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籍:《科学发现的逻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浅水实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哲学书籍:《科学发现的逻辑》(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浅水实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哲学书籍:《科学发现的逻辑》

篇1:哲学书籍:《科学发现的逻辑》

作者简介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科学发现的逻辑》集中地显现出,波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波珀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

作品目录

英译本说明

第一版序言1934年版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1959年版

致谢1960年版和1968年版

第 一部分 科学逻辑导论

第一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

1.归纳问题

2.心理学主义的排除

3.理论的演绎检验

4.划界问题

5.作为方法的经验

6.作为划界标准的可证伪性

7.“经验基础”问题

8.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

第二章 论科学方法理论问题

9.为什么方法论决定是不可缺少的

10.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

11.作为约定的方法论规则

第二部分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第三章 理论

12.因果性、解释和预见的演绎

13.严格的和数的全称性

14.普遍概念和个别概念

15.严格全称陈述和严格存在陈述

16.理论系统

17.公理系统解释的几种可能性

18.普遍性水平否定后件假言推理

第四章 可证伪性

19.约定主义的若干反对意见

......

篇2:逻辑哲学

逻辑哲学

【摘要】马佩教授用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对哲学进行思考,又以哲学为基础思考逻辑学,其著作《逻辑哲学》,具有见解独特,分析透彻,文笔流畅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这部著作为当前逻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部很有学术分量的著作,值得反复阅读。

然而在某些方面,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内容是可以进一步拓展的。

【关键词】马佩;《逻辑哲学》;写作特点

在我国各种科学发展的历程中,逻辑学的发展经历了较多波折,但是近些年来,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学,它的研究获得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

具体在逻辑学上来看,逻辑学的丰富和发展需要有逻辑史和逻辑哲学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并且把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同步研究。

然而,逻辑史的研究总是要假定一系列的逻辑哲学思考,因此,逻辑哲学问题的研究是逻辑学研究的一门必修课。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时的新中国才刚成立不久,全国上下还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马佩先生就已经被保送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当逻辑专业的研究生,在以后的几十年来他则一直在河南大学从事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1992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马佩先生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此书是一门很有学术分量的著作,出版后获得了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光荣称号。

之后,马佩先生继续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一书,对原始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深入钻研,对他本人的观点也进一步提炼和深刻,于是在4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逻辑哲学》。

历经了近二十年的辛苦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到《逻辑哲学》,马佩教授用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对哲学进行思考,又以哲学为基础思考逻辑学,一部部著作的诞生正是他本人在逻辑学、哲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见证。

起初,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的前言中,马佩教授就有过这样的表述:“对逻辑科学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来说,我国较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实还有不小大的差距,但就逻辑哲学来说,由于我们掌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最科学的哲学,真正的优势应该在我们方面,……

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分析、总结逻辑问题,善于吸取西方资产阶级逻辑哲学中的合理因素,批判其中的种种谬误,就一定会创造真正科学的逻辑哲学。”这应该就是作者的心声,由此可以清楚明了的看到《逻辑哲学》早在雏形时期就已经确立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的思想。

当然,这也就成为《逻辑哲学》的一大特点。

在《逻辑哲学》中,马佩教授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分析逻辑哲学的对象,性质,范围等问题以外,还对逻辑哲学的另外一些重要问题,例如,进行全面系统的评析了西方学者的“意义理论”和波普尔关于假说的理论。

在悖论问题上,本书通过对悖论的传统定义和公式以及对近代提出的几种著名的.悖论及其消解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悖论的本质,定义,包括对悖论提出的辩证逻辑的新定义以及关于悖论的存在与消解问题的一系列新见解,而这些新见解对时下国内外正在进行的有关悖论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思路,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在演绎推理的问题上,分析了在逻辑哲学发展史上起过特殊重要作用的并且成熟的逻辑哲学理论,例如,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的真理不可定义性定理以及邱奇图林的不可判定性定理等。

读完《逻辑哲学》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如此鲜明的。

首先,从题材方面来说,它有广泛的选材,内容信息量大,马佩教授比较新颖的分析了诸多传统问题比如思维的基本规律,逻辑真理,类比,演绎,归纳问题等,还深入分析了对于逻辑科学最新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可能世界理论评析等。

从另一方面来说,马佩教授运用清晰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见解,透彻的分析,使得整体内容上自然清楚,处处体现了逻辑学的精神,也正是对于分析哲学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践行。

