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没有激情的八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没有激情的八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

篇1: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

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

大唐贵妃杨玉环不仅拥有羞花之貌、倾国倾城,而且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但是,这位令人艳羡的绝世佳人,却情路艰辛、命运坎坷。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蒙曼谈《长恨歌》:杨贵妃是生活型的小女子

主持人:蒙曼老师,您之前出过两本,一本是《武则天》,一本是《乱世红颜》,讲了武则天和天平公主,这次为什么把视角放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身上呢?

蒙曼:我觉得这本书至少讲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大唐之盛,第二个是明皇之明,第三个才是贵妃之美,可能白居易的这首诗影响太大了,人们更多的视角放在贵妃之美或者李杨爱情上了,事实上我并不是这样的考虑,我觉得李杨爱情确实很凄美,但是必须落实在大唐盛世这样的背景上,放在了这样的皇帝身上才有这个魅力,如果杨贵妃嫁给了一个普通小伙子,多美都没有这样的`魅力了。

主持人:《长恨歌》我们大概看了一下,资料上说《长恨歌》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是史实部分,后半部分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蒙曼: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到最后结局的时候用了很虚化的语言,让人产生联想,有的人说杨贵妃没有死,流落到日本,成为山口百惠的祖祖祖祖奶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从历史角度来讲,马嵬之变发生了,玄宗还是最后决定自己的政治生命高于爱情生命,舍弃了爱妃,赢得了后来的前程,贵妃也确确实实死在马嵬了,贵妃也不是愿意玩政治的人,她是很生活型的小女子,被卷入政治的大漩涡之中,最后死于非命,我想这件事情人们给予了特别多的同情,说她跑了、成仙了。最后对这样的皇帝也有了同情,所以才有《长恨歌》后来的部分,这是美好的愿望,但是不是历史事实。

主持人:蒙曼老师我想问一下,网友也很关心,您讲完唐玄宗,下一部要讲什么呢?

蒙曼:我还没有想过,因为我在安排了很多事情,但是和《百家讲坛》好像没有太大关系,我有一本书要翻译,还有学校的一些项目在做,我可能会在这一年更多的考虑我今后的发展走向,至于《百家讲坛》会放在哪一个时代、会放在哪一个位置上现在还不好说。

主持人:蒙曼老师这次来了20北京图书订货会,除了您自己的书,您觉得订货会上还有什么书或者您最近还看了什么书可以给网友推荐吗?

蒙曼:其实我非常抱歉,图书订货会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我今天下午直接看到的是我的书,所以这个问题我可能再考虑考虑,我再多看几本书,再多关注一下中国图书市场再说,但是我想有一件事很有趣,我前几天看新闻讲文化创意产业,有非常非常大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我们图书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都觉得特别欣然可喜的事情,因为中国硬实力在提升,没有问题,但是软实力会怎么样一个走向,我们作为文人尤其关心,我们也希望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会逐年的增长,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国民素质逐年的提高,我们在人类精神中所作出的贡献会逐渐的增大。

主持人:蒙曼老师,因为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想请您给搜狐读书的网友说几句寄语。

蒙曼:春节别忘了读书,读书才能过一个在精神上愈加圆满的春节。

主持人:谢谢蒙曼老师。

篇2:《长恨歌》杨贵妃之死

《长恨歌》杨贵妃之死

马嵬坡兵变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玉环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然而,随着后世对历史的研究,对于杨贵妃之死,有人提出不同的异议。

1.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

林芳兵,香消玉殒前的贵妃向菩萨祈祷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2.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杜周洁版贵妃临死前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3.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

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

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篇3: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刚入宫时就已倾城的美貌征服了皇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如玉的肌肤,皇帝专设御用温泉赐浴;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贵妃死后,皇帝思念的垂泪,如芙蓉般清新美丽的容颜;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贵妃与皇帝在梦中相见,那垂泪的面庞,就像一枝春雨润过的梨花,让人怜又带着脱俗的美丽。

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篇4:白居易《长恨歌》如何描写杨贵妃的貌美

白居易《长恨歌》如何描写杨贵妃的貌美

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在当时就已经广为传颂,连皇帝都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甚至歌妓也说什么:“我能诵白学士《长恨歌》,岂与他妓等哉!”由此可见,《长恨歌》影响之大。

