇先生的“婉讽主题说”,为学生盖棺定论地解读了的《长恨歌》。

笔者私下鄙陋地更愿意相信,《长恨歌》的主题以“爱情说”最切合白居易的本意。

首先,从创作的背景来看: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一日,时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他们谈及了李隆基与杨贵妃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长恨歌》。同时陈鸿也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诗词歌赋本是古代学者用来抒发自身感情、调节生活氛围所作。这样看来,是否有必要把白居易创作此诗的意图如此升华呢?

其次,从诗人极尽笔墨的爱情刻画来看:

根据唐宋时期文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确是存在的。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与其说是见到杨贵妃倾国倾城之色,毋宁说是因为他们二人情投意合,有共通之处。唐玄宗不仅是一位封建帝王,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而在宫中,杨贵妃成了她唯一的异性知音。

笔者认为,从主观上说,他们的爱情本身是真挚的感人的,而客观上造成与安史之乱有关,这实质上也不是爱情本身的问题。如果将唐玄宗的爱情与其政治分开来考察,则更可以看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基于共同的性格与共同的爱好,他们的爱情并非假,可以说爱得真,爱得热烈!反观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值得世人同情的,令人感伤的。所以“李杨”本身具有真挚的爱情,再加上民间传说对这一爱情的美化,这才是《长恨歌》取材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白居易写作了这首《长恨歌》,实为歌之,也无不可。

从文本解读,更可以佐证:譬如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作者极尽笔墨刻画这场“血泪相和流”的死别,让多少爱过的人浸淫在了这爱了却不能在一起的“恨”当中无法释然呢?恐怕这就是白居易想说的那“没完没了的恨”吧!

更何况,诗人并没有只停留在一个感情点上。例如马嵬诀别后,诗人像剥笋一样将人物内心世界层层剥示,直至人最脆弱的心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偏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真真印了“思念是一种病”,唐玄宗病得很重,“无药可救”!而诗至此,诗人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了。然而,或许诗人认为这样的爱情还不够痛彻心扉,故而笔锋一折,别开境界,诗人又构思了一个亦真亦假的幻魅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不过正是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人才能把“李杨爱情”的千回百转表现得淋漓尽致。

即便是后文提及了“李杨”沉浸共同的歌舞喜好之中,但过于沉溺则会懈怠朝政,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白居易也是尽量缓和这两方面的矛盾,只是轻描淡写地用了“渔阳鼙鼓动地来”一句,尽管暗示了安史之乱,但字面本身还是“鼙鼓”,还是限于“李杨”喜爱的音乐的层面,这与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当朝时事深刻揭露的风格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笔者主观认为,白居易之所以如此行文的原因,都是为了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故而《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爱情说”更为贴切些。

再次,从白居易对此诗的分类来看: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

白居易曾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为风情之作,且将之与《秦中吟》对举,《秦中吟》确为讽谕诗,那么《长恨歌》的主题非“讽谕说”不就显而易见吗?

笔者认为,《长恨歌》为风情之作,其实就可归于“感伤诗”之类。白居易《与元九书》曾定义感伤诗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而《长恨歌》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的内容正与此相当吻合。故而《长恨歌》吟咏“李杨”的爱情悲剧,全诗的感情基调皆为感伤。虽然白居易给自己的诗歌分类中,只有“感伤”类,而没有“爱情”类。但全诗系因“李杨”的爱情而伤情,那么“感伤说”与“爱情说”显然并不矛盾。《长恨歌》被置于“感伤诗”一类,也在理的。

最后,从白居易诗意的生活追求和丰富真挚的情感看:

白居易在日常生活中随性自然,又具有丰富真挚的感情,热爱各种自然美和艺术美。酒是他的伴侣,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琴是他的知音,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值得一提的是,“李杨”的爱情基石,就是他们对于音乐的挚爱。《杨太真外传》卷上云:

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归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天宝四载七月,册左卫中郎将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

这首《霓裳羽衣曲》让“李杨”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同书卷上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上又宴诸王于木兰殿,时木兰花发,皇情不悦。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

可见“李杨”对于《霓裳羽衣曲》的痴迷程度。其实深谙音乐的白居易也是深爱此曲,他曾作《霓裳羽衣歌》:“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看来,从三者皆精晓音律来看,可谓“知音”,那么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可不可以理解为白居易是“李杨”爱情的知音呢?所以,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当他们谈及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时;当王质夫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时;恐怕这份真挚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了去,白居易便写下了这首感伤的爱情长诗!

当然,笔者不得不承认,诸位学者的其他主题说确也是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长恨歌》的解读。《长恨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下,“李杨”的爱情也就有了特殊性,更容易人让作出多元化的解说。不过,联想到最近热播剧《云中歌》中汉昭帝刘弗陵及汉宣帝刘询的爱情悲剧,笔者还是愿意坚定认为,“爱情主题说”才是最符合白居易本人的看法的,因为爱情,这样解读下的《长恨歌》才是最美的!

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

玄宗被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的吟咏与史家的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在文人的吟咏中,对玄宗与杨贵妃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的.总体说,偏重史实的作品,主调是讽刺;文学想象成分多的作品,主调是同情、感伤.