笔者作为一位马佩教授作品的热情读者,被深深吸引到了逻辑哲学的新天地,其作品中大量的参考文献,为笔者进一步拓展逻辑和哲学知识提供了很大帮助。

通过对《逻辑哲学》更加深刻细致的把握,可以得出:作为一门年轻学科的逻辑哲学是仍然有待发展的。

或许,马佩教授的《逻辑哲学》在将来的某一天会被超越,从根本上来说,这当然是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

进而,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部著作至少还有可能补充一下这样一个内容,即逻辑学对于社会的意义。

虽然逻辑学作用于社会是间接的,但是这样一种作用是的确存在着的。

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在对待逻辑的态度上,中西方是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的,然而对待逻辑的重视程度却又直接影响着特定社会的思维习惯。

具体说来,具体科学的精神与逻辑学的精神密切联系,逻辑推理同民主意识的紧密联系等这样一些问题。

对于正在建设民主政治社会的我国来说,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值得作为逻辑哲学的一个专题来讨论。

但是不管如何,《逻辑哲学》一书还是为当前逻辑哲学领域的研究与开拓提供了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此书一个重要贡献,仅此一点上就是值得称赞的。

【参考文献】

[1] 马佩. 逻辑哲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 彭漪涟. 一部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逻辑哲学著作[J]. 西南大学学报, ,35(1).

[3] 汪堂家. 哲学的逻辑表达与逻辑的哲学分析[J]. 西方哲学研究, ,(3).

[4] 郑文辉. 逻辑哲学的历史背景涵义及其范围[J]. 中山大学学报, 1991,(3).

篇3: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逻辑

【摘 要】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在反对唯心主义思辨的旗帜下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经历了由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

文章通过对科学哲学中三大主要思想流派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分析其内在线索和逻辑联系,论述科学哲学基本框架和逻辑进程,并从中寻求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迪。

【关键词】科学哲学;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演变逻辑

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概述

西方科学哲学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即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变,由科学知识的逻辑模型到科学理论的历史模型的转变。

代表这种历史发展的三个主要流派是:以孔德为创始人的实证主义;以波普尔为创始人的证伪主义和以库恩为创始人的历史主义。

(一)实证主义的缘起与演进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派别,主张以经验论传统为认识基础,反对形而上学,并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实证主义:孔德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牛顿的机械论哲学,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证实的基础上。”

第二代实证主义: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实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马赫接受并改造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进一步反对形而上学。

把“科学的任务看作是对事实的概要性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释,并把人的经验看成中立的感觉要素,一切研究都是探知这些要素的联结方式,强调除感觉经验之外的存在都是多余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第三代实证主义:20世纪初,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诞生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使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经验论传统与数理逻辑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一方面,继承了马赫的经验论原则,更为彻底的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认为:“只有数学和逻辑的命题、经验科学的命题才算有意义的,而形而上学的命题是一些无认识意义的伪命题。”另一方面,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不断通过归纳逻辑,得到被经验证实而具有较高概率的命题和理论。

这种累进式积累的机制是: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收,或者归化到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

(二)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

1.证伪主义对实证主义的超越。

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是在同逻辑实证主义争论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流派。

它的创始人波普尔主张以“证伪”取代“证实”,以“试错法”取代“归纳法”。

证伪主义还把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命题的意义标准转向科学知识的增长,把科学的方法论从逻辑的证明转向猜测和反驳。

同时,用证伪主义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问题――猜测――反驳――新的问题)来代替证实主义的科学知识积累模式(经验――理论――经验的证实――理论的扩充)。

此外,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实证主义拒斥本体论问题的态度,提出了“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为科学哲学开辟了新的视野,成为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间的过渡性哲学。

2.证伪主义对实证主义的继承。

虽然“证伪原则”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提出的,但是证伪主义仍然是以“经验”作为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的。

因此暴露了从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下来的先天缺陷:(1)从纯逻辑、纯理性的科学“内部”方面去探讨科学的发展,企图为具体科学理论寻求一种普适的理想模式。

(2)认为经验和观察是稳定、客观、可靠的,是对科学理论做出评价的唯一基础。

由于这两点根本缺陷,当历史主义兴起的时候,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一起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

(三)历史主义的融合与创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以库恩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

历史主义反对逻辑主义只注重从“内部”来研究科学本身的倾向,主张要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个“外部”来研究科学本身,强调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整体,必须研究这个系统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克服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库恩主张尊重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强调社会学和历史学对于研究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主张深入到科学史之中,对科学发展的事例进行研究,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为评判尺度来探讨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而不是对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逻辑重建,为科学行为定下不变的不可违反的规则的规范方法论。