《长恨歌》所塑造的杨贵妃的形象,尤为出色,特别是其中对杨贵妃的肖像描写的几句诗,更是精彩绝伦。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两句是写杨贵妃刚进皇宫得宠时的.情形。“回眸一笑百媚生”,让人一下就联想起《诗经》中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来,但是《诗经》还是写得过于简略,而白居易的“回眉一笑”,则极为具体,非常形象,尤其是“一笑”前的“回眸”二字,特别值得玩味。“百媚生”,则让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发挥到极致,你能想象贵妃有多美,那她就会有多美。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这两句诗是贵妃在海上仙山精彩“亮相”,运用的是一种浪漫的手法,可谓极尽想象之能事。诗句并没有描写贵妃到底如何的美,只是描写贵妃的穿着,但是读者照样可以借此来想象贵妃无比美丽,由这“风吹仙袂飘飘举”甚至让人自然联想到敦煌莫高窟里的飞天。而写穿着,也不是着眼于全体,而仅写衣袖,但这却抓住了最有典型意义的意象,长袖善舞,于是自然引起下面的“犹似霓裳羽衣舞”一句来。毛泽东主席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也是着眼于衣“袖”,落脚到“舞”字上,或许是受到了白居易这两句诗的影响吧!

由这两句诗,我们或许还能够联想起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秦罗敷貌美,也是不直接写人,而是写罗敷的穿着:“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但读者照样可以想象出罗敷的貌美。白居易写杨贵妃的“风吹仙袂飘飘举”,或许对此有所借鉴。但是《陌上桑》是民歌,写的是采桑的劳动女子,所以诗植根于现实,写得很朴素。但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贵妃,而且李杨爱情又是一个凄美的传说,所以他写贵妃虽死犹生,多了几仙姿,多了几分浪漫。

“犹似霓裳羽衣舞”一句不仅充分展示了贵妃的美丽,也意在让读者回想安史乱前贵妃得宠时的情景,令人陷入对历史的深沉思索。

由“袖”而“舞”,这些很容易让读者想到京剧舞台上演员舞动水袖的功夫。作者这样写贵妃,着实很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点。中国戏曲尊唐明皇为祖师爷,戏曲界亦称梨园,戏曲表演,尤其是京剧旦角表演,水袖功夫特受重视,这一切大抵与唐明皇、杨贵妃、《长恨歌》都有联系,这很值得我们今天仔细琢磨。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两句诗本是描写贵妃看到天子使节到来而惊喜而悲伤流泪的。但是,虽然是泪流满面的贵妃,她仍然是呈现出一种美。 “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比喻,真令人拍案叫绝。同时这一句诗,也会令人产生很多联想。这联想既有历史的,如唐玄宗训练梨园弟子;也是审美的,以梨花比喻人,这已经很美,也很新颖了,但作者又以“春带雨”来进一步形容,这就更是美不胜收,同时又极为切合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的情形。前几年有一出京剧《大唐歌妃》,其主题歌唱道:“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无疑这首歌词写得也很凄美,但如细品味,也能感受到歌词对《长恨歌》尤其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借鉴。

篇5:解读:《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苦果

解读:《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苦果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篇6:杨贵妃

盛世唐朝今古知,

最显名是杨家女。

华清池里洗凝脂,

娇媚带醉翩翩姕。

桃花丛中夺娇姿,

牡丹枝边显华贵。

凝眸含笑百媚兹,

长安城里君王侍。

篇7: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咸阳市兴平市马嵬镇西500米处,距西安60公里。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 ,整座墓冢都用青砖包砌,墓后有一座高约6米的杨贵妃大理石塑像。历代文人曾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使杨贵妃墓闻名于世,墓冢周围雕刻有历代文人骚客的题咏。

目录陵园缘起陵园布局历代诗碑文献记载收缩展开陵园缘起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导致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次年,唐玄宗西逃至马嵬坡时,随驾护卫三军不发,请斩贵妃杨玉环。唐玄宗无奈,只好赐贵妃自缢,演出了一幕震撼千古的悲剧。 据文献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唐王朝军队收复长安,玄宗回来,曾密令人将杨贵妃迁葬。因此该墓究竟是原来的墓还是迁葬后的墓,或者是杨贵妃的.衣冠冢,尚无确征。 贵妃墓为一半坡上的小陵园,大门顶额横书“杨氏贵妃之墓”园内正面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搽脸,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土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取光。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这样,人们就再也无法从墓上取土了。墓前有一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游人至此读咏周围回廊上的古人诗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怀,当别有一番情趣。 在贵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边用洁白的汉白玉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贵妃站像。她表情凝重,目光向着坡下。似乎在想着什么。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布局

