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咸鱼啫啫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共含4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咸鱼啫啫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

篇1: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

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

樟木头客家人的端午节习俗是洗澡代替赛龙舟你又听过吗?下面去了解一下吧!

和其他地方的风俗一样,樟木头的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据《樟木头镇志》记载,这里的客家人把端午节又称作“端阳节”、“五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裹粽子、加菜过节。

而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也让家住官仓村村民蔡官树跟着忙了起来。大清早,蔡官树把满是灰尘的.木梯从自家的杂物房里搬了出来,并告诉记者,他要在端午那天带儿子去勒竹排水库洗澡冲凉。至于为什么要在端午那天去河里冲凉,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一种端午习俗。

原樟木头文化站老站长刘永业老先生解释说,樟木头客家人居住在山区,周围无江无河,也就划不了龙舟了,只好到江河水库去游水,而小孩则由家长带去河涌洗澡,这是樟木头客家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端午那天,大家把自家用的木楼梯放在河里,让它浮在水面上,孩子们则坐在上面戏水,会游泳的就下水,不会游泳的也下水湿下身子。” 70岁的居民蔡石军老先生介绍说,樟木头的客家人自古就传下一个习俗,那就是在端午节那天人人去河里洗澡,俗称“洗凉周”。

对于樟木头客家人之所以端午不赛龙船而“洗凉周”, 有村民称除了与山区的地理环境有关之外,还另有洗去秽气的用意,传说这样可以减少患疮疥等皮肤病。不过也有本地居民猜测,许是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因地制宜,把游泳替代了赛龙舟。并有人推测,可能“洗凉周”的“周”就是“舟”的演变而来。

时下的端午民俗,已经远不止龙舟或者洗周了,登高祈福才是新时尚,东莞人心中的福地,东莞观音山是一年去几次都不够滴!

篇2:客家端午习俗

客家端午习俗

客家人的端午节习俗会有哪些不一样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旧时这天,河源地区城乡居民家家户户在端午日正午张贴门符大门门楣上挂葛藤、菖蒲、艾条(有的加挂粽子)辟邪,除此之外,还会饮用菖蒲酒、沐浴菖蒲水以避瘟防病,祛除风湿,舒筋活络。主妇们还会缝一个小香袋,让小孩佩带,用以避邪。

和其他地方的风俗一样,河源的端午节,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究其本意,是向屈原所献的供品。除了包粽子,源城区、东源县的居民还有在端午节捏萝卜{的的习俗。萝卜{里面的馅有萝卜丝、虾皮、银虾、香菇、腐竹。河源人节日的餐桌上,少不了鸡鸭鹅的声影。按照传统,这些宰杀好的家禽,通常要先祭拜祖先,“还神”之后再吃。近河近湖的地方,人们有乘舟将粽子丢入河中和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这一天,农家妇女采集百草清凉药晒干备用。

随着年代的发展,河源端午旧俗有所扬弃。每逢端午节,河源人还保留着吃时令鲜果——桃子和南华李的'习惯。有时,人们会把吃剩的桃核,打磨成各类小饰物,佩戴在身上以辟邪,

延伸阅读:端午节的来历

据《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3:端午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其中祭奠屈原一说最为流行。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况下,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划龙舟由此而来。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

篇4:惠州客家端午习俗

惠州客家端午习俗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五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客家人的大节,有“五月初五年初二”俗称。要包粽子、杀鸡宰鸭、网鱼、磨豆腐等,要祭神。虽不像过年那样紧张操办,但节日气氛也很浓,为尊重“一年一节”习俗,出外打工的人有条件都要回家过节。过节菜肴很丰富,有鸡、鸭、鹅、酿苦瓜、酿豆腐、酿茄子等。出嫁女在端午节第二天初六日要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通常说:“五月初六年初四”,是走访亲戚的高潮日。端午节有很多花样,如包粽子、挂艾草、戴香包、洗午时水、扒龙船等。

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几天,大多数家庭要裹粽子,粽子分咸、甜两种,咸粽是纯糯米混合赤豆,内装爆炒过的猪肉、虾米、咸鸭蛋黄和葱头等馅料,也有用麦豆、绿豆等。此粽需经大锅煮5个小时以上,吃时既有豆的香味又有馅料的`香味;甜粽即碱水粽,用料也是拣过生米的纯糯米和灰碱水制成,也要煮4个小时以上。剥开粽叶后要蘸糖才好吃,这种粽子比较耐放。

有些地方包粽子有些讲究,如水口龙津村的客家人,端午前至前一年内,家里办过白事的家庭,不能包粽子。而是由族人每家送给一定数(5至10只不等)的甜、咸粽子。族人送粽子来时不能谢绝不收,收了粽子以后也不用致谢。如收得粽子太多吃不完,不能转送他人,而是将粽子切片晒干,存放后有的家庭熬粥食用,有的用来做饲料。惠东高潭及部分山区客家人端午节习惯用铜盆或其它盆蒸碱水{,蒸好后想吃多少切多少,沾蜂蜜或白糖吃,

挂艾草、戴香包

端午节前几天,各家各户准备好艾草、石菖蒲、桃叶、茅根等。还自制或购买香包、蚊香和“布蛇”,中午12时正,把土制蚊香点燃挂在大门边,并把早备好的生艾、石菖蒲等青草也摆在门边上则,借此以避疫、保平安。把“香包”给小孩戴在胸前或挂在衣服的纽扣上,香包形状各样,心形、枕形、粽子形等都有,非常漂亮,有辟邪驱秽,消疫除毒以保宅舍和人身安宁。谓“五月五日五时书,蛇、虫、鼠、蚁等尽扫除”。

洗“午时水”

端午节这天中午12时,男人要到河里去洗“午时水”,沿海的客家人要到海边去游水,据说洗了“午时水”会平安大吉。午时一到,东江河上就有龙舟竞渡,不少大人带着小孩跳进江里游水,名曰“洗龙舟水”,以图吉利。

扒龙船

惠州农村客家人、特别是临水而居的客家人,如吉隆的蕉园、大华、稔山的牛牯墩等村都有扒龙船的习惯,牛古墩村至今还有4条龙舟,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赛。扒龙船的过程,有竞赛、有不竞赛,就图个节日气氛。如惠东吉隆的窑埠村扒龙船,将村子里的壮年男人分成两个组,18~25岁的一个组,26~40的一个组。前者为正青年,后者为下青年。比赛开始到结束,如果是正青年赢了,下青年不甘心,提出再比赛;如果下青年赢了,正青年又不甘心,又继续比,从端午节开始直至初八或初九,他们有句俗语“吾怕丑,龙船扒到初八、九。”

端午习俗赛龙舟

端午赛龙舟

客家中秋习俗学生作文

端午赛龙舟阅读答案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作文

日记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教案

写端午赛龙舟的作文

(最新)端午赛龙舟作文范文

有关端午赛龙舟作文精选

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客家端午习俗――洗澡代替赛龙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