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历代的端午习俗及变迁
中国历史的每一个精彩,都离不开民间的创造,每一个民间的创造,又都是历史的观照。
端午节历经两千多年,代代相续,何以会这样经久不衰?得归功于民间的推动。
“端午”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可见在当时,早有过端午的习俗,少不了要烧野鸭之类的猎物,还要包粽子来吃。
据徐杰舜主编的《汉族风俗史》,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代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虽大同小异,但也在不断演变、不断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大致有竞渡、吃粽子、辟瘟祛毒、踏百草等活动。竞渡就是划船比赛,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江南多水乡泽国,这一天,人们划着一种叫飞凫的轻舟,分水军、水马两种,展开竞赛。当地的官员、百姓聚集水边观看。划船比赛(后来演变成赛龙舟),有一个寓意,伍子胥自刎后,被吴王沉尸江中,后来被百姓奉为神,每年五月五日,百姓划船于江中迎伍君之神。端午竞渡是一项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习俗。吃粽子的习俗,一般都与祭祀怀念屈原相联系。辟瘟祛毒,主要源于民间认为端午是毒日,所以要驱邪避恶。于是后来有挂菖蒲、艾叶,同时延伸出踏百草这样一种既是辟邪又是娱乐的活动
唐代以后,端午一词普遍流行。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以称为“端午”,后来逐渐专指五月初五。唐时,端午节又称中天节。唐代沿袭汉魏以来过端午的习俗,不过吃粽子与耍龙舟,已失去往日祭祀迷信的风味,而演变为民间的欢乐活动。如传统习俗称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有许多禁忌,但唐代不甚讲究,这与唐朝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相关。到了端午日,社会上充满着欢乐的气氛。这种转变,唐以后一直成为端午活动的主流。唐太宗还别出心裁,御笔书写“鸾凤蝶龙”扇面赠文武百官,寓意“扇动清风,以增美德”。民间活动更是丰富多彩,特别是南方水乡,赛龙舟的规模和场面远超汉魏。
到了宋代,开始固定以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也有端五、重五、重午之称。元时也称午节。宋元时,端午节庆活动基本相同,其活动内容与魏晋、唐五代时基本上差不多,但祭祀的对象、活动的规模、项目则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祭祀的`对象有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张天师等。宋人特别注重祭祀张天师,意思是请张天师辟邪,驱逐病害。我国自古有端午避“五毒”之说,宋代这类活动极盛。南宋时的都城杭州,端午日,家家门上要插菖蒲、艾草,人身上佩戴香袋以辟邪。
宋代端午节也依然以包粽子为主要特色。《西湖老人繁胜录》讲到,京城有将粽子包成楼阁、亭子、车子式样,开铺子卖,来吸引顾客,“多作劝酒,以为巧粽”。这大概是宋代的一大特色了。
另外,当时南方很多地方以赛龙舟为乐事,不管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赛龙舟活动,其规模比之魏晋时更大、更奢华。西湖竞渡自二月八日始,到端午尤盛。可以设想,初夏时的西湖之上,龙舟竞发,人声鼎沸,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元时。在民间于端午前一天,人们用艾叶做虎形,或剪裁为小虎,戴头上或悬门上,用以辟邪。这个与现在江南农村还盛行小孩子穿老虎布衬衫、戴老虎头帽子等一脉相承。可见,这种风俗习惯由来已久。
明清时期,端午节为一年之中三大节之一,风俗习惯与宋代时也差不多,明清时在端午节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端午节辟邪也很重视,农家以风化的石灰,洒于户外之门槛下避蛇。同时悬挂钟馗像于堂中辟邪。此时增加了一些活动,比如端午节送礼、讨账。自五月初一起,各地亲友互相馈赠物品,谓之送节礼。江南地区以幢篮两架,各储两种食物,令男女仆人挑而送之。但收一两种,随即答礼。商家即于此日起收讨平日之赊账。另外,清代前期还流行染指甲之俗,端午日,年轻妇女摘凤仙花捣成汁,涂染指甲,旧俗也以为可辟邪。但我觉得求好看的成分居多。这种爱美之俗,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依然流行,直到指甲油出现之前,它一直是流行着,也不单单只是端午。但起兴还是端午,因为这个时期,凤仙花是最好看的季节。
清末民初,端午习俗因旧制,各类活动长盛不衰。当时比较完整地归纳为吃“五黄”、驱“五毒”。杭州习惯上要吃“五黄”。“杭人谓五月为五黄月。雄黄之外有黄鱼,有黄瓜,有咸鸭蛋中之蛋黄,又用黄豆瓣裹粽子,是曰‘五黄’。”端午节驱“五毒”、辟邪之俗更是花样百出,但万变不离其宗,驱“五毒”最终目的是预防保健。端午节龙舟之戏也一样热闹非凡,尤其是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加上彩船表演,更是闻名遐迩,划船像盛会,吸引无数人观看。由于看的人太多,清道光时,湖中竞渡,溺毙多人,官府不得不发出禁令,之后不再举行龙舟赛。