杨贵妃陵园小巧玲珑,占地3000平方米,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越献殿就是墓冢,占地约一公亩,高约三米,墓家冢以青砖包砌。在墓东、西、北三面有回廊,镶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史名人的游记和题咏。 杨贵妃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贵妃汉白玉雕像已竖立于前期扩建的陵园之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就是墓冢。墓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围绕墓的周围有三面回廊,上嵌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后的题咏。贵妃墓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杨贵妃墓,位于兴平县西12.5公里的马坡。杨贵妃墓即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之墓。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兴平县马崽镇西。杨贵妃名玉环,陕西华阴人,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有倾国之貌,原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的王妃,后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封为女官,号太真,天宝四年,进册为贵妃。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至马崽坡时,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时年三十八岁。

历代诗碑

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

文献记载

据文献记载,公元757年,唐政府军收复长安,李隆基自成都回来,曾密令迁葬杨贵妃,所以此墓是原来的旧墓还是迁葬后的新墓,或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都无确证。贵妃墓原是一个土冢。相传冢上白土香气宜人,滋润皮肤。游女纷纷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带走。为了保护其墓,便用青砖砌成了园顶墓冢。墓园现有门楼一座,献殿三间,东西两侧 有碑廊十二间。保存有唐、宋以来历代名人题咏石刻38块。杨贵妃汉白玉雕像已竖立于前期扩建的陵园之中。杨贵妃墓为一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

篇8:《杨贵妃秘史》

《杨贵妃秘史》

蜀州芳草绿,

洛阳牡丹红。

杨家小女灵秀,

深闺初长成。

一笑群芳失色,

一舞万众心惊,

倾国又倾城。

天真自快乐,

不为悦己容。

公子怒,

皇子恨,

天子病。

真心难断,

花有颜色人有情。

享尽荣华富贵,

走罢歌舞人生,

过眼烟云梦。

骊山冬水暖,

马嵬夏月冷。

第二十四集

1,片头画面后移。说书人上。

说书人:上回说到唐明皇想要得到杨玉环,又怕被世人看不起,急得寝食不安,不管高力士怎么苦苦相劝也不行。最后他跟高力士说,自己只想和杨玉环单独呆一会儿,哎,高力士这才答应给想办法。说实在的,高力士也不愿意让皇上的一世英名毁在这事情上,可着皇上那要死要活的样子,他也着急。这么着,他打算让皇上和杨玉环见一面。怎么见呢?哎,高力士想了一整天终于想出一办法,就是让皇上下一道圣旨,命诸皇子和文武百官都先打道回长安,皇上自己却留在骊山再住几天,然后私下里再传一道旨意,把杨玉环单独留下来,让她给《游月宫》――也就是唐明皇做梦从月宫里得到那首曲子编舞,这么着,皇上和寿王妃不就可以呆在一块儿了吗?他把这想办跟唐明皇一说,唐明皇觉得确实不错。咱们简段节说,主意一定,第二天一大早圣旨便传下去了。众文武一听,怎么着,皇上让咱们立刻动身回长安?那就回去吧。于是赶紧收拾行囊,准备车马,带着夫人太太纷纷下了山。

却说寿王李瑁,接到圣旨后自然也不敢怠慢,急忙命下人们打点行装,一边和杨玉环做临行前的准备。

2,白天。骊山。寿王宅。室内。张云容指使太监们往外搬箱子。

张云容:你们快点儿。这儿还有两个箱子,你们过来。哎,那里面可是娘娘的细软,小心着点儿。(那边,李瑁从墙上摘下剑挎好。回头看杨玉环在镜前打扮,走过去帮忙。)

李瑁:来,我帮你插。(将凤钗之类的东西往杨玉环头上插。)姐姐的头发好香。

杨玉环:这还是母妃送给我的头油呢。行啦,都快出门了,还不老实。小心别把我衣裳弄乱了。

李瑁:弄乱了怕什么?我再给姐姐换新的就是。

杨玉环:哎呀,你就别捣乱了,还是我自己来。(自己接着戴头饰。)

李瑁:其实姐姐什么都不用戴就光彩照人,戴上这些,反而显得累赘。

杨玉环:你以为我喜欢这些东西呀?我戴它们还不是为了殿下的体面――你平时就不怎么爱出门,好不容易出来一回,再带个蓬头垢面的老婆,岂不被人家笑话了?走吧。外面准备好了吗?