在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长恨歌》最受人们的关注,引起的争论也最多.二十世纪上半叶,俞平伯的《〈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质疑》和陈寅恪的《〈长恨歌〉笺证》是本诗研究中两篇重要文章.

对《长恨歌》的争论,从二十年代开始,直到八九十年代仍未结束.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主题方面,主要有四说:爱情说、讽喻说和讽喻、爱情双重主题说、时代感伤说.另外,对杨贵妃的下落、作品涉及的本事也有一定争议.

有关论述摘编:

对《长恨歌》,作者自评:“一篇《长恨》有风情”.自许《长恨歌》是他的“压卷杰构”.

唐宣宗在追悼白居易的挽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在对《长恨歌》主题认识上,持爱情说者认为:《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作品前半部分虽然对李杨荒淫误国有所不满和讽刺,但全诗主要描写了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爱情的纯真性,而且这种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如褚斌杰在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及其评价》中指出,白居易借李杨爱情故事“歌颂了爱情的坚贞和专一”.也有人认为,作者通过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那种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疵的爱情.李杨的不幸,古代男女也能碰到,因而具有一般意义.”经过作者的描写,李杨情事超越了本身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还有论者认为,诗中写李杨前期爱情只是爱色,随着时代和人物遭际的变化,进而升华为爱情.

持讽喻说者指出:据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长恨歌》是通过李杨故事暴露了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展现出中唐时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面貌,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白居易作此诗的目的是揭露与讽刺李杨纵情声色,贻误国政,最终引起了安禄山之乱,两人也因此身处异境,苦果自尝,最高统治者应该以此为戒.

双重主题说认为,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明皇因溺于女色而招致祸乱,必须加以讽刺,并从中吸取教训.持此论者认为此诗的主导方面在后半篇,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限度,而且多有讳饰.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刺诗或爱情诗都不恰当.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摒弃单一主题说的僵化模型,分三个层次去把握《长恨歌》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居于不同的层次的三重主题,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篇2:《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大家对其是怎么看的?

《长恨歌》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 明.何良俊)。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篇3:浅析《长恨歌》主题

浅析《长恨歌》主题

内容提要: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同情和歌颂”说 、“讽刺批判”说 、“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以李杨爱情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关键词:“同情和歌颂”说 、“讽刺批判”说 、“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长恨歌》是他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同情和歌颂”说 这种观点认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持一种歌颂更主要的是同情的态度。作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李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取舍(即进行了加工、改造和提高)写成了这一首爱情悲剧叙事诗。这种“同情和歌颂”的态度表现在作品净化了李杨的关系,特别是在作品的前半部突出地描写李杨欢爱的热烈,在后半部更倾注全部感情地描写他们的生离死别,歌咏双方刻骨铭心的思念。正因为如此,作者明确地将《长恨歌》归于歌咏“风情”的“感伤诗”,而不是归于“美刺比兴”的“正声”——讽喻诗之列。还有人认为,作者同情和歌颂的主要是在被玩弄、被牺牲的女性——杨贵妃方面,她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忠实于爱情。作者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虚构的故事情节,烘托出值得同情的杨贵妃形象。(《白居易诗选》前言,王士菁,作家出版社)

(二)“讽刺批判”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所持的是讽刺和批判的态度,目的在于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因荒淫腐朽而招致祸乱,垂作历史教训。陈鸿的《长恨歌传》结尾的一段话“……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也说明了作品的主题。

(三)“双重主题”说 此种观点认为作者的目的既有批判和讽刺,又有同情与歌颂。这是由历史事件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和作者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界观的局限决定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感其事”就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同情;而“惩尤物,窒乱阶”则是对李杨的讽刺和批判。

(四)“爱情理想”说 认为作品中描写李杨之间那种生死不渝、坚贞专一的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上一种爱情理想。作品不但净化了李杨关系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带来的某些杂质,而且进一步升华了他们的爱情,描写了他们天上人间的铭心刻骨的相思相恋。这种浪漫主义化的帝妃爱情悲剧,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了丰富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李杨爱情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作者以这个传说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十分明显。同时,作者通过对历史题材的取舍,体现了作者的同情歌颂态度。如净化了李杨的关系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带来的杂质(杨贵妃原是唐明皇之子寿王的妃子,作品中改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此外,作品中还舍弃了历史材料中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安史之乱前,作品突出地描写了李杨欢爱的热烈;安史之乱后,更是倾注全部感情描绘了他们的生离死别,歌咏双方铭心刻骨的思恋。作者对李杨贪恋欢爱终于酿成悲剧没有回避,在描写之中以局外人的身份作了委婉的讽刺,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同情。作品的后半部,描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相思之极,派人上天入地“求之遍”;描绘了在虚无缥缈的仙界中的杨贵妃的思念及见到“汉家天子使”时的神情和行动。“九华帐里梦魂惊”、“含情凝睇谢君王”、“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而且“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二人心心相印、缠绵悱恻的爱情,表现了一种两心相印、彼此知心知己的爱情理想。同时,从整部作品来看,安史之乱尽管与李杨贪恋欢爱有关,但主要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杨贵妃的身上,她只是一个得恩受宠的妃子,却“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在致词中,杨贵妃又是一个情谊深重、忠于诺言、忠于爱情的痴心女子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和歌颂。整部作品,既有作者对李杨的批判和讽刺,也有作者对李杨的同情和歌颂。还体现了当时的爱情理想。