清代端午节各种辟邪物,更是花样增多,不胜枚举。除了前代已有的朱索桃符、艾人、五彩楼之外,还新增了天师符、彩葫芦等,贴于街面店铺、挂于姑娘、小儿头上,不一而足。
纵观汉族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演变,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民间百姓敬畏天地、祈求平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世代相传的种种习惯成为自然的行为,有些风俗直到今天,依然鲜活。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一年之中,我最期盼的就要属家乡的端午节了!它在每年5月初5等着我们呢!
每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应该算吃粽子了吧!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有直筒形的……去年的那天中午,我和爸妈会开车去接爷爷奶奶去酒店。我总是第一个跑到包厢,服务员端上粽子到桌上,那粽香也已四处飘溢,粽米中掺杂着猪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真令人垂涎千尺!我饿虎扑羊般抓起一个就咬,哇!人间美味呀!不一会儿,我的小肚子就变得圆鼓鼓起来。
从酒店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正是现场直播赛龙舟。周围的人川流不息,穿着节日盛装,屋顶上彩旗飘扬。只听砰,砰,砰,三发信号弹升上天空,所有龙舟按一字排开,龙头上长着龙须,龙身上有一片片鳞片,真像一条真龙潜入水!啪,礼炮响了,十几条龙在水上像离弦的弓箭一样飞弛,水波碰撞着两岸的岩石,发出哗哗巨响。行人纷纷给龙加油,指挥官在龙头上敲啰打鼓,给身穿红衣的船员加油鼓劲,终于,一条小白龙逐渐脱颖而出,夺得冠军,两岸掌声轰鸣。
我家乡的端午节有意思吧!希望你来到我的家乡来作客!
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一样的。
端午节时,许多人都要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但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什么要在端午节举行?它们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原来,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对社会的不公,所以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打捞屈原,可是并没有捞到。人们很惋惜屈原。
有一个人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屈原。屈原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纪念我,就用竹简把糯米和肉裹起来,然后投入江里,不让鱼虾吃掉我的遗体,这就算是祭拜我吧。”那个人听了,立刻醒过来,号召人们划船,将所谓的粽子扔入江里。所以这祭拜方式就经过演化,就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说完,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又多长了一个见识?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每年端午节这天,在集美的龙舟池都会举行一场划龙舟比赛。许多人们都会聚集在旁边围观,热闹非凡,有的还拍照当纪念。
回到家里,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这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让我来告诉您吧!
相传,这些风俗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的抗秦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闻讯悲痛欲绝,农历五月五日他怀石投入汩罗江优秀,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着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免得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类似的风俗了。因为爱国诗人屈原的品德高尚,诗篇感人,人们敬重他,便把这些活动和屈原联系起来。从此这传说很快传遍南北各地,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 端午节吃粽子作文