张云容:都准备好了。

杨玉环:唉,真是的,骊山这么好玩儿,我还没玩儿够呢,就得走了。你说,父皇干嘛这么着急让大家都回长安去?

李瑁:谁知道?大约朝中有事吧?

杨玉环:什么事呀?那父皇为什么不回去?

李瑁:是啊――听说人们都在议论此事,谁也猜不出父皇的心思。

张云容:万岁爷是真龙天子,不是有那么一句吗――神龙见首不见尾。

杨玉环:你倒会解释。走吧。(拉李瑁出门。)云儿,把桌上的东西收拾收拾带上。(张云容答应着,过来忙着收拾)

3,白天。骊山。寿王宅。室外。门前已经备好马车。阿娇、王英等人正候着。杨玉环和李瑁出来。

杨玉环:今天天气真好,我希望回到长安也别变天,那样,咱们就可以到郊外去转转。

李瑁:姐姐既然有如此兴致,要不然,咱们就去太白山吧?(扶杨玉环上车。自己也跟着上。)

杨玉环:好主意!就去太白山!容儿,你怎么还不出来?

张云容:来啦,来啦。(双手抱着首饰盒往外跑。)娘娘也真是,说不动纹丝不动,说走就跟一阵风似的。(下台阶一绊。)哎哟!(鞋掉。杨玉环就笑。)

杨玉环:我看你也快要神龙顾头不顾尾了。你们还不过去帮帮她。

李瑁:我来,我来。(跳下车。)

众太监宫女:“千岁爷!”“不劳千岁爷!”“快!快!”(唏哩呼噜跟上。那边,李瑁已经接过张云容手里的东西。)

李瑁:给我吧。行了,行了,上车的上车,上马的`上马,咱们走。

张云容:多谢千岁!多谢千岁!(蹲下提鞋。正这么个工夫,那边喊上了:圣旨到!众人忙扭脸看,只见高力士亲自赶着辆马车跑来。到了跟前,跳下车先笑。)

高力士:来得正好。来得正好。

李瑁:高公公,父皇有何旨意?

高力士:回千岁爷的话,万岁爷让奴才带来口喻,请王妃娘娘去大同殿见驾。(张云容和阿娇就知道不好,相视。寿王两口子莫明其妙。)

杨玉环:父皇找我有什么事?

高力士:当然是好事。万岁爷前年新作一曲《游月宫》,你们在家守孝,一直也没有听着,现在万岁爷想把这曲子编成舞蹈,因为娘娘曾经在咸公主的婚礼时编过《春江花月夜》,甚是美妙无比,所以万岁爷就想叫娘娘过去给出个主意。娘娘请吧。

杨玉环:哇!还有这样的好事?殿下,咱们走吧。(跳下车。)

李瑁:嗳。(就要跟着。)

高力士:慢!万岁爷说了,只请娘娘一人,寿王千岁且回长安候旨。

杨玉环:就让我一个人去呀?

高力士:万岁爷正是此意。娘娘请。

杨玉环:好吧。殿下,我去了啊。(高力士小心扶住。)

高力士:娘娘慢着。(扶杨玉环上车。回身对李瑁:)千岁爷,万岁有旨,请您先行一步,明日一早,他老人家自会送娘娘下山。

张云容:……那我呢?

高力士:万岁爷那里应有尽有,容儿姑娘就不必操心了。(上车。)起驾!(赶车离开。杨玉环把头探出车窗冲李瑁招招手。)

杨玉环:殿下先回长安吧,我明天就赶回去。

李瑁:好的,寡人等你。(只顾招手。)

4,白天。骊山行宫。室内。李隆基心急如焚,搓着手来回踱步。

李隆基:哎呀……她怎么还来?(伸头往外看。一太监引李林甫进。)

太监:万岁爷……

李隆基:玉环来了?(几乎冲上去。一看是李林甫,大失所望。李林甫也是一楞。)……是你呀。

太监:中书令李林甫有事求见。

李隆基:行了,行了,不是都到跟前了嘛。林甫,你有何事?