基于此,提出了一个既包含有常规科学的量的进化,又包含有科学革命的质的飞跃的科学发展模式和一个带有综合性和总体性的“范式”概念。

二、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演变逻辑

(一)从评价标准的“逻辑基础”到“历史整体性”的转变

自从库恩开始的历史主义,明确反对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寻求一个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的企图,并且反对它们以经验与逻辑为唯一标准,静态地分析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或科学发展的模式,主张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随科学理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应从动态的科学史中去捕捉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都将科学发现及科学理论的基础归结为单一的逻辑,或者是归纳的,或者是演绎的。

认为从这最基础的逻辑原理出发,我们能够解决科学及其理论面临的一切问题。

而历史主义认为,“对于历史学家或者至少对这个历史学家来说,理论在某些本质方面是整体性的,就他所能讲的,理论总是存在的,因而总是覆盖着可设想的全部自然现象。”作为历史视域下的科学哲学,它的基础是受到它所处时代的各种条件所限定的,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基础不是唯一的。

逻辑主义者们的逻辑原理,不过是科学的发现方法,作为方法,也不是唯一的。

因此,历史主义主张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也是随科学理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强调应到动态的科学史中去捕捉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克服了逻辑主义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和科学实践相距甚远的缺陷,将西方科学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从科学发展模式的静态积累到动态飞跃的辩证考察

传统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科学发展的“积累进步模式”相比,认为科学进步是科学命题及理论的单纯积累过程,是单纯量的增加;波普尔的“证伪模式”是否定型的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不断否定而实现的,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反对科学发展的知识积累过程。

到了历史主义这里,库恩综合了以上两种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成分。

他认为,科学发展模式既不是实证主义只注重持续性的积累,也不是证伪主义只注重理论的“质变”,他用“科学的常规阶段”、“科学的危机阶段”、“科学的革命阶段”将科学的发展过程看做是范式不断更迭的发展过程,在科学发展的“量”和“质”的把握上,库恩的观点更好的做到了二者的结合。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了哲学特有的辨证思维:将整个科学的发展看为一个过程不同的`整体,保留了科学结构的完整性。

与马克思主义者们倡导的质量互变规律不谋而合,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科学初期阶段,与量的积累相同;到了危机阶段,表明己经做好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准备;到了科学革命阶段,表明出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库恩也强调范式的新旧交替不会终结,总是旧的范式被新的范式所取代,巡回往复以致无穷。

(三)从科学视野“纯理论”的推演到注重 “非理性”的研究

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对“经验理性”的片面强调,到对“非理性”因素的逐渐承认与重视的这一过程。

在实证主义者们那里,建构科学理论的是逻辑中的归纳方法,而科学本身是对真理的无限逼近,真理是对客观经验的真实反映,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必然不包括非理性的方面。

所以,持逻辑模式思维的哲学家们,对非理性因素都不够重视,甚至是采取一种摒弃的态度,认为非理性因素应该排除在科学之外,非理性因素将会干扰科学理论的纯洁性。

尽管波普尔在其理论中提出了 “期望”这个概念,但是从对科学本质的解释中,波普尔本人还是坚持理性因素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期望”概念的提出只是为了解释他理论中“理论在先”的矛盾。

然而,库恩认为科学不仅是已经存在的知识体系,它还是人类在各种时间活动中探索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是科学共同体、科学范式和特定客观对象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三、科学哲学演变的评价与反思

(一)对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演变的评价

1.科学哲学本性应当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对科学哲学理论本性的全面把握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科学哲学理论割裂了逻辑的与历史的联系,或脱离历史片面强调逻辑分析;或脱离逻辑片面强调历史描述,两者都违背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要求。

逻辑主义者认为,科学哲学的中心任务是对既定的科学研究成果作语义和 逻辑分析,“合理重建”科学理论,清除语义和逻辑疑难,测定理论的事实支持程度,提出接受科学主张的明显准则,并应用这些准则对科学理论作评价。

并且把据以接受或评价理论的标准和准则视为对一切时代的科学都是普遍有效的,从而把逻辑分析绝对化;而历史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模型应该同实际科学及其历史符合。

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科学的目的、方法、问题和内容的变化;科学理论、假说的发现与辩护等等,都是科学哲学所要研究的。

然而,他们却往往陷入科学史的具体事件中,只是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方法的变化,却不去揭示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标准,对一切方法论原则采取了相对主义的态度。

综上所述,逻辑主义强调对科学理论的“横向”逻辑分析,历史主义强调对科学发展的“纵向”历史分析,两者都从一个侧面丰富了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但又走向极端。