其次,李杨爱情这一事件本身,同时代的人和后人对其又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代的人由于深受安史之乱之苦,他们大多数会把这一社会**归结到统治者身上。杜甫在他一系列揭示统治阶级罪恶的诗篇中就隐含这一思想。如《丽人行》一首,就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的面目。因而对这一事件持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民对李杨的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大致可能与同时代的人基本一致,归为“乱由上作”,而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人物,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他们对这一事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他们认识到唐明皇荒淫误国,导致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而会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如果单从这一事件本身来看,李杨这种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可以说是“人间至情”,又会对其进行歌颂。这种爱情,正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所向往的。体现了当时一种爱情理想。而这种“人间至情”遭到无情的毁灭和破坏,他们对此又会感到遗憾,从而对李杨特别是杨贵妃寄以同情。作者生活在中唐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对李杨爱情这一事件,也同样包含这几个方面的思想。因而在作品中,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自然会体现出来。

第三、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属于社会中层。他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经历了一段贫困生活,接近了人民。因而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同人民有相同之处。而且,作者在35岁时写这首叙事诗,此时,他还处于他一生中的“志在兼济”时期,“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些多少会影响他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在作品中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白居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又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士大夫阶层,与平民布衣又有不同,这又决定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的过失不会采取尖锐的批判,“为王者讳。”而采取含蓄曲折的委婉讽刺。即使在开头讽意明显之处,也是说“汉皇”,借以说唐来表现这种讽意。另外作者有一首《戏题新栽蔷薇》诗云:“少府(作者自称)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次诗作于元和三年,可知本年作者尚未婚。又据元和三年戊子八月二十九日《祭杨夫人(白妻之姊)文》“近接嘉姻。”可知白氏成婚当在元和三年春季之后,即作者37岁之时。(《白居易诗选》顾肇仓、周汝昌选注,作家出版社中的《白居易年谱》) 而他写作此诗正处于未婚之时,那么李杨之间这种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又很可能是他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作品中极力地倾注全部感情描绘李杨爱情来表现他一个未婚的文人的爱情理想。另外,他的士大夫文人身份又决定了他仅从李杨爱情本身来看时,又会对其悲剧结局予以同情。

总之,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及地位、身份、写作的时代背景、人们对李杨爱情不同的看法、事件本身丰富性内涵等等。这多方面的因素对作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丰富性特点。

[参考文献]

[1]《白居易诗选》前言,王士菁,作家出版社。

[2]《白居易年谱》、《白居易诗选》顾肇仓、周汝昌选注,作家出版社。

篇4:长恨歌 主题

长恨歌 主题

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 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 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 “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篇5: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

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 明.何良俊)。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篇6: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 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连昌宫词》写道:“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陈鸿、元稹是在揭露、讽刺,而白居易在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并点明了其爱情悲剧的根源,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发生。

通览全诗,《长恨歌》以主要篇幅描写了李、杨爱情悲剧,情感之真挚,境况之悲凉,令读者为之唏嘘不已,这种感情不再只是帝王、贵妃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了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作者之所以这样刻画人物,就是要突出爱情主题。至于写玄宗重色轻国、专宠杨贵妃,可看成作者笔下帝王的爱情,而玄宗沉湎酒色正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

第二、就《长恨歌》写作的背景来看长诗的爱情主题

长诗写于元和元年,离杨贵妃之死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当时李、杨爱情故事在民间广泛传唱,时人饱受安史之乱带来的苦难,企盼李唐的复兴,而历史上的唐玄宗早年曾一举平定韦氏之乱,他知人善用,肯纳谏,轻徭薄赋,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唐王朝带向封建社会的顶峰。尽管他晚年居功自傲,但人们对他也是赞誉多于谴责。特别是唐玄宗、杨贵妃已经作古,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习惯一般不会过多地非议死者。何况,唐玄宗之后的几个皇帝能力均不及他,人们怀念玄宗时代、歌颂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是很正常的。

另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难获得真正的爱情,对于真诚的爱情常常会心向往之,白居易倾听民间心声,礼赞李、杨爱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何况白居易早年与湘灵相爱,终为封建礼教所囿,不敢公诸其母,后忍痛分手,他在《潜别离》中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两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潜别离》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文字特点与《长恨歌》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长恨歌》中对专一爱情的歌颂,其实是白居易借他人酒杯自浇心中块垒。正因为白居易有着与湘灵深厚的感情体验,又不能与之比翼双飞的痛苦经历,在与女友分别后创作的《长恨歌》,才能把李、杨之间的那种绵绵不尽的“ 长恨” 写得一唱三叹、凄艳动人。

长恨歌主题争论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杨玉环爱情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 长恨歌

长恨歌译文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白居易)

长恨歌朗诵

有感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长恨歌》的爱情主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