李林甫:……啊,是这样的,昨天臣去山间野游,路上遇见一位道长,他说东方屡有七彩祥云出现,此乃青帝显灵,预示着明年五谷丰登,百草丰茂,建议于立春之时在东郊筑百尺高坛迎之。

李隆基:朕知道了,这事就繁劳爱卿去办吧。(李林甫:臣遵旨。)对了,朕过几天才回长安,这些日子朝中之事你就多替朕操些心,若无大事,不必派人过来。

李林甫:是。那臣就告退了。(刚要出门,高力士带杨玉环进。李林甫就是一惊。赶紧冲杨玉环笑:)王妃娘娘安好!(退出。李隆基开始激动。)

李隆基:玉环!(见高力士咳嗽,忙保持镇定。)玉环来啦。

杨玉环:拜见父皇。

李隆基:不必拘礼。时间不早了,咱们先吃些东西,边吃边聊。来,坐吧。

杨玉环:谢父皇。

高力士:备膳!(众宫女端酒食上。)

5,殿外。李林甫出,不住回头张望,眼珠忽然一转,顿时明白,因而边走边嘀咕。

李林甫:……原来如此……嘿,我说皇上为何迟迟不立寿王,却原来竟是为了这个……该死!(狠拍脑壳。)你这笨脑瓜子怎么就没想到呢?

6,殿内。李隆基和杨玉环坐稳。宫女斟酒。李隆基端给杨玉环。)

李隆基:来,来,玉环,一会儿编舞难免劳累,朕先赐你一杯。

杨玉环:不,不,孩儿自己来。

李隆基:看,你还客气什么?来,你先尝尝这个。(就要给杨玉环夹块肉。)好吃吗?(杨玉环点头。)好吃就多吃。

杨玉环:父皇,我不饿,我出来之前刚吃过东西。父皇要是饿了,只管自己吃吧,孩儿陪着就是。

李隆基:噢,噢……你真的不饿?(杨玉环点头。)一口都不吃?(杨玉环点头。)就这么看着朕吃?

杨玉环:那有什么?父皇吃父皇呗。

李隆基:好。朕就怕你感到拘束。其实本来就是一家人嘛,各行其使,挺好。只是你可别看着眼馋啊!(见杨玉环笑,也跟着笑,然后大口吃喝。)哎呀,朕这几天还真饿坏了!(高力士苦笑。)

7,白天。骊山。山路上。李林甫夫妇乘车行走。

李夫人:刚上骊山没几天,皇上就又让咱们走,什么意思嘛?

李林甫:皇上是怕咱们都在山上,搅了他的好梦呀。

李夫人:什么好梦?(李林甫笑而不答。)你倒是说话呀。

李林甫:别急,别急,我先带你去个地方。走,去寿王宅看看。(车夫应声是。)

李夫人:去寿王宅干嘛?怎么,你还琢磨着怎么让寿王当太子呀?

李林甫:非也。寿王早就死了。

李夫人:睁着眼睛说瞎话!昨儿我还看见寿王两口子在梳妆台那边玩儿呢。

李林甫:妇人之见。我是说我心里的那个寿王早就死了。懂不懂?

8,白天。骊山行宫。室内。杨玉环陪李隆吃饭。

李隆基:这是什么?

高力士:回万岁爷的话,这是奴才让他们新配治的一道菜,起名鸡丝马兰。

李隆基:什么意思?

高力士:爷这些日子火大,奴才想,这马兰有解热去火之功效,爷本来也常拿它自己配药的,所以……

李隆基:亏你想得出来!嗯,这味道不错嘛。行,朕且记你一功。

高力士:多谢万岁!

李隆基:玉环,你也尝尝。没想到这马兰炒在菜里还别有一番滋味。(杨玉环赶紧尝。)怎么样?

杨玉环:好吃,好吃。父皇,您的《游月宫》是什么样的曲子呀?

李隆基:对了,你看,光顾了吃喝,竟差点把正经事给忘了。问的好,玉环。要不咱先听听?(杨玉环点头。)力士,让他们奏乐。

高力士:奏乐!(乐队开始演奏《游月宫》,音乐一开始,杨玉环立刻便被吸引住。李隆基在一旁偷眼观瞧,心中暗喜。)

8,白天。骊山。寿王宅前冷冷清清,两个守宅的太监在门前打扫。李林甫马车到。

李林甫:敢问,寿王殿下可在家中?

太监甲:千岁爷都下山好半天了,大人快去追吧。

李林甫:好的。走,下山。(车夫赶车。李林甫就笑。)嘿,这下可真要有好戏看了。

李夫人:瞧你那兴灾乐祸的样儿。到底怎么啦?你说呀?