无论是逻辑主义,还是历史主义,理论上的片面都阻碍了科学哲学理论的深化。

因此,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现代科学哲学理论发展必然提出的要求。

2.科学哲学发展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融合。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人类认识不能割裂的两个要素,建立在人类认识之上的科学同样同时包含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逻辑主义侧重于进行科学“内部”建构的研究,注重实践和理性因素在科学和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经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除经验之外的一切东西都是多余的、形而上学的;历史主义则将研究视角从科学“内部”结构扩展到了社会历史范畴,重点进行社会关系、社会条件的外在研究。

这两种思想一个研究科学的认识本性,另一个研究科学的社会本性;它们互补的探讨了科学活动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二)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迪

首先,当代科学与哲学日益紧密的联系,要求我们科学看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科学哲学对某一种特定科学的概念、含义、论证,都是由于在这个科学及其领域产生突破,并对这个科学有了理论要求而言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一个通过事实得出的科学哲学理论,还是通过事实得出的科学哲学的假说,他们的目标和宗旨都在理解科学和促进科学的向上发展。

因此,无论是哪个思想流派盛行和高调的时期,它的思维模式总是来源于科学实际,又要返回到科学实际之中。

其次,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围的拓展和认识程度的纵深,要求科学哲学研究运用多元化理论与方法。

科学哲学从实证向历史主义的转变过程中,科学研究者们对科学方法的探寻经历了归纳、演绎、文化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转变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而从当代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前景来说,我们面临着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方向,因而,更应当注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

再次,科学哲学理论的演进是不断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对科学的哲学反思也应当从辩护走向批判与审度。

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各个思想流派无论是在理论上的合理之处还是其不足之处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后相继的思想特点。

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不断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因此,我们也要始终秉承这种“批判――继承――创新”的科学态度,敢于批判,懂得继承,勤于创新,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4: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推荐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 著,钱春绮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我们所熟知的“上帝已死”、“权力意志”都来自于这本书。但提示大家,读此书前,一定要先对尼采的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因为这本书,全篇都是散文诗。

推荐2、《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最后推荐一本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从初中开始,就不断在政治课本上看到这个老头的名字,但毫不夸张的说,那些课本里说的东西,老头如果看到应该会被气死。

而今天推荐的这本马克思的书,相对于他《资本论》一类的著作,要薄得多。但是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马克思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起点,那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

推荐3、《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和他的很多其他作品一样,这本书也是一个对话录,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在《理想国》里,有一篇对话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柏拉图设计了一个场景,有一群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洞穴里,这群人永远都是被捆绑着,背对着洞穴之外的世界,永远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通过火光在洞穴墙壁上生成的影子。这群人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假的,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哲学家就像是那个第一次走出洞穴看到真实事物的人。

推荐4、《人性论》

在谈到哲学流派时,我们常常会说到怀疑主义这个流派。而这个流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休谟。

因为休谟写了一本书,他在书中论证并不存在客观的真理。譬如说,他认为,作为人类认知根基的因果关系,其实并不是在自然中真实存在的,而只是人类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这本书分三卷,都挺厚,休谟在三卷里面分别谈了人类的认知、情感和道德三个问题。而最牛逼的是,这么一本厚重深奥、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是人家在25岁的时候写的。

推荐5、《纯粹理性批判》

当休谟写了这么一本怀疑客观真理并不存在的书之后,有个人觉得一定要证明休谟的说法是错的,否则难道人类辛辛苦苦探索出来的知识都只是一种“心理习惯”嘛?!

于是他开始去寻找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尝试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而他所做的这些努力都记录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

这本书非常重要,他将在哲学史中常常对立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了起来,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也是每一个有志于了解西方哲学的人,必须咬着牙啃下来的书。

推荐6、《小逻辑》

有哲学家称:19世纪以后所有伟大的哲学思想均源于黑格尔。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而《小逻辑》是黑格尔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这本书本来是黑格尔印发给学生的讲课提纲,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学生在编订全集时,又把听课笔记加进去作为附释,成了现在的样子。

但是这本书不容易读,至少要读两遍以上。

推荐7、《大问题》

有小伙伴推荐对哲学还没有任何概念的童鞋看《苏菲的世界》,这确实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好书,但个人觉得《大问题》更适合作为入门书。

和很多介绍哲学的书籍不同,它不是跟着哲学发展历史或者流派走的,而是围绕着有趣的问题来说。譬如说,他先问你是否觉得你看到的、感觉到的树就是真实的一棵树,如果你觉得是真的,那么他就会引入休谟的怀疑论来质疑你;如果你觉得是假的,那么他又进一步的问你那到底什么才是真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从问题,而不是从流派或者哲学家的角度出发来谈哲学,我想,是进入哲学的最好途径。

同时这本书还会不断地锻炼你去像一个哲学家一样的思考,不断去追问,寻找自圆其说的答案。这是每个哲学家的基本功课。

推荐8、《第一哲学沉思集》

这是哲学大家笛卡尔的一本重要著作,至于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书的前言中,大师就已说清楚:“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要想在科学上建立可靠不变的东西,必须对自幼年时期起就接受的一大堆信以为真的见解进行总清算,以便从根本上重新开始。”

因此在这本书的一个沉思中,大师就先开始质疑感官真实性的问题,他问自己如何证明自己不是在做梦,他一开始找了自己的感官作为证据,“我现在能感觉到自己坐在火炉旁,手里拿着一本书”,但是“睡觉时我们不是同样觉得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吗”,因此显然感官经验并不能作为证据,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终极证据。你猜是什么?

篇5:经典哲学书籍

中国哲学简史 (中纪委推荐图书!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获奖教材。一部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强烈推荐的人生哲学!让亿万男人感动、女人流泪,找到奋斗的源动力!)

◎五四青年节,在考察北大时表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

◎在世界各地共有30多种译本,再版20余次,北大版简体中文版年销量10万册以上,享誉中海内外!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东方的“圣经”,让中国人反思当下,找到人生之根;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帮她渡过最困难的时期。本书为冯友兰亲自审定并认可的唯一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世界政要、专家、学者、名流一致推荐的顶级经典!

冯友兰 著,涂又光 译 /-01-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6:经典哲学书籍

中国哲学史:影响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的中国著作,最困难时候所读之书(全二册)

《中国哲学史》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问世起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引文多且精,比较忠实于各家思想,观点平正;关于先秦名家 和宋明理学辨析尤精,并多有新义。陈寅恪先生评此书为:“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社科精品推荐

冯友兰 著 /-07-0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经典哲学书籍

西方哲学史(全新译本 增补修订版)

本书是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书一经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鲜有像样的哲学史专著,即使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家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的这本书开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在它以后,卷轶繁多的哲学史才开始陆续出现。我们读这本书,是因为梯里开创了一门学科——以前的哲学史类书籍,充其量只是“历史上的哲学”,只是罗列了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以及他们提出过的观点,至于他们的内在联系,着墨不多。梯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系统而有机地诠释、解析。因此可以说,梯利书写了这样一部著作:以哲学史家的远见卓识,生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落笔非常客观。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我们阅读历史、研习东西方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读之书。

(美)梯利 著,贾辰阳,解本远 译 /-01-01 /光明日报出版社

篇8: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爱的艺术 评分:8.8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评分:9.0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评分:7.6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评分:8.4

存在与时间 评分:8.7

正义论 评分:8.9

西西弗的神话 评分:8.8

叔本华思想随笔 评分:9.2

西方哲学史 评分:8.6

道德情操论 评分:8.7

孙子兵法 评分:9.3

西方哲学史(上卷) 评分:8.9

纯粹理性批判 评分:8.9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评分:8.7

大问题 评分:9.0

社会契约论 评分:8.8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评分:8.7

恋人絮语 评分:8.5

灵魂只能独行 评分:8.5

重新认识你自己 评分:8.6

疯癫与文明 评分:8.7

失控 评分:8.8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评分:9.4

苏菲的世界 评分:8.5

维特根斯坦传 评分:9.1

人生的智慧 评分:9.3

理想国 评分:8.7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评分:8.9

公正 评分:9.0

规训与惩罚 评分:9.1

生命之书 评分:8.8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二卷) 评分:8.9

人性的,太人性的 评分:8.9

活法 评分:8.2

追寻生命的意义 评分:8.7

正见 评分:8.8

逻辑哲学论 评分:9.0

悲剧的诞生 评分:8.8

沉思录 评分:8.2

洞穴奇案 评分:9.0

马克思哲学书籍摘抄

精彩哲学书籍推荐

一生中必读的哲学书籍

哲学书籍人生必读推荐

科学书籍的读后感

卡耐基的哲学书籍《人性的弱点》

哲学逻辑词义辨析与对象范围的界定

逻辑急转弯

科学哲学术语英汉对照表(a b c)

托福写作:科学发现是否应该无国界

哲学书籍:《科学发现的逻辑》(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哲学书籍:《科学发现的逻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