李林甫:你可知寿王下山,他的那位漂亮的王妃在哪儿?(马氏摇头:在哪儿?)告诉你,此刻她正陪皇上喝酒呢。

李夫人:啊?……你是说――

李林甫:皇……

篇9:历史上杨贵妃

历史上杨贵妃

历史上的杨贵妃,并不如我们今天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温婉大方,在后宫被其他妃子欺凌,甚至不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端庄大义的女子。

关于杨玉环,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她的两次感情,第一次是和寿王李瑁,杨玉环曾是寿王妃;第二段则是和她的公公唐玄宗李隆基。我们好奇的是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究竟是不是真的?传说二人共浴华清池时,李隆基和杨玉环共吟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李隆基更是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更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证,可见二人感情有可能是真的。

而大家更好奇的,可能就是有关杨玉环的生死之谜。史料上记载,安史之乱后,杨玉环为了保全李隆基一代明皇的形象,选择在马嵬坡自缢而死,可是后人知道,马嵬坡的贵妃墓只是个衣冠冢;也有人猜测,杨玉环被李隆基送去了东瀛,可是东瀛的两座贵妃墓中,只有两座佛像。所以直到现在,杨贵妃的死都是个谜。

杨贵妃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千古绝唱,为历史留下两扇窗,以供后人窥探千百年前的大唐盛世和唐宫秘史。

这句诗,其实描述的是唐玄宗为杨玉环运来荔枝的历史典故。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荔枝,可是当时的京城在北方,荔枝生长在南方。荔枝是娇贵的水果,一日失其香,二日失其色,三日失其味。随意,如果杨贵妃要吃到新鲜的荔枝是很困难的,但是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派人快马加鞭送来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荔枝,送荔枝的人一路上到一个驿站就换人换马,而荔枝却始终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就这样一路马不停蹄的将荔枝运到长安。所以后来连荔枝的名字也叫“妃子笑”,足以看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喜爱。

另有一说,统治者在竭尽全力的骄奢淫逸,快马加鞭本来应该是军事紧急或者是国家大事才要用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这里“一骑红尘”,尘土飞扬,并不是为了国家大事,“无人知”三个字更是意义深远,“无人知”的是送来的不是军情是荔枝,“无人知”的是如此紧急的只是为了贵妃一笑。这短短两句,足以见得当时的统治者整日沉迷于酒色声乐,沉迷于温柔乡,不理朝政。这是对唐玄宗莫大的讽刺,而对杨玉环而言,她只是个想吃荔枝的女子,却不幸背上了祸国殃民,红颜祸水的骂名。

杨贵妃醉酒

杨贵妃,也就是杨玉环,天姿国色,倾国倾城,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也是唐玄宗最爱妃子。

贵妃醉酒一事的由来,要从唐玄宗与杨贵妃相约百花亭开始。相传杨贵妃与唐玄宗如胶似漆,二人常在一起饮酒作乐,一日,唐玄宗约杨贵妃在百花亭内一聚,共同赏花饮酒,杨贵妃提前去了百花亭做准备,到了约定的时间,唐玄宗还不来,杨贵妃等了又等,等了又等,之间高力士来报,唐玄宗已经在别的宫里宠幸其他妃子。一时之间,杨贵妃又气又恼,觉得唐玄宗背弃了自己,于是开始自顾自的喝酒,越喝越多越不清醒。杨玉环本就是善妒媚浪的女子,现在又听闻皇帝去了别的妃子处过夜,心中愤懑,难以排解,几倍烈酒下肚,酒兴使然,顿时横生媚态。再加上杨玉环恼恨唐玄宗在把自己扔在一边不顾,去别的妃子那里,更加觉得可气,所以向身边侍奉的内监高力士,裴力士二人做求欢状,放浪形骸。

后来“贵妃醉酒”这一历史事件被改成了京剧曲目,由梅兰芳大师倾进毕生心血去雕琢和完善这一曲目。梅兰芳大师将原曲目中杨玉环醉后放浪形骸,低俗色情的表演部分去除,保留了杨玉环醉后怀春,孤芳自赏,闷闷不乐的部分,曲调婉转,将之艺术化,唯美化,从人物情感入手,将本该显得低俗的历史场景和人物表演的丝丝入扣,终成为一代名曲!

李白与杨贵妃

百家讲坛李白

百家讲坛 苏轼

百家讲坛心得

百家讲坛苏轼

百家讲坛 三字经

百家讲坛观后感

杨贵妃杨玉环相关介绍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

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百家讲坛长恨歌杨